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期末试题选编 (含解析)2020-2021学年山东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期末试题选编 (含解析)2020-2021学年山东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4 09:5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选择题
1.(2021·山东滨城·七年级期末)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
D.设于雍正年间
2.(2021·山东沂水·七年级期末)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从左到右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3.(2021·山东梁山·七年级期末)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
4.(2021·山东金乡·七年级期末)下列古代官职中,源于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设立的是
A.御史大夫 B.节度使 C.转运使 D.军机大臣
5.(2021·山东高青·七年级期末)某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了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东厂,雍正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A.明朝的经济的发展 B.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统一多民族的巩固
6.(2021·山东无棣·七年级期末)史学界普遍认可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对军机处设立的年份有不同的观点。下表最能说明( )
A.历史解释往往有随意性 B.主观阐释难以还原历史真实
C.史学研究决定历史发展 D.不同研究视角影响历史结论
7.(2021·山东滨城·七年级期末)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组词概括1368—1840年的明清时期的社会特点,你认为哪一项概括得最准确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
8.(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职官简练,事务清闲
C.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D.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9.(2021·山东夏津·七年级期末)“皇帝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③皇帝集中了统治权与行政权,成为绝对专制君主,标志着中国绝对专制君主的出现”。以下做法能证明材料观点的是( )
A.确立三省六部制、颁布“推恩令” B.重文轻武、设置通判
C.废除丞相、设立军机处 D.八股取士、设枢密院
10.(2021·山东河东·七年级期末)下表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简表”,反映我国古代国家治理趋势的正确表述是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中央和地方权力集中于皇帝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解除禁军与地方节度使军权 废丞相 权分六部设厂卫 设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促进民族交往 C.加强边疆管理 D.推进中外交流
11.(2021·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以下措施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的是( )
A.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B.设置内阁和六部
C.设立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12.(2021·山东临沭·七年级期末)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 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③实行八股取士 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3.(2021·山东沂水·七年级期末)明朝朱元璋封了25个藩王在外抵御外敌,严令藩王不得进京,结果是藩王有兵但不得进京。而清朝王爷的册封是礼仪性的,且必须居住在京城,结果是王爷无兵且不得出京明清两朝对藩王的管制从侧面反映出
A.藩王在威胁皇权 B.分封制日渐徒有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14.(2021·山东泗水·七年级期末)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决策权由皇帝控制。该机构是( )
A.锦衣卫 B.军机处 C.中书省 D.六部
15.(2021·山东陵城·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弱化 C.地方权力加强 D.社会秩序动荡
16.(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完全由皇帝裁决,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的中枢机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军机处
C.南书房 D.内阁
17.(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军机处有“四不”规定,即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直接指挥,一切重要文件均须以“军机大臣奉上谕”等形式下达。据此可知军机处
A.办事严谨而且保密 B.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
C.等同于以往的宰相 D.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
18.(2021·山东禹城·七年级期末)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19.(2021·山东巨野·七年级期末)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廷杖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20.(2021·山东滨城·七年级期末)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大兴文字狱 B.八股取士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
21.(2021·山东蓬莱·七年级期末)清朝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朝
A.文化专制加强 B.闭关锁国政策实行
C.科举制的创立 D.儒家学说地位提高
22.(2021·山东夏津·七年级期末)明朝科举严格规定考试题目和答卷的文体格式;清朝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上述史实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B.有利于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
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禁锢思想并阻碍科技的进步
23.(2021·山东曹县·七年级期末)“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 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24.(2021·山东梁山·七年级期末)据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A.刑罚制度趋向严苛 B.思想自由受到扼制
C.儒学始终受到推崇 D.知识分子地位提升
25.(2021·山东·青岛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末)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这些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
A.文化专制
B.文化保护
C.文化开放
D.文化自由
