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选择题
1.(2021·山东巨野·八年级期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
C.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D.军事力量强大
2.(2021·山东陵城·八年级期末)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到:“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D.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3.(2021·山东临清·八年级期末)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探究学习卡片。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一国两制”构想逐步形成
B.海峡两岸交往交流日益密切
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确立
D.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
4.(2021·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重要共识。这一“共识"主要是指
A.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B.实现两岸直接“三通”
C.促进两岸文化合作
D.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5.(2021·山东武城·八年级期末)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海峡长期隔绝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下列事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08年11月后,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A.民族区域自治
B.外交发展
C.对外开放
D.祖国统一
6.(2021·山东广饶·八年级期末)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下列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②连战动向中国大陆
③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④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7.(2021·山东夏津·八年级期末)10月25日是台湾回归祖国纪念日,某校邀请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洪洞大槐树已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专题讲座。讲座中提到“台湾人大多数是明清以来的移民、人口中的78%祖籍在大陆。他们所代表的是洪洞大槐树文化所派生的中原文化……”这反映出
A.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B.两岸同胞同根同祖,有共同的文化
C.“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D.两岸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
8.(2021·山东崂山·八年级期末)在看完《血战台儿庄》之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来看,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险上抹黑,”不久,台湾开放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标志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的是
A.“九二共识”的达成 B.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C.八项主张的提出 D.“汪辜会谈”的举行
9.(2021·山东聊城·八年级期末)如下图是某同学自制的历史年代尺。这个年代尺体现了( )
A.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B.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C.“台独”基础被铲除 D.“一国两制”被两岸认同
10.(2021·山东临沭·八年级期末)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领导人的会谈( )
A.有利于解放台湾 B.有利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C.有利于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D.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1.(2021·山东·郯城县第五中学八年级期末)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中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该讲话
A.丰富了“一国两制”内涵
B.重申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C.强调了武力统一的必要性
D.消除了“台独”势力的干扰
12.(2021·山东城阳·八年级期末)下表为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电影公司或电视台 飞腾公司 中华电视台 台湾电视台
影片或栏目 《跨过海峡》 《返乡探亲》 《落叶归根,海外返乡行》
A.台湾当局两岸政策松动 B.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C.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一国两制”已成为两岸共识
13.(2021·山东滕州·八年级期末)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岸关系经历种种风云变幻,不断取得进展。下列属于两岸关系得到发展的是( )
①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开展“和平之旅”访问大陆
②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
③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
④蔡英文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4.(2021·山东崂山·八年级期末)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到“‘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使两岸政治互信达到新高度”。“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A.反对和遏制“台独”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15.(2021·山东临沭·八年级期末)“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C.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D.坚持立场,排除阻力
16.(2021·山东宁津·八年级期末)习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根本前提是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实现直接“三通”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传承中华文明
17.(2021·山东·禹城市伦镇中学八年级期末)“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这是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A. B.
