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四川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四川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4 10:1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出土于西安的日本银币,它是大唐与日本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此样式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推行开始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2021·四川荣县·七年级期末)据记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首都侨居有大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唐使就达十多批。材料反映出( )
A.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 B.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C.日本是与唐朝交流最频繁的国家 D.唐朝侨居长安的外国客商非常多
3.(2021·四川雅安·七年级期末)有人说:遣唐使“把中国搬到日本” ,表明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是
A.增进中日之间的友谊 B.征服中国,称霸世界
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
4.(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下面两位历史人物,被后世广泛传颂的共同原因是
A.开创了丝绸之路 B.游历了多个国家地区
C.学习了佛教经典 D.促进了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5.(2021·四川沐川·七年级期末)唐开成三年(838 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 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6.(2021·四川青川·七年级期末)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A.经济的繁荣 B.文学艺术的兴盛
C.政治的清明 D.社会风气的开放
7.(2021·四川荣县·七年级期末)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某摄制组正在拍摄一部以盛唐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下列场景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不少胡人在长安城内经商②会客厅里有唐三彩和青白瓷装饰
③有外国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担任官员④皇帝乘船经大运河到扬州体察民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主要原因有
①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②对外交通相对发达
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④贸易往来利益驱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9.(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垦田面积的扩大
C.长安人口密集 D.长安城市的严整
10.(2021·四川内江·七年级期末)唐朝时期,既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是
A.洛阳‘ B.长安 C.逻些 D.江都
11.(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下列选项能准确地概括隋唐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A.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与发展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2.(2021·四川雅安·七年级期末)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并带回大量佛经。这段文字最能表明玄奘西行
A.获得高深的佛学知识 B.得到了政府支持
C.历尽磨难,不畏艰险 D.传播了大唐文化
13.(2021·四川邛崃·七年级期末)“繁荣与开放”是唐朝的时代特征,兼容并包是社会上流行的思想观念。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唐朝兼容并包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新罗遣唐使来华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14.(2021·四川仁寿·七年级期末)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他是( )
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郑和
15.(2021·四川内江·七年级期末)为中国和印度半岛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唐朝高僧是
A.松赞干布 B.阿倍仲麻吕 C.玄奘 D.鉴真
16.(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7.(2021·四川大英·七年级期末)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2021·四川大英·七年级期末)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它始建于1300多年前,是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统治者是唐玄宗
②文成公主入藏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
③当时吐蕃的可汗是松赞干布
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综合题
19.(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1)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叫什么?
材料二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东渡日本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 贞观初年,(他)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多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
材料四 唐朝和外国在文化上的交流与相互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以至于首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城市,历史证明,在国家与国家交往中,繁荣的社会经济,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都是吸引他国的必备因素。
(4)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唐朝的认识。
20.(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唐朝堪称我国古代文明开放社会的典范,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往频繁,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继承与创新是社会繁荣的重要因素。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什么制度?
(2)工具的改进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唐朝出现了哪些新的农业生产工具?
