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3 12:2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临城县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开学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艺术形象的追求是以形写神、形神统一。
中国古代的形神理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最大。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提出了“大象无形”的观念,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形神理论。所谓“大象”就是最美妙的形象,蕴含的道最为丰富,表达的思想情感最为深邃。这与西方的典型不同,这种“大象”是“无形”的。何以如此?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形能承载意义无限丰富的道,每个形内在的蕴含都只能是道之一极,不可能是全部。这其中的哲理非常丰富、深奥,丝毫不进逊色亚里士多德的必然与可然原则。
到了汉代,形象的创造则追求“君形者”。《淮南子》将生命整体区分为三个要素:形、气、神。艺术形象的创造不仅要写好神,而且要写好形,写好气。因为形是生命的房舍,它的存在就是家的存在。神主导者形,是形的主人,因此,《淮南子》称之为“君形者”、主张艺术形象的创造要展现“君形者”。“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所谓“不可说”“不可畏”,就是失去了形象的内在生气,没有画出西施和孟贲的精神气质。气是存在于形之中的,是神的表现中介。《淮南子》之所以强调“君形者”,就是因为注重形神的一体化。
形神理论的发展深化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家宗炳曾经遍游庐、衡、荆、巫等地,他在陈述自己的绘画体验时说,“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是,人的视界是有限的,以山水之大、人的眼力之小,如何才能把“昆阆之形”“围于方寸之内”?只能“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就是画形。如此画出来的形,并不会影响形的整体表现,观者自然会“不以制小而累其似”。可见,画家在画形的过程中需要精心布局,把具有特征性的要素进行加工,或删减、或改造、或浓缩。这就是说,单单画形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发挥神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画出形象的神和理。宗炳的理论代表了南朝“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思想。
唐以后,随着小说的兴起,便将形神理论用来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李贽曾经评点《水浒传》的人物形象,他说:“描写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人物形象的描写要真正地实现传神写照,必须抓住同和不同的地方,善于在同中辨别出不同。这就要求抓准人物的个性化的特征——可能是外形的,也可能是行为的、言语的,也可能是性格的——进行分毫不差的描绘。李贽非常明确地意识到,完全真实的按照现实生活来塑造人物形象是任何一个作家都无法做到的。因为作家的个人经历有限,不可能遍览所有精彩的现实生活;同时,现实生活的精彩度也有限,完全照搬不可能长久吸引人的眼球。因此,他强调写假,就是强调虚构。“《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却似逼真,所以为妙。”假事也可以表达真情;倘若假事表达了真情,也是真实,是可以永恒的。“《水浒传》文字原是假的,只为他描写得真情出,使可与天地相始终。”李贽关于人物形象创造的认识显然是受南朝“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思想启发,已经蕴含了比较深刻的关于艺术真实的思考。这说明,传统形神理论对人物形象的创造意义重大,随着古典小说的繁荣自觉地介入人物形象的创造,其丰富的理论意蕴,值得深入探讨。