C. D.
18.(2021·山东滨城·八年级期末)“习马会”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回首海峡两岸关系之路,双方首次打破隔绝状态开始于
A.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两岸实现三通
B.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
C.海协会和海基会就“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D.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19.(2021·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1993 年一位台湾有识之士指出:“1980 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到了90年代, 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A.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B.海峡两岸近 40 年的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C.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D.世界经济中心开始从美国转移到中国
20.(2021·山东天桥·八年级期末)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两岸同胞的心,两岸各界守望相助,从台企台商踊跃捐款,到大陆各部门切实关心台胞健康安全、帮助台企渡过难关……不断诠释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以上材料说明( )
A.一国两制不断发展完善 B.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C.两岸和平统一初步实现 D.两岸一家亲携手渡难关
21.(2021·山东泗水·八年级期末)“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材料描述的是以下哪一事件
A.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B.1987年, 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C.2005年,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D.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22.(2021·山东滕州·八年级期末)习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合作取代争斗、以双赢取代零和,两岸关系才能行稳致远。”实现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政治基础是
A.“和平统一”方针
B.铲除“台独”势力
C.交流合作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
23.(2021·山东临沭·八年级期末)2017 年 11月8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表示:“任何伤害两岸人民利益福祉、悖离历史文化、以及违逆时势所趋的分裂主张,必然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得不到两岸人民的认同,只能沦为历史的灰烬。”这一事实说明( )
A.谋求武力统一已迫在眉睫 B.“一国两制”是台湾回归的良策
C.美国干涉阻碍了两岸关系发展 D.反“台独”、反分裂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
24.(2021·山东兰山·八年级期末)2015年11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台湾方面领导人进行了会面(如图),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次会面( )
A.地点安排在了大陆北京人民大会堂
B.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见
C.是1949年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D.国民党方面的团队称为“和平之旅”
25.(2021·山东夏津·八年级期末)2019年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指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而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A.一个中国 B.相互尊重 C.互利互补 D.社会主义
26.(2021·山东单县·八年级期末)1993年一位台湾有识之士指出:“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这段话表明
A.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B.“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C.海峡两岸已经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D.世界经济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中国
27.(2021·山东肥城·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历任党的领导人都在积极努力不断调整政策,尽力争取台湾回归,下列有关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调整说法错误的是
A.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B.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D.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使台湾开始回归
28.(2021·山东武城·八年级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讲道:“70年来,我们顺应两岸同胞共同愿望,推动打破两岸隔绝状态……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两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坚持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9.(2021·山东昌邑·八年级期末)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这反映了
A.海峡两岸关系逐步走向缓和 B.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局面结束
C.大陆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大陆倡议两岸实行三通政策
30.(2021·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你好,台湾”网站登录乐许多信息,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信息:
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江泽民提出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③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④汪辜会谈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
31.(2021·山东定陶·八年级期末)下面是祖国统一大业时间轴,中间的?处应该填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利互补
C.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D.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2.(2021·山东寒亭·八年级期末)1992年10月,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其主要内容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
C.和平统一台湾 D.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
33.(2021·山东城阳·八年级期末)如下图所示内容,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对外开放 C.外交事业发展 D.两岸交流
34.(2021·山东·郯城县第五中学八年级期末)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和平统一祖国大业已经完成 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35.(2021·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国共两党近100年的风雨历程,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材料一 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同时依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摘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党是如何促成“一个势力集中的党”出现的 “国民革命运动”取得怎样的成果
材料二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2)根据材料二,写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联系。
【兄弟反目,民族之殇】
材料三 1927一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材料四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根据材料三分析国共分裂带来的危害。材料四中的“双十协定”是哪一谈判取得的成果 全面内战结束后,哪一地区再次与大陆分离
【兄弟之和,共谋未来】
材料五 我们坚信,只要两岸同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必将越来越宽广,两岸同胞共创共享民族复兴的前景必将越来越光明,承载两岸民众福祉向往的宏伟蓝图必将化为美好现实。
——国台办主任刘结一在2021年第1期《两岸关系》杂志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共创新局》的新年贺词
(4)国台办刘主任在新年贺词中提到的“承载两岸民众福祉向往的宏伟蓝图”是指什么 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36.(2021·山东城阳·八年级期末)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应有权利和神圣职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70年,是西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扎实推进的70年。西藏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当家作了主人,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我们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藏,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各族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依法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发自内心地爱戴习近平总书记、拥护党中央。
——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作新闻发布节选
材料二 研读图中的数字与图案
材料三 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在中英谈判时期,我们旗帜鲜明提出主权问题不容讨论。香港回归后,……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只有这样,“一国两制”这艘航船才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习近平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发表重要讲话节选
材料四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4月,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2015年5月,习近平会见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2015年11月,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摘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哪些发展?结合所学谈谈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图一、图二这两个数字图案与什么重大事件有关?
