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苏轼词两首》课件(人教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2.5《苏轼词两首》课件(人教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20: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二单元
第5课
晨读新课启航
积累写作点滴
探究文本研读
片段背诵
资料助读
整体把握
文本层析
素材档案
佳作欣赏
应用体验之旅
识记知识必备
领悟学海览胜
写法借鉴
高考对接
乐观与悲观
1.乐观的人,春天播种的是希望,夏天挥洒的是汗水,秋天收获的是甜蜜,冬天享受的是温暖。悲观的人,春天播种的是失望,夏天挥洒的是叹息,秋天收获的是泪水,冬天享受的是寒冷。
2.希望是什么?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能告诉人们希望就在前头。”风是什么?悲观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生命是不是花?悲观者说:“是又怎么样?开过了也就没有了。”乐观者说:“不,它能留下甘甜的果。”
3.悲观者总是看到灰暗的一面,而乐观者总是看到光明的一面。我们有权选择做一个悲观者还是乐观者。如果要想使生活充满阳光,要想驾驭好自己的人生,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选择乐观。一味抱怨的悲观者,看到的总是灰暗的一面,即使是春天的花园里,他看到的也只是折断的残枝,墙角的垃圾;而乐观者看到的却是姹紫嫣红的鲜花,飞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里到处都是春天。
豪放乐观的词人、政治家——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他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先后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太守,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到任湖州不到三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于是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2.《定 风 波》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táo
ɡuān
qiánɡ lǔ
jǐn
lèi
yín xiào
qiào
suō
xiāo sè
二、词语解释
1.风流 ________
2.故垒 __________________
3.乱石穿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羽扇纶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樯橹 ___________________
6.华发 _______
杰出的
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
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白发
7.多情 _________
8.何妨 ______
9.吟啸 _________
10.一蓑烟雨任平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料峭 _________
12.萧瑟 ________________
多愁善感
不妨
吟咏长啸
披着蓑衣,顶着风雨,已饱尝风
雨(此处含有“人间风雨”之意),故处之泰然
微微寒冷
风吹雨落的声音
三、名句默写
1.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乱石穿空,_________,卷起千堆雪。__________,一时多少豪杰。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
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惊涛拍岸
江山如画
樯橹灰飞烟灭
一尊还酹江月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也无风雨也无晴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2.《定 风 波》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
1.《念奴娇·赤壁怀古》
2.《定 风 波》
《念奴娇·赤壁怀古》
1.筛选相关诗句,分析诗中周瑜的形象。
提示:
诗句 形象 总结
小乔初嫁了 风流潇洒 是个风流人物
雄姿英发 有气魄
羽扇纶巾 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大智大勇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
提示:(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的出场造成声势。
(2)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3.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提示:(1)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则又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突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2)词中写赤壁的险要形势为实景,想象火烧曹营为虚景,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为映衬手法的运用。(3)词中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也是相互映衬。
《定 风 波》
4.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提示: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6.这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提示: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7.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提示:不是。这是一句包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
1.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词的上片,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并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大江东去”三句,因景起兴,以磅礴的气势直接切入怀古;“乱石穿空”三句,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具体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祖国江山和古代英雄豪杰的赞叹,又收束了上片全部内容,引出了下片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下片集中缅怀周瑜,并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首词融写景、咏史、议论、抒情于一体,气势奔放,境界宏大,格调雄浑,情感跌宕,语言高妙,不愧为词中绝品。
2.衬托手法的运用
(1)实景和虚景映衬
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
(2)相互映衬
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定 风 波》
1.语意双关,风趣幽默
这首词风趣幽默的笔调,主要表现在语意双关。如“竹杖
芒鞋轻胜马”的“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而是指心情的轻
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而“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中的“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
处。“风雨”和“晴”从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都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这些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作者那种无喜无悲、宠辱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2.于日常小事中生发哲理
途中遇雨实属小事,但作者却在常事之中体现出了自己的平生学养、处世精神和开阔胸襟,表示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忧患所忧的心情。词中流露出的哲理并非消极的解脱之道,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联系作者后来在海南岛所写的《独觉》诗,也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句子,可见作者这种学养、胸襟和人生态度,确是一以贯之的。
