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动态
一、选择题
1.2003年1月8 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人,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亲婚配可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加上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升高,人口仍将持续增长
B.虽然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但是当前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我国的总人口将持续稳定,不再增加
C.虽然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是由于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我国的总人口将持续增加
D.虽然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但是由于当前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我国的总人口将持续减少,缓解了由于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
3.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 )
A.a>b B.a4.某国家妇女的生育年龄大都在20~35岁,如果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增长得比35岁以上年龄段慢,且每位妇女生育孩子的数目长期保持现在的水平,那么该国家的人口将 ( )
A.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B.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下降
C.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下降 D.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5.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右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O~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
A.93% B.23% C.13% D.60%
高考连线
1.下列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是对上述
三图的描述,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
A.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l、图2、图3都是衰退型
C.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生态系统的年龄组成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A
创新拓展
读“我国人口再生产的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年 份
1980
1985
1990
1995
人口自然增长率(%)
1.19
1.42
1.42
1.05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率最低出现在 年前后,结合其他学科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是 。
(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
(3)利用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中完成1980~1995年期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并与1975年前曲线连接起来。
(4)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两个高峰期约是 和 。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B 4.B 5.B
创新拓展
(1)1960三年自然灾害(2)计划生育
(4)1962 1969
全球人口动态
【知识摘要】
1.当前世界人口数量
(学生发言)
2.人口增长的过程
我国人口现状:
(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
总人口:12953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例:男︰女=117︰100
(2)年龄组成:
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
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3.人口增长的原因
(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迁移引起的。
4.人口增长的后果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
2、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
3、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4、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
5、人口增长过快与能源或矿产的关系
1.2003年1月8 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已经确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人,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亲婚配可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加上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升高,人口仍将持续增长
B.虽然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但是当前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我国的总人口将持续稳定,不再增加
C.虽然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是由于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我国的总人口将持续增加
D.虽然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大,但是由于当前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我国的总人口将持续减少,缓解了由于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
3.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 )
A.a>b B.a4.某国家妇女的生育年龄大都在20~35岁,如果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增长得比35岁以上年龄段慢,且每位妇女生育孩子的数目长期保持现在的水平,那么该国家的人口将 ( )
A.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B.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下降
C.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下降 D.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5.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右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O~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
A.93% B.23% C.13% D.60%
1.D 2.C 3.B 4.B 5.B
全球人口动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举例说出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烈口,说出生物圈的特点。
②说出当前世界人口数量,说明人口增长的过程和原因,说出人口增长的后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的增长,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关注全球人口的动态变化。
②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认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生物圈的概念,副生物圈和深海热烈口的特点,人口增长的过程和原因,人口增长的后果。
2.难点:生物圈的特点,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存亡和发展。
3.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课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通过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在师生互动对话中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让A组同学汇报他们的资料收集结果:即 “世界环境日”的日期和历年主题。
【提问】你觉得确立这些主题开展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A组学生代表根据搜集的资料展开介绍。
思考,讨论,回答。
因为课前已经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文献查阅工作,学生的展示心理期待会非常激烈。
2.生物圈的概念
(1)列出三个概念区分题(答案分别为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2)要求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列出三者的次序。
(3)【提问】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4)帮助学生归纳出生物学在宏观方向的研究层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5)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生物圈的概念。
思考,回答
阅读,回答
巩固旧知,建构知识框架,并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把“生物圈”这个新概念纳入其中,实现对新概念的同化。
3.生物圈的厚度和圈层
让B组同学介绍生物圈的圈层及内含的生物特点。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生物圈的三大圈层:大气圈底层——岩石圈——水圈上层。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
①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属于哪个圈层?
②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的生物特点?
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分析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的生物能生存的原因
B组学生代表介绍收集资料.
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和教师的帮助,归纳总结构建旧知识框架,并促进了“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这两个新概念与旧知识的联系.
4.生物圈的特点和意义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总结出生物圈的特点和意义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学生在生物圈的圈层生物特点的介绍和学习中肯定对生物圈的特点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时只需教师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表达出来
5.过渡
(1)人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那么生物圈作为最大生态系统,从历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稳定性如何?
(2)人类正面临三大全球生态问题:人口、环境和资源,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发展.
6.当前世界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过程
要求C组同学汇报我国人口增长过程,
要求D组同学汇报温州市人口增长过程,并都展示他们的坐标图。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
【提问】从这些内容看出,目前世界人口增长属于种群的哪种增长方式?