(3)根据材料三概括如何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如何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37.(2021·山东无棣·八年级期末)实现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血脉难以割舍】
材料一:1949年,蒋介石政府在大陆的败局已定,随后,100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其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仓皇渡海来到狭长的岛屿——台湾。这一别就是30多年。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宣布允许退伍老兵返回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
—央视《天涯共此时》2008年8月26日
(1)据材料一指出"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缘由,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主权不容置疑】
材料二:......第八条“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反分裂国家法》
(2)据材料二,指出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根本目的。《反分裂国家法》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案,结合所学你认为实行哪种方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并说明理由?
【闹剧不得人心】
材料三:第61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2006年9月13日作出决定,拒绝将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得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和“联合国在维护台海和平方面起积极作用”两大提案列入本联大议程。这是台当局妄图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闹剧连续第14次造到惨败。
(3)根据材料三回答,台当局上演的闹剧第14次遭到惨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回归大势所趋】
材料四:2005年4月至5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两岸大部分人民对连、宋大之行表示赞同、支持和理解。但以陈水扁为首的一部分人却大肆诋毁连、宋,不断在岛内掀起”台独“逆流。
(4)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台湾回归的主要动力是什么?阻碍台湾与大陆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请你为实现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写条直传标语。
(6)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该如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7)请依据下面图片尽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内容的联系性)
38.(2021·山东莘县·八年级期末)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藏真正步入现代文明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发展阶段,西藏不仅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5 年《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
材料二
材料三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1972年作
材料四 1993 年 10 月,台湾艺术家在北京演出舞剧《薪传》。1995-2000年间,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300多亿元,台湾同胞到大陆达1200多万人次。
请回答:
(1)西藏步入现代文明的历程,得益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2)分别说出材料中二两幅图(图A、图B)是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3)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简述这一科学构 想的基本含义?
(4)联系材料三、四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一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5)结合所学,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39.(2021·山东金乡·八年级期末)习近平同志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独立富强梦】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结合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将A处信息补充完整。
(2)从“星星之火”到“开国大典”,从“伟大转折”到“南方谈话”,分别有哪位伟人指引我们不断前进?试用句话来评价后者。
【民族团结梦】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回顾党中央关于新疆发展的基本方略,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这就是始终不渝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始终不渝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3)为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党和国家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0世纪末,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又实施了哪一重大战略?
【祖国统一梦】
材料三 紫荆开后白莲开, 喜事蹁跹接踵来。七子悲歌成旧恨,九州热泪入新酪。
(4)材料三中“紫荆开”“白莲开”分别发生于何时(具体到年月日)?两朵花开是哪一构想的成功实践?
材料四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台独”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只会给两岸同胞带来祸害。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根据材料四,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阻碍因素。
(6)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你知道中国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吗?
40.(2021·山东安丘·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一批重点建设工程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1979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额外补贴40亿元,以后每年递增10%。2001年以来,国家共投资1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建设,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确保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各族人民结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试举一例说明“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哪些重点工程?“2001年以来,国家共投资1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建设”体现了我国哪一政策的实施?
材料二 下面是媒体报道中有关香港和澳门的数字图案。
(2)材料二中“97”“99”字样,分别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发生并得以成功的意义有哪些?
材料三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这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四 近年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共同努力,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良好局面……冀望两党秉持民族大义,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共成民族复兴之伟业。
——习近平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国家解决台湾问题基本方针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
41.(2021·山东曹县·八年级期末)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更是国家振兴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据许士铃《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材料二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史称“九二共识”。
——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台湾当局行政机构负责人赖清德近来言语放浪得很,一会儿标榜自己“的确是“台独”工作者”,一会儿又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被国台办发言人多次点名痛斥仍不收敛。……“台独”终归是死路一条。挑衅一中红线必然损害民生福祉、危害台海和平,哗众取宠、执迷不悟必将受到人民的谴责和历史的惩罚。
——新华网4月3日《三问“台独工作者”赖清德》
材料四 2018年以来,美国方面在台湾问题上动作很多,除了“台湾旅行法”,“国防授权法”呼吁对台军售正常化,评估美台军舰互访的可能性;美国国会还有其他涉台法律待通过,比如“台湾安全法”等等。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和谴责其严重损害中国利益和中美关系的行径。
——摘编自央广网
(1)阅读材料一,“大陆的统一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具体指的是什么方针?香港、澳门回归后实行什么社会制度?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台湾最后是哪一年与祖国大陆分离的?“九二共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归纳当前要实现祖国统一可能遇到的阻碍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42.(2021·山东蒙阴·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经表决,全票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弥补选举制度漏洞,确保“爱国者治港”,只有把“爱国者治港”的原则切实落到实处,“一国两制”方针才能真正重新出发。
——综合于(人民日报》
(1)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修订案充分体现了怎样的立法精神?“一国两制”的方针是谁创造性地提出的?