(摘编自李健《“典型”与“形神”——中西文艺理论、美学关于艺术形象认识的差异性解析》)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史上,最早将关于人体生命结构和认知规律的“形神统一”概念用于文化领域的是西汉初年。当时就有思想家和艺术家移用“形神统一”来概括人物肖像绘画这种文化艺术形态的生命结构,从而使“形神之辨”成为美学领域的一对重要范畴。《淮南子》的作者根据其“神贵于形”、“以神为主”、神为“君形者”的观点,认为绘画艺术如果没有“君形者”(“神”)就不能使人产生美感。这里所说的“神”就是指通过艺术形象(“形”)而显现的审美价值。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进而提出“传神写照”的关学命题。《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顾恺之认为绘画传神不在于画人的整个形体相貌,而应着眼于人体肖像中最能传神之处(眼睛);唯有画好了人的眼睛才能使人物肖像画作达到“传神”即照示审美价值的意境。成语“画龙点睛”,正可作“传神写照”的生动注释。这一“传神写照”“形以传神”的“形神统一”的审美原则对以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审美评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当然,过于强调画作之“神”也失之片面,古人犹云“画而不似,则如勿画”。应该做到“形神皆备”,如明代李贽所说:“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确有其自己的特点。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学家冯契教授指出:“中国画首先重在表现神、意。”既讲“形神统一”而又重在“传神”,这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审美原则特点的一个总结。
(摘编自朱贻庭《再论“‘形神统一’文化生命结构”及其方法论意义——古典中国哲学“形神之辨”的文化哲学精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的思想推动了形神理论的发展,他的思想要比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为丰富、深奥。
B.《淮南子》主张神主内,形主外,而气寓于形之中,是沟通形与神的中介,被古人称为“君形者”。
C.宗炳认为画家只有“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通”,才能把“昆阆之形”“围于方寸之内”。
D.在我国古代李贽首次提出要借用绘画领域的形神理论来讨论小说领域的人物形象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作中的西施貌美却“美而不可说”,孟贲目大却“大而不可畏”,这都是创作者在创作时没有做到传神的结果。
B.作家的个人经历有限,现实生活的精彩度也有限,因此李贽认为作家不可能完全按照真实的现实生活来塑造人物形象。
C.文学作品可以叙写假事,却也能描写出真情,如《红楼梦》有虚构成分,却表达了真情,成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作。
D.东晋画家在画人物时普遍关注人物的眼睛,不注重人物的整体相貌,他们认为人物的眼睛可以起到以形传神的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古代对艺术形象的追求是以形写神、形神统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B.好的画总是一定情景的结合,表现了某种理想,于是显得气韵生动,形神皆备,有意义有性格。
C.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每一个典型都是共性和个性、必然与可然的有机统一。
D.每种人物性格,不管多么个别特殊,都有些普遍性,因此各种现象都经常复现,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只出现一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郑板桥在谈到他画竹的经验时,将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一胸中之竹一手中之竹三个阶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告示
赵晏彪
“快来看呀,有人贴告示了……”
消息像是长了腿脚,迅速跑遍了小区的大小角落。
和平社区有个小花园,小区居民每天早晚都在这里锻炼身体,所以居委会便在这小花园中的明显位置,设立了一个告示栏。平日里都是居委会有什么信息了,贴个告示告知大家,比如,组织出游啊,社区便利店有特价菜和水果啊。当然凡事都是刚开始时热闹,时间一长,这告示就渐渐失去了作用。
就在人们渐渐将告示栏淡忘的时候,一张告示却让小区里炸开了锅。
告示栏前,人越聚越多,有人大声念着:“亲爱的小区住户:我将咱们社区的8个猫窝(我考察了几天)进行了重新打理,以后我会每天平上和傍晚给猫喂猫粮和水,不再让这些猫因为没有食物吃而偷吃人家的东西;请大家监督好我,如有疏漏之处,敬请指出。请大家不要虐待小动物,您如果不喜欢小动物,尽管不理睬它们就行了,动物再小也是有生命的,请善待它们吧。马大姐叩首。”
告示下面有一张照片,是一张被人剥了的猫皮的照片。
“太残忍了。”
“谁这么缺德呀?”