26.(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廷杖制度 B.特务统治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27.(2021·山东泗水·七年级期末)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 )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28.(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不敢再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连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遭到杀身之祸。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实行文字狱的
A.背景 B.目的 C.特点 D.影响
29.(2021·山东宁津·七年级期末)文字狱自古就有,统治阶级实行文字狱的目的都是为了
A.笼络人才
B.选拔官吏
C.加强君主集权
D.稳定社会秩序
30.(2021·山东·日照市新营中学七年级期末)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A.大兴文字狱 B.传统文化衰落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
31.(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建制管辖
B.清朝文字狱的推行,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进步
C.《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D.《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00 多年的历史
32.(2021·山东枣庄·七年级期末)清乾隆年间,大臣胡中藻因写的诗中有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而被杀。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A.罢黜百家 B.焚书坑儒 C.实行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33.(2021·山东兰山·七年级期末)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初年的文字狱最为严酷 B.清代三百年间没有留下任何文献
C.清代文字狱祸已经无从考证 D.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盛行文字狱
34.(2021·山东微山·七年级期末)学完清朝历史后,某同学评论说:“清朝的读书人简直没法活了,一不留神就因为写的诗或文章触犯皇帝而被抓起来了。”这一评论针对的措施是
A.文字狱 B.八股取士 C.闭关锁国 D.禁书毁书
35.(2021·山东成武·七年级期末)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岸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休养生息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36.(2021·山东临沭·七年级期末)在面对与外国的贸易纠纷时,乾隆采取的政策是缩减通商口岸,由多口通商变为一口通商并受到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的严格限制。这说明乾隆(  )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加强了君主集权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37.(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下列能反映清代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经济根源的观点是
A.“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固有道统”
B.“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C.“南夷之通商……贪而不亲,求而无厌
D.“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8.(2021·山东陵城·七年级期末)纪录片《帝国商行》中说:他们是一批被历史严重遗忘了的商人,他们经营着大清国全盛时期唯一的中西贸易口岸,他们被西方世界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纪录片中的“中西贸易口岸”是
A.泉州 B.明州 C.广州 D.上海
39.(2021·山东·武城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七年级期末)1793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来到中国朝见乾隆皇帝,展示他带来的地球仪,炫耀英国是“日不落帝国”。满朝大臣看到“日不落帝国”居然占据了地球仪上那么大块的地方,十分愤怒:怎么能把天朝大国(大清帝国)画得这么小!这表明清廷官员
A.对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无所知 B.已经认识到中国的落后现状
C.对西方工业文明持排斥态度 D.对英国的侵略野心缺乏警惕
40.(2021·山东城阳·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严格地限制海外贸易。外国人来华贸易的唯一合法口岸是( )
A.天津 B.广州 C.北京 D.厦门
41.(2021·山东金乡·七年级期末)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闭关锁国”政策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B.封锁沿海港口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42.(2021·山东崂山·七年级期末)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包括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②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
④鄙薄科学技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3.(2021·山东茌平·七年级期末)乾隆皇帝为让洋商无利可图,缩减通商口岸,于1757年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反映了清朝( )
A.乾隆时期商业不发达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D.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44.(2021·山东河东·七年级期末)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对外开放 C.闭关锁国 D.重文轻武
45.(2021·山东费县·七年级期末)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B.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C.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二、综合题
46.(2021·山东梁山·七年级期末)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是秦以后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
【君主专制】
皇帝大权在握,是政权架构的核心。皇帝日常工作主要有:上朝、批阅文件、学习、巡视地方。
材料一 在古代,交通条件太差,出门非常辛苦劳累,大部分皇帝都是“宅男”。出远门较多的皇帝,首推秦始皇和隋炀帝。隋炀帝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巡游。607 年北巡,征发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以通驰道;征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609 年西巡,亲征平定吐谷浑,用计使西突厥泥橛处罗可汗降隋,设置鄯善等四郡,加强对丝绸之路的控制,使隋的疆域西边远及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尔羌河之西。炀帝每次游幸,“从行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须,皆仰州县”。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说说你对隋炀帝巡视地方的看法。
材料二 自洪武十七年(1384 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章奏,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从材料二可见,明太祖日均批阅奏章145件,非常辛苦忙碌。这与他采取的一项政治措施密切相关,这项措施是什么?目的何在?