(3)请举出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一个事例。
(4)注重对外交往是唐朝成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请举出唐朝与日本、印度交往的典型史实各一例。
(5)隋唐社会繁荣给我们什么启迪?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出土于西安的日本银币”“和同开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制度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同开珎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流入中国的日本铜钱,是邻邦流到中国最早的方孔圆钱。故选项C符合题意;秦朝、汉朝都是在唐朝之前,故选项AB不符合题意;宋朝在唐朝之后,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B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据记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首都侨居有大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唐使就达十多批”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兼收并蓄,既传播自己的文化,又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B项符合题意;AC项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故选B。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正确;增加中日之间的友谊与“把中国搬到日本”不符,排除A;征服中国,称霸世界、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与史实不符,排除BD。故选C。
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人物一是鉴真,二是玄奘。鉴真东渡到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到天竺,归国后,传播天竺的佛教,都促进了中外思想文化交流,故D正确;张骞开创了丝绸之路,故排除A项;他们没有游历多个国家地区,故排除B项;鉴真没有学习佛教经典,故排除C项。故选D。
5.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 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唐朝重视中外文化交流。A项正确;中外贸易,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社会风气的开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D项。故选A。
6.D
【详解】
古代封建是男权的社会,女子一般不主张参加社会活动。材料中“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的胡服”体现出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D符合题意;材料中描述的是社会风气的开放,不是经济的繁荣、文学艺术的兴盛以及政治的清明,A、B和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材料中“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传入的胡服”说明了社会风气的开放。
7.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不少胡人在长安城内经商,故①符合历史事实;唐朝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是随葬品,一般不会出现在会客厅,故②不符合历史事实;唐朝对外开放,外国留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担任官员。故③符合历史事实;大运河是隋朝开通的,唐朝皇帝可以乘船经大运河到扬州体察民情,故④符合历史事实。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8.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主要原因有①经济文化世界领先、②对外交通相对发达、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而唐代对外贸易并不是以利益为主的,甚至可以说利益只是对外交往频繁后带来的附赠品,所以④贸易往来利益驱动不是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此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主要原因有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9.D
【详解】
根据材料“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意思是长安城百千家的分布像围棋的棋盘一样,十二条大街把城市分隔得像整齐的菜畦。描述的是唐朝的长安城,D正确;诗歌描述的是唐朝的长安城,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垦田面积的扩大、长安人口密集不符,排除ABC。故选D。
10.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长安既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显示了唐朝国势的强盛,故B符合题意;洛阳是陪都,逻些是 吐蕃首都,江都与题干无关,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世纪至10世纪,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隋朝创立科举选官制度,焕发出社会发展的活力。隋唐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联系更为密切。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在对外交往上,也体现出了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中外交往频繁,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以及周边国家派遣遣唐使等。因此隋唐时期历史的基本特征是繁荣与开放,D项符合题意;A项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排除。故选D。
12.C
【详解】
根据材料“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并带回大量佛经”可知反映了玄奘西行历尽磨难,不畏艰险,故C正确;ABD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综上答案C。
13.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最能体现唐朝兼容并包”,可知与唐朝兼收外来文化的事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因此最能体现唐朝兼容并包这一观点的史实是玄奘西行天竺。选项C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日本,是向日本传授佛法,A排除;新罗遣唐使来华是学习中国的文化,B排除;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D排除。故选C。
14.C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且根据他的口述,将沿途经历记录成《大唐西域记》,为中印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选C;鉴真东渡日本,A错误;张骞是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者,不符题意,排除B;明朝的郑和在1405—1433年七下西洋,不符题意,排除D。故选C。
15.C
【详解】
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天竺即是当时的印度半岛,故选C;松赞干布是青藏高原各个部落的首领,排除A;阿倍仲麻吕是日本派遣到唐朝的遣唐使,故排除B;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故排除D。
16.B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唐朝时期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所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文官”“读书人阶层”,由此可以想到科举制度,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即可做出正确选择。
17.C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反映唐朝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双向交流的史实。四个选项中,②③④三项都属于唐朝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双向交流的史实,①和亲结盟反映唐朝的民族关系。故答案选C。
1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派文成公主入藏的统治者为唐太宗,当时吐蕃赞普为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的目的地为逻些即今天拉萨,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即D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即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9.(1)遣唐使。
(2)鉴真;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3)玄奘。
(4)唐朝有繁荣的社会经济,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派遣到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根据“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鉴真。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3)根据材料三“贞观初年,(他)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多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是玄奘。
(4)根据材料四“ 唐朝和外国在文化上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历史证明,在国家与国家交往中,繁荣的社会经济,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都是吸引他国的必备因素。”可以看出唐朝有繁荣的社会经济,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
20.(1)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2)筒车和曲辕犁。
(3)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
(4)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玄奘西行天竺。
(5)唐朝时期任用贤才、以民为本、对外开放、发展科技或改进工具等做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借鉴意义。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2)根据数学知识,工具的改进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唐朝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筒车和曲辕犁。
(3)根据所学知识,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一个事例有: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
(4)根据所学知识,注重对外交往是唐朝成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唐朝与日本交往的史实有;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遣唐使来华等;唐朝与印度交往的典型史实有:玄奘西行天竺。
(5)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唐朝时期任用贤才、以民为本、对外开放、发展科技或改进工具等做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借鉴意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