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2021·山东安丘·七年级期末)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2.(2021·山东陵城·七年级期末)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资料。下面这组图片资料体现的主题是( )
A.唐朝的经济繁荣
B.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影响
C.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
3.(2021·山东蒙阴·七年级期末)“(他)把明朝的铁锚拋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他”的事迹是
A.出使西域 B.西游天竺 C.东渡日本 D.七下西洋
4.(2021·山东崂山·七年级期末)“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A.张骞 B.马可.波罗 C.郑和 D.戚继光
5.(2021·山东寒亭·七年级期末)讲谈社在《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中谈到:作为帝国的整体事业来看,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出朝贡使者。材料作者认为郑和下西洋
A.主要目的是建立殖民地
B.密切了与东南亚的关系
C.比哥伦布航行早很长时间
D.开拓了帝国的领土范围
6.(2021·山东陵城·七年级期末)“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 )
A.威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马可 波罗回国
7.(2021·山东泗水·七年级期末)以下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加强亚欧非三洲联系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古代东西方交往
8.(2021·山东沂水·七年级期末)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他始终奉行“不欺寡 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准则,和沿途国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最远航行至非洲沿岸。“他”是( )
A.郑和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张骞
9.(2021·山东成武·七年级期末)“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戚继光
10.(2021·山东岚山·七年级期末)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下列叙述与纪录片史实相符的是( )
A.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B.郑和最远到达地中海西岸
C.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 30 多个国
D.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北京出发
11.(2021·山东费县·七年级期末)黑格尔曾评论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和贸易。可是太平洋邀请来的中国人,竟是所谓正其义而不谋其利的谦谦君子。”他认为郑和的航海壮举主要是为了
A.加深中国对太平洋国家的了解 B.开“丝绸之路”海上航线
C.大力宣传中国儒家伦理纲常 D.皇帝“施恩于海外”的政治秀
12.(2021·山东河东·七年级期末)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所反映的史实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取佛经
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传佛法
13.(2021·山东城阳·七年级期末)讲谈社在《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中谈到:作为帝国的整体事业来看,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出朝贡使者。材料中“远征”是指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吴国船队到夷洲
C.郑和下西洋 D.清军进入台湾
14.(2021·山东金乡·七年级期末)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新加坡有“三宝山”。这里的三宝指的是
A.张骞 B.玄奘 C.戚继光 D.郑和
15.(2021·山东·武城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古代某朝代远洋航行的路线图,下面对此次远航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②友好交往,促进交流
③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④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16.(2021·山东茌平·七年级期末)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
A.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
B.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
C.抗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D.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17.(2021·山东日照·七年级期末)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8.(2021·山东陵城·七年级期末)“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康熙帝
19.(2021·山东禹城·七年级期末)明朝著名将领威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20.(2021·山东单县·七年级期末)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事迹是( )
A.抗击倭寇,基本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B.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C.驱逐葡萄牙,收回其在澳门居住权 D.抗击沙俄入侵,划定中俄边界
21.(2021·山东崂山·七年级期末)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作为诗人,他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这位民族英雄和诗人是
A.岳飞 B.文天祥 C.郑成功 D.戚继光
22.(2021·山东临邑·七年级期末)“弘法僧盲志未移,终成东渡写传奇。”“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三首诗词、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鉴真、戚继光、岳飞 B.戚继光、鉴真、文天祥
C.鉴真、文天祥、戚继光 D.郑和、岳飞、寇准
23.(2021·山东天桥·七年级期末)1936年郁达夫赋词歌颂他:“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这里的“他”最终实现了“杀尽倭奴”的夙愿。据此判断郁达夫歌颂的“他”是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李自成
24.(2021·山东济南·七年级期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戚继光
A.抗击元军的决心 B.抗击清军的决心 C.抗击倭寇的决心 D.抗击荷兰军的决心
25.(2021·山东·武城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七年级期末)明代用诗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来譬喻自己抗击倭寇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岳飞 C.郑成功 D.文天祥
26.(2021·山东临清·七年级期末)戚继光《止止堂集》中诗句“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上述这些诗句表现了他的( )
A.豪迈雄壮 B.忧患情怀 C.英雄气概 D.爱国情怀
27.(2021·山东巨野·七年级期末)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应是( )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28.(2021·山东河东·七年级期末)有这样一副对联“爱国名将,百战不败扫平倭寇之患;民族英雄,八方敬重留传不朽名著”,它反映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29.(2021·山东·日照市新营中学七年级期末)小明同学去山东东部的某个历史人物的纪念馆内参观,发现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线波平”诗句,还听到导游介绍该历史人物平定我国东南沿海倭患,可以判断该纪念馆纪念的是