“一点爱心都没有。”
大家议论纷纷。
“奔奔奶奶”是4号楼的楼长,她知道内情,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就在上个礼拜,一天傍晚马大姐从4号楼下经过,突然有人从楼上扔下一块东西,“啪”的一声掉在她的面前,吓得马大姐心脏都快跳出来了。马大姐朝楼上望了望,然后走过去想看看扔下来的是什么东西。马大姐不看则已,一看,吓得差点坐在地上!原来竟然是一张血淋淋的猫皮,而且是刚刚剥完的猫皮。马大姐径直找到了楼长“奔奔奶奶”。“奔奔奶奶”一听气愤不已,就带着马大姐挨家挨户地问这是谁扔的。到了4楼2号房,敲开门,出来一位年轻女子,一问,是她家男人干的。这家是小区的租户,马大姐问他们为什么要把猫活剥了,青年男人挤过来说:“猫把我老婆刚给孩子买的鱼吃了,既然猫吃了我的鱼,那我就杀了它,这样扯平了。”
马大姐和“奔奔奶奶”说了一大堆道理,“人不能和动物一样,人要有爱心,要爱护动物”“这是野猫,吃了你们的鱼,是猫不对,但既然吃了鱼,你把它轰走就完了,没有必要非活剥它的皮呀,多残忍呀……”
青年男人说:“是不是欺负我们外地人呀?不就是一只野猫吗?”说着把门一撞。
马大姐和“奔奔奶奶”说不过这一家人,只好悻悻地走了。这才有了马大姐贴告示的一幕。
“这马大姐真是热心肠。地从超市里买猫粮和水,每天早晚两次放在猫窝里。马大姐说,既然猫饿了会吃人家的东西,咱们给猫喂饱了,它们不就不去偷吃人家的东西了?这不就避免了杀猫剥皮的事儿了啊?”
“奔奔奶奶”,您说马大姐这一天要花多少钱呀,这猫粮可贵了。她是什么来头呀,这么有钱?”
“哪有什么来头呀,就是普通的小学老师,马大姐的丈夫前几年去世了。她无儿无女,现在一个人生活,退休工资7000块左右,这算算啊,一个月大约花一大半给猫狗了,她家里还收留了十几只被人打残的猫和狗,马大姐人心肠特别好,最见不得伤害小动物。”
几年过去了,小区里再也没有发生过流浪动物被虐待的事情,居民们出来遛弯也不用担心被猫抓狗咬了,大家没事聚在一起时都夸马大姐。在马大姐的带领下,小区好多人也都喜欢上了小动物,就连那户租户见了流浪小猫小狗也不会再啐上一口,踢上一脚。
当然了,社区里也没有人再贴告示了,渐渐地大家又将告示栏淡忘了。
一天一大早,社区里又有人疯传开了,“快来看呀,马大姐又贴告示了……”
消息一经传开,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小花园跑去,都想看看马大姐又有啥事了。
居民中不乏有文化的人,念着告示:“各位和平社区的男女老少,我已经患癌症一年了,医生说我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所以我必须料理后事了。我本无儿无女,没有牵挂,但家里那11只猫、5条狗和社区里的8个猫窝让我放心不下。现欲求一爱心人士接手我的工作,照料这些猫狗。我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15号楼1单元202室,存款58万,如有人答应照顾这些猫狗,房子的使用权归他,58万存款作为购买照顾猫狗的费用。如果该爱心人士不能再照料这些病狗,请继续寻找下一位爱心人士,并将房子居住权和所剩费用转交。如有人接手,完成交接工作后,贴告示告知大家。以上事项请求居委会监督执行。如果能有人接手,我死而瞑目。马大姐。”
一石激起千层浪。告示在社区内外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晚报都进行了报道。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小花园里天天有人来看有没有新告示出现。一个月过去了,告示栏里还是没有变化。有人说,是不是马大姐反悔了;也有人说,可能没有人愿意接手这麻烦活儿;还有人说,说不定,现在小区的爱心人士不少……
就在人们的关注度渐渐降低的时候,新的告示突然贴出来了,小区里又沸腾了……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区居民对告示栏关注度一直不高,只有马大姐的特殊告示才能让小区热闹起来。
B.青年男人蛮不讲理,认为小区居民看他一家是外地人,所以常故意找碴,欺负他们。
C.“奔奔奶奶”说了马大姐无儿无女的家庭情况,她想引起小区居民对马大姐的同情。
D.马大姐病重时的告示引起小区内外关注,表明马大姐的精神在社会上产生了反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中“消息像是长了腿脚……”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马大姐贴告示的消息的传播速度和引起的巨大轰动。
B.小说塑造马大姐的形象时,采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了马大姐的言行,又通过他人之口从侧面对她进行介绍。