C组、D组学生代表介绍收集的资料,全班同学读图分析,讨论回答。
让尽可能多的同学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主导。
训练学生通过对图表展开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
7.人口增长的原因
让学生回顾种群的指数增长方式的形成原因,讨论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
自由讨论,发表观点。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进行信息交流,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
8.人口增长的后果
(1)让学生讨论人口的增长的趋势能否一直以指数增长方式持续下去吗?
(2)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方式最终也必定是逻辑斯谛增长方式。
(3)讨论人口增长的后果,总结出控制人口是关系到人类存亡和发展的大事。
(4)你如何看待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9.小结
四、板书设计
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
2.生物圈的厚度和圈层
大气圈底层——岩石圈——水圈上层
(副生物圈带) (深海热裂口)
3.生物圈的特点
4.生物圈的意义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1.当前世界人口数量
2.人口增长的过程
3.人口增长的原因
4.人口增长的后果
五、作业设计
教案
导学诱思
一、生物圈
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范围: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最高可达离地面10 000 m处或更高,是副生物圈带,主要生物是细菌和真菌。最低可达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处。
3.热裂口处生物代谢特点:与地球表面生物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能量来源和代谢是地热和硫化氢氧化。
4.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为人类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生物的生存。生物圈中存在着上千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但是它们的DNA、RNA、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结构异常相似。
思考:近几年来,天气预报增加了一个指数,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这个指数就是紫外线指数,提醒人们注意出门时是否要预防紫外线的照射。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谁造成的?
提示:是由于大气层臭氧层的破坏,不能阻挡太阳强紫外线的照射,使强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球,可引起人类产生病变。这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如使用氟利昂等物质的空调、冰箱等,导致臭氧层的破坏。
二、全球人口动态
(一)人口动态
1.8 000年前:地球上人口不到1万人。
2.公元初:地球上人口增长到1.5亿人。
3.17世纪初:地球上人口增长到5亿人。
4.18世纪(1800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9亿人。
5.1900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16亿。
6.1965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35亿。
7.1977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43亿。
8.1987年7月11日:地球上人口增长到50亿。
9.1999年10月12日:地球上人口增长到60亿。
10.2025年:地球上人口将会增长到83亿。
11.世界人口最终达到110亿才会稳定下来。
(二)人类的出路:唯一出路是就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
合作探究
探究一:正确理解“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
外延: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内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特别提醒:①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②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是高度复杂而有序的系统,不是松散无序的集合体。③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不断趋向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生物圈的“稳态”是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表现:生物圈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稳态反应机制。例如:碳、氮等的输出和输入都有保持动态平衡、抵消波动的趋势。当二氧化碳显著增加,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含量显著增加的时候,生物吸收和沉积的碳酸钙也会增多,同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提高,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会增强,使更多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趋于恢复正常。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
(4)生物圈的形成: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结果。
(5)生物圈的发展: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
探究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水环境、水资源的破坏和水资源短缺以及对水的污染
(1)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
(2)盲目围垦造田,使湖泊面积和容积日益缩小。
(3)矿山排水造成的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4)不恰当的水利工程对区域水平衡的干扰。
(5)城市化对河流水土状况的影响
城市建筑和设施、道路等不透水地面比例的增加,会使雨水渗入地下的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结果使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足够补给,径流的侵蚀作用加强,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城市化带来了耗水量的增加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这导致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6)水污染严重。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探究三: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1.对粮食资源的影响
由于人口激增,耕地相对减少。2000年,世界人均耕地为0.15公顷,大大低于1975年的0.31公顷,我国人均只有0.08公顷,形势非常严峻。
2.对能源的影响
人口激增对生产能源和生活能源的需求大大增加。现在已出现世界性的能源短缺,为了满足能源的需求,人类在大力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尽管这样,人类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3.对其他资源的影响
人口激增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人类无休止地开发矿藏、森林、淡水、海洋资源,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4.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向土地索取粮食,人类向环境施用大量农药、化肥,这种无节制的使用,造成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也严重污染环境,滥开发资源引起资源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恶果。
综上所述,由于人口增加对粮食、能源和资源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又直接危及人类的生活。要解决以上问题,主要途径是控制人口增长,把人口控制在环境负载量以下,与环境和谐共存。
题例领悟
【例题1】 2007上海卷,1 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 )
A.优生 B.教育 C.计划生育 D.降低出生率
解析:目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基本国策。优生是我国人口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是其中一个方法,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才能降低出生率。
