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人教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4.11《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人教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20: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5张PPT)
第四单元
第11课
晨读新课启航
积累写作点滴
探究文本研读
片段背诵
资料助读
整体把握
文本层析
素材档案
佳作欣赏
应用体验之旅
识记知识必备
领悟学海览胜
写法借鉴
高考对接
课文对译
包 容
1.包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会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会有浩渺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会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包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2.包容是什么?是被议员们讽刺的林肯,在宴会上给予微笑的谦让;是被廉颇挑衅的蔺相如,能够不怒不惊,平静安详。包容,是宽广的胸怀,是深沉的涵养。
3.包容是一门学问。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这门学问,是来自内心“善良仁爱”的自然流露。
包容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你随随便便可以得到、可以舍弃的东西。它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它是一种善良的结晶,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淀。
包容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使你的人格得到升华,让你的心灵得到净化。它是人修身养性的一本“真经”。
包容是一种境界。人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拥有博爱的心、博大的胸襟,还要有一份坦荡、一种气概。它是香兰被人踩倒却留香脚底的气质。
包容是一种幸福。能够包容别人是一种幸福,让别人心存感激更是一种幸福。人生一世,不能使自己在琐事困扰中作茧自缚,更不能在无尽痛苦中度过。
纪传史的开创者——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
被捕,被判死刑。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时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史 记》
司马迁的父亲在汉朝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串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给帝
王作传的类别)十二篇,表(大事年表)十篇,书(典章、书籍)八篇,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三十篇,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简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朝廷
审察、察看

仔细
指妃嫔。
指给……看。
遵守约定。
到那里。
指侍从。
指第二年。
指上前进献。
扬言。
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见识短浅而又地位低微。
凭借,倚仗
辜负,对不起
违背
使……承担
背着

出使

使臣
延请
牵、拉
掉转
拉、引
副词,白白地
副词,只,不过
副词,幸好,幸亏
宠幸
副词,侥幸
介词,凭
介词,用,拿
目的连词,而、来
目的连词,来
介词,因为
连词,连接
“传”与“示”
回头
副词,只是,不过
副词,难道
介词,趁机
介词,通过、经由
介词,由此,趁此
一种文体
招待宾客的馆舍
传递
传扬
连词,表并列,不译
连词,表假设,如果
连词,表转折,可是
连词,表承接,就
连词,表修饰,不译
安置住宿