材料二 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台湾任何政党、团体同我们的交往都不存在障碍。
——摘自习近平《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讲话
材料三 蔡当局心知肚明,如果不承认“九二共识”,是永远也进不了世卫大会的会场。……蔡当局把特朗普政府视为“靠山”,但不要说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世卫组织,如今连最基本的会场也进不去。
——《港媒:台湾的“靠山”不是美国政府而是“九二共识”》(中华网军事频道)
(2)材料二中“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目前海峡两岸关系面临新挑战,同为炎黄子孙,请你给蔡英文及民进党当局提一条建议。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一国两制”方针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所起的巨大作用。
43.(2021·山东肥城·八年级期末)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来,各民族生生不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稳定、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更是国家振兴的重要基础。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个省级自治区示意图
(1)分析材料一地图信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什么制度?
材料二 香港、澳门一向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有利于保证这两个地区的继续繁荣稳定,这不仅有利于这两个地区的人民,而且也有利于全国。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中,容许个别的小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但无害,而且有利。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传》
(2)材料二内容体现了哪一伟大构想 这一构想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材料三 第一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五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3)据材料三内容并分析归纳材料中关键信息(字词),请指出中央和特别行政区的权力关系。
材料四 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史称“九二共识”。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五 2018年以来,美国方面在台湾问题上动作很多,除了“台湾旅行法”,“国防授权法”呼吁对台军售正常化,评估美台军舰互访的可能性;美国国会还有其他涉台法律待通过,比如“台湾安全法”等等。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和谴责其严重损害中国利益和中美关系的行径。
——综合自央广网
(4)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台湾是哪一年与祖国大陆分离的?“九二共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结合材料五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祖国统一遇到的阻碍有哪些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机国统一的认识。
44.(2021·山东聊城·八年级期末)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材料二: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国原则与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分裂、反“台独”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可概括为:“一个原则”与“一个共识”。
——今日中国
回答:
(1)材料一中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后来党和政府在西藏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你认为这两个事件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3)材料三中的“一个原则”和“一个共识”分别是指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看法。
45.(2021·山东成武·八年级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成就斐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几个民族自治区?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是指什么伟大构想?提出这一伟大构想的出发点是什么?