答案:C
领悟
控制人口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例题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解析: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是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不足,必然会开垦土地,土地的开垦带来的问题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的破坏带来的问题是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A
领悟
解决该类题型的规律是人口增长导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要使人类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应当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
课堂反馈
1.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A.生物之间的食物链 B.生物之间的食物网 C.生物的多样性 D.生物的适应性
解析: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建立的基础是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C
2. 2025年世界人口将会达到亿( )
A.1 B.1.5 C.83 D.60
答案:C
3.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B.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不断趋向相对稳定,产生了臭氧层,阻挡了宇宙射线和强紫外线的辐射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的圈层,是生物的总和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是不断变化的,最后趋向相对稳定。
答案:D
4.人口恶性膨胀,导致能源、粮食以及生态危机,所以人类的唯一出路是( )
A.开荒种地 B.降低人口出生率 C.发动战争 D.围湖造田
答案:B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 全球人口动态
一、教材分析
另外,人类、生物、环境共处于生物圈,人类正面临三大全球生物问题:人口、环境和资源,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发展,因此本课时内容又是后一节内容《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和选修3中《生态工程》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层、岩石圈和水圈的上层,在地球表面占有20千米的厚度,但从未接触过“副生物圈带”、“深海热裂口”这两个概念,生物圈的特点比较难的概括。在初中还学习过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学习过种群的增长方式和数量波动,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又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各种媒体,对人口增长的后果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课时的教学注重落实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科学地分析和处理搜集资料,选取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制成坐标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举例说出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烈口,说出生物圈的特点。
②说出当前世界人口数量,说明人口增长的过程和原因,说出人口增长的后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的增长,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关注全球人口的动态变化。
②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认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生物圈的概念,副生物圈和深海热烈口的特点,人口增长的过程和原因,人口增长的后果。
2.难点:生物圈的特点,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存亡和发展。
3.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课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通过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在师生互动对话中突破重、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分成A、B、C、D四个小组,布置他们课前分别收集四方面的内容
(1) “世界环境日”近几年的主题及其开展的意义。
(2)生物圈的圈层及其内含的生物特点。
(3)近几年我国的人口增长信息并绘制成。
(4)近几年温州的人口增长信息并绘制成坐标图。
拟定小组负责人,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简报的形式在班级进行交流,并将关键人口信息数据转换成坐标图。
2.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资料查阅情况,并做出适当的指导。
六.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让A组同学汇报他们的资料收集结果:即 “世界环境日”的日期和历年主题。
【提问】你觉得确立这些主题开展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A组学生代表根据搜集的资料展开介绍。
思考,讨论,回答。
因为课前已经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文献查阅工作,学生的展示心理期待会非常激烈。
2.生物圈的概念
(1)列出三个概念区分题(答案分别为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2)要求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列出三者的次序。
(3)【提问】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4)帮助学生归纳出生物学在宏观方向的研究层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5)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生物圈的概念。
思考,回答
阅读,回答
巩固旧知,建构知识框架,并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把“生物圈”这个新概念纳入其中,实现对新概念的同化。
3.生物圈的厚度和圈层
让B组同学介绍生物圈的圈层及内含的生物特点。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生物圈的三大圈层:大气圈底层——岩石圈——水圈上层。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
①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属于哪个圈层?
②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的生物特点?
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分析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的生物能生存的原因
B组学生代表介绍收集资料.
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和教师的帮助,归纳总结构建旧知识框架,并促进了“副生物圈带”和“深海热裂口”这两个新概念与旧知识的联系.
4.生物圈的特点和意义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总结出生物圈的特点和意义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学生在生物圈的圈层生物特点的介绍和学习中肯定对生物圈的特点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时只需教师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表达出来
5.过渡
(1)人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那么生物圈作为最大生态系统,从历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稳定性如何?
(2)人类正面临三大全球生态问题:人口、环境和资源,控制人口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和发展.
6.当前世界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过程
要求C组同学汇报我国人口增长过程,
要求D组同学汇报温州市人口增长过程,并都展示他们的坐标图。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
【提问】从这些内容看出,目前世界人口增长属于种群的哪种增长方式?