穿
怀揣着
走上前
献上
向人敬酒或献礼
告诉
弹奏
在朝廷上
从小路
向西
向上
使……承担
使……回去
使……断绝
使……归
友好关系
理亏
整饰
以……为羞
以……为羞
以……为先;以……为后
使……完整
逼迫
使……破碎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表判断)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也”表判断)
3.我为赵将(“……为……”表判断)
4.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为……”表判断)
5.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
(三)省略句
1.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介词“于”)
2.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省略宾语“之”)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介词“于”)
(四)状语后置句
1.以勇气闻于诸侯(现代汉语语序:以勇气于诸侯闻)
2.故燕王欲结于君(现代汉语语序:故燕王欲于君结)
3.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现代汉语语序: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
4.乃设九宾礼于廷(现代汉语语序:乃于廷设九宾礼)
5.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现代汉语语序: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五)宾语前置句
1.何以知之(“何以”译成“凭什么”)
2.君何以知燕王(“何以”译成“凭什么”)
(六)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现代汉语语序为“求可使报秦者”)
(七)固定句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译成“比……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围绕着蔺相如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美德,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忠尽智,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一、阅读课文1~13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下列各句属于直接表现蔺相如智慧和胆识的一项是 (  )
①臣愿奉璧往使 ②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③拜相如为上大夫 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⑤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⑥璧有瑕,请指示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解析:②属于间接表现蔺相如的智慧和胆识;③是对蔺相如的任命;⑤其对象为秦王与群臣。
答案:D
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篇写廉颇战功卓著、地位显赫和蔺相如地位卑微、不为人知,二者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B.缪贤的话,表现了蔺相如不仅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品质,还具有分析复杂形势的政治敏锐性,也为下文蔺相如勇敢、机智的表现作铺垫,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
C.蔺相如对比了赵王送璧时的隆重仪式和秦王受璧时傲慢的神态、轻率的动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诈行为,并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协,表示了不受欺诈的决心。蔺相如表现得有理、有利、有节,既不失使者的身份,不致把事弄坏,又擒纵自如,轻重得当。
D.“廷叱秦王”回合中,蔺相如在秦廷上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解析:C项,“指出了秦王的欺诈行为”错,秦王的做法,只能说明秦王有欺诈的迹象。
答案:C
二、阅读课文14~16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3.下列各句属于表现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权的一项是
(  )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③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④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⑤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⑥相如张目叱之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③④
解析:①是蔺相如和廉颇劝赵王的话;②说明廉颇谨慎持重,有长远的眼光;⑤说明赵国在宴会上的胜利。
答案:C
4.下列对“渑池之会”故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事开始叙述“秦伐赵,拔石城”“复攻赵,杀二万人”表明了秦强赵弱、形势严峻,目的是借以反衬蔺相如的非凡才能。廉颇深谋远虑的一席话则表明忠心,为后文化解二人矛盾埋下伏笔。
B.作者对“渑池之会”会场的描述采用了三组对比:秦与赵双方的对比、蔺相如与赵君臣的对比、蔺相如与秦君臣的对比,这些对比意在表现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双全、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品质。
.
C.廉颇与赵王诀别,语言虽少,意义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也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蔺相如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D.“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暗写廉颇,赵国在会上取得的成果,跟他的功劳也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他后来“宣言”的一个原因——赵王叙功而不及他。
解析:B项,“秦与赵双方的对比”意在表明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说明斗争的形势严峻。
答案:B
三、阅读课文17~21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5.下列各句属于直接表现蔺相如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的一项是 (  )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②相如闻,不肯与会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④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⑤相如引车避匿 ⑥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A.②④⑤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①说蔺相如再次被提拔;③间接说明蔺相如的高尚品质;⑥表现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错的精神。
答案:A
6.下列对“负荆请罪”故事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廉颇起初“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说明居功自傲只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表现了他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精神。
B.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并且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C.蔺相如采用比较法来向门客说明道理。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由此可见,蔺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
D.作者之所以对蔺相如详写,而对廉颇略写,就是因为蔺相如是一个忠于赵国、智勇双全、出色的外交家,他在秦、赵两国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
解析:D项,“他在秦、赵两国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错。
答案:D
1.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
文章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将相交欢”,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2.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文章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对话占了很大的篇幅。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蔺相如劝缪贤不要逃亡,蔺相如建议赵王答应秦王以璧易城的对话,分析利害,提出对策,不由人不信服。蔺相如在秦廷向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
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廉颇的对话在课文中只有三处,他在渑池会前与赵王分别的一段话,表现出他很有政治头脑;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正是由于廉颇的这一性格缺点,到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真诚。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司马迁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蔺相如这个人物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廷上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是那样的谦让,似乎是在逃避,却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对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从中我们能清楚、全面地认识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
理解虚词“而”的意义及用法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而”是一个重要的文言虚词,如“秦强而赵弱”(连词,表并列)“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连词,表假设)“城入赵而璧留秦”(连词,表承接)“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连词,表修饰)。在高考中,文言虚词“而”是考查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
.
.
.
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译为“却”/连词,表承接,译为“并”;B项,介词,译为“替”/介词,表被动,译为“被”;C项,均为连词,表假设,译为“假使”;D项,动词,译为“以……为臣”/名词,译为“臣子”。
答案:C
参考译文:
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难做成并容易招致失败的。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
小事不计较,大事坚持原则,圣人是这样做的;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正直,君子是这样行事的。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恶名,但是周公用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恶名,并且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假使现在因为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掩盖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有圣王和贤相了。所以,眼睛稍有瑕疵,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
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急得激起波浪,一起一伏,浪头异乎寻常的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静。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到死不能建立功业。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土地,这样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他的大智大勇也传
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大功。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不能说他是智者;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牺牲性命,不能说他是勇敢的;管仲在被公子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不能称得上有贞节。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一国之君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脱出来,执掌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牺牲了生命,不从长计议,哪会有这助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
今天如果国君评价他的臣子,不考虑他的大功,看不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所以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他的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小过失吹毛求疵。牛蹄踩出来的水坑里是生不出鱼来的;蜂巢里是容不下天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
在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而”字的基本意义及用法

词“而”
序号 例句 解释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2)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
.
.
.


“而” 序号 例句 解释
(4) 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5)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表修饰关系,“望”的方式
(6)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
.
.


