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C.氮气 D.氧气
2.造成臭氧层破坏的物质主要是 ( )
A.氟利昂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3.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有 ( )
①污染物通过河流进入海洋②污染物通过空气进入海洋 ③轮船泄露的石油④直接倾倒的污染物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盐酸 D.磷酸
5.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全球气温上升 B.全球性水资源短缺
C.植被的破坏 D.频繁的沙尘暴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个体的多样性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7.下面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它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B.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是指它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方面的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是指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方面的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大小是由生物数量的多少决定的
8.下列各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中,属于就地保护措施的是 ( )
①建立植物园和动物园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建立动植物繁育中心④建立风景名胜景区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对自然资源适时地、有计划地合理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保护野生生物最好的方法是易地保护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的有效方法
1.A 2.A 3.D 4.B 5.C 6.B 7.A 8.C 9.B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一、选择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2.造成臭氧层破坏的物质主要是 ( )
A.氟利昂 B.二氧化硫 C.氮气 D.氧气
3.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有 ( )
①污染物通过河流进入海洋②污染物通过空气进入海洋 ③轮船泄露的石油④直接倾倒的污染物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盐酸 D.磷酸
5.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全球气温上升 B.全球性水资源短缺
C.植被的破坏 D.频繁的沙尘暴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个体的多样性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的多样性21世纪教育网
7.下面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它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B.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是指它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方面的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是指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方面的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大小是由生物数量的多少决定的
8.下列各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中,属于就地保护措施的是 ( )
①建立植物园和动物园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建立动植物繁育中心④建立风景名胜景区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对自然资源适时地、有计划地合理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保护野生生物最好的方法是易地保护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的有效方法
二、非选择题
10.下图为X河流流经Y市示意图。其中a处在上游,d处在下游。据图分析回答:
(1)造成X河流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最可能分布在 ( )
A.ab段 B.bc段 C.cd段 D.bd段
(2)列举造成X河流污染的3种可能的污染源
。
d处污染程度明显降低,除了物理性的沉降和化学性的分解之外, 型微生物在净化污水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过程是
。
高考连线
1.(06广东2分)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 )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解析: 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天然分布区等。由题意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答案:D
2.(06江苏)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解析: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的主要手段,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其中保护的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保护区内,而不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一般不希望人类活动产生干扰。迁地保护是对那些在原产地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加以保护,不仅仅是野生动物。答案:D
创新拓展
请从以下各方面选择确定一研究课题,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净化作用(要求:具体研究课题自拟;简要说明研究过程)。
①农药的分解 ②生活污水的处理 ③生活垃圾的处理 ④其他方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B 7.A 8.C 9.B
二、非选择题
10.(1)B (2)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3)需氧 将污染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含氮和磷的无机盐
创新拓展
提示:(1)确定研究课题,提出假设和预期;(2)设计对比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验证实验(重复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教案
导学诱思
一、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温室气体:大气中的CO2。
2.原理:温室气体层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3.主要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4.主要危害
(1)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2)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3)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进一步变干。
(4)预测2030年海平面上升约20 cm,我国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5)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
(6)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的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
5.预防措施:大力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洁净新能源。
二、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
1.臭氧层作用: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2.破坏原因: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4.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三、全国各地普降酸雨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形成硫酸或硝酸,使雨水的pH<5.60。目前有些地区雨水的酸度已到了pH2~5。
2.来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火灾等。
3.危害: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平衡;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破坏土壤肥力;使树木生长缓慢并且容易感染病害;腐蚀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迹;酸雨中少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4.防治: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四、水体污染
1.来源:生活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
2.表现:水体富营养化。
3.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中称为水华。
五、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1.生物的多样性
(1)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
2.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开发和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合作探究
探究一:赤潮的防治
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赤潮,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富营养化。
3.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喷洒絮凝剂,使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4.机械方法:可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的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
5.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离,避免扩散,污染其他海域。