C.小说的结尾具有开放性,事情结局的不确定性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增加了主题的多样性,也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D.小说所有内容围绕告示展开,告示是全文的线索和重要道具,小说通过它展现了马大姐高大的人物形象,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8.马大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她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引人入胜,不断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冬十月,帝遣使以灭梁告吴、蜀,二国皆惧。吴扬州司马严可求笑曰:“闻唐主始得中原,志气骄满,御下无法,不出数年,将有内变。吾但当卑辞厚礼,保境安民以待之耳。”滑州留后李绍钦因伶人景进纳货于宫掖,除泰宁节度使。帝幼善音,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敷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搢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亦有反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归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万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长久?吾无忧矣。”二年春正月,敕内官不应居外,应前朝内官及诸道监军并私家先所蓄者,不以贵贱,并遣诣阙。时在上左右者已五百人,至是殆及千人,皆给赡优厚,委之事任,以为腹心。内诸司使,自天祐以来,以士人代之,至是复用宦者,浸干政事。既而复置诸道监军,节度使出征或留阙下,军府之政,皆监军决之,陵忽主帅,怙势争权,由是藩镇皆愤怒。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B.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C.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D.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光,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年号纪年,另外还有干支纪年等纪年法。
B.伶人,我国古代乐人之称,亦称优伶,古代也可以用来指演戏的人。
C.宫掖,文中专指嫔妃居住的地方。宫,皇宫。掖,掖庭,宫中的旁舍。
D.搢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绅,我国古代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光元年冬季十月,庄宗派道使者把灭亡梁国的事情告诉吴、蜀两国,两国恐惧。
B.有人认为庄宗刚得到天下,就骄傲自满,统率部下不得其法,不久后必然会内乱。
C.庄宗从小喜欢音乐,伶人大多受到宠爱,有时亲自登场,在宫中与伶人一起演戏。
D.同光二年春,正宗下令宦官不应居外任职,改用士人来任职.士人渐渐干预国家朝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矜伐如此,则他人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长久?(4分)
(2)军府之政,皆监军决之,陵忽主帅,怙势争权,由是藩镇皆愤怒。(4分)
14.文中说,朝中大小将领、臣僚都很害怕景进,请分析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景苏堂①竹道璨
一叶复一叶,也道几翻覆。
一点复一点,书墨要接续。
亲见长公②来,一节不肯曲。
见竹如见公,北麓③能不俗。
回首熙丰④间,几人愧此竹?
[注]①景苏堂:在今江百瑞昌。景:最仰。苏:苏东坡。苏轼在元丰七年调离黄州,路过瑞昌,在亭子山的崖石上题字,墨汁洒落在竹子上。相传此后亭子山周围的竹子,每一叶片上都有墨点。景定年间,王景琰把亭子山的竹子移植到苏轼当年过夜的地方,并在堂前挂上“景苏堂”的匾额,以表仰慕之情。②长公:苏轼。③北麓:景定年间瑞昌主簿王景琰的号。④熙丰:熙宁、元丰两个年号。是变法与反变法派激烈斗争的时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也道儿翻覆”中的“翻覆”一语双关,树叶翻动也喻指世事变迁。
B.“书墨要接续”一句与“也道几翻覆”呼应,说竹叶上的墨点要代代相传。
C.五、六句写竹身。当年亲眼见到过苏轼的竹子,同他一样傲岸,直节不屈。
D.七、八句把苏轼与王景琰进行对比,说王景琰不能俗气,要像苏轼一样不俗。
16.元代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评论此诗说“语虽直致而意佳”,大体符合实际。请谈谈这首诗的“意佳”主要体现在哪两句中。为什么?(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重”表现在“_________”,“远”表现在“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取得成就不一定要天赋异禀,而要善于利用外部条件。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人很渺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特许商品“文君瓶”在北京首钢园正式发布。因德化白瓷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在我国白瓷中具有独特的位次,“文君瓶”作为德化白瓷艺术的代表作品,简约大气,颇具国际范十足。“文君瓶”在设计上追求器道合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白瓷艺术水平已达到_________的境界。