A.岳飞 B.戚继光 C.文天祥 D.郑成功
30.(2021·山东兰山·七年级期末)他扫平了多年为虑东南沿海的倭患,倭寇闻之名而丧胆。《明神宗实录》中记载:(他)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壮大帮助)歆俞大献)御虏,望著幽燕,这里的“他”( )
A.统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 B.扫平东南沿海的倭寇并收复了台湾
C.曾经在郾城抗倭九战九捷 D.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31.(2021·山东定陶·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明朝军队针对敌人的作战特点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地理情况组成的“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这里的“鸳鸯阵”要对付的敌人是
A.倭寇 B.农民起义军 C.沙俄侵略军 D.噶尔丹叛军
32.(2021·山东费县·七年级期末)童谣见证历史,“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谣中的“戚爷”
A.收复了台湾 B.打败了沙俄侵略军 C.赶走了荷兰民者 D.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33.(2021·山东鱼台·七年级期末)“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见汉时搓。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1555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A.文天祥南宋后期 B.郑成功明末清初 C.郑和明朝前期 D.戚继光明朝中期
34.(2021·山东城阳·七年级期末)《专任大将以祭东南疏》中说:“倭寇畏之如虎,闽粤仰之若神。此一臣者,信古今之奇才。”此“臣”是
A.岳飞 B.文天祥 C.魏征 D.戚继光
35.(2021·山东临沭·七年级期末)戚继光祠堂,位于蓬莱阁府前街东侧,明崇祯八年(1635年)为褒扬戚继光而建,赐额“表功祠”。祠堂有一副对联,内容为:“千秋隆祀曲,百战著勋名”。下列属于体现戚家军“成名”的事件是( )
A.官渡之战 B.台州九战九捷 C.郾城大战 D.雅克萨反击战
36.(2021·山东昌邑·七年级期末)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战争。这一战争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结束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扩大了疆域范围 D.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7.(2021·山东高青·七年级期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戚继光的志向是( )
A.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 B.赶走荷兰殖民者
C.击退沙俄侵略者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二、综合题
38.(2021·山东临清·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 列传 宦官一》
材料二 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达 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年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每次) 约27800人 1000-1500人 约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大小宝船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折合公制长约151.8米,宽约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舰只四五十吨 分别有120吨、100吨和50吨
(1)由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郑和远洋航行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表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1
1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题干“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国力强大,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到达各国,大都受到热烈的欢迎,船上装载着大量金银宝货,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加强了经济的交流,A项符合题意;BCD项内容都不符合题干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D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明朝前期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精神。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所以组图片资料体现的主题是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故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应选D。
3.D
【详解】
依据题干“(他)把明朝的铁锚拋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可知“他”的事迹是七下西洋。结合课本所学,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年号永乐)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航美洲和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D正确;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汉朝与西域的商道,A排除;唐朝高僧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两国的交往,B排除;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C排除;故选D。
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亚非人民的了解和友谊,C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A排除;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华,B排除;戚继光领导抗倭战争,D排除。故选择C。
5.B
【详解】
依据题干“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出朝贡使者”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国力强盛,明成祖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东南亚的关系,派郑和下西洋,由此可知,“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出朝贡使者”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东南亚的关系,B项符合题意;A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B。
6.C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永乐三年”“苏州刘家港”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年﹙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由苏州刘家港出发,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所以该历史事件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A项戚继光抗击的是日本倭寇;B项鉴真东渡日本是在唐朝时期;D项马可 波罗回国是在元朝时期。故选C。
7.C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一带一路”体现的是中外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C;ABD与题意无关,排除。
8.A
【详解】
