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苏武传》课件(人教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4.12《苏武传》课件(人教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7 20: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8张PPT)
高考对接
第四单元
第12课
晨读新课启航
积累写作点滴
探究文本研读
片段背诵
资料助读
整体把握
文本层析
素材档案
佳作欣赏
应用体验之旅
识记知识必备
领悟学海览胜
写法借鉴
课文对译
气 节
1.气节无形又有形,摸不着却看得见,江姐身上散发着夺目的光芒,甘愿受皮肉之苦也不泄露党的机密,身躯里有钢铁般的血脉在涌动,有着钢铁脊梁的铁人也不能与她相提并论,连她的对手都认输,惊讶世上竟有这样的人。
气节并非与生俱来,它离不开社会的土壤和家庭的熏陶。古今中外的贤人志士就像一盏盏明灯,他们是楷模又是做人的榜样,教你在花红柳绿的世界上要像松树一样风吹雨淋仰首挺胸地生活。
2.拂去岁月的灰尘,打开历史的篇章。因高风亮节而流芳千古、光耀宇宙的人物可谓灿若繁星。古代有宁折不弯的陆游、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杨家将,虎门禁烟的林则徐,誓死抗倭的戚继光……近代有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特务的闻一多,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人救济粮的朱自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现代如坚持真理同“四人帮”作斗争的张志新……然而,因失节变节而被世人唾骂、遗臭万年的人类渣滓也不乏
其例。割地求和的西太后,卖国求荣的李鸿章,窃国大盗袁世凯,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可见,气节是做人立世的根本,有了它,就是民族的脊梁、世人的楷模、祖国的栋梁、人类的希望;丧失它,就会沦为立不直、行不端、站不稳、拜倒在诱惑面前的软体动物。
3.气节是坚韧的犁铧,能在历史的长卷上耕出不可磨灭的印痕;气节是石破天惊的黄钟大吕,惊天地、泣鬼神的万钧雷霆。气节是孙天帅“决不跪下”的铿锵誓言,气节是津门四青年抵抗侮辱、维护国格的热血壮举,气节是狼牙山五壮士气薄云天的献身精神!
断代史的创始人——班固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
《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汉 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背叛

毛织的毡毯

收藏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显现

沾湿

衣襟

辞别

已经
相抵押。
拿着。
栽培,提拔。
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趁这。
年纪。
确实存在。
派遣、打发
起事
揭露、暴露
头发
抵押
判处
应当
副词,才
副词,才
副词,于是、就
介词,因为
介词,凭借……身份
介词,把
介词,用
连词,表示目的,来,而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而
介词,在,于
介词,趁机
介词,趁机
介词,通过
介词,趁机
副词,越发,更加
副词,逐渐,渐渐
副词,越发,更加
副词,互相
副词,相互
副词,相互
代词,偏指一方,你
代词,偏指一方,你
副词,适逢
动词,召集
副词,会同
副词,屡次
名词,数目,数量
数词,几个