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句中“穿”写出了石壁的陡峭,“拍”写出了巨浪的凶猛,这两个字将赤壁宏大的气势展现了出来。在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中,炼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此类题目主要的命题角度有:(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
解析:本题属于炼字类试题,解答此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解释“软”“涌”二字在句中的含义,着重点明其特殊之处,特别是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色。
第二步,综合指出“软”“涌”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因而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今人读诗也要善于品味字词。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以炼字或品味语言命制的试题不少,如何有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
1.找好解题的切入点
鉴别用字的妙处,不能脱离诗歌本身的鉴赏。古人用意境或境界来品鉴诗歌作品,王国维是如此论境界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判定字词用得如何,就看它是否能写出景物的“真”,感情的“真”。一要从诗歌描摹的物象景象中读出人物的思绪情感;二要善于联想与想象,感受作者所创设的虚境;三要获得言外之意,获得与人生意蕴相关的思考和领悟。
2.关注两类典型的炼字情形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化很多,而在考题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动词,二是修饰语。考生对这两类字词要特别关注。
诗歌往往由意象类的名词叠加而成,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唐·李白《塞下曲(其一)》),这句中“抱”字用得最精彩。我们常说的是“枕戈待旦”,不用“宵眠枕玉鞍”,而说“宵眠抱玉鞍”,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画面:诗人在边境作战,晚上睡觉时抱着马鞍,时刻准备作战,一旦听到战鼓的响声就跳上战马,披挂上阵。更能突出战场生活的紧张。
3.规范完整的语言表述
高考试题的诗歌鉴赏评卷是踩点得分,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更有利于得到高分。一般而言,炼字题的设问规律是“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面对上述提问,答案的切入角度有以下四点: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④可延及表达效果(修辞作用、结构线索作用等)进行补充。第①点和第④点可以酌情增减,第②点和第③点一定要答出。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的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应用角度:“乐观与悲观”“心态与人生”“微笑着生活”“逆境与成才”等。
[应用片段]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开封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我苏轼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治国平天下的翰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只有任它逝去而已。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逝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任上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勤政。苏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这一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选自高考优秀作文《苏轼的赤壁》)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而有这一做法的美国大学生只有3%;同时,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美国大学生则约有63%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
[热评] 中国学生不愿和不敢提问,这固然与性格和文化有关,但更与多年的教育有关。许多孩子从启蒙之时就被要求做一个听话的孩子,要服从父母和老师,要遵纪守法,却很少跟他们提及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比如言论自由,拥有选举权、知情权,以及作为一个公民应当具有的民主、公正和平等意识。如此教育的结果便是,学生在学校不愿和提不出问题;到了社会则成为顺民或草民,既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创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东坡居士(节选)
林语堂  
苏东坡家庭很幸福,在他的一首诗里,他说妻子很贤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妻子并不像他好多朋友的妻子,或是过去历史上好多名学者的妻子那样凌虐丈夫。虽然长子迈这时也能写诗,但几个儿子并没有什么才华。晋朝大诗人陶潜也以忧伤、认命的心情写过一首“责子诗”,说儿子好坏全是天命,自己何必多管,他说:“天意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苏东坡说:
“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敬通为东汉学者。苏东坡这句诗自己加的注脚里说:“仆文章虽不逮冯衍,而慷慨大节乃不愧此翁。衍逢世祖英容好士而独不遇,流离摈逐,与仆相似,而其妻妒悍甚。仆少此一事,故有胜敬通之句。”
大约在此时,东坡收朝云为妾。我们记得,苏东坡的妻子在杭州买朝云时,她才十二岁。按照宋朝时的名称,我们可以说她是苏太太的丫鬟。妻子的丫鬟可以升而为丈夫的妾,在古代中国是极平常的事。如此一个妾,无论在哪方面,都不失为太太的助手。因为妻子要伺候丈夫,比如准备洗澡水,妾就比一个普通丫头方便得多,不必在丈夫面前有所回避了。朝云现在已经长大,天资极佳,佩服苏东坡的人都很赞赏她。在苏家
把她买进门时,有些人作诗给她,就犹如她已经是个富有才艺的杭州歌妓一般。但仔细研究,则知实际并不如此。由苏东坡自己写的文字上看,朝云是来到苏家才开始学读与写。佩服苏东坡的人都对朝云有好感,朝云是当之无愧的,因为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始终随侍左右的便是朝云。
在元丰六年(1083),朝云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遁儿。在生下三天举行洗礼时,苏东坡写诗一首,用以自嘲: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他做鱼的方法,是今日中国人所熟知的。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乘热端到桌上吃。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气才能进得均匀。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陶潜也是因为彭泽令时,郡遣督邮至,县吏告诉他应当穿官衣束带相见,陶潜不肯对上方派来的税吏折腰,即解印绶去职,归隐农桑。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有些乐事,只有田园诗人才能享受。在弃官归隐时,陶潜写了一篇诗“归去来辞”,只可惜不能歌唱。苏东坡由于每天在田亩耕作的感想,把“归去来辞”的句子重组,照民歌唱出,教给农夫唱,他自己也暂时放下犁耙,手拿一根小棍,在牛角上打拍子,和农夫一齐唱。
[美文评点] “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得生而存,不得死而亡。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这是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上的题文。或许,这就是对他自身最好的写照。他,也和芸芸众生一样,是历史在永恒的刹那间闪现的一颗微粒,但他却彪炳千古,光照后人。他的肉体虽然已死,但是他的精神却永放光芒,照耀着天上的星空,地上的河流,滋润着世间的万物。这几段节选的文字,写出了官场之外的另一个苏轼,那是一个多么有情趣的苏轼啊!
点击下图片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