北京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副部长顾灏宁表示,如玉一直是瓷器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德化白瓷_________的质感更好地呈现了冬奥冰雪的元素,“文君瓶”以德化白瓷为载体,把中国瓷文化精髓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_________,在晶莹剔透的瓷身上展现奥运元素,承载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情怀,也展现了中国虚怀若谷、沉稳低调的君子之风。
据“文君瓶”的作者白明介绍,该作品器型取自中国传统器型梅瓶并加以创新性设计,整体以久负盛名的白瓷为载体呈现。作品修长的瓶身、流动的线条与冰雪运动中优雅、灵巧、充满律动的姿态相互呼应,宛如一场充满生命力的舞蹈。晶莹别造的白瓷,如凝脂冻玉,_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炉火纯青 温文尔雅 相辅相成 精美绝伦
B.游刃有余 温润如玉 相辅相成 美轮美奂
C.炉火纯青 温润如玉 融为一体 精美绝伦
D.游刃有余 温文尔雅 融为一体 美轮美奂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德化白瓷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在我国白瓷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文君瓶”作为德化白瓷艺术的代表作品,简约大气,颇具国际范十足。
B.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在我国白瓷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文君瓶”作为德化白瓷艺术的代表作品,简约大气.颇具国际范。
C.因德化白瓷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在我国白瓷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文君瓶”作为德化白瓷艺术的代表作品,简约大气,颇具国际范。
D.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在我国白瓷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文君瓶”作为德化白瓷艺术的代表作品,简约大气,颇具国际范十足。
20.请以“文君瓶”为本体.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比喻句,并简要分析改写后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人的餐桌离不开筷子,俗话说病从口入,要保证饮食卫生,筷子的使用必须得讲卫生:一是要 ①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筷子进行检查,对有问题的筷子进行更换;二是要正确清洁。一些人吃完饭习惯 ② ,过几个小时再洗,这样泡的时间越长,细菌就越容易在筷子上泛滥,甚至侵入筷子内部,难以清除。
一双筷子每次经过搓洗,都将在其表面留下裂痕,裂痕里就会藏污纳垢。(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出现的概率越大。如果筷子上出现非木头本色的斑点,表示筷子已发拿变质;出现弯曲、变形,表示已受潮或搁置时间太长;颜色发生变化,表示材质本身性质发生了变化;闻起来有明显酸味,则是受污染的信号。以上情况一旦出现, ③ 。相关专家建议,家庭中使用的筷子以3个月到6个月更换一次为宜。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使用时间越久,裂痕就越多、越深,所产生的微生物也会更多
B.裂痕就越多、越深,使用时间越久,所产生的微生物也会更多
C.所产生的微生物也会更多,使用时间越久,裂痕就越多、越深
D.使用时间越久,所产生的微生物也会更多,裂痕就越多、越深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话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蔡元培
材料二: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法)卢梭
材料三:
有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有人认为,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时候已经很累了,如果还需要分心去应付美育考试,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请写一篇文章,依据材料一或材料二,反驳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临城县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开学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他的思想要比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为丰富、深奥”错,原文是“丝毫不逊色于亚里士多德的必然与可然原则”。B项,“气寓于形之中,是沟通形与神的中介,被古人称为‘君形者”错,原文是“神主导着形,是形的主人,因此,《淮南子》称之为‘君形者’”,可知被称为“君形者”的是“神”。D项,原文是“唐以后,随着小说的兴起,便将形神理论用来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李贽首次提出”的)