【中央集权】
中央政府架构的基本原则是中央对地方“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人将这些措施图示如下:
(3)结合上述图示和所学知识,说明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
【官僚制度】
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创举,也是官僚制度的完善。
材料三
(4)依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人和事。比如,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完善了科举制。请从忽必烈、康熙帝、雍正帝中任选一位,围绕上述三个特征,写出相关措施及其作用。
47.(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上面是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设计的学习卡片,请你在上面①②③④⑤处填写相应内容, 帮助他们完成设计任务。
(2)以上学习卡片需分三类整理。你将如何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48.(2021·山东·青岛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末)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丞相制度废除以前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四:丞相制度废除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官员拥有的权力。
时期 职位 拥有的权力
明中叶以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1)材料一反应的是唐朝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一析这一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本朝”是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二,指出“本朝”收兵权和财权是基于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这样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回答,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一至材料四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49.(2021·山东河东·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重视完善统治机构,加强重要集权,巩固统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图中所反映的是哪一制度?试说出这一制度实施的作用。
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秩(官吏品级)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边疆),与郡县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明]宋濂《元史》
(2)依据材料二,归纳说出“行省”有哪些权力?
材料三 《皇明祖训》载:“令我朝罢丞相,设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颓(xiéháng颉颓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是总之,所以稳当。”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采取的哪一措施加强皇权?这一朝代还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
材料四
(4)材料四反映出明清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对此,你有何看法?
50.(2021·山东鱼台·七年级期末)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材料二 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1433年,明成祖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材料三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
(3)材料三表明清政府实行什么政策?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实行该政策的原因。为加强对“外商活动”的“管束稽查”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1.(2021·山东泗水·七年级期末)材料一
材料二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的信函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哪两个重大史实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话反映了清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并说说对我们国家今天的发展有何借鉴?
52.(2021·山东·青岛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期末)中国不是孤立存在于世界上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与世界各国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2021年4月1日起,“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在青岛博物馆开展。据考证,“华光礁1号”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主要为南宋外销瓷器,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
——改编自青岛博物馆公众号
材料二:“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1405)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明史》
材料三: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日本诸岛正处于战国时期,各地大名(诸侯)彼此之间争夺领地,战火长燃不息。许多败亡的武士乘明朝军备废弛,在中国沿海进行大规模的劫掠活动。特别是与中国沿海从事武装走私的海商集团相结合,致使倭患日益猖獗……倭患刚平,控制了印度洋的葡萄牙人又驾船而来,并以欺骗手段获得了澳门的居住权。
——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史》
材料四: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
(1)材料一中“华光礁1号”航行中使用的导航工具是什么?这一时期政府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奉使西洋”的人是谁?他“所历三十余国”中,最远到达的国家在哪里?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嘉靖年间倭患猖獗的原因有哪些?明朝平定倭患的主要将领是谁?请举一史实说明他的抗倭功绩。
(4)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总结我国明朝时期对外交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5)材料四中“关不开”体现的是清朝的哪一政策?“人事天时诚极盛”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什么心态?这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53.(2021·山东禹城·七年级期末)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中外交往和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管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图中唐代和亲事件相关的人物并回答这一事件的影响。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 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
(2)文字材料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盟约?图中将领抗击的是哪一政权?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政治上有何特点?
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家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谁带领这支船队?这支船队最远到达哪里?这一壮举产生了哪些影响?
自大的朝廷1757年,乾隆正式下令“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申明“嗣后口草定于广东”。谕旨中的规定禁断了广东之外的一切中西贸易。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图片材料是清政府对哪一地区的管辖措施?请再写出一例清政府对该地区进行管辖的事例。文字反映了“自大的朝廷”执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
54.(2021·山东·日照市新营中学七年级期末)处理好对外关系是管理国家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当时有300多不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三 明朝期间,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了极盛,以15世纪初….…显著但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例如,1405到1433年间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8000人,乘船62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城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乾隆的基本精神就是通过限扼中西往来以守夷夏之界,与之相伴的是愈多天朝尊严的虚骄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时期中国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的一例史实
(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重要表现?结合所学回答,宋朝哪一发明有利于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当时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外贸管理部门是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谁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这次远航最远到达哪里?开创了哪条海上交通线?
(4)材料四体现的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其消极影响。
(5)你从以上这些历史中得出什么认识?
