4.12《动物游戏之谜》课件(人教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4.12《动物游戏之谜》课件(人教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20: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0张PPT)
第四单元
第12课
晨读新课启航
识记知识必备
探究文本研读
应用体验之旅
NO.1
NO.2
领悟学海览胜
NO.1
NO.2
积累写作点滴
NO.1
NO.2
NO.1
NO.2
人与动物
1.人与动物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互依存,从远古走到今天;人与动物是一对孪生姐妹,他们相互关怀,从幼年走向成年。他们虽然生活方式不同,他们虽然生长环境不同,但他们是一条链上的生命,彼此不能分开;他们虽然生存方式不同,他们虽然生活态度不同,但他们是一条道上的生命,彼此不能隔开。人与动物只有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安宁。
2.动物也是生命,它们懂得关爱,因此有了“虎毒不食
子”的俗语;动物也有智慧,它们能够创造,因此有了“狐假虎威”的成语。一只蜜蜂,知道辛勤,酿出了甜蜜;一只蚂蚁,懂得辛劳,造出了蚁房。有了动物,才有了仿生学;有了动物,才有了动物学:是动物教育了人类,给了人类以智慧。
3.动物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当燕子飞来的时候,春天到了;当大雁南飞的时候,秋天到了;当蚂蚁搬家的时候,大雨将到了。它们比人类要灵敏,它们在地震将要来临时会发出警报;它们比人类要团结,关键时刻它们会发扬“蚂蚁啃骨
头”的精神:是它们给了人类以无限的启迪。
动物研究专家——周立明
周立明,中国现代动物研究专家、科普专家,国际行为分析协会会员,曾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主要作品有《动物游戏之谜》《会“说话”的动物》《黑猩猩属于人科动物吗?》《萤火虫的“小灯”》等。其中《动物游戏之谜》被列入“一百部优秀科普读物”。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带来了我国
“科学的春天”。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各种科普读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上。《自然与人》便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本文便是发表在这本刊物上的一篇文章。
人类对动物的研究由来已久,仿生学便是在这一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对于“动物游戏之谜”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就此问题用典型的事例、生动的语言,按照“动物游戏之谜”的探究情况,展示了动物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而激励人们投身到科技事业中去,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人与动物的成语集释
1.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勤于锻炼自己。
2.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3.亡羊补牢:因为羊圈的破损导致羊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4.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5.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6.老马识途: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7.如虎添翼:如同老虎长了翅膀。比喻强大的事物更加强大了。
8.望子成龙: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中国封建社会把龙作为帝王的象征,比喻高贵杰出人物。盼望儿子能成为出类拔萃的显耀人物。
9.塞翁失马: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10.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作“一人得道,仙及鸡
犬”。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miǎn
guō
áo
fān