生子
执、拄

抬,扛
向上
在夜间
使……肥沃
使……投降
使……争斗
使……投降
使……投降
使……受苦
以……为壮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
②非汉所望也(“……也”表判断)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①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
②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有被动意味)
③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
(三)宾语前置句
①何以汝为见(现代汉语语序:何以见汝为)
②子卿尚复谁为乎(现代汉语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③何以复加(现代汉语语序:以何复加)
④信义安所见乎(现代汉语语序:信义见安所)
(四)状语后置句
 为降虏于蛮夷(现代汉语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五)定语后置句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现代汉语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表现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高度赞扬了他忠贞不渝、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一、阅读课文1~5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苏武维护国家尊严和坚贞不屈的一项是 (  )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引佩刀自刺 ④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⑤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⑥若知我不降明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
解析:①叙述苏武出使匈奴;④张胜丧失骨气,反衬苏武的宁死不屈,不是直接表现;⑤指斥卫律的反叛行为。
答案:B
2.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写苏武正式出使匈奴,首先交代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历史环境复杂而严酷,暗示苏武之行一开始便充满凶险。
B.苏武出使匈奴,恰巧遇上一次严重的谋反事件,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予支持,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C.苏武得知虞常事发,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因此,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当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D.卫律劝降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个场面。苏武指斥卫律的不忠,居心不良,显示了苏武的坚贞与正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苏武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解析:B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应该是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答案:B
二、阅读课文6~8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武忠诚和具有民族气节的一项是 (  )
①单于愈益欲降之 ②杖汉节牧羊  ③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④常愿肝脑涂地 ⑤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解析:①表现单于佩服苏武的气节;③是李陵对苏武说的话;⑥用二人的不忠,衬托苏武的高大忠义。
答案:C
4.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陵劝降的方法不同于卫律。他是以老朋友叙旧,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层层进逼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B.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细节的描写,北海牧羊中“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的细节,也突出体现了他的坚贞顽强。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人。
C.在情感上,李陵陈述自己投降时的心情,想以此打动苏武,所以他是不赞同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因为汉武帝逼死了苏武的兄弟,家庭发生变故,尤其是皇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
D.在北海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匈奴派汉降将李陵去劝降苏武,尽管李陵说的有情有理,但仍没改变苏武的意志,倒是李陵自己对苏武既赞叹,又羞愧难当。
解析:C项,在情感上,李陵是赞同甚至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只是自己已经投降匈奴,铸成大错,无法改变。
答案:C
三、阅读课文9~10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5.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最后苏武得以回归祖国,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苏武这个人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事隔许多年,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都对他很重视,从正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
B.苏武经过了长期的、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之后,不仅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还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
C.苏武“强壮出”,归国时已是“须发尽白”,最好的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如此执著的苏武更令人敬佩!
D.文章最后叙述苏武归汉时,说他“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来时募百余人,而“随武还者九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苏武的坚贞、顽强,也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
解析:A项,应该是“从侧面表现出了苏武的人格魅力”。
答案:A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表现人物
苏武留胡十九年,历经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持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