材料三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见下图)
(3)材料三中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两年后哪一地区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两地的回归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4)据材料四回答,我国为什么要“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46.(2021·山东岚山·八年级期末)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2)材料二中,中国首创的国家统一理论是什么?最早实践该理论实现统一的地区是哪里?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我们团结台湾同胞,推动台湾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进展。
——习近平《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讲话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和政府统一台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当前稳定两岸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材料四 民进党当局单方面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一些政客制造两岸对立,阻挠两岸交流合作,同时他们加紧勾连外部势力破坏台海和平,“以疫谋独”……这些都严重损害台湾同胞福祉,严重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严重威胁台海和平稳定。
——新华社《国台办回应蔡英文“5·20”讲话:我们有足够能力捍卫领土完整》
(4)根据材料四分析,当前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所以,“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故选B。
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故B符合题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方针,故A不合题意;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是促进台湾回归的因素,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3.B
【详解】
依据学习卡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中国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反映了停止对台湾进攻;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故学习卡片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交往交流日益密切的事实。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故D符合题意;加强两岸经济交流、实现两岸直接“三通”、促进两岸文化合作与“九二共识”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5.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2008年11月后,海峡两岸实现“三通”、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海峡两岸的友好交往,反映了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外交发展、对外开放,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6.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台湾调整三不政策是1987年,连战动向中国大陆是200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2015年,九二共识1992年,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7.B
【详解】
依据题干 “《洪洞大槐树已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专题讲座”“台湾人大多数是明清以来的移民、人口中的78%祖籍在大陆。他们所代表的是洪洞大槐树文化所派生的中原文化……”反映了台湾多数移民来自大陆,故海峡两岸同胞有共同的祖先;台湾人民代表的是洪洞大槐树文化所派生的中原文化,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有共同的文化:洪洞大槐树文化。B正确;题干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台湾移民来自大陆,与大陆有共同的文化,没有体现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没涉及到“一个中国”、“三通”,ACD排除;故选B。
8.B
【详解】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B符合题意;ACD项都是发生在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排除。故选择B。
9.B
【详解】
分析材料可知,这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1992年,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3年的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2015年,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因此B正确;大陆从未承诺放弃武力统一。A错误;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D错误;综上故选B。
10.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认识。分析题干材料“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大陆和台湾领导人的会谈和香港、澳门无关,排除B;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打破了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排除C;双方领导人的会谈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谈未涉及解放台湾问题,排除A。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海峡两岸的交往
11.B
【详解】
A.材料中并未涉及“一国两制”,而主要强调“和平统一“,故排除A。
B.根据材料“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可知重申和平统一,故B符合题意。
C.根据材料“和平统一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可知武力统一是和平统一的补充,故排除C。
D.表述太绝对,今天的“台独”势力仍然严重,故D说法错误。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2.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因此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台湾当局两岸政策松动。选项A符合题意;2008年11月,两岸达成“三通”启动仪式,B排除;1978年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C排除;“一国两制”已成为两岸共识,与题干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A。
13.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开展“和平之旅”访问大陆;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属于两岸友好发展的史实,①②③符合题意;蔡英文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阻碍了两岸关系发展,④排除。故选D项。
1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海峡两岸发展史上,在1992年,双方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故B符合题意;反对和遏制“台独” 是《反分裂国家法》的任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这是我国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内容,排除;D项是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时的态度,排除。故选A。
16.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坚决反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不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根本前提。故选A。
1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在会面中,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故D项正确;汪辜会谈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胡锦涛会见连战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均与题干“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故B符合题意;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两岸实现三通,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排除A;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排除C;1995年,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排除D。故选B。
19.A
【详解】
根据材料“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祖国大陆和台湾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促进了台湾的发展,故A正确;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了“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 40 年的隔绝状态开始打破,故B错误;九二共识的内容是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经济,故排除D项。故选A。
20.D
【详解】
根据“两岸各界守望相助,从台企台商踊跃捐款,到大陆各部门切实关心台胞健康安全、帮助台企渡过难关”可知材料体现了海峡两岸之间的血肉联系,说明两岸一家亲,携手渡过难关,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内容,排除A项;两岸的隔绝状态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打破,排除B项;两岸之间的和平已经实现,没有爆发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21.D
【详解】
据材料“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联系所学可知,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故D选项正确;海协会和海基会与材料“两岸领导人”不符,A选项错误;台湾当局调整政策,与大陆领导人无关,B选项错误;连战是国民党主席,但不是台湾地区的领导人,C选项错误。
22.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问题进行商谈,两会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表达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习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合作取代争斗、以双赢取代零和,两岸关系才能行稳致远。”实现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故D符合题意;“和平统一”方针、铲除“台独”势力、交流合作原则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政治基础”是解题的关键,实现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
23.D
【详解】
根据“任何伤害两岸人民利益福祉、悖离历史文化、以及违逆时势所趋的分裂主张,必然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得不到两岸人民的认同”可知这一事实说明两岸人民都不认同两岸的分裂,所以反“台独”、反分裂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BC项说法正确,但题意中无法体现,排除B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2015年11月7目、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C项正确;两岸领导人会见的地点在新加坡,排除A项;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首次会见指的是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会见连战一行,排除B、D项。故选C项。