探究二:环境污染主要类型、对生物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主要污染物
危害
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
化学污染物(如烟尘、CO2、SO2、氮氧化物等)、生物性污染(微生物)、放射性污染
酸雨、急慢性中毒、传染病、致癌作用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水污染
重金属(汞、镉、铅等),农药,过量的N、P元素,粪便,垃圾
毒害、富营养化、传染病
生物防治害虫,需氧型微生物的净化
固体废弃物污染
废渣、废塑料、生活垃圾
污染环境、传染病
填埋、堆肥
噪声污染
噪声
损伤听力、影响心理、干扰睡眠、诱发疾病
植树绿化
土壤污染
化肥、农药、污水灌溉、酸雨等
农作物减产、间接危害人畜健康
生物防治害虫,施用农家肥,污水净化
探究三:DDT引起的生物效应
水生植物从湖水中吸收了大量的DDT并在水生植物体内积累,时间长了在水生植物体内的浓度就会高于湖水的浓度,无脊椎动物以大型水生植物为食,会直接摄取高浓度的DDT,以此类推,当小鸟摄取鱼类时,浓度就已经是湖水的上千倍了,所以DDT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影响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造成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探究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态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三个层次:
(1)遗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
(2)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发现的物种约175万种。
(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活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总起来说,生物多样性有三个方面的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包括药用价值、工业价值、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指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
(3)潜在使用价值。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1)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加以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这是为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一旦人工繁育成功,就可以将这些野生生物放回野外。
(3)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些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
题例领悟
【例题1】 2006年12月12日,美国知名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发表一篇由美国气象研究中心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超级电脑模拟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冰盖影响的研究报告。研究显示,北极地区的积雪未来不会像往常一样,在夏季结束后就自动结冰。那些长年存在的积冰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加速融化。导致北极积冰加速融化的根本原因是( )
A.CO2的排放量减少使全球气候变暖 B.CO2的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
C.大气臭氧层被破坏使全球气候变暖 D.夏季北极气温骤然上升
解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快,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使地球的热量难以散射出去,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积雪融化。
答案:B
领悟
导致全球气温度升高的根本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快,温室效应加剧。
【例题2】 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人为因素可能使臭氧层受到破坏。下列因素可破坏臭氧层的是( )
A.SO2的排放 B.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
C. CO2的排放 D.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解析:制冷剂氟氯烃等(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答案:B
领悟
臭氧层的作用是阻挡紫外线、射线等对全球生物的照射。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课堂反馈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光化学污染 ④潮汐 ⑤臭氧层空洞 ⑥水俣病 ⑦酸雨 ⑧大脖子病
A.①⑥ B.①⑤⑧ C.②③⑦ D.④⑧
解析:潮汐是因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变化及吸引而产生的海水规律性的涨落现象,属正常自然现象;大脖子病则是缺乏碘元素,而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致;水俣病是因为环境中汞这一重金属含量过高导致;赤潮是海洋被污染而导致缺氧,鱼、虾等生物死亡;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的污染物。
答案:D
2.下图是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这副宣传画所提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 )
啊,地球出汗了!
A.酸雨 B.“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
C.臭氧层空洞 D.森林锐减
解析:从图中可见地球出汗了,说明全球气温升高,反映了“温室效应”这一环境问题。
答案:B
3.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是( )
A.消灭有害生物 B.植树造林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宣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解析:有些生物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来说是“有害”的,但对生态系统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这些生物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一个营养级或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消灭了它们就可能破坏生态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答案:A
4.下列关于大气臭氧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目前大气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形成了“臭氧层空洞”
B.氟氯甲烷也称氟利昂,能破坏臭氧层
C.臭氧层能散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其害
D.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紫外线,能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解析:臭氧层对生物的保护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吸收紫外线,从而减少紫外线对地面生物的辐射作用,制冷剂中使用的氟利昂能与O3反应引起臭氧层破坏。
答案:C
5.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解析: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该地区的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就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科研所等进行保护和繁殖。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国家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D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模块的最后一章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大模块知识,生态环境问题即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影响、臭氧层变薄的原因及危害、酸雨的形成与危害和水体污染及治理;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对全球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个基本的认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关注身边的环境,关注社会生活。在知识体系上,起到总结本模块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对环境污染和破坏及环境破坏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些方面的问题都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作为高二的学生对引起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一些原因已有了感性认识,也有了一些环保意识,只是对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究竟有多大还不是很清楚,环保意识还不够强,可以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见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更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措施。
②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2.能力目标
①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并掌握酸雨、温室效应等问题。
②识记多样性的价值
3.情感目标
①形成环境保护需从我做起的意识。
②进行资料收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树立爱护环境、保卫家园、热爱美好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可以通过讨论和自学的学习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五、课前准备
学生:资料收集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教师:PPT课件的制作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播放录象片:地球像一艘遨游的飞船,我们与之结伴而行的相片。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
1.同学们思考一下,目前全球面临哪些环境问题?