55.(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摘自《求是》
(1)“打通(陆上)东西方大通道”的是谁?中国发明的哪项技术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材料二
(2)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以上人物的事迹都名垂青史。请将以上人物的事迹按对外交往的特点分为两类并写出分类依据,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简述其事迹。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3)依据材料中图片和史料说明宋朝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请依据材料三归纳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的……政策,中国关上了与西方交流的大门,中国人在自己的屋子里打转转,会通之路没有打通。中国拒绝了海洋,拒绝了交往,中世纪的城堡最终关闭了一切进步的可能。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4)材料四都是对清政府哪一政策的评价?依据材料四,归纳两则材料共同的观点。
(5)从汉唐到明清,中国的外交政策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56.(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朝的对外政策及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贯)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
——宋高宗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
——《郑和下西洋》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市舶之利最厚”得益于哪一机构的设置?并说明为什么郑和会受到东南亚人民的怀念和敬仰。
材料三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3)材料三是对清政府哪一政策的评价?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57.(2021·山东单县·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材料二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抹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朝中期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几代穆斯林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如何?
材料四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4)根据材料四,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材料四认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5)结合上述材料,对比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谈谈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58.(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概括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2)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人物的主要事迹,并分析这一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材料三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1
1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A项因战事而设,只符合第一个历史记述;B项设于雍正十,只符合第一个历史记述;C项强化了君权两个历史记述都未提到;D项设于雍正年间,两个历史记述都有涉及,所以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D
【详解】
从图一到图三可见丞相的权利地位越来越小,而君主的权利越来越大,所以体现出来的是君主权利的加强,正确的是D项。故选D。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立“锦衣卫、东厂和西厂”(A特务统治的强化),清朝设置“军机处”(皇权加强)、“文字狱”(思想、文化强化),这些反映的都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因此古代官职中,源于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设立的是军机大臣,D项符合题意;A项是秦朝设立的官职,排除;B项是唐朝的官职,排除;C项是宋朝的官职,排除。故选D。
5.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6.D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史学界普遍认可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对军机处设立的年份有不同的观点”可知,军机处的设置经历了“临时性军务机构,无专职官员”到有“兼职官员”再到“名称、职能等业已具备”的过程,因此影响了对军机处年代的确定,这说明研究的视角不同,得出的历史结论也不一样,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违背史实,排除;B项主观阐释受主体认知的局限性及社会环境的制约,难以还原历史真实,但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表述不正确,排除。故选D。
7.C
【分析】
【详解】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1368—1840年的明清时期的社会特点。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这时出现了外国对中国的不断入侵,加上闭关锁国、近代化因素的萌发等,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8.C
【详解】
根据材料“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可知,军机处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的主要目的显然是防止机密事务的泄露,说明军机处重视保密工作,决策封闭,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没有实权,不能掌握决策大权,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军机处重视保密,较为封闭的特征,没有体现军机处职官简练,事务清闲,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军机处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不代表理政人员素质低下,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军机处理政人员的素质问题,D项错误。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巩固了皇权,清朝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乾纲独揽的绝对君权,标志着中国绝对专制君主的出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0.A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从秦朝中央和地方权力集中于皇帝,到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这体现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故A符合题意;文成公主入西藏促进了民族交往,西域都护的设立体现出边疆管理加强,丝绸之路推进中外交流,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史实。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史实是设立军机处,因为军机处设立后,军机大臣只有不折不扣地传达皇帝命令,让六部和地方执行,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洲贵族留下的机构,其权力大于君权,内阁和六部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而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从而强化了君权,而大兴文字狱是清代加强思想控制的做法。故答案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君主集权的强化
12.D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明太祖废除丞相;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明朝设锦衣卫和东西厂;等等。而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汉武帝。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君主集权的强化
13.C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王爷是“藩王”,“有兵”有封地,而清朝的王爷是“礼仪性的”“无兵且不得出京”,王爷权力由大到小,从侧面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选项C符合题意;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朝王爷没有兵权且不得出京,所以无法体现其威胁皇权,A排除;明朝藩王有封地和一定的兵权,并非徒有其名,B排除;选项D与史实不符,可排除。故选C。
14.B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机构只负责记录皇帝的意旨,不能有自己任何主张和意见掺杂其中,这与清朝军机处的特点相符,B项正确;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锦衣卫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排除A项;中书省是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是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有一定决策权,排除C项;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A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图二是隋唐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了皇权,图三是清朝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顶峰,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排除;故选A。