“而” 序号 例句 解释
(7)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表目的关系,“用来”
(8)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这里可译为“并且”
.
.
2.注意积累与归纳
“而”的用法及意义,在课文中均已出现,要学会积累与归纳。我们可以用列表的形式,把“而”各种用法意义,都分条列出,并附上课文中学过的例句,然后熟记于胸,以后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时就可作出用法选择了。
3.学会用推断法解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方法 方法阐释 示例及分析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如“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每句中都有一个“而”字,其用法是不是一样呢?前句是“必乱”的一个条件,“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争着抢先”,但不是事实,是假设的情况,因此“而”表假设。后句“乱而继迁薄我”是继前句而来,从总体上说还是假设,但这里是说“如果出现了混乱接着继续攻打我军”,“我军必败”,同是假设但语境还是不同,后一句中的“而”应该是表承接
方法 方法阐释 示例及分析
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就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本段有三个“为”字,第一个“为”后面是官职“西头供奉官”,很显然应解释为动词,担任。第二个“为”是说在这个官位上,战功大,因此第二个“为”是判断动词,是。第三个“为”后面有一个引号,是说的话,因此“以为”应解释为“认为”
方法 方法阐释 示例及分析
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挑选其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理解“乐其无已乎”一句中的“其”字。“其”除了代词外,还表语气,如“吾其还也”,表祈使语气,译成“我们还是……吧”;如“其可怪也欤”表反问,译成“难道……吗”;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译成“大概……吧”等。在这里,“乐其无已乎”是个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代入“快乐难道没有穷尽的时候吗”最合适。因此推断“其”表反问语气。“其孰能讥之乎”与此同,两个“其”的用法是相同的
方法 方法阐释 示例及分析
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如这样的两个句子,一个是“窍而吹之”,一个是“骇而笑”,两句中都有一个“而”字,这两个“而”字意义与用法是否相同呢,前句好理解,是“先凿出孔然后吹起来”,不可能“一边凿一边吹”,推断“而”是表顺承,而不能表修饰。我们用“先……然后……”翻译一下“骇而笑”,“他见到我们先是很吃惊,然后接着笑了”完全可以,就推断两个“而”字用法相同,都表顺承
方法 方法阐释 示例及分析
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以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个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与它处于同一位置的“以”也可推断其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常常称病不上朝,不跟廉颇争位。有时蔺相如坐车外出,碰见廉颇就赶紧避开。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胆小怕事,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王那么厉害,我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入侵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
将军在。如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势必削弱抵御外敌的力量。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很觉惭愧,便袒衣露体,负荆登门请罪,说:“我粗野低贱,志量浅狭,开罪于相国,相国能如此宽容,我死不足以赎罪。”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
应用角度:“宽容”“忍让”“低调”“友谊”“双赢”“智慧”等。
[应用片段]
尽显双赢智慧
天空有无尽的湛蓝,但仍为白云留出了些许空间,于是,蓝天满足了白云,白云点缀了蓝天;海洋有怒吼的波涛,但仍为游鱼留下了些许空间,于是,海水养育了游鱼,游鱼丰富了海洋。
谁说,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彰显自己并且承托别人才是立足社会的双赢大智慧。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自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蔺相如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世间万物皆如此,在自然界中也存在着许多互利共生的双赢故事。
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言论相攻,两败俱伤。或许,我们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无私,不仅能承托别人,更能成就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纳云,挽留鱼。彰显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在茫茫竞争人海中,尽显自己双赢的人生大智慧……
同学之间发生口角,由老师调解按说应该会息事宁人,可怀远县两名学生发生口角却酿成一起流血事件。 4月29日,怀远县双桥中学的两名高三学生在搬课桌椅过程中发生了争吵,经班主任调解两人保证不再惹是生非,孰料当晚竟然发生了1死6伤的悲剧。
[热评] 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学校教育要培养孩子宽容大度的秉性、开朗豁达的性格。宽容不仅仅是一种做人的雅量,更是一种文明的标志,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胸怀,更是一种博爱的人生的境界。宽容,能使人性情随和,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争执。
宽 容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的脖颈咬伤了,结果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天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宽容。
寓言中动物的宽容是以德报怨,佛教中弥勒的宽容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来理解宽容呢?其实,宽容是一种境界。
宽容如水。
通常的“宽容”,即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锱铢必较,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宽容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寓言中那匹被咬的马理智地选择了宽容,最终两者和好如初。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同样的方法还击对方,那么除了两败俱伤、头破血流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呢?因此可以说,寓言中的那匹马其实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于“以德报怨”。
宽容似火。
因为更进一层次的宽容意味着不仅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更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灵。心平如水的宽容,已属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感动。从寓言中我们看到,犯下过错的那匹马已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而羞愧难当,这时被咬的马表现出的宽容与安慰,便恰似一团火焰,明亮而温暖。宽容,不仅融化了彼此的冰冻,更将爱的热力辐射进对方的心窝。在被某些人评论成“物欲横流”的时代,自下而上空间正日益缩小的人们所缺的不正是发生在两匹马之间的宽容吗?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温情,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宽容是诗。
宽容是一首意高境崇的诗。至高境界的宽容,不是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是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一种如诗的气度。宽容的涵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寓言中的马无法到达这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对于人类却是如此的真实和深刻。
为生活的平淡与多舛而心存嫌隙的人呵,请你选择宽容吧。这丝毫无损于你的尊严,反而有助于你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宽容的思想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宽容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的决不是两匹马这样简单的事。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美文评点] 这篇习作有两大优点:(1)见解比较深刻。文章自始至终,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行文不只是例证,而且注重分析,逐层递进地论证了“宽容是一种境界”这样一个抽象的命题,显示了作者对“宽容”的透彻的认识。全文的分析,不仅富有生活的哲理,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论述生动形象。文章巧用比喻,从三个层面揭示“宽容”的本质,思路开阔,联想丰富,由此及彼,较好地把握了三个层面的内在关系。文末的开掘,既概括了上文的内容,又把“宽容”的精神融于生活的艺术和永恒的生命之中,让人产生深远的回味。
点击下图片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