①学生讨论回答。
②观看图片,老师小结。
2.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环境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总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一些古老的病毒释放;贫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贫血,水污染就是血污染,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公益广告词,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臭氧层的破坏患皮肤癌的机率增加;酸雨对生态的破坏;破坏植被引起的土壤风蚀和土地沙漠化,使大量的牧地、耕地减少,人类面临生存问题。面临众多的环保问题,我国在2008奥运会上提出“绿色奥运”的口号,以体育为媒介唤起全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
[提问]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在环保上有什么好的想法?
[补充] 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建筑使用环保砖瓦;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塑料袋;大量利用太阳能,风能,开发使用新能源;大家多数是农村的孩子,多建议家人少用化肥、农药,尽量使用农家肥等等。
[小结] 爱护我们的家园,在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爱护我们的校园做起,想一想我们个人有哪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同位之间相互提提意见。意见提出来了,就要下决心去改,对不对?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废旧电池乱扔,水笼头开掉不及时关,浪费粮食,长明灯等等,希望同学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落实到行动上。
学生准备各自收集的知识,准备发言。
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列举并讲述
同学们相互讨论并谈谈想法。
因为课前已经组织学生开展收集有关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我们在环保上要做的工作
强化、巩固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过度引入]
1.最近在网络上,各个媒体最热闹的一件事是四川的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照片的真假我们且不争论,令我们深思的应该是为什么几张小小的华南虎照片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论,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仅仅是谁在造假吗?不,我国在80年代左右就再没有发现野生华南虎的足迹,许多科学家认为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所以人们更关注的是否出现的野生华南虎的踪迹,也体现了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心情,生物多样性,只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吗?
2.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⑴我们看二个资料:同学们看题纲资料。
⑵学生总结生物多样性概念,老师板书。
生物多样性:生物圈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⑶老师解析:物种、基因、生态系统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引入:保护研究生物的多样性对我们有什么价值?
⑴请大家看课本130页思考讨论,生物多样性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⑵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小结:
①实例一红树林对海岸防护作用,各种动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实例二野生水稻的基因被袁隆平利用而得到高产的杂交水稻,这是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即生态功能,例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②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作工业原料等,这是生物多样性有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还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例如:珍惜古树,动物,森林、草原、大海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灵感。
③生物多样性还有人们目前尚不清楚的其他重要功能——潜在价值。比方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利用了野生水稻的基因。
学生结合前面的资料作出回答
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讨论回答
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小结
课堂总结:⑴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请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⑵老师总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供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让我们在周杰伦《梯田》这首歌里结束这节课。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物种 基因 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2)间接价值 (3)潜在价值
八、作业设计(略)
必修3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树立科学的生物层次观: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指出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人口的动态变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的增长,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3、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讨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认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
5、关注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两种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过程。
教学难点:阐明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与其稳定性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讨论 举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组织与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
1、什么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什么是生物圈?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本课
第一节 生物圈
【讲述】
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的分布范围?
生物圈的特点?意义?
高:副生物圈带,离地面10000m处或更高,包括细菌和真菌孢子。
低:深海热烈口(热气和热水喷涌,独特适应性的瓣思类,多毛类和甲壳类)。
特点:复杂的生物化学系统,借助生物多样性,吸收,转化,加工和贮存太阳能,分子水平上各种生物的DNA , RNA ,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结构均相似。
意义:生命持续系统,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所有生物的生存。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展示图片】
1、假如你正置身于这样拥挤不堪的人群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想法?
2、造成人群如此拥挤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全球人口现状及前景?