2.D(张冠李戴,原文只是说顾恺之在绘画时注重眼睛的传神,并不是所有的东晋画家都是如此)
3.B(A项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用“形神统一”理论来概括人的生命结构,并不是说艺术形象。B项强调绘画要注重形神兼备。C、D两项分别出自别林斯基、歌德,论述的都是西方的“典型论”)
4.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国古代对艺术形象的追求是以形写神、形神统一”的观点,然后按时间顺序梳理形神理论的演变过程。(2分)材料二首先阐述了“形神统一”理论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并着重论述了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美学命题,接着辩证地指出不能过于强调画作之“神”,并提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自身的特点。(2分)
5.郑板桥的“眼中之竹”就是竹的“形”,形是生命的房舍,郑板桥在对竹的构思过程中要发挥神思,精心布局,把具有特征性的要素进行加工。(2分)仅画“形”是不够的,郑板桥的“胸中之竹”就是赋予竹“神”,对竹融入自己的审美意识,做到“以形写神”。(2分)“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物化的结果,经过前两个阶段的酝酿和准备,郑板桥的“手中之竹”形神兼备而又重在传神。(2分)(意思答对即可)
6.D(A项,“小区居民对告示栏关注度一直不高”错误,根据“当然凡事都是刚开始时热闹,时间一长,这告示就渐渐失去了作用”可知。B项,“认为小区居民……常……”于文无据。C项,“奔奔奶奶”说马大姐的家庭情况,是想让大家了解马大姐)
7.C(“也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分析不正确,开放性的结尾并不能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8.①马大姐富有爱心,她不惜自己的钱财照顾小动物。②马大姐有正义感,责任感强,她照顾小动物,欢迎别人监督,希望做到最好;她去世前还惦记着小动物,希望给小动物找到合适的主人。(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在叙述顺序上,作者并没有以顺叙的方式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小说先交代马大姐贴告示一事,再从头叙述马大姐贴告示的经过和原因,这样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②故事情节设置上,作者将故事情节设置得一波三折,告示栏在冷清和热闹之间转化;马大姐突然患病,照顾小动物的事情遇到波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11.C(“文中专指嫔妃居住的地方”错误,是指宫中,代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12.D(原文意思是,自天祐年间以来,改用士人来担任,同光年间又重新任用宦官,宦官渐渐干预国家朝政)
13.(1)骄功自傲像这样,那么其他人都没有功劳了,还有谁能不离心解体呢!而且(庄宗)又荒废于鸟兽女色,如何能长久呢?(得分点:“矜伐”“其谁”“荒”各1分,句意1分)
(2)军府的政事,都由监军来决定,(各道的监军宦官)轻慢主帅,依仗势力(与将领)争夺权力,因此藩镇将帅都愤恨发怒。(得分点:“决”“陵忽”“怙”各1分,句意1分)
14.①庄宗特别信任景进,把景进作为自己的耳目。②景进经常损坏政令、陷害别人。③景进有机会向庄宗进献谗言,能左右别人的命运。(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冬季十月,庄宗派遣使者把灭掉后梁的事情告诉吴、蜀,两国都很恐惧。吴国的扬州司马严可求笑着说:“听说唐主刚刚得到中原,就骄傲自满,统御部下不得其法,用不了几年,就会发生内乱。我们现在只要以谦卑的言辞(恭维他),以优厚的礼物(馈赠他),保境安民等待时机就可以了。”滑州留后李绍钦通过庄宗所宠爱的伶人景进贿赂宫中,被任命为泰宁节度使。庄宗从小喜爱音乐,所以伶人大多受到宠爱,常常侍奉在庄宗的左右。庄宗有时亲自敷上粉墨,在宫中与伶人共同演戏,以讨刘夫人的欢心,他的艺名叫作“李天下”。(庄宗)曾经因为演戏,自己叫“李天下,李天下”,伶人敬新磨立刻走上前打他的脸颊。庄宗变了脸色,(其他)众位伶人也都吓呆了,敬新磨缓缓地说:“治理天下的只有一个人,还叫谁呢?”庄宗很高兴,赏赐给他很多东西。众位伶人(随意)出入宫禁,狎侮戏弄朝臣,大臣都非常愤恨,(但是)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话。也有反而依附于伶人以求得恩赏和提拔的朝臣,四方的藩镇将领争着贿赂、结交他们。其中特别能损坏政令、陷害别人的,景进排在第一位。景进喜欢搜集民间的琐碎细事告诉庄宗,而庄宗也很想知道宫外的事情,于是就把景进作为自己的耳目。