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
壹
贰
叁
教学目标和方法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肆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和土地改革的意义。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它的指导下,土地改革在全国展开,并于1952年底基本完成。
单元备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要巩固新生政权的问题。土地改革就是政治和经济上采取的巩固措施之一。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本课不仅承并和贯穿前两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形成新中国巩固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它又引发了下一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历史进程: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几千年的封建经济枷锁被彻底打碎,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做主,经济上翻身,思想上觉醒。使中国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课程标准: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重难点
(1)重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开展过程和历史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00后这一代生于发展,长于繁荣,大多数人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工业和信息时代。与土地的接触几乎没有,土地改革前后的苦难和喜悦,对他们来说比较遥远,比较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关键点是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土地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补充和图表分析,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势在必行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总结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和中国逐步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土地改革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四、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式:课前播放歌曲
PPT出示李绅悯农、《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歌词和动画地主和农民的境遇。
【设计目的】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过“理解之同情”。
通过引用时代歌曲:《悯农》诗中强烈对比,妈妈和地主的强烈对比,动画出示农民与地主的强烈对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当时农民的生活的悲惨。同时为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奠定基础。
歌曲发行于1957年
《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
妈妈却穿着破烂的烂衣裳,
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悯农
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坐享其成
劳而无获
收取高额的地租剥削压榨农民
地主
农民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
四、教学建议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原因):
【新课讲授】
【设计目的】
通过图文补充贫雇农、中农、富农和地主等的划分标准和基本情况,通过扇形图和动画,化难为简,吸引学生注意力,说明当时农村的土地占有情况。让学生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地构建自己历史叙述能力。理解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能力。
方式:猜一猜人物身份、学生思考与讲述、土地政策的合作回忆和看图学史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逐步引导,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卫长工:没有土地,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生活。
黄二狗: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
陈建国:有自己的土地,但生活比较富足,有雇长、短工的现象。
周怀仁:有比较多的土地,靠出租土地,收租为活,也雇有长工。甚至放高利贷,欺压百姓
地主
雇农
富农
贫农
一、猜一猜下面人物的身份?
二、根据图表思考:我国农村人口和耕地存在什么问题?
1950年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的人口和土地占有具体情况
同桌合作记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分别是什么?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敌后抗战时期(1937-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势
在
必
行
土
地
改
革
新解放区
3亿人口
1949年9月前
完成土改的地区
旧解放区
二、土地改革的开展:
【新课讲授】
【设计目的】
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用自主学习来解决。
历史细节更能打动学生,所以用图片故事和视频生动形象展示土地改革的过程。(一个触发点:土地改革中让老百姓从内心深处醒过来)
最后用表格比较、提升和总结,让学生学会用历史术语来表达。
方式:自主学习、视频、表格
四、教学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自主学习:阅读P13第二段——P14找出下列问题
1.土地改革的原因?地点?起止时间?法律依据?内容?具体措施? 结果?
土改进行时
土改工作组听取意见
农民控诉地主大会
没收土地烧毁旧地契
农民分到自己的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
1952年底完成
土地改革地区
读图,截止1952年底哪些新解放区完成了土地改革?
1949年9月前
完成土改的地区
1953-1958年
底完成土改地区
西 藏
1959年西藏
地区开始进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新课讲授】
【设计目的】
土地改革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通过筛选资料,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一方面提升解题能力,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学生自我理解、合作纠错或加深理解,和大胆展示自己的不断提升,挑战自己的过程。注意有自主学习和进行引导。
并通过以题代练加强对土地改革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建议
方式:结合课本和史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
材料三: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材料五: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本第15页,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方法指导:①阅读课本 ②找出关键词 ③指出关键词体现的意义是什么,并回归课本用历史术语回答)
土地改革
千年枷锁绕缠身,苦难深重种地人。
耕者有田土改分,沧桑自此换容新。
【提升总结】
【设计目的】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时间充足,有必要而且能够进行单元总概和大事总结,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四、教学建议
方式:思考和接力回答
时间 历史事件 意义
1949年
1951年
1950-1952年
1950-1953年
思考和接力:1.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的大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西藏和平解放
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抗美援朝胜利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提高了国际地位
2.概括和区分:近代以来中国反封建斗争胜利的伟大事件
①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②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1911年辛亥革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板书设计】
【设计目的】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和引导,突出重点内容,让学生结合视频和板书进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设计】
【设计目的】
土地改革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易考点,上课的时候利用学案解决和落实,其他基础内容学生上课时间内基本可以掌握,所以直接利用精选的选择题,攻破学生的易错易混点、难点等。
另外,利用“听长辈讲那过去的事情”,记录一件你认为跟土地改革有关的事情。让有兴趣的学生能走进和感受土地改革。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