依据题干“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最远航行至非洲沿岸”,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A正确;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B排除;戚继光抗击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取得成功,C排除;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D排除;故选A。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进行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和平交流,故C正确;鉴真东渡日本,故A错误;玄奘去印度求取佛经,故B错误;戚继光抗倭,故D错误。
1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与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史实相符的是选项C。选项ABD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D
【详解】
题干“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和贸易。可是太平洋邀请来的中国人,竟是所谓正其义而不谋其利的谦谦君子。”大意是中国远航不是为了“正其义”而不是“谋其利”。结合课本所学,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施恩于海外”,D正确;据材料郑和航海壮举“正其义”,对太平洋国家的了解、宣传中国儒家伦理纲常,与题干评论不符,AC排除;西汉时期,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B排除;故选D。
12.C
【详解】
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图中反映的史实是郑和下西洋,故选C;张赛通西域开辟的是陆上丝绸之路,故排除A;玄奘西取佛经是去天竺,并未走海路,故排除B;鉴真东传佛法去往的国家是日本,故排除D。
13.C
【详解】
依据题干“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出朝贡使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国力强盛,明成祖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东南亚的关系,派郑和下西洋,由此可知,“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出朝贡使者”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东南亚的关系,因而“远征”是指郑和下西洋,C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1661年,在清朝时期,与材料“开始向明朝出朝贡使者”无关,A项错误;三国时期,吴国船队到夷洲,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根据材料“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出朝贡使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明朝时期派郑和下西洋,与清军进入台湾无关,D项错误。
14.D
【详解】
明代航海家郑和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郑和下西促进了明朝与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以“三宝”命名是纪念郑和下西洋,故D项正确;西汉张骞开辟了内地与新疆地区的通道,玄奘沿陆路往南亚天竺求取佛经, 戚继光是明朝在东南沿海抗倭的名将,可见均与东南亚无关,排除ABC。故选D项。
15.B
【详解】
根据图示中“明”“刘家港”“郑和航海的路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郑和及其船队是和平使者,远航目的是为了炫耀国威,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往和经济交流,所以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近代西方的新航路开辟是为了探寻新路,寻找黄金,而非郑和下西洋,所以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两项;殖民先驱、海盗鼻祖是对开辟新航路的欧洲航海家的描述,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戚继光抗倭维护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由此可知,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都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D项符合题意;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是郑和下西洋,A项不符合题意;清朝的闭关锁国是在明朝之后,B项说法不正确;抗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C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的内容都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需要掌握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史实的相关知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结合题干的限定词“共同之处”,分析两个事件的相同内容,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
17.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可知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8.C
【详解】
题干《凯歌》中出现“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表明《凯歌》和抗击倭寇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与抗击倭寇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与《凯歌》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故C符合题意;康熙帝抗击的是俄国侵略者,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A
【详解】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戚继光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故诗中的“危”指的是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故A符合题意;台湾被殖民者强占与戚继光无关,排除B;戚继光奉命到东南沿海抗倭,排除CD。故选A。
20.A
【详解】
明朝中期以后,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A符合题意;B与郑成功相关,D是康熙帝的贡献,排除;戚继光是抗倭英雄,并非驱逐葡萄牙,排除C。故选A。
2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戚继光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战争,写下了“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壮丽诗篇,故D符合题意;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但是是抗金英雄,故A不符合题意;文天祥是抗元英雄,故B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弘法僧盲志未移,终成东渡写传奇。”描述的是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描述的是戚继光抗倭;1561 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来又到福建、广东进行抗倭,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描述的是岳飞抗金;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所以人们把岳飞看作忠臣。因此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A,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3.A
【详解】
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A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B排除;郑成功收复台湾,C排除;李自成灭明朝,D排除。故选择A。
24.C
【分析】
【详解】
材料是戚继光的诗句,意思是封侯拜相并不是我的追求和理想,我想要得到的是我们的国家(海上的匪患被剿灭)有一个宁静的海疆。表明他尽力报效国家不记毁誉的情怀。明朝时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地区抗击倭寇,并荡平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故选C;ABD均与戚继光无关,排除。