1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完全由皇帝裁决,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的中枢机构是军机处,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清朝前期皇太极时期正式出现了“议政大臣”的职名;选项C南书房,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选项D内阁的雏形最初出现于14世纪中国明朝,后期发展为由中央政府各部长官组成的决议机构;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7.D
【详解】
由材料中“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直接指挥。”“奉上谕”可知军机处只是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处,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故D符合题意;军机处办事严谨而且保密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排除B;宰相掌管行政事务,军机大臣是跪受笔录,排除C。故选D。
18.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主要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代的文字狱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起封建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社会后果,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这反映了清代思想专制加强,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9.B
【详解】
依据材料“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可知当时的文人唯恐其所著涉及政治问题,害怕躲避国家大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禁锢;由“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阳刚之气,长柔媚之风”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精神文化受到了极大的禁锢。结合课本所学,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文字、词语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案,很多人被处死。被称“文字狱”。B项符合题意;廷杖制度指皇帝在朝廷杖打大臣。始于汉明帝,此后各代均有廷杖大臣之事,明后期尤甚,杖死者亦不少,A项不合题意;明朝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C项不合题意;明朝为了监管臣民的监视、侦查,成立特务机构。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依据题干“清王朝”可知是发生清朝的史实,“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可知发生在文人之间的史实。结合课本所学,清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对文人大兴文字狱。
20.A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文字狱。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知识分子不敢有独立的见解,从而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A符合题意;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B排除;西汉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排除;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D排除。故选择A。
21.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主要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代的文字狱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起封建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社会后果,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这反映了清代思想专制加强,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排除;D项儒家学说地位提高始于汉武帝,排除。故选A。
22.D
【详解】
根据材料“严格规定考试题目和答卷的文体格式”指的是八股趋势,材料“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指的是文字狱;明朝时期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头脑,束缚了人的思想;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慌,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产生的共同影响是禁锢思想并阻碍了科技的进步,D项正确;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都不利于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A项错误;“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培养人创新和进取精神,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B项错误;材料所述“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产生的共同影响是禁锢思想并阻碍科技的进步,而不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C项错误。
23.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可知与文字狱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格控制知识分子;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曲解,借题发挥,制造了大批冤狱,被称为文字狱。因此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朝制造文字狱。选项B符合题意;明朝设立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A排除;八股取士制度把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之中,禁锢了人们的思想,C排除;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排除。故选B。
2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分别在秦朝、明朝和清朝,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进步,表明思想自由受到遏制,B符合题意;表格内容没有体现刑罚制度趋向严苛,A排除;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儒学没有受到推崇,C排除;表格内容没有体现知识分子地位提升,D排除。故选择B。
25.A
【详解】
根据材料“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可知,材料这些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文化专制。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6.D
【分析】
【详解】
材料“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体现了清朝学术界万马齐喑的现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文字狱,D项正确;廷杖制度、特务统治、八股取士都是明朝开始实施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
为了强化思想统一和君主专制统治,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清朝大兴“文字狱”,是为了加强文化专制,巩固君主专制统治。可见,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思想控制从而巩固君主专制,故B符合题意;ACD是重要目的而非根本目的,排除。故选B。
28.D
【分析】
【详解】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时,制造了大批的冤狱,人称“文字狱”。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不敢再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连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遭到杀身之祸。因此据题干“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不敢再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连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遭到杀身之祸”可知,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实行文字狱的影响(危害),故D正确;背景、目的、特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排除A、B、C项。故选D。
29.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故C是统治阶级实行文字狱的目的。笼络人才、选拔官吏是科举制的目的,故AB不符合题意;稳定社会秩序与治阶级实行文字狱的目的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0.A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文字狱。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知识分子不敢有独立的见解,从而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衰落,排除B项;西汉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C项;秦朝时期实行焚书坑儒,排除D项。故选A项。
3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实做出的历史论断,清朝文字狱的推行,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进步,属于历史结论,故B符合题意;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建制管辖,是对历史事实的陈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是对历史事实的陈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00 多年的历,是对历史事实的陈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32.D
【详解】
根据所学,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 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这就是清代的文字狱而大臣胡中藻因诗句被杀就与文字狱有关,D项正确;A项是在西汉,B项是在秦朝,C项是科举的内容,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33.A