yuán


yuè

cháng
jiǎo

zhuì

kuì
qián
hào
xián
dǒu
jiáo
jué


bēn


xīng
xìng
lòu
bèn

shǎo
shào
fēn
fèn
tiáo
diào
jiǎ
jià
jià

嘻嘻
jiǎ
zàng
cáng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捉摸 琢磨
填一填   刚收到的两篇文章我已经看了,故事情节不错,但文字还需 。语言虽不能过于直白,但也不要过于含蓄,令人 不透。
辨一辨   两者读音相同,意思相似,但在词义和用法上有明显的区别。
  “捉摸”,揣测,预料。多用在表示否定的语境中,如“难以捉摸”“不可捉摸”。
“琢磨”,除“思考”“探究”的意思外,还喻指反复修炼、磨炼、推敲。
琢磨
捉摸
2.倾向 趋向
填一填   苏州的工业以民营资本和国际大资本为基础,
于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产业结构更加 于合理。
辨一辨   两者都表示朝向某个目标。
  “倾向”,在对立的事物中,偏于赞成某一方。
“趋向”, 向某个方向发展。
倾向
趋向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自得其乐: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
(2)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众说纷纭:泛指各种说法不一。
(4)得意洋洋: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5)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众说纷纭”,用在此处不当,此处可改为“畅所欲言”。
本文是一篇介绍动物游戏的科普文章。作者在介绍动物进行游戏这种现象的基础上,介绍了世界上人们对动物游戏现象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鼓励人们积极地去探求动物游戏的奥秘。
[内容提要]
[结构概览]
(二)解读文本精要
1.在第1~3自然段的论述中,作者的举例有何特点?意在说明什么? [对应考点:举例特点]
提示:作者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致地描述了叶猴、北极渡鸦、露脊鲸的行为,说明了动物游戏的普遍性。三段文字如三个特写镜头,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动物游戏时快乐的情态。
(二)解读文本精要
2.文章介绍的三种最基本的动物游戏类型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试简要分析。 [对应考点:写作顺序]
提示: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先说最简单的单独游戏,再说由两个以上的动物参加的战斗游戏,最后说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
(二)解读文本精要
3.第10自然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什么?
[对应考点:分析语段的作用]
提示:承上启下,结束动物的游戏类型,自然引出下文对动物游戏原因研究的论述。
4.第12自然段,在论说的层次上有何特点?有何好处?
[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提示:先否定“演习说”,接着点明依据,并举例证明,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结论,层次清晰。用的是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好处是由浅入深,便于理解和接受。
5.第13自然段,持“学习说”的科学家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请回答“实践性很强”的含义是什么。 [对应考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提示:是指动物通过能获得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其速度、敏捷、躲避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
(二)解读文本精要
6.本段是结论部分,作者对作品作了哪些结论?为什么?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提示:作者作了三种结论。对文中的各种假说的结论是“难以圆满解释”;用罗伯特·亨德的结论“内容复杂多变,令人捉摸不透”;最终结论为“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科学研究无止境,在尚未得出更为明确和统一的结论以前,语言严谨的科普文只能这样结论。
五、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证吗?
[对应考点:筛选信息]
提示:
动物智能 例证
智能潜力   给黑猩猩棍子,它们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
自我克制能力   “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创造性、想象力   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块;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计谋   叶猴在树上相互推挤,攻守嬉闹。
丰富多彩的
通信方式   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能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1.用词精到,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科普文章是综合运用科技论文和科技说明文方法与特点的文章,具有这两种文体所应有的特色。本课是一篇科普文章,因此语言很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如“战斗游戏时,动物亲密地厮打,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厮打”表现动物战斗游戏的“激烈”和动物行为的特点。
[写法简析]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课文在说明“动物游戏之谜”这个问题时,综合运用了如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
3.“总—分—总”式结构