25.A
【详解】
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在东南沿海烧杀掳掠,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戚继光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将领并肩作战,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A正确;岳飞是抗金英雄。B错误;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C错误;文天祥是抗元英雄。D错误。综上故选A。
26.D
【详解】
根据材料“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可知两行诗句充分体现了戚继光驱逐倭寇的报国之志,故D正确;“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主要强调作者时刻关心国家安危,与豪迈雄壮无关,故排除A;“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体现了作者报国的决心,与忧患情怀无关,故排除B;“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体现了作者每日马上作战的情景,与英雄气概无关,故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D。
27.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拔剑光寒倭寇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思是抗击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而选项A抗金;选项B下西洋;选项D收复台湾,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8.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扫平倭寇之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东南倭寇猖獗。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故C符合题意。岳飞抗金,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9.B
【详解】
明朝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抢劫,中国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因此该纪念馆纪念的戚继光,B项正确;岳飞是南宋时期抗金英雄,排除A项;文天祥是南宋时期抗元英雄,排除C项;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排除D项。故选B项。
30.D
【分析】
【详解】
戚继光扫平了多年为虐东南沿海的倭患,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故选D;南宋岳飞统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岳飞抗金,排除A;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排除B;岳飞在郾城打败金军,排除C。
【点睛】
31.A
【详解】鸳鸯阵是戚继光创立的,用来消灭侵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A项正确;农民起义军中并没有使用鸳鸯阵的,排除B项;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是清朝时期,排除C项;清朝时期,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葛尔丹,平定了叛乱,排除D项。
32.D
【详解】
依据题干歌谣中的关键信息“倭倭来”“戚爷”,结合课本所学,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主持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明朝中后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不断侵犯中国东南沿海,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称为“戚家军”。戚继光率军与倭寇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有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倭寇展开激战,消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可知“戚爷”是戚继光,D正确;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AC排除;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亲征雅克萨,打败了沙俄侵略军,B排除;故选D。
33.D
【详解】
根据“1555年”、“抗倭名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随着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气焰便日益嚣张。16世纪中期,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他组织了戚家军,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斗争中屡建战功,扫平了浙江的倭寇。接着,他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联合抗倭,终于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D项正确;南宋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人物,不是抗倭名将,排除B项;郑和是下西洋的人物,不是抗倭名将,排除C项。故选D项。
34.D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倭寇畏之如虎,闽粤仰之若神”可知意思是倭寇畏惧他像看到老虎一样,闽粤像神一样敬仰他,结合所学可知是明朝戚继光抗倭,故选D;岳飞是抗金英雄,A错误;文天祥抗击元朝,B错误;魏征是唐太宗时的谏臣,不符题意,排除C。
35.B
【详解】
明朝时期民族英雄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B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A排除;郾城大战是南宋时期岳飞抗金的重要战役,C排除; 雅克萨反击战是清朝前期康熙组织反击沙俄入侵的战役,D排除。故选择B。
36.D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战争,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平等浙东倭寇,后又平定福建和广东的倭寇,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故选D;ABC与戚继光抗倭的结果不符,排除。
37.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明朝戚继光的名言,戚继光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是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故A符合题意;赶走荷兰殖民者的是郑成功,排除B;击退沙俄侵略者的是康熙皇帝,排除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是乾隆皇帝,排除D。故选A。
38.(1)提高明朝在海外的地位和威望;显示中国富强,加强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发展海外贸易等。
(2)明朝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水平高超;航海技术高超;国家实力雄厚等。
(3)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详解】
(1)根据材料“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知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显示中国国力强大,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折合公制长约151.8米,宽约61.6米”,可知相比哥伦布和达 伽马的小船而言,郑和宝船规模大,数量多,造船技术更高;相比郑和船队“约27800人”而言,哥伦布和达 伽马船队人数不超过1500人,说明中国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更高,国力强盛。
(3)郑和下西洋比西方近代新航路开辟还要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船队从中国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将亚非地区和太平洋与印度洋紧密联系,为人类航海事业的进步奠定基础,而且郑和远航的过程中,注重相互之间的和平交流,所以郑和下西洋有利于中国与亚非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