【详解】
依据“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可知作者认为清代三百年间文字狱未曾中断,但是清朝初年的文字狱最为严酷,A正确;“清代三百年间没有留下任何文献”的说法过于绝对化,B排除;依据题干可知作者认为清代文字狱祸可以考证,C排除;清朝前期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文字狱,D排除。故选A。
34.A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故材料是对文字狱的评价,A项正确;明朝科举考试发展为八股取士,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排除D项。故选A项。
35.A
【详解】
依据题干“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岸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故A符合题意。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是指统治者注意减轻人民的赋税、徭役等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重文轻武是指宋朝实行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政策,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6.C
【详解】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在对上关系上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交往。因此乾隆采取的政策是缩减通商口岸,由多口通商变为一口通商并受到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的严格限制。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7.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清初,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因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产生的小农意识,是清朝闭关自守政策的经济根源,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道统”是目的,不是实行此政策的经济根源,排除;B项是闭关锁国实施的具体政策不是根源,排除;C项体现的是对蛮夷的看法,说它贪得无厌,排除。故选D。
38.C
【详解】
据材料“他们经营着大清国全盛时期唯一的中西贸易口岸,他们被西方世界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清朝唯一的贸易口岸是广州的“十三行”,此时期请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正确;A、B、D排除。
3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题干的“满朝大臣看到‘日不落帝国’居然占据了地球仪上那么大块的地方,十分愤怒:怎么能把天朝大国(大清帝国)画得这么小!”表明清廷官员对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无所知,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表明清廷官员没有认识到中国的落后现状,排除B;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清廷官员对西方工业文明持排斥态度,排除C;清廷官员对英国的侵略野心缺乏警惕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故选A。
4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57年,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所以答案选B。
4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选项C符合题意;由“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可知,禁止一切对外交往,不符合史实,A排除;由“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可知,封锁沿海港口,不符合史实,B排除;加强君主专制与“闭关锁国”政策不符,D排除。故选C。
42.B
【详解】
把“康乾盛世”称为“落日的辉煌”,本题旨在考查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②③④都导致了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伍;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43.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乾隆皇帝为让洋商无利可图,缩减通商口岸,于1757年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正确;清朝物产丰富,商业发达,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故A错误;清朝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故C错误;D与题干信息无关,故错误。综上故选B。
44.C
【详解】
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或使中国落后于西方),C符合题意,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A排除;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D排除。故选择C。
45.C
【详解】
依据题干“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可知反映的清朝海禁,结合课本所学,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禁限制海上贸易。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C正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海令是闭关锁国政策一部分,A排除;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可以主观上为维护清朝的统治,B排除;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体现了对外贸易的限制,是重农抑商的表现,D排除;故选C。
46.(1)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隋炀帝巡视地方,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废除丞相制度。为了强化皇权。
(3)宋太祖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5)本题答案不唯一,从忽必烈、康熙帝、雍正帝中任选一位,围绕题干三个特征,写出相关措施及其作用即可。如选忽必烈,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统治,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607 年北巡,征发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以通驰道;征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609 年西巡,亲征平定吐谷浑,用计使西突厥泥橛处罗可汗降隋,设置鄯善等四郡,加强对丝绸之路的控制,使隋的疆域西边远及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尔羌河之西。”可知隋炀帝巡视地方,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依据材料一的炀帝每次游幸,‘从行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须,皆仰州县’”可知隋炀帝巡视地方,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日均批阅奏章145件,非常辛苦忙碌。这与他采取的废除丞相制度的措施有关。为了强化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4)依据材料三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和“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以概括科举制的作用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依据材料三的“奖进之工具,即科举也” 可以概括科举制的作用有: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5)本题答案不唯一,从忽必烈、康熙帝、雍正帝中任选一位,围绕题干三个特征,写出相关措施及其作用即可。如选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1276年灭南宋,后统一全国。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统治,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
47.(1)①强化皇权 ②军机处 ③收复台湾 ④伊犁将军 ⑤金瓶掣签(错别字不得分)
(2)分类一: 图1、图2 依据:政治
分类二: 图3、图5 依据:经济
分类三: 图4、图6 依据:民族关系
(分类与依据对应正确)
【详解】
(1)依据材料“锦衣卫的设立反映了明朝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锦衣卫的设立反映了明朝强化皇权,故①填强化皇权。依据图片信息和材料“清朝雍正年间设置的某机构。它是清朝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清朝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故②填军机处。依据材料“郑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故③填收复台湾。依据材料的“清朝设置的某机构。这一机构的职能是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总理南、北疆军政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驻军设哨,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故④填伊犁将军。依据材料的“乾隆帝时期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奔巴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帝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清朝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故⑤填金瓶掣签。
(2)根据图片涉及内容,可以将图片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类。图1是锦衣卫印,锦衣卫属于特务机构,加强了皇权,归属于政治方面。图2是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归属于政治方面;依据“他在台湾设置府县,招徕大陆移民开垦荒地、传播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可将图3归为经济方面。依据“清代鼓励官员、百姓开垦荒地。”可将图5归为经济方面;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乾隆帝确立的金瓶掣签制度,清朝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图4和图6可以归为民族关系。