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文就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安排结构。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
“总—分—总”式结构
“总—分—总”是本文的结构特点。这类文章往往在序论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而在本论部分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基本上是横向并列的分论点逐一举行论证,最后在结论部分加以归纳、总结和引申。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用论据分析证实论点——得出结论。
它主要有三种方式:
[技法指导]
1.先总后分;2.先分后总;3.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如福建高考优秀作文《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运用了“总—分—总”这种结构:在开头一段引入之后,作者在主体部分首先指出“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然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分说了“戈多”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戈多是信念”“戈多是理想”“戈多是道德”,然后得出结论:“如果我们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么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与开头形成呼应。这种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的结构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使用“总—分—总”式结构形式应注意:
(1)“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2)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进行;
(3)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浑然一体。
[尝试运用]
参考答案:在明确观点“开卷有益”后,可以先概括强调读书的重大作用和意义;然后可以分别论述读书对于品德修养、人际关系、日常工作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最后再总结强调。
如何鉴赏科普文的语言
?考点对接
与记叙文、议论文的语言不同,科普文具有它独特的特点:
1.简洁性。科普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2.准确性。科普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语言的准确性是科普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的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3.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4.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科普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5.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6.逻辑性。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7.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科普文要适当地采用说明文的这种特点。
?考题印证
(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他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应点明其修辞手法,其次应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第(1)处画线部分,“大气和表面……抱有敌意”,把火星的“大气和表面”当成人来写,是拟人,形象地说明了人不能在火星上生存的现实。第(2)处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类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从而说明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
②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技法汇总
品味科普文章的语言,应注意以下几个角度:
1.关注一些关键词语
(1)关联词
常见的关联词有表递进、并列、假设、条件、因果、转折关系等几大类,阅读时,看到“首先”,要想到“其次”;看到“多项条件”,要找到“唯一条件”;看到“所以”,要寻找原因……高考命题者常常在关联词语的运用方面设置障碍,如把原文的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把因果关系表达成条件关系等。
(2)副词
此类文章在表述科技成果时经常用“已经”“将来”“或许”“可能”“设想”等词语,要分清已成事实或未成事实,弄清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3)否定词
此类文章常用的表否定意义的词有“不”“非”“没有”
“否决”“推翻”“拒绝”“无条件”“严禁”“取消”等。其中要注意双重否定表肯定的意思,如果一句话中否定超过三个,先取出两个否定变为肯定,再理解全句的意思。还要弄清一些表否定词语的确切含义,如“绝对”是“无任何条件的、不受限制的”,“无条件”是“无要求限制”。
(4)表示相反的词语
注意此类文章一句话中,表达内容上的相反。常用词语如“降低”“缩小”“成反比”“截然相反”“不同于”等。首先要具体理解表示相反的词语的意义,具体到一句话要仔细分辨词语的细微差别,如果两句话表达的内容不同,要把原句仿写下来,对照主谓宾的区别,如“满月的时候,地球两极的气温有所升高,但中纬度地区情况截然相反”,理解“截然相
反”可仿写“满月的时候中纬度地区气温有所降低”。
有的文章经常用一些成语和熟语,也很有韵味和特色。
2.品味文中的修辞手法
特别是科普文章中常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由于此类文章表达意思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常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词语的比喻义,理解时要特别注意。