4、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协调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
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
看书总结: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是每天增加大约20万人,相当于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的人口。
(1)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2)人口基数过大。
由于人的各种需求直接或间接地依赖自然资源,所以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生态环境形成的压力也愈加沉重。
1. 控制人口增长。
2. 加大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力度。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提问】
1、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
2、温室效应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酸雨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臭氧层破坏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水体污染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全球各地普降酸雨;水体污染;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
形成原因:硫的氧化物,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SO2氮的氧化物含量增多。危害:水体酸化,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伤害植物的叶和芽,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防治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实用脱硫煤;开发新能源;植物造林
形成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危害:导致人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的光合作用收到抑制,农作物减产。措施:减少氮氧化物和氯氟烃的排放。
形成原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海洋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危害:水体富营养化,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防治措施:减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污染物进入水体。
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入侵物种等。
引起思考进入状态
知识应用
分析例题
七、板书:
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圈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八、作业设计:作业本
高中生物 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浙科版
合作探究
探究一:赤潮的防治
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赤潮,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富营养化。
3.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喷洒絮凝剂,使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4.机械方法:可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的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
5.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离,避免扩散,污染其他海域。
探究二:环境污染主要类型、对生物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主要污染物
危害
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
化学污染物(如烟尘、CO2、SO2、氮氧化物等)、生物性污染(微生物)、放射性污染
酸雨、急慢性中毒、传染病、致癌作用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水污染
重金属(汞、镉、铅等),农药,过量的N、P元素,粪便,垃圾
毒害、富营养化、传染病
生物防治害虫,需氧型微生物的净化
固体废弃物污染
废渣、废塑料、生活垃圾
污染环境、传染病
填埋、堆肥
噪声污染
噪声
损伤听力、影响心理、干扰睡眠、诱发疾病
植树绿化
土壤污染
化肥、农药、污水灌溉、酸雨等
农作物减产、间接危害人畜健康
生物防治害虫,施用农家肥,污水净化
探究三:DDT引起的生物效应
水生植物从湖水中吸收了大量的DDT并在水生植物体内积累,时间长了在水生植物体内的浓度就会高于湖水的浓度,无脊椎动物以大型水生植物为食,会直接摄取高浓度的DDT,以此类推,当小鸟摄取鱼类时,浓度就已经是湖水的上千倍了,所以DDT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影响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造成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探究四: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态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三个层次:
(1)遗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
(2)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发现的物种约175万种。
(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活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总起来说,生物多样性有三个方面的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包括药用价值、工业价值、科研价值和美学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指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
(3)潜在使用价值。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1)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加以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这是为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一旦人工繁育成功,就可以将这些野生生物放回野外。
(3)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些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
题例领悟
【例题1】 2006年12月12日,美国知名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发表一篇由美国气象研究中心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超级电脑模拟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冰盖影响的研究报告。研究显示,北极地区的积雪未来不会像往常一样,在夏季结束后就自动结冰。那些长年存在的积冰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加速融化。导致北极积冰加速融化的根本原因是( )
A.CO2的排放量减少使全球气候变暖 B.CO2的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
C.大气臭氧层被破坏使全球气候变暖 D.夏季北极气温骤然上升
解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快,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使地球的热量难以散射出去,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积雪融化。
答案:B
领悟
导致全球气温度升高的根本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快,温室效应加剧。
【例题2】 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人为因素可能使臭氧层受到破坏。下列因素可破坏臭氧层的是( )
A.SO2的排放 B.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
C. CO2的排放 D.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解析:制冷剂氟氯烃等(商品名氟利昂)的泄漏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答案:B
领悟
臭氧层的作用是阻挡紫外线、射线等对全球生物的照射。制冷剂氟氯烃(商品名氟利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课堂反馈
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光化学污染 ④潮汐 ⑤臭氧层空洞 ⑥水俣病 ⑦酸雨 ⑧大脖子病
A.①⑥ B.①⑤⑧ C.②③⑦ D.④⑧
解析:潮汐是因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变化及吸引而产生的海水规律性的涨落现象,属正常自然现象;大脖子病则是缺乏碘元素,而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致;水俣病是因为环境中汞这一重金属含量过高导致;赤潮是海洋被污染而导致缺氧,鱼、虾等生物死亡;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的污染物。
答案:D
2.下图是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这副宣传画所提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 )
啊,地球出汗了!
