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选择题
1.要读懂唐朝,先要读懂安史之乱。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B.武则天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C.节度使势力膨胀 D.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85%以上。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政权矛盾逐渐加深。材料说明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B.安禄山担负重任,势力强大
C.李林甫、杨国忠祸乱朝政 D.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
3.示意图可以直观描述事件的前因后果。下列示意图中空白方框处的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五代十国更迭
4.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诗中描绘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是
A.促使唐朝由盛转衰 B.加剧南方社会混乱
C.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D.推动统一趋势加强
5.“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王建)
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
D.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
6.关于下表,填写正确的是
A.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B.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C.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D.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7.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
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唐朝末年爆
发的农民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巢起义
C.项羽、刘邦起义 D.八王之乱
8.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明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9.钱穆《国史大纲》中写道:“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这一“局面”是( )
A.宦官专权 B.藩镇割据 C.五胡乱华 D.相权大于君权
10.下列事件存在某种关联,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巢起义 ②安史之乱 ③唐玄宗统治腐败 ④藩镇割据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11.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相继出现的五个政权是( )
A.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B.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后周
C.后梁、后汉、后晋、后唐、后周
D.后梁、后周、后晋、后汉、后周
12.五代十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描述恰当的是( )
①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 ②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③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趋势 ④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非选择题
13.解读唐诗,品味历史
某校七年级2班的历史老师发起了“搜集唐诗,解读历史”的系列探究活动。以下是系列活动之一,请你也积极参与吧!
【搜集唐诗】
(1)请你分享一下,搜集唐诗的途径有哪些?
【唐诗解读】以下是2班同学搜集到的两组唐诗,请你参与到对唐诗的解读过程中。
第一组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②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王建《凉州行》
③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李白《哭晁卿衡》
第二组
①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②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军州体不一,宽猛性所将。……
——杜甫《入衡州》
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2)第一组诗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3)第二组诗句中的①②两句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
(4)《不第后赋菊》的作者为了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愿望,采取了什么行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主题归纳】
(5)依据上述两组唐诗及其解读,归纳此次探究的主题。
答案:
1-10:ADAAC; ABBBB; 11-12:AD
13.(1)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历史博物馆搜集等。
(2)经济(或人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
(3)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4)发动了黄巢起义;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5)唐朝的兴衰(或者唐朝的繁盛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