景进每次来汇报情况,庄宗常常让身边其他人退下单独询问景进,这样景进就有机会向庄宗进谗言,施展伎俩陷害别人,干预朝政。于是朝中大小将领、臣僚都很害怕景进。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在洛阳的时候,庄宗身边的伶人、宦官索求财物不能满足,高季兴非常愤恨。回去(荆南后)对自己的部下说:“新建立的王朝经历无数次战斗才据有了中原,(皇上)却对功臣们举起手来,说‘我靠十个指头得到了天下’,骄功自傲像这样,那么其他人都没有功劳了,还有谁能不离心解体呢!而且(庄宗)又荒废于鸟兽女色,如何能长久呢?我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后唐庄宗同光二年春季正月,(庄宗)下令宦官不应该留居在外面,凡是前朝的宦官以及原任各道监军的宦官和被私人蓄养的宦官,不论贵贱,都遣送到宫廷。当时在庄宗身边的宦官已有五百多人,到这时(宦官人数)大概达到千人,(庄宗)都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委任他们处理事务,把他们当作心腹之人。宫中各司负责官职,自天祐年间以来,改用士人来担任,这时又重新任用宦官,渐渐干预国家朝政。不久(庄宗)又重新委任宦官担任各道监军,节度使率军出征或留在京城时,军府的政事,都由监军来决定,(各道的监军宦官)轻慢主帅,依仗势力(与将领)争夺权力,因此藩镇将帅都愤恨发怒。
15.D(“对比”“王景琰不能俗气”错,七、八句又由苏轼引出王景琰来。王景琰把竹子移栽到厅堂前,见到竹子就像见到苏轼一样,诗人认为,这正是王景琰能够免于浅俗的原因)
16.主要体现在“回首熙丰间,几人愧此竹”这两句中,(1分)这两句的意思是面对此竹之直节,党争中有多少人能不愧于心?(2分)这两句以反问的口吻嘲讽熙宁、元丰年间党派斗争中的投机者,反衬了苏东坡正直的秉性,坦荡的胸怀以及不屈不阿的品格。(3分)
17.(1)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C(炉火纯青:比喻技艺、学问、品德、修养、办事手段等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解决困难、问题轻松利索。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炉火纯青”。温润如玉:如美玉般温和柔润且有光泽。温文尔雅:举止文雅,态度温和。温文尔雅一般用来修饰人。根据语境,第二空应填“温润如玉”。融为一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两件事物相互辅助,相互促成,缺一不可。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融为一体”。精美绝伦:精致巧妙到了极点,没有可以相比的。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而众多,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根据语境,第四空应填“精美绝伦”)
19.B(A项,主语残缺,应把“因德化白瓷其产品制作精细”改为“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颇具国际范十足”句式杂糅,把“十足”去掉。C、D两项的错误可参考A项)
20.“文君瓶”犹如一位虚怀若谷、沉稳低调的谦谦君子。(2分)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文君瓶”所代表的品质,也表现出“文君瓶”作为特许商品,向世界展现出了中国精深的文化内涵。(3分)
21.A(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逻辑顺序,应是使用时间久,会产生裂痕,裂痕越多、越深,产生的微生物就会更多,故选A项)
22.①定期检查、更换②把碗筷泡在水里③筷子就不可再继续使用(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一是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的话,意思是美培养的教育,需要与智的培养相辅相成,以此实现对品德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理性和思辨色彩。材料二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话,强调了“美”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材料三列举了两种关于美育的错误认识,其实质是没有认识到美育对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
材料给出的任务是写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特别要注意,要依据材料一或材料二的观点批驳材料三的观点。
(二)参考立意
①美育是人生的必修课。
②美育课不是负担,只有美育、智育并举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③有了审美,生活更精彩。
④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⑤美是一种生活方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