A.酸雨 B.“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
C.臭氧层空洞 D.森林锐减
解析:从图中可见地球出汗了,说明全球气温升高,反映了“温室效应”这一环境问题。
答案:B
3.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是( )
A.消灭有害生物 B.植树造林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宣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解析:有些生物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来说是“有害”的,但对生态系统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这些生物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一个营养级或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消灭了它们就可能破坏生态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答案:A
4.下列关于大气臭氧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目前大气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形成了“臭氧层空洞”
B.氟氯甲烷也称氟利昂,能破坏臭氧层
C.臭氧层能散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其害
D.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紫外线,能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解析:臭氧层对生物的保护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吸收紫外线,从而减少紫外线对地面生物的辐射作用,制冷剂中使用的氟利昂能与O3反应引起臭氧层破坏。
答案:C
5.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解析: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该地区的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迁地保护就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科研所等进行保护和繁殖。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国家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D
高中生物 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浙科版
一、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温室气体:大气中的CO2。
2.原理:温室气体层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3.主要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4.主要危害
(1)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2)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3)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进一步变干。
(4)预测2030年海平面上升约20 cm,我国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5)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
(6)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的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
5.预防措施:大力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洁净新能源。
二、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
1.臭氧层作用: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2.破坏原因: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4.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三、全国各地普降酸雨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形成硫酸或硝酸,使雨水的pH<5.60。目前有些地区雨水的酸度已到了pH2~5。
2.来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火灾等。
3.危害: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平衡;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种树木;破坏土壤肥力;使树木生长缓慢并且容易感染病害;腐蚀金属、建筑物和历史古迹;酸雨中少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4.防治: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四、水体污染
1.来源:生活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
2.表现:水体富营养化。
3.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中称为水华。
五、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1.生物的多样性
(1)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
2.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开发和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及其功能关系的总和。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1)存在价值强调生物体的“活着”就是一种价值表现,生物个体的活着并不只是为了自己,同时也在为其它物种提供食物来源。2)选择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一种潜在的进化优势,当自然选择的进化驱力偏向某一方向时,必然能够找出适宜这种进化驱力的个体,即“选择”出某种生物体完成自然进化。3)维持价值强调自然界的每一个物种都在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起着维持作用。某一物种的灭绝往往导致食物链断裂,从而引发生态系统的动荡和裂变。
人类活动会给生物多样性带来较大影响。人们不断地进行畜牧业育种、野生动物驯养、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种子改良,这些工作为人类自身谋取了极大的利益,也创造出了许多动植物新品种。但是,人类的活动也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而这一点却是为人们的伦理观念所忽略的。
人类社会特有的价值观念改变物种多样性的数量分布。人们常常是把生物体对人类是否有用作为衡量标准。凡是有益于人类的动植物都是“经济动植物”,凡是给人类生活造成不便和损害的则统统归入“害虫、杂草”。结果往往是对那些属于“害虫、杂草”的物种进行毁灭性清除。
人类活动中的“责任推卸”和“损害不维护”行为影响生物多样性。人类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时往往采取“头痛医头”的方法。为获得粮食高产而施用化肥,为防止虫害而喷洒农药;由此所带来的增产增收归人类所有,而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板结和污染则交给生态系统去处理。此外,人们对于污染往往心存侥幸,以为自然界具有“自净”能力。殊不知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一旦自净的速率赶不上污染的速度,就会形成局部物质富集。残留在农田中的DDT,会经过食物链的不断积累、浓缩和放大,最终危害人类自身。
人类偏面追求经济效益会耗竭生物多样性资源。受利益所驱动,往往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市场上羊绒的升温意味着藏羚羊的一场“浩劫”。麝香、虎骨、犀角、象牙等等商品的获取,就有相应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只因沙棘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便有成千上万的人奔赴沙丘去连根采挖这种固沙植物,更有那些只收不种、滥捕滥杀的做法,使得很多物种沦为濒危甚至灭绝。
人类与动物“争地”导致动物因栖息地丧失而灭绝。人类的生存需要有住宅来构成生活空间。动物也是如此。然而,人们在经营活动中,以农田、城市、公路、铁路将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割裂,使整片的栖息地被划分成许多“生态岛屿”和碎片状环境。生活在各个“岛屿”中的物种由于隔离而丧失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得很多基因型因漂变而丢失。此外,碎片状环境增加了单位周边面积,使得特定物种遭受天敌捕食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种人与动物之间“你进我退”的关系在“保护区”中较为突出。常年封山育林,会使动物迁移到以前不能进入的人类活动区域。而一旦这个自然保护区以生态旅游的名义对外开放时,人流的涌入往往带来动物的逃离和隐匿。