C组、D组学生代表介绍收集的资料,全班同学读图分析,讨论回答。
让尽可能多的同学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主导。
训练学生通过对图表展开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
7.人口增长的原因
让学生回顾种群的指数增长方式的形成原因,讨论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
自由讨论,发表观点。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进行信息交流,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
8.人口增长的后果
(1)让学生讨论人口的增长的趋势能否一直以指数增长方式持续下去吗?
(2)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方式最终也必定是逻辑斯谛增长方式。
(3)讨论人口增长的后果,总结出控制人口是关系到人类存亡和发展的大事。
(4)你如何看待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21世纪教育网
9.小结
七、板书设计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
1.当前世界人口数量
2.人口增长的过程
3.人口增长的原因
4.人口增长的后果
八、作业设计
高中生物 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 浙科版
一、生物圈
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范围: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最高可达离地面10 000 m处或更高,是副生物圈带,主要生物是细菌和真菌。最低可达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处。
3.热裂口处生物代谢特点:与地球表面生物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能量来源和代谢是地热和硫化氢氧化。
4.生物圈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为人类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生物的生存。生物圈中存在着上千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但是它们的DNA、RNA、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结构异常相似。
思考:近几年来,天气预报增加了一个指数,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这个指数就是紫外线指数,提醒人们注意出门时是否要预防紫外线的照射。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谁造成的?
提示:是由于大气层臭氧层的破坏,不能阻挡太阳强紫外线的照射,使强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球,可引起人类产生病变。这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如使用氟利昂等物质的空调、冰箱等,导致臭氧层的破坏。
二、全球人口动态
(一)人口动态
1.8 000年前:地球上人口不到1万人。
2.公元初:地球上人口增长到1.5亿人。
3.17世纪初:地球上人口增长到5亿人。
4.18世纪(1800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9亿人。
5.1900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16亿。
6.1965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35亿。
7.1977年:地球上人口增长到43亿。
8.1987年7月11日:地球上人口增长到50亿。
9.1999年10月12日:地球上人口增长到60亿。
10.2025年:地球上人口将会增长到83亿。
11.世界人口最终达到110亿才会稳定下来。
(二)人类的出路:唯一出路是就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
合作探究高中生物 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 浙科版
课堂探究
探究一:正确理解“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
外延: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内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特别提醒:①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②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是高度复杂而有序的系统,不是松散无序的集合体。③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不断趋向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生物圈的“稳态”是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表现:生物圈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稳态反应机制。例如:碳、氮等的输出和输入都有保持动态平衡、抵消波动的趋势。当二氧化碳显著增加,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含量显著增加的时候,生物吸收和沉积的碳酸钙也会增多,同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提高,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会增强,使更多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趋于恢复正常。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
(4)生物圈的形成: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结果。
(5)生物圈的发展: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
探究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水环境、水资源的破坏和水资源短缺以及对水的污染
(1)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
(2)盲目围垦造田,使湖泊面积和容积日益缩小。
(3)矿山排水造成的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4)不恰当的水利工程对区域水平衡的干扰。
(5)城市化对河流水土状况的影响
城市建筑和设施、道路等不透水地面比例的增加,会使雨水渗入地下的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结果使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足够补给,径流的侵蚀作用加强,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城市化带来了耗水量的增加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这导致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6)水污染严重。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探究三: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1.对粮食资源的影响
由于人口激增,耕地相对减少。2000年,世界人均耕地为0.15公顷,大大低于1975年的0.31公顷,我国人均只有0.08公顷,形势非常严峻。
2.对能源的影响
人口激增对生产能源和生活能源的需求大大增加。现在已出现世界性的能源短缺,为了满足能源的需求,人类在大力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尽管这样,人类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3.对其他资源的影响
人口激增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人类无休止地开发矿藏、森林、淡水、海洋资源,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4.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向土地索取粮食,人类向环境施用大量农药、化肥,这种无节制的使用,造成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也严重污染环境,滥开发资源引起资源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恶果。
综上所述,由于人口增加对粮食、能源和资源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又直接危及人类的生活。要解决以上问题,主要途径是控制人口增长,把人口控制在环境负载量以下,与环境和谐共存。
题例领悟
【例题1】 2007上海卷,1 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 )
A.优生 B.教育 C.计划生育 D.降低出生率
解析:目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基本国策。优生是我国人口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是其中一个方法,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才能降低出生率。
答案:C
领悟
控制人口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例题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解析: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是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不足,必然会开垦土地,土地的开垦带来的问题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的破坏带来的问题是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A
领悟
解决该类题型的规律是人口增长导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要使人类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应当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