48.(1)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补充。
(2)宋朝;藩镇割据;导致宋朝出现积贫积弱的现象。
(3)相权权力过重,威胁到君权。
(4)君权不断强化。
【详解】
(1)根据材料“中书省起草诏书后……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及所学可知,材料一反应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根据材料“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待门下省加以复核……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可得出分工明确;根据材料“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可得出相互牵制,补充。
(2)根据材料“本朝……朱熹《朱子语类》”及所学可得出,“本朝”是宋朝。
根据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可得出“本朝”收兵权和财权是基于藩镇割据。
根据材料“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及所学可得出,宋代政府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足,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3)根据材料“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可得出,相权权力过重,威胁到君权。
(4)根据上述材料可得出,从丞相一览独大,到被分割,最后被废除,可得出君权不断强化。
49.(1)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监督,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同时也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边疆),与郡县为表里;统领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等。
(3)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锦衣卫、东厂。
(4)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的措施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详解】
(1)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故图中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监督,互相牵制,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是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依据材料二信息“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边疆),与郡县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的权利有: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边疆),与郡县为表里;统领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等。
(3)问题一:依据材料三信息“令我朝罢丞相,设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颓(xiéháng颉颓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是总之,所以稳当”可知,明朝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和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告终。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为加强对陈明的监视和侦查,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
(4)问题一:依据材料四“八股文”“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的信息可知,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采取八股取士来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员。清朝统治者还大兴文字狱。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的措施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0.(1)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玄奘;鉴真化。
(2)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
(3)闭关锁国政策;对沿海人民出海集聚力量的恐惧; “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4)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锁国。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代中国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
(2)依据材料信息“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是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政府曾严厉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清政府盲目自大的观念和对沿海人民出海集聚力量的恐惧,使清朝统治者将国门紧闭,演化成闭关锁国政策;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清政府盲目自大的观念和对沿海人民出海集聚力量的恐惧,使清朝统治者将国门紧闭;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清政府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4)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中国从唐代、明朝的对外开放变为闭关锁国。
51.(1)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事件:郑和下西洋。历史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影响:面对西方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清廷的故步自封,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对外政策由开放交流走向闭关自守;
借鉴:一个国家想要进步和发展,必须要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只会导致愚昧和落后。
【分析】
(1)
根据材料可知,图一是鉴真东渡;图二是玄奘西行。
(2)
根据材料二“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可知是郑和下西洋。关于郑和下西洋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
关于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西方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清廷的故步自封,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
材料一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材料二是郑和下西洋,材料三是闭关锁国,故可知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开放交流走向闭关自守;关于借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国家想要进步和发展,必须要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只会导致愚昧和落后。
【点睛】
52.(1)指南针。市舶司。
(2)郑和。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原因:日本国内政局不稳;明朝军备废弛;不法商人与倭寇勾结。戚继光。台州大捷。
(4)开放到封闭。
(5)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脱离了世界潮流,逐渐落后于世界。
(6)开放促进发展,封闭造成落后。
【详解】
(1)根据所学知,“华光礁1号”航行中使用的导航工具是指南针,宋代用于航海。根据所学宋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2)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原因:根据“日本诸岛正处于战国时期,各地大名(诸侯)彼此之间争夺领地,战火长燃不息。”得出日本国内政局不稳;根据“明朝军备废弛”得出明朝军备废弛;根据“特别是与中国沿海从事武装走私的海商集团相结合,致使倭患日益猖獗……”得出不法商人与倭寇勾结。根据所学可得出是戚继光。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②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材料二是郑和下西洋,到材料三是闭关锁国,因此是开放到封闭。
(5)根据“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可得出是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统治者存在天朝上国的思想。根据所学可得出脱离了世界潮流,逐渐落后于世界。
(6)综合以上的问题,可概括得出开放促进发展,封闭造成落后等。
53.(1)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答出两人即可;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澶渊之盟;金;民族政权的并立。
(3)郑和;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对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要答出两点。