25.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一个中国,故选A;BCD都不是解决台湾问题首先所必须坚持的原则,排除。
26.A
【详解】
1992年“九二共识”达成之后,两岸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经济贸易频繁,如今两岸已经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经济局面。材料中台湾市场从美国转移到大陆。说明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故A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例子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排除B;海峡两岸“三通”实现是2008年,排除C;材料是说台湾的市场转移,并不是说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排除D。故选A。
27.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作为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A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B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C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项。
28.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问题进行商谈,两会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表达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史称“九二共识”,这是两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础,所以D项符合题意;两岸直接实现通航是两岸交流的表现,排除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提,排除B;坚持互利互补原则是新时期对外交往的经济原则,排除C。故选D。
29.A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海峡两岸的交往,反映海峡两岸关系逐步走向缓和,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局面结束,B排除;大陆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材料中没有涉及,C排除;大陆倡议两岸实行三通政策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排除。故选择A。
30.C
【详解】
1983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95年江泽民提出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1993年汪辜会谈,所以正确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故选C。
31.A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形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选A;B项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排除;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32.A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A;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排除B;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一祖国的方针,排除C;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排除D。
3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中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倡议通邮、通航、通商。海峡局势逐步走向缓和。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隔绝状态被打破。2005年,连战“和平之旅”,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因此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两岸交流。选项D符合题意;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A排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对外开放、外交事业发展,与台湾内容不符,BC排除。故选D。
34.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极大地促进了两岸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故①②正确,A项符合题意;时至今日,台湾依然孤悬海外,所以和平统一祖国大业依然没有完成,故③不正确,BD不符合题意;2008年海峡两岸直接实现双向通邮通航通商,故④不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
35.(1)开展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联系:国共两党携手合作(或同仇敌忾,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3)日本乘机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重庆谈判;台湾。
(4)海峡两岸实现统一;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灾难和战争)。
【详解】
(1)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同时依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可知,共产党建党之初,工人阶级未强大起来,共产党力量还比较微弱,而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大党,故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来促成“一个势力集中的党”出现。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北伐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结合所学可知,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牵制袭击日军,同仇敌忾,相互配合最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依据材料三信息“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结合所学可知,国共分裂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依据材料四中的“双十协定”可知,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到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依据所学可知,内战结束后,蒋介石败退到台湾,造成了台湾与大陆分离。
(4)问题一:依据材料五信息可知国台办刘主任在新年贺词中提到的“承载两岸民众福祉向往的宏伟蓝图”表达了渴望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愿望。问题二: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可知,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灾难和战争。
36.(1)废除了封建农奴制;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藏(任答两点即可);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3)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4)两岸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坚持九二共识,和平稳定地发展,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海峡两岸必将走向和平统一。(言之有理,答出一条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的社会,藏族人民摆脱了奴隶制的压迫;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一面中间配有五颗星的动态紫荆花图案的红旗,图一标志着香港1997年回归;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绘有五星莲花大桥和海水的绿色旗帜,图二标志着澳门1999年回归;
(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一国”和“两制”是对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对立:另一方面,“一国”和“两制”又具有同一性,“两制”以“一国”为前提,二者相互依存,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必须一分为二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强化“一国”的观念,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国家统一,又要尊重“两制”的差异,维护特别行政区的稳定,促进其繁荣,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国内的坚定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岸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坚持九二共识,和平稳定地发展,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海峡两岸必将走向和平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37.(1)缘由:解放战争(内战)结束后,国民党败退台湾。性质:中国内政问题。
(2)目的: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案:和平统一方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台湾当局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闹剧不得人心,注定以失败告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绝大多数会员国主持公道,坚持正义。(答出一项即可)
(4)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是回归的主要动力。(或答出相同的语言、相同的文化和紧密的联系;或答出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也可);阻碍因素主要有:“台独势力和外来干涉。
(5)血浓于水,两岸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两岸同胞一家亲,和平统一心连心等(言之有理即可)
(6)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反对国家的行径;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答出两项即可)
(7)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图片材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可归纳出论点是“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拟定题目)。阐释围绕“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依据这一构想,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或者: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依据这一构想,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根据材料,选准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949年,蒋介石政府在大陆的败局已定,随后,100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其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仓皇渡海来到狭长的岛屿——台湾。……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可知,"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缘由是解放战争(内战)结束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中国内政问题。