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窑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劝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2.对比的手法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本文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如何辨明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苏武传》中的“丈人”“相当”“成就”“实在”等词语,均属于此类。古今异义词,主要在高考翻译题中涉及。
(2011·江苏高考)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句中除了关键的词语要译准外,还涉及两个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即“左右”,这里应译为“下属”;“使令”应译为“使唤”。
参考答案: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参考译文:
陈公调任庐州知州。虎翼军士中驻扎在寿春的人,以谋反罪被诛杀,其余没有谋反的数百人被迁到庐州,这些人都疑惧不安。一天,有人偷偷溜进官府准备袭击陈公。陈公笑着说:“这人一定是喝醉了。”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了解古今异义词的类型
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 解释 举例
词义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语言中词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词义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语言中词的意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小了 “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
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另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行李”,古代指外交使节, 现指旅行时带的被子、衣物、箱子等
类型 解释 举例
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意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意则较弱 “怨”,古代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意增强了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现在表示仇恨、怀恨
感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目”现已换成“眼睛”
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虞常事件”受牵连而被扣留。对苏武的才能和品行,匈奴单于颇为赞赏,极力招降他。先是派卫律出场,以死刑相逼,以荣华相诱,苏武皆不为所动,他痛斥卫律,义正词严。后又派李陵前来劝降,道家破人亡之惨,述同病相怜之切,析汉朝天子之昏,言辞不可谓不恳切。然而苏武忠诚似海,意志如山,让变节故友羞愧难当。
地窖的阴暗潮湿不仅没有让他的心灵黯淡,反而让他的心更加明亮;塞外朔风大雪虽然让汉节旄毛尽脱,但苏武心中的那杆赤诚大旗却猎猎飘扬;19年的饥寒苍老了他的容貌,但千古的气节却让苏武的青春永驻!
应用角度:“忠诚”“顽强”“抗争”“不屈”“奉献”
“诱惑”“得失”“取舍”“个人与国家”等。
[应用片段]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他将锦帽貂裘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的北海;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誓言,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传奇。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永远的苏武!伟哉,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华声在线披露,近日,一组“高中生穿皇军服和汉奸服参加的运动会”的图片在华声论坛、猫扑等网站疯转,引发众多网友的围观。知情网友透露,此幕发生在沈阳市第一中学举行的秋季运动会上。图片显示,在运动会开幕式上,“高三·十一班”方阵中,举牌者为一名装扮成猪八戒模样的男生,其后的同学分别穿着侵华日军军服、汉奸服以及红军服装,显得格
外刺眼。该校运动会的入场仪式,似乎成了学生大秀“穿越”的秀场。各个方阵各显神通,或玩“穿越”扮演清朝皇帝、妃子、宫女、士兵,或仿卡通造型扮演漫画人物“卡卡西”“海贼王”“鲁鲁修”“地狱少女”等,或干脆穿睡衣和拖鞋、抱着毛绒玩具出场。
[热评] 学生做出涉嫌有失民族气节的“恶搞”行为,老师视而不见,是学生“脑残”“无知”,还是学校和老师的失职、教育的缺位?这种做法不仅低俗媚俗、哗众取宠、以耻为荣,而且涉嫌有失民族气节。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张扬个性和自由。但对拿国耻来张扬个性的行为,学校领导和老师怎能置之不理?
瀚海青天夜夜心
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持续多久?
滚滚红尘,斗转星移,熙来攘往的人群中,谁能挺胸昂首、心不跳脸不红来一声斩钉截铁的回答?
所以,两千年前,苏武用十九年大好时光演绎的那份坚守更显得凄婉动人!
士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苏武慨然选择了从容赴死,可死却总是不遂人愿。“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张胜、常惠共同阻止了他;“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时,苏武“引佩刀自刺”,重伤气绝,“半日复息”,不得死;面对卫律高高举起的利剑,张胜腿软请降,但苏武固自岿然不动!大丈夫,死有何惧?死则死耳,何必拖泥带水。
然而,抱定必死之心的苏武却拖泥带水地活了下来。
重伤的苏武,身陷大窖,没吃没喝。天可怜他,下起了雪。苏武就卧啮雪吞毡,竟奇迹般地没有死掉!单于以为苏武有神灵护佑,不可忤逆天意,就把他放逐到遥远的北海,就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就让北海的风雪尘沙去打磨这个硬气的大汉臣子的棱角吧。
感谢单于,他的这一决定为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浩浩大漠,茫茫荒原,青青碧空,猎猎朔风,一位老人,须发尽白,沉默倔强,手杖汉节,羝羊为伴。
感谢苏武,他的这一选择为我们华夏儿女留下了一笔酸涩而丰厚的财富:荣华富贵,离合悲欢,苦难寂寞,长夜寒冬,该抛则抛,该忘则忘,该受则受,该忍则忍,心如铁石。
诚然,水往低处流,人该往高处、阔处走,可不义之荣华富贵于你如浮云,早已被你抛到九霄云外。不错,无情未必真豪杰,你眼中没有望断天涯路的白发娘亲,没有手足兄弟,没有结发妻子,没有可爱的儿女,你似乎忘记了有情未必不丈夫。你该抛的抛了,该忘的忘了,你驱赶自己走上一条看似有去无回的不归路,去做苦难寂寞的炼狱,去做瀚海青天日日夜夜千年不变的守望——只为自己是一介大汉的臣子!
莎翁说:“上帝说,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伤害你;因为我要成就你,所以我要惩罚你。”我相信,老天之所以伤你甚深,罚你太重,就是因为太爱你,要借你创作不朽的经典,成就一个关于坚守的不朽传奇。
我常常想,人不是不可以忍受苦难,当那苦难能变成一笔财富的时候,人有的是耐性,完全有可能战胜苦难;人不是不可以坚守寂寞,当那寂寞能铸造一份辉煌的时候,人有的是坚定,人完全有可能超越寂寞。可怕的是,当苦难只可能只是苦难,寂寞只可能只是寂寞,持久的忍耐与坚守只可能只是深夜里昙花一现的酸涩时,古往今来,普天之下,能有多少人会本真地忍受这份苦难、坚守这份寂寞?
所以,我把坚守的桂冠加冕给你——瀚海青天日里夜里做高贵坚守的汉臣苏武。
[美文评点] 文章采用设问的方式开头,为下文的展开作好了铺垫,一句“所以,两千年前,苏武用十九年大好时光演绎的那份坚守更显得凄婉动人”独立成段,统领下文,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人称的变换加强了抒情的成分,对偶、排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酣畅、语言华美。
点击下图片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