3.把握句式
科普文章的语言基本特色为准确严密、多用长句。把握科普文章“准确严密”的语言特色,考生在阅读文本时,就应以严谨的态度,随时圈点勾画出那些体现事物的范围、程度、情状等的词句,以便斟酌题目是否偷换概念、以偏赅全、歪曲事实等。或抓住句子的主干宏观揣摩,或从句子修饰语上仔细推敲,以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正误。
课内素材
本文告诉我们,动物会游戏,而关于游戏的目的,虽然有专家研究出了成果,但并不是最终成果,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动物并不是像我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它们有着丰富多彩的身体活动和内心活动。
爱护动物,已经是个老话题了,可是我们不得不重新来思考这个话题。自以为主宰世界、万物之长、智慧独有的人类,原来总认为对动物的杀戮是理所应当的,对动物的保护是给予它们的恩惠。现在看来未必如此。动物也许是有着较高的智慧甚至丰富的内心世界。抛弃偏见,重新审视世界,给予动物——我们地球家园的好朋友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也许是我们最应该做好的事。
应用角度:“博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平衡与保护生命”等。
?鲜活素材
今年28岁的孔丽芳,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进入九峰山动物园后,便开始摸索动物医学方面的实践知识。刚到动物园工作时,由于原来的老兽医早已退休,孔丽芳便直接面对300多只动物,为它们提供医疗服务。
闽北只有一个动物园,无论是路边、林地捡到的动物,还是被截获的走私动物,如果有生病或受伤的,都会被送到孔丽芳这里治疗,她也竭尽全力帮助这些动物恢复健康。苏门羚、小天鹅、白鹇……经过她亲手救护的动物多达数十只。
“一些动物会因为某些原因导致母性缺失,遗弃甚至吃掉刚出生的幼崽。每当园里动物快生产时,我们都特别关
注。”在豪猪笼子边上,孔丽芳指着一头小豪猪说,“它是我们抢救下来的,本来它还有个哥哥,已经被妈妈吃了。”与生俱来的母性让孔丽芳转换成了母亲的角色,她早晚各喂小豪猪一袋牛奶,直到它可以吃其他食物,经过精心喂养,这只小豪猪如今长得非常精神。
“三年下来,动物园300多只动物的身体状况我都很清楚,我把它们当成孩子,悉心照顾。”孔丽芳说。
[热评] 圣雄甘地曾经说:“从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以判断出一个民族是否伟大,精神是否高尚。”因为动物是最弱势的,它们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需要保护野生动物,也需要保护所有的动物。
蚁国之境
筱 敏
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是陌生的。我们无所用心,甚至对置身其中的社会亦无所用心,何况蚂蚁。
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
蚂蚁们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这是由女王根据其部族需要,在产卵时就确定了的。蚂蚁们有固定的无从僭越的阶级地位,相当僵化的延续终生的分工。那些劳作终生的工蚁,那些战死沙场的兵蚁,那些被赋予了新一轮繁衍重任因而得以特别饲育的女王乳蚁,那些被派往夜空进行飞婚大典的雄蚁……恰如一部庞大机器上的万千个零部件,它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秩序井然地服从于部族的同一意志。个体是可以替换的,正如大批量生产的零部件可以随时替换。就连大机器的心脏——女王,也是可以由新女王取代的。但机器的运行体制不会更换,部族的生命因这永不更易的体制而绵延。
它们侵略、杀伐旁族蚁类,掠夺邻国,不仅为着扩张势力范围,而且将战败国的幼蚁和蚁卵俘获过来,把它们驯养成奴隶。终生都不试图反抗也不试图逃脱的奴隶,像戴着无形的枷锁。
它们饲养家畜,那些蚜虫、树跳蚤、介壳虫们,失去了本性似的匍匐在蚁国里,像奶牛一样为主人生产蜜露。这些蚁国的家畜也如人类的家畜一样因驯服而退化 ,渐失保护自己的机构,甚至已不能用腿来跳跃了。
它们忠于蚁王。一个部族,一个女王,一个意志,构成一个集权主义的稳定的国家。以至蚁类学家认为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个部族。一个蚂蚁帝国便是一个超级生物体。这只生物进化史中的怪兽,它是以完全的无视个体而发展并强盛的,帝国的生命代表着所有个体的生命。
于是,蚁国里奉行的是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它们可以用身体互相勾挂,组成巨大的蚁帘,以此为部族的巢,并听命女王的需要,随时缩紧和扩张以调节巢内的温度;它们可以用身体充当蓄粮的蜜罐,听凭被添塞成骇异的球状,然后驯顺地把自己挂在穴顶,静待部族需要时取食;它们可以在洪水中用身体结成厚厚的蚁伐,让蚁王和幼蚁安然为乘客,随波漂流,直到触及涯岸。只要女王能登陆重新建一个蚁国,何顾水面漂起多少工蚁的尸首;在大火来袭的绝境中,它们可以团成硕大的蚁球,将女王护在中心,英勇壮烈地滚过火海;它们还可以将自身生长为自杀性炸弹,当遭强敌攻击时猛烈收缩腹部肌肉,身体立即爆裂,使充满毒液的巨大腺体四散迸溅,与周遭的敌手同归于尽……
这一切,是需要信仰支撑的,蚂蚁以部族延续帝国的强盛为信仰,在此之外,单个的蚂蚁是没有生存理由的。人也同样需要信仰,家族、民族、国家,以及为这一切而建造的种种宗教和主义。所谓个人价值这种东西,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蓝图是现成的完备的,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只要人类甘愿模拟蚂蚁。
蚁类学家威尔逊先生说:“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最好地解释了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他遭到了众人的猛烈攻击。人愿意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人愿意在上帝那里照见自己,而不是在蚂蚁那里,只是威尔逊先生端出来的那面镜子,被攻击中已立在那里了,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象,于是不免震悚,惊惕。
[美文评点] 文章开头把朝夕可见的蚂蚁我们感到陌生,类比于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的陌生。说蚂蚁的生存状态是为了“映照”人类社会。我们都只知其形,我们无所用心,对蚂蚁与人类自身都缺少足够的深入了解、由衷的关怀。许多个体在“集权社会”中丧失情感、尊严、自由,以及对这些东西的需求,人与人之间隔阂很深,人只能孤独地活着。在写蚂蚁的同时,人类的影子在其中晃动。文章有较强的知识性,也有较大的现实性。
点此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