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3 20:1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劈开黑暗的历史长歌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屈原》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了解戏剧阅读的方法
2. 关注戏剧冲突及舞台说明,把握戏剧的主题
3. 研读屈原的形象,理解历史剧中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差异
4. 解读独白中的物象,理解郭沫若创作该主题的用意,
教学重点:
1. 关注戏剧冲突及舞台说明,把握戏剧的主题
2. 研读屈原的形象,理解历史剧中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差异
3. 解读独白中的物象,理解郭沫若创作该主题的用意
教学难点:
1. 关注戏剧冲突及舞台说明,把握戏剧的主题
2. 研读屈原的形象,理解历史剧中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差异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
师: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 它在重庆一上演就赢得了全城空巷的轰动效应。该剧所塑造的屈原的光辉形象成为当时鼓舞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就走进<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场,近距离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一、了解戏剧阅读策略
师:戏剧不同于散文、小说之类的文体,它有独属自己的文本特点。因此,在学习《屈原》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阅读剧本的几个阅读策略。大家翻到教材95页,圈点勾画出剧本阅读的策略。
学生圈点勾画,教师巡视后请生概括。
师:你来说说阅读剧本有哪些策略?
生1:一是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二是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三是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含意;四是关注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五是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屏幕显示)
师:这些阅读策略跟阅读散文小说的策略还是蛮类似的。其中有两个独属于剧本的概念。
生齐声:“戏剧冲突”,“舞台说明”。
师:依据书本上对这两个概念的解说,大家先找出文中的“舞台说明”。
生快速浏览文本。
生2:第一、二、五、二十、二十一、二十三和二十四段话就是舞台说明,还有括号里标注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的词也是舞台说明。
师:哇,一网打尽。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呢?
生齐读:交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服装,所需的道具、布景,提示人物的表情、动作等。
师:好,记住“舞台说明”这个概念,在阅读剧本时要关注它。那么本剧的戏剧冲突会是什么呢?
生3:应该是靳尚让郑詹尹杀了屈原。
师:从这一场看,的确是这样。但我们还需要回到整部戏剧中去了解它真正的戏剧冲突。在《屈原》中,真正和屈原发生冲突的难道是靳尚?
生3:是南后。二十段里就说“你毒死他,这是南后的意旨”。
师:反应好灵敏啊!《屈原》里的戏剧冲突是不是南后和屈原之间的矛盾呢?让我们依据课后题中的《屈原》剧情梗概去感知本剧的戏剧冲突吧。
学生阅读课后《屈原》的剧情梗概。
师:本剧的戏剧冲突是屈原和南后的爱恨情仇吗?
生4:应该是屈原和南后为主的卖国贼之间的矛盾。
师:从哪里看出南后是卖国贼的代表?
生4:第一幕里说秦国丞相张仪和南后郑袖内外勾结,第二幕说郑袖伙同靳尚诬陷屈原,最后一幕是靳尚要暗害屈原。所以南后勾结了靳尚等人要卖国,但是屈原阻拦他们卖国。双方就产生了冲突。
师:解说得太细致了。阅读资料时通过勾连关键句可以串成一条信息链,这个方法,大家学会了吗?
学生点头。
二、品析核心剧情
师:依据剧情梗概,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归纳出剧本是围绕以国家公利为上的屈原和为自身私利不惜出卖祖国的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等人之间的矛盾展开的,矛盾冲突的结果是反面势力占据上风,正面人物屈原遭受一次比一次更加严重的打击挤压。
(屏幕显示)
学生笔记。
师:课文中屈原的独白便是他在前四幕中层层郁积的满腔冤屈愤恨的喷涌。让我们去读屈原内心的独白吧。诵读的过程中圈划出你认为最能感动你或最能体现屈原情感的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屈原的独白。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你们在这番独白中感受到屈原怎样的情感?
(屏幕显示)
你从屈原的独白中读到了哪些情感?哪些语言集中体现了这种情感?
生5:我觉得屈原很愤怒,他想要把一切都毁灭。因为文章最后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生6:屈原内心很冤屈愤恨,他说:“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面对一群卖国贼,他暴躁了。
生7:我觉得里面还有屈原对自由公正的向往。他说“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他期望楚国能变成没有阴谋自私自利的桃花源。
生8:屈原向往着光明,对于迫害他内心并不软弱,反而很坚强。在最后一段就说“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呀 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在这几句话里表明他虽然受到莫大的冤屈,但他的心中装的还是楚国,想的还是光明的未来,他还想与卖国贼斗争。
生9:我也觉得是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的憎恨,我是从“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整段话中感受到的。这段话每一句都体现了这种情感,没办法取舍。
师:是的,这番独白中每个字、每个表达都融注了屈原的情感:愤怒、冤屈愤恨、对自由公正的向往、对光明的向往、不懈的斗争意志……同学的感受是多么的敏锐啊!刚刚发言的同学都从独白中找到相应情感的语句,其他同学再比对一下你们所找的语句都有哪些特点?思考:为什么这些语句能传递出如