农作物和单一品种营林决定着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现代农业和林业都是以特定品种为主导的单元化经营,大面积的水稻、小麦,单一品种的松树林、杉木林和经济林。然而,单一品种对于特定气候的灾变无法形成错落有致的抵御态势,在面临疾病传播时,单一种群就会变得十分脆弱。这样看来,湿地、沼泽、荒漠等人类较少活动的区域,经过自然竞争形成了一个同时由许多生态片层叠加而成的群落,则能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违背科学规律的生产方式无端地引起生物资源的空耗和浪费。价格上涨时大量捕捉野生蚂蚁、蝎子,随后造成产品积压,最终成批成批地淘汰这些品种。捕捉穿山甲、巨蜥和娃娃鱼只是为了饱餐一顿。人们常常为了眼前“可用可不用”的经济理由去无端地残杀某种在将来可能是十分有价值的生物。
综上所述,人类的活动会影响到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当人类的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时,其活动会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反之,当人类偏面追求单一因子的效益,并且利用一切手段来强化这种效益时,其结果会损害生物多样性并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从这一点上来分析,在处理人与生物的关系时,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多地保留供生物体生存的最大空间,并尽量不去干扰它们,任其自然选择的结果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现行国家政策强调经济发展要建立在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遵循节制、再生的原则,在生产环节则应该提倡高效、多层次重复利用的原则,对于环境污染则提倡消费者维护责任。此外,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还应该强调“代际公平”的原则,要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到我们这一代所消费的一样多的资源。因为,一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存量是这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和潜力。这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深层次意义所在。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知识概述】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可以影响热量的辐射。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也就升得越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要解决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这一问题,一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2.酸雨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随雨水降落到地面成为酸雨,一般称pH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酸雨对土壤、江河、湖泊、森林、农作物、建筑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成因:酸雨中的酸主要是二氧化硫(SO2)转化而来的硫酸和一氧化氮(NO)转化的硝酸。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汽车尾气。我国通常是硫酸酸雨。
(2)危害:
①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造成森林受害和农作物减产;还能使土壤、水域酸化,建筑物腐蚀,金属腐蚀等。
②酸雨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臭氧层破坏
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但位于地球上空25~40km的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则是地球的一个“保护伞”,它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减少1%,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将增加,农作物产量将减少。臭氧的减少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氯氟烷烃如氟利昂等对臭氧有破坏作用。
4.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生物富集作用可以分为水生生物富集作用和陆生生物富集作用。
水生生物富集作用:水生生物主要通过食物链富集污染物质。例如,有机氯农药(如DDT)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低,但是经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肉食性鱼”这样一条食物链,可以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
陆生生物富集作用:陆生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和化学农药。陆生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如汞、镉等),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进入动物体或人体后,除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外,其余的则在动物或人体内富集起来并逐渐造成危害。例如,日本的“镉米”事件。
5.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当它们汇集到池塘、湖泊、海湾时就会使水体中N、P等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致使藻类植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由于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用于进行细胞呼吸,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而且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首先被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从而进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然后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同时产生H2S、CH4等有毒气体。因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
6、生物多样性锐减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
主要原因是七种人类活动造成的:①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②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③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④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⑤无控制旅游;⑥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⑦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活动在累加的情况下,会对生物物种的灭绝产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
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可能有三种情形:
①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②因为新环境中存在其天敌及竞争者而受到控制;
③因为缺乏天敌而失去控制,最终破坏原有生态系统,降低了物种多样性。
控制的办法最好从本地寻找其天敌,一般不从原产地引进新物种,原因是有可能产生新的生态危机。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及其功能关系的总和。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1)存在价值强调生物体的“活着”就是一种价值表现,生物个体的活着并不只是为了自己,同时也在为其它物种提供食物来源。2)选择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一种潜在的进化优势,当自然选择的进化驱力偏向某一方向时,必然能够找出适宜这种进化驱力的个体,即“选择”出某种生物体完成自然进化。3)维持价值强调自然界的每一个物种都在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起着维持作用。某一物种的灭绝往往导致食物链断裂,从而引发生态系统的动荡和裂变。
人类活动会给生物多样性带来较大影响。人们不断地进行畜牧业育种、野生动物驯养、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种子改良,这些工作为人类自身谋取了极大的利益,也创造出了许多动植物新品种。但是,人类的活动也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而这一点却是为人们的伦理观念所忽略的。
人类社会特有的价值观念改变物种多样性的数量分布。人们常常是把生物体对人类是否有用作为衡量标准。凡是有益于人类的动植物都是“经济动植物”,凡是给人类生活造成不便和损害的则统统归入“害虫、杂草”。结果往往是对那些属于“害虫、杂草”的物种进行毁灭性清除。
人类活动中的“责任推卸”和“损害不维护”行为影响生物多样性。人类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时往往采取“头痛医头”的方法。为获得粮食高产而施用化肥,为防止虫害而喷洒农药;由此所带来的增产增收归人类所有,而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板结和污染则交给生态系统去处理。此外,人们对于污染往往心存侥幸,以为自然界具有“自净”能力。殊不知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一旦自净的速率赶不上污染的速度,就会形成局部物质富集。残留在农田中的DDT,会经过食物链的不断积累、浓缩和放大,最终危害人类自身。
