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22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3 11:5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看 图 猜 诗
《归园田居·其三》
《饮酒(其五)》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归园田居
陶渊明
*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时代特点,掌握知人论世方法。
2.学习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派,掌握本诗白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悟陶渊明对田园的感情,正确评价陶渊明的归隐。
【鉴赏步骤】
知人 论世
第一步
陶渊明
又名:
字:
自号:
谥号:
(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开创 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东晋
———
田园
第二 步
诵读感 知
1.学生初读;
2.听录音,感受名家诵读;
3.学生再读。
*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本性,天性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思考: “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在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眉目传 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第三步
2.从何而归
1.为何而归
情-厌恶悔恨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合作探究
官场生活-喻
第四步
尘网樊笼
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归向何处
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的?
田园的景色有何特点 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守拙归园田”
思考:为什么要守拙 言外之意是什么
近处    
(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 )
宅院、林木
村落、炊烟
桃红、柳绿
狗吠、鸡鸣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远处
色彩
声音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4.归去如何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      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1、为何而归? 2、从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围绕”归”,看图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1、对《归园田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 表现了作者摆脱黑暗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 一些平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副恬静优美,清谈朴素的田园图画。
D 全诗写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退出官场的全过 程。
课堂练习
解析:全诗并未写诗人出入官场的全过程,而是借描写田园风光的美好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来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D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是
一首蕴含人生取舍深义的智慧之歌;
2、仿写
课堂练习
一首冲决尘网张扬个性的力量之歌;
一首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灵之歌。
一首古老淳朴幽静祥和的田园之歌;
一首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生命之歌;
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心情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
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
思考: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1.从当时社会来看。对官场黑暗反叛意识,具有积极意义。辞官是洁身自好,与当时社会“学而优则仕”格格不入。
2.放弃大济苍生的理想有其消极一面。改造社会、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兼济天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3.兼有“儒”、“道”两派思想。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大济苍生,这曾为他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误落尘网”13年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
归隐的原因: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最终挂官归田。
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在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陶渊明诗文名句: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默写《归园田居》
2、完成课后第二题。
3、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关于“乐陶陶农庄”的解说词,200字左右。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