(4)西藏地区;设置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答出一点即可;闭关锁国;产生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答出两点。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唐朝阎立本《步辇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故相关的人物有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等。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根据图示“旗帜上的‘岳’‘还我河山’”可知与岳飞抗金有关。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是宋金辽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上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3)根据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家留下了持久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对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4)根据图片“金奔巴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金瓶掣签制度,金瓶掣签制度是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措施。清朝对西藏管理措施有: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根据材料“自大的朝廷1757年,乾隆正式下令“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申明“嗣后口草定于广东”。谕旨中的规定禁断了广东之外的一切中西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产生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4.(1)特点∶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具有持续性;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
史实: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
(2)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指南针市舶司
(3)郑和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开创了太平洋和印度洋这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4)闭关锁国消极影响: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要坚持对我开放,与外国进行文化经济交流。
【详解】
(1)据材料一“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可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具有持续性;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国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史实是鉴真东渡日本或玄奘西行天竺。
(2)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表现是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宋朝为了鼓励发展对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郑和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4)材料四“间年外城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反映的是乾隆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坚持对我开放,与外国进行文化经济交流。
55.(1)张骞;火药。
(2)友好交往: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抗击侵略: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事迹: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言之有理即可)
(3)特点:宋代对外交通以海路为主。(意思相近即可)原因:经济重心南移、陆路交通受阻、海路比陆路有优势。
(4)政策:闭关锁国;共同点:清政府故步自封;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回答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5)从开放到闭关锁国。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通(陆上)东西方大通道”的是张骞;中国发明的火药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上四人按对外交往的特点可分为友好交往和抗击侵略两类,友好交往: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抗击侵略: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事迹: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材料三中的“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可得出“宋朝对外交通的特点是以海路为主”;根据材料三中的“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可得出“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陆路交通受阻、海路比陆路有优势”。
(4)根据材料四中的“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中国关上了与西方交流的大门,中国人在自己的屋子里打转转,会通之路没有打通”可得出“材料四都是对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根据材料四中的“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中国关上了与西方交流的大门,中国人在自己的屋子里打转转,会通之路没有打通。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拒绝了海洋,拒绝了交往,中世纪的城堡最终关闭了一切进步的可能”可得出“两则材料共同的观点是清政府故步自封,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到明清固步自封,中国的外交政策呈现出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的趋势。
56.(1)政策:对外开放
特点:大出大进
(2)机构:市舶司
原因: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3)政策:闭关锁国
观点: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分析】
(1)
“政策及特点”,依据材料一信息“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得出:对外开放和大出大进。
(2)
“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市舶之利最厚”得益于市舶司的设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3)
“政策”,依据材料三信息“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得出:闭关锁国。“观点”,依据材料三信息“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得出: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57.(1)特点:交流国家众多;水路、陆路并进。
(2)原因: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3)特点:平等交往、互惠贸易。
影响: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4)政策:闭关锁国;
影响: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任意2点)
(5)借鉴意义:开放则兴,闭关则衰。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可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有交流国家众多;水路、陆路并进。
(2)根据材料二“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可归纳出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根据“宋朝中期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几代穆斯林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可归纳出朝廷鼓励海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等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3)根据材料三“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可归纳出特点:平等交往、互惠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4)根据材料四“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可知,清朝时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根据“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可归纳出影响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开放则兴,闭关则衰。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58.(1)变化:宋代海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
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任答两点)
(2)事迹:图一:郑和下西洋图二:戚继光抗倭(错别字不得分)
特点:中外友好交往与冲突并存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导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断绝;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任答一点)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可知,宋代对外交通发生了变化,海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第二小问,据材料“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可得出,宋代对外交通发生变化的原因有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一“郑和像”可知,郑和的主要事迹是七次下西洋。1405年—1433年,明政府为了宣扬国威,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据图二“戚继光像”可知,戚继光的主要事迹是抗倭;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是中外友好交往与冲突并存。
(3)依据材料三“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据材料“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可知,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断绝;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