人类偏面追求经济效益会耗竭生物多样性资源。受利益所驱动,往往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市场上羊绒的升温意味着藏羚羊的一场“浩劫”。麝香、虎骨、犀角、象牙等等商品的获取,就有相应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只因沙棘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便有成千上万的人奔赴沙丘去连根采挖这种固沙植物,更有那些只收不种、滥捕滥杀的做法,使得很多物种沦为濒危甚至灭绝。
人类与动物“争地”导致动物因栖息地丧失而灭绝。人类的生存需要有住宅来构成生活空间。动物也是如此。然而,人们在经营活动中,以农田、城市、公路、铁路将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割裂,使整片的栖息地被划分成许多“生态岛屿”和碎片状环境。生活在各个“岛屿”中的物种由于隔离而丧失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得很多基因型因漂变而丢失。此外,碎片状环境增加了单位周边面积,使得特定物种遭受天敌捕食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种人与动物之间“你进我退”的关系在“保护区”中较为突出。常年封山育林,会使动物迁移到以前不能进入的人类活动区域。而一旦这个自然保护区以生态旅游的名义对外开放时,人流的涌入往往带来动物的逃离和隐匿。
农作物和单一品种营林决定着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现代农业和林业都是以特定品种为主导的单元化经营,大面积的水稻、小麦,单一品种的松树林、杉木林和经济林。然而,单一品种对于特定气候的灾变无法形成错落有致的抵御态势,在面临疾病传播时,单一种群就会变得十分脆弱。这样看来,湿地、沼泽、荒漠等人类较少活动的区域,经过自然竞争形成了一个同时由许多生态片层叠加而成的群落,则能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
违背科学规律的生产方式无端地引起生物资源的空耗和浪费。价格上涨时大量捕捉野生蚂蚁、蝎子,随后造成产品积压,最终成批成批地淘汰这些品种。捕捉穿山甲、巨蜥和娃娃鱼只是为了饱餐一顿。人们常常为了眼前“可用可不用”的经济理由去无端地残杀某种在将来可能是十分有价值的生物。
综上所述,人类的活动会影响到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当人类的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时,其活动会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反之,当人类偏面追求单一因子的效益,并且利用一切手段来强化这种效益时,其结果会损害生物多样性并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从这一点上来分析,在处理人与生物的关系时,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多地保留供生物体生存的最大空间,并尽量不去干扰它们,任其自然选择的结果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现行国家政策强调经济发展要建立在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遵循节制、再生的原则,在生产环节则应该提倡高效、多层次重复利用的原则,对于环境污染则提倡消费者维护责任。此外,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还应该强调“代际公平”的原则,要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到我们这一代所消费的一样多的资源。因为,一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存量是这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和潜力。这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深层次意义所在。
课件38张PPT。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二)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三)全球各地普降酸雨 四)水体污染 五)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一、温室效应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
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一、温室效应 危 害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一、温室效应防治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
二、臭氧层破环形成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危 害导致人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农作物减产。措 施减少氮氧化物和氯氟烃的排放。
三、酸雨形成原因:硫的氧化物,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SO2氮的氧化物含量增多。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 → S和N的氧化物 + 大气中的水气 → 硫酸和硝酸 → 酸雨
危害:水体酸化,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伤害植物的叶和芽,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防治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煤;开发新能源;植物造林
四、水体污染形成原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海洋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危害:水体富营养化,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汇 ↓ 集
池塘、湖泊、海湾(水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导 ↓ 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死 ↓亡藻类植物、浮游生物遗体由需氧微生物进行分解厌氧 ↓ 微生物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水中溶解氧减少鱼类、其他水生生物死亡浮游动物等大量耗氧原理及过程防治措施:减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污染物等进入水体。
五、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自然世界的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使用价值青蒿素,海螵蛸,蝉蜕,鹿茸,犀牛角等具有药用价值人参五灵脂黄河三角洲的芦苇无抗性普通高产水稻有抗性野生低产水稻培育对水稻草丛矮缩病有抗性的水稻:进行杂交育种或基因移植有抗性普通高产水稻 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及其生理功能,可以给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以重要的启示。例如,苍蝇能够垂直起落和急速转变方向,这是一般的飞机都做不到的。原来,苍蝇的后翅演变成了一对哑铃形的平衡棒,平衡棒不仅能够调节翅的运动,还能及时地校正身体的姿势和飞行的方向。科学家根据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成了新型导航仪——振动陀螺仪。现在,这种精密仪器已经应用在火箭和新式飞机上了。
仿生学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名川之美2. 间接使用价值请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草 → 鼠 → 鹰 表明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对保持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3. 潜在的使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它一旦消失,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应当珍惜和保护它们。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1、就地保护 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将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保护对象主要有: 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 就地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现已建立3000多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有16个加入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中。 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植物有人参、红松等。珍稀动物有梅花鹿、东北虎等。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它们的生存环境。2. 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最后的生存机会)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繁育中心3.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再小的爱乘以13亿,都能变成爱的海洋!