课堂反馈
1.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A.生物之间的食物链 B.生物之间的食物网 C.生物的多样性 D.生物的适应性
解析:生物圈稳态是因为生物圈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建立的基础是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C
2. 2025年世界人口将会达到亿( )
A.1 B.1.5 C.83 D.60
答案:C
3.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B.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不断趋向相对稳定,产生了臭氧层,阻挡了宇宙射线和强紫外线的辐射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的圈层,是生物的总和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是不断变化的,最后趋向相对稳定。
答案:D
4.人口恶性膨胀,导致能源、粮食以及生态危机,所以人类的唯一出路是( )
A.开荒种地 B.降低人口出生率 C.发动战争 D.围湖造田
答案:B
课件19张PPT。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学习目标
全球人口动态变化
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一、全球人口现状及前景1987年7月11日
50亿1999年10月12日
60亿2050年预计
世界人口将达
92亿2006年2月26日
65亿1974年
40亿1960年
30亿 目前,全球平均每秒钟便有4.4个婴儿降生,不仅出生率令人震惊,而且分布也相当不平衡,约57%的新生人口集中在亚洲,26%在非洲,9%在南美,5%在欧洲,3%在北美,不到1%在大洋洲。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是每天增加大约20万人,相当于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的人口。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5个国家依次为:
中国(13亿)
印度(11亿)
美国(2.97亿)
印尼(2.23亿)
巴西(1.81亿)
预计到2050年,印度将拥有16亿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中国以14亿人口居第二位。 请根据P125的数据,绘制出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分析一下我国的人口现状:二、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为什么会持续增多? (1)出生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
(2)人口基数过大。思考:
人口的持续增多,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四、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有多
种需求水粮食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质等多种自然资源以及一定的生存空间。精神需求人口增长燃料需求增加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耕地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下降开垦土地需要更多劳动力人口继续增加 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造成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问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特别是人均拥有量锐减)等一系列问题。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而人均占第67位
年产矿石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占第80位
森林总面积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第121位
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第88位
由于人的各种需求直接或间接地依赖自然资源,所以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生态环境形成的压力也愈加沉重。 人口的增长会不会完全按照自然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呢?
197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33.43%,自然增长率为25.83%;
2002年人口出生率为12.86%,自然增长率为6.5%;
2009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人口出生率12.14‰;自然增长率:5.08‰。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1年,我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从而把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通过降低人口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从而计划地控制人口,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1、2005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3.3亿以内;
2、201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以内;
3、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16亿)以后,开始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人口发展目标四、协调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控制人口增长2、加大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力度 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防止沙漠化;
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等。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50亿,为了进一步促进各国政府人民注重和解决人口问题,联合国根据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建议,为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人口问题的重视,确定1990年起每年的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1996年:生殖健康与艾滋病
1997年:为了新一代及其生殖健康和权利
1998年:走近60亿人口日
1999年:60亿人口日倒计时
2000年:拯救妇女的生命
2001年:人口、发展与环境
2002年:贫困、人口与发展?
2003年:青少年的性健康、生殖健康和权利
2004年:纪念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十周年
2005年:平等
2006年:为了青年人,和青年人一起行动
2007年:男性参与孕产妇保健
2008年:这是一种权利,让我们将它变成现实课件19张PPT。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1.当前世界人口数量
2.人口增长的过程
3.人口增长的原因
4.人口增长的后果第二节 全球人口动态从旧石器时代至公元2000年的世界人口增长据乐观的预测, 世界人口在达到大约110亿时才会稳定下来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绝不能无止境地使人口增长下去,因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粮食的生产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第三节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产生原因危害主要由于煤、 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致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使地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重要影响①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②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进一步变干;
③预测2030 年海平面将会上升约20cm,我国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④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产量也会下降;
⑤永冻土将会融化,造成广大区域内冻土公路、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也有重要影响:
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北方干燥地区将会进一步变干
预测203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约20cm, 我国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
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将发生变化, 产量也会下降
永冻土将会融化, 造成广大区域内冻土公路、 铁路和民用建筑的破坏臭氧层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元凶:氟利昂:只有在国际组织的协调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解决好像臭氧层被破坏这类关系到全球生物命运和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全球各地普降酸雨酸雨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 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类型:
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在内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