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202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七年级期末)在美国作家迈克尔 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
A.完成国家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通大运河 D.完善科举制度。
2.(2021·四川沐川·七年级期末)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统一全国的伟业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3.(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隋朝能够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隋文帝是个英明的皇帝 B.陈后主荒于政事
C.统一全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D.隋朝军队英勇善战
4.(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秦统一中国后,虽然也曾有过分裂局面,但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和主流。中国历史上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朝代是
A.西晋 B.隋朝 C.北宋 D.元朝
5.(2021·四川青川·七年级期末)后人评价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重新统一天下 B.开通了大运河 C.创立了科举制 D.开创文景之治
6.(2021·四川荣县·七年级期末)隋朝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发展国力。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是
A.发展经济 B.编订户籍 C.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D.三征辽东
7.(2021·四川邛崃·七年级期末)自夏朝建立以来,中国古代历朝君主为了强化统治,制定了一个又一个制度。下列属于隋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是( )
A.均田制、行省制 B.分封制、行省制
C.郡县制、租调制 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8.(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较贴切的是
A. B.
C. D.
9.(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10.(2021·四川巴中·七年级期末)“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描述的是
A.赵州桥
B.长城
C.丝绸之路
D.大运河
11.(2021·四川东坡·七年级期末)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大运河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这位作家的观点主要想说明大运河( )
A.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提高了隋朝造船技术
C.便利了隋炀帝巡游玩乐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12.(2021·四川青川·七年级期末)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条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
C.隋文帝统治时期 D.隋炀帝统治时期
13.(2021·四川泸县·七年级期末)公元605年起,隋朝皇帝征发了几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下列关于大运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运河中心在长安 B.运河北抵余杭,南至涿郡
C.是隋文帝的政绩 D.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作用
14.(2021·四川射洪·七年级期末)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是
A.涿郡、江都 B.洛阳、余杭 C.洛阳、江都 D.涿郡、余杭
15.(2021·四川甘孜·七年级期末)“ 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这是对安润县的隋朝大运河遗址的抒怀,诗句体现出大运河的作用是
A.加速了当地造船业的发展 B.有利于沿岸的科技进步
C.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D.加强对流域水质的保护
16.(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六朝对江南的开发 B.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C.长安和洛阳的衰败 D.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17.(202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七年级期末)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和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大运河
A.有利于隋唐时期海外贸易发展 B.耗费隋朝大量人力物力
C.有利于后世南北方经济的交流 D.结束了南北方分裂局面
18.(2021·四川东坡·七年级期末)据文献记载,隋朝大运河的通济渠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以黄河水为水源……注入淮水。这反映了大运河
A.借力于天然河道和古运河 B.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C.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成为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19.(2021·四川邛崃·七年级期末)“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该诗反映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 )
A.影响 B.原因 C.目的 D.结果
20.(2021·四川苍溪·七年级期末)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它的中心是( )
A.长安 B.涿郡 C.洛阳 D.余杭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581年, 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完成国家统一。故A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与完成国家统一的影响力要小,故B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故C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完善了科举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589年,隋炀帝灭掉陈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B符合题意;581年是隋朝建立的时间,A不符合题意;605年是修筑大运河的时间,C不符合题意;618年是隋朝灭亡的时间,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统一中国的时间,不要和建立隋朝的时间混淆。一个是589年,一个是581年。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是经历了自西晋以来长期混战,人民渴望战争,统一全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C正确;ABD都是直接原因,不符合根本原因这一要求。ABD错误。综上故选C。
4.B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南北统一。故结束南北朝以来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隋朝。选项B符合题意;西晋建立于265年,当时还没有南北朝出现,A错误;北宋建立于960年,元朝统一全国是1279年,南北朝分裂局面结束在589年,CD错误。故选B。
5.A
【详解】
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这符合“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的主旨,故A项正确;开通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是隋炀帝,排除BC项;文景之治是汉代,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为反向选择题,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因此三征辽东不属于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因此选择D项,排除ABC三项。
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始设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选项D符合题意;北魏创设均田制,元朝创设行省制,选项A排除;西周创设分封制,元朝创设行省制,选项B排除;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北魏出现租调制,选项C排除。
8.D
【分析】
【详解】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类四段。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是图D。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9.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唐代诗人皮日休肯定了大运河的价值,他认为大运河开凿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0.D
【分析】
本题考查开通大运河。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北通涿郡”、“南运江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大运河。隋炀帝时,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
11.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民不聊生,引起社会动荡,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符合“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的说法,A符合题意;BCD项没有体现“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排除。故选择A。
12.D
【详解】
隋炀帝大业元年至六年,即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3.D
【详解】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着贯通南北交通的作用,故D符合题意;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排除A;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排除B;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开通的,排除C。故选D。
14.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隋炀帝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D正确,BC排除;江都是大运河中邗沟一段南方的起点,A排除;故选D。
15.C
【详解】
根据题干“琼花缀玉扬州梦,稻米流脂汴水情。百里龙舟经过处,千年漕运赖通行。”诗句体现出大运河的作用是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C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内容,没有提及当地造船业的发展状况,A不符合题意;大运河的主要作用的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对科技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B不符合题意;大运河的作用不包括对流域水质的保护,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6.D
【详解】
根据材料“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州在六朝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很荒凉,但是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故选项D符合题意;扬州在六朝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很荒凉,到了唐朝很繁荣,所以,六朝对江南的开发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而江南市镇经济繁荣不是导致扬州在唐朝繁荣的主要原因,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而长安和洛阳的衰败与扬州的繁荣没有直接的关系,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7.C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此项工程”“隋炀帝”“它将中国南部和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反映了“它”将南北经济联合起来。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605年起,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C正确;大运河是沟通了内河航行,与海外贸易无关,A排除;通过题干关联词“尽管……但是”,可知强调是“但是”的内容,即大运河对南北经济的影响,B排除;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D排除;故选C。
18.A
【详解】
由题干中的“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所以A项符合题意;题干未说明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未说明大运河的作用,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的内容未说明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隋朝大运河,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19.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可以渔商向北通达涿郡,南方江都的丰富物产可以运销别处,其中利润相当丰厚,这首诗反映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影响,选项A正确;原因、目的和结果不是该诗歌直接反映的,选项BCD排除。
20.C
【详解】
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北通涿郡,南到余杭,C正确;大运河连通长安是通过漕渠(广通渠),A不符题意;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北通涿郡,南到余杭,B 、D不符题意。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