(2)依据材料二“……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可知,国家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根本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据材料可知,《反分裂国家法》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案,我们认为实行和平统一方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理由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依据材料三“第61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2006年9月13日作出决定,拒绝将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得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和‘联合国在维护台海和平方面起积极作用’两大提案列入本联大议程……”可知,台当局上演的闹剧第14次遭到惨败,说明了台湾当局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闹剧不得人心,注定以失败告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绝大多数会员国主持公道,坚持正义。
(4)依据材料四“2005年4月至5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两岸大部分人民对连、宋大之行表示赞同、支持和理解”并结合所学可知,台湾回归的主要动力是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或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阻碍台湾与大陆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台独”势力和外来干涉。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为实现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宣传标语有:血浓于水,两岸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两岸同胞一家亲,和平统一心连心等。
(6)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我们要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反对国家的行径;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7)本题是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内容的联系性。据图片“邓小平”可知,为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据图片“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可知,根据“一国两制”方针,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因此可拟定题目为“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论述: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依据这一构想,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或者: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依据这一构想,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8.(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3)“一国两制”构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由两岸的隔绝状态发展到人员、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祖国大陆与台湾由敌对到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党和政府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等
(5)立足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西藏步入现代文明的历程,得益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设立自治机关,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2)材料中二两幅图(图A、图B)分别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五星花蕊的动态紫荆花红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为五星莲花绿旗。
(3)依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促成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回归后可保留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4)依据材料三“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可知此时海峡两岸处于隔绝状态或敌对状态,依据材料四“台湾艺术家在北京演出舞剧《薪传》”“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300多亿元,台湾同胞到大陆达1200多万人次”可知此时,海峡两岸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由此得出变化是由两岸的隔绝状态发展到人员、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祖国大陆与台湾由敌对到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政策方针:党和政府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主观因素: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群众基础;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等。
(5)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今天我们应当立足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
39.(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毛泽东、邓小平(全写对)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西部大开发
(4)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一国两制
(5)海峡两岸均坚持个中国原则 “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据材料一并结合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可知,A处信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星星之火”到“开国大典”是毛泽东指引我们前进,从“伟大转折”到“南方谈话”是邓小平指引我们前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为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党和国家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世纪末,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又实施的重大战略是西部大开发。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紫荆开”指的是香港回归;“白莲开”指的是澳门回归;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我国运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据材料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台独’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只会给两岸同胞带来祸害”可知,解决台湾问题的阻碍因素是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6)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道路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0.(1)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工程: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三选一。)政策:西部大开发。
(2)“97”: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99”: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意思对即可。)
(3)说明海峡两岸人员来往频繁,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意义:这有利于增进了解,加深感情,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4)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积极因素: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并成功实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并保持了繁荣,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民族同根同祖;等等。(答出2点)
【详解】
(1)民族关系: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工程: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西藏地区闭塞状态,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兴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三选一。)
政策:据所学可知,“2001年以来,国家共投资1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建设”体现了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
(2)事件:“97”:据所学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99”:据所学可知,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意义:据所学可从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等角度回答。(意思对即可)
(3)据材料“台湾往来大陆人数变化”和“祖国大陆与台湾贸易增长示意图”可知,海峡两岸人员来往频繁,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意义:据所学可从有利于增进了解、加深感情、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角度回答。
(4)基本方针:据材料“近年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共同努力,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良好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国家解决台湾问题基本方针。
积极因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并成功实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并保持了繁荣,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民族同根同祖等方面回答。
41.(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资本主义制度;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1949年;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台独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4)祖国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祖国一定会统一,台湾一定会回归,分裂祖国,搞台独不得人心,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行径;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加强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分析】