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课件23张PPT。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1、生物圈概念2、生物圈范围关岛海底活火山熔岩上的虾4、深海热裂口的生物特点?5、深海热裂口是否存在生产者?火山口附近的动物食物哪里来?3、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属于哪个圈层?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1、提供氧气
2、提供食物
3、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1976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
1981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的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3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5 青年、人口、环境
1987 环境与居住
1988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 警惕全球变暖 世界环境日的主题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思考:1、从历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可以看出她的稳定性如何?造成稳定性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从从历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反映出人类面临着哪些全球性生态问题?人口、环境和资源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世界人口增长属于种群增长的哪种方式?原因?1、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可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制造产品。
2、科学农业的发展,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3、科技的发展促进的医学的发展,人类的死亡率大大下降,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4、鼓励政策,(中国“人多力量大”、苏联“英雄母亲”),中国在建过后为了防御外敌再次入侵,政府提倡多生,我国人口从4亿猛增到13亿,二战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人口死亡率下降,使得世界人口打到前所未有的数字。
我国1000~1990年的人口数量变化1、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是否一直以指数增长方式持续?2、人口增长的后果?第一,粮食供给不足。
第二,就业问题严重。
第三,人民生活贫困化。
第四,妨碍人力资本形成。
第五,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3、如何全面评价计划生育? 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中国在28年间少生了3亿多人口,并提前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和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两个战略目标。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将近4年,为稳定世界人口作出了积极贡献。1999年10月12日凌晨0时2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婴。 1、出生率1970年33.43‰→1999年15.23‰,自然增长率1970年25.83‰→1999年8.77‰。
2、中国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已由1949年以前的2万/10万下降到1998年的203.4/10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由建国初期的1500/10万和200‰分别下降到1998年的56.2/10万和33.1‰。目前预期寿命男性达到69.36岁,女性达到73.11岁。
3、实行计划生育为人民生活带来实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据统计,中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和50元,增加到1999年的5889元和2987元,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每人80元提高到1999年的3180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9年3400万。
4、计划生育的实行还使中国妇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负面影响:加速老龄化、性别比失衡、人口素质逆淘汰,造成“堂、表、姨这些层次都没有了。 爱你就等于爱自己!
冲动的惩罚!根据南极冰芯中所含气泡组成测定的16万年间大气二氧化碳和温度变化的同步。
(一)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污染物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现象。 因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入射的太阳热量,但是又阻止地球热量的全部散失,从而能使地球的气温上升。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地球表面植被的破坏。什么是温室效应?成因是什么? 温室效应引起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如极地的冰会融化,海洋会因热而膨胀,海平面上升,最终导致全球气候的大规模变化。另外,全球变暖会引起生物的迁移,这种迁移或者是为寻求适宜的温度,或者是为适应变化的环境,或者是面临灭绝的反应。生物的这种迁移会引发热带病,生境由温带气候变成热带气候就有可能导致这类病(如疟疾)的流行。温室效应有何影响?对我国有何影响?(二)臭氧层和紫外辐射 (三)酸雨问题 德国被酸雨损害的树林, 这些树更易遭受干旱、疾病和昆虫的危害 。(四)水体污染油污海鸟 惨死沙滩 一般的说,生物多样性分为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1) 物种损失
生物物种的灭绝是自然过程,但是灭绝的速度和方式,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而大大加速。有学者估计,自1600年以来, 人类已经导致75 % 的物种灭绝。
Reidh 和Miller(1989)估计,鸟、兽两类, 1600-1700年间 大约每10年灭绝一种;而1850-1950年期间,上升到大约每两年灭绝一种。1600年以来的灭绝,古生物家称为地质史上的第六次大灭绝,它大约是已往地质年代“自然”灭绝的100-1000倍。并且,它主要是由人类活动的加强而引起的。 (五)物种灭绝及生物多样性锐减近代物种多样性丧失加剧的原因有:
过渡利用、过渡采伐和乱捕乱猎,
生境丧失和片断化,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引入导致当地物种灭绝,
农业、牧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