【详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大陆的统一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具体指的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首次公开提出解决香港、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不久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香港、澳门回归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原因是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台湾最后是1949年与祖国大陆分离的;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渡江战役使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政权垮台并败退到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长期分离。祖国至今没有统一,台湾问题由此形成;“九二共识”的具体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问题进行商谈,两会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表达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史称“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的共识,它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据材料三“一会儿标榜自己‘的确是“台独”工作者’,一会儿又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和材料四“2018年以来,美国方面在台湾问题上动作很多,除了‘台湾旅行法’,‘国防授权法’呼吁对台军售正常化”并结合所学,当前要实现祖国统一可能遇到的阻碍分别是“台独”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祖国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祖国一定会统一,台湾一定会回归,分裂祖国,搞“台独”不得人心,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行径;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加强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2.(1)立法精神: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人物:邓小平。
(2)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因素: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和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建议:承认“九二共识”;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加强两岸和平交流等。(任答一点,或者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
(3)作用: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使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分析】
【详解】
(1)立法精神:根据材料一“……全票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弥补选举制度漏洞,确保‘爱国者治港’”,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原则。人物:根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的方针是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来的。
(2)基础:根据材料二“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台湾任何政党、团体同我们的交往都不存在障碍”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因素:根据材料三“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结合所学可知阻碍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有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和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建议:只要符合有利于台湾和大陆统一的内容即可。如可从承认“九二共识”;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加强两岸和平交流等任答一点。
(3)根据所学可从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使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来回答“一国两制”在统一大业中的巨大作用。
43.(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①构想:“一国两制”②前提:一个中国原则(祖国统一)
(3)关系:授权与被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来源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意思相近即可)
(4)①时间:1949年(②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③阻碍:“台独”势力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
(5)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定会走向统一与富强(意思相近,一条即可)
【详解】
(1)根据图片中的自治区可得出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①构想:根据“香港、澳门一向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有利于保证这两个地区的继续繁荣稳定”可得出是“一国两制”②前提:结合所学可得出是一个中国原则(祖国统一)
(3)关系: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得出授权与被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来源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意思相近即可)
(4)①时间:根据所学可得出是解放战争胜利时的1949年(②内容:根据所不可得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③阻碍:根据所学可得出有“台独”势力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
(5)综合以上内容可得出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定会走向统一与富强(意思相近,一条即可)
44.(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一国两制;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一个中国;九二共识;
(4)①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并做出自己的贡献;②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④制定法律,坚决反对“台独”,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⑤祖国统一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⑥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可任答2点)
【详解】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和平解放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2)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运用;“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台湾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并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制定法律,坚决反对“台独”,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统一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可任答两点)。
45.(1)依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民族自治区:5个
(2)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出发点: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或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皆可)
(3)时间:1997年;地区:澳门;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原因: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基础:坚持一个中国
【详解】
(1)据材料一的“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是: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是指“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涵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因此,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出发点是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3)依据材料三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可知材料三中的事件发生在1997年。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据材料四的“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可知我国要“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原因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据材料四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可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
46.(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一国两制;香港地区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
(4)台独势力破坏统一的行为、国外反华势力的破坏与干扰等
(1)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
根据材料可知,“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指的是高度自治和一国两制,这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根据所学可知,1997年,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使“一国两制”得到成功实践。
(3)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推动台湾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两会达成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即“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迈入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九二共识”成为当前稳定两岸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4)
根据材料可知,“民进党当局单方面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同时他们加紧勾连外部势力破坏台海和平”说明当前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有岛内的台独势力破坏统一以及外部反华势力的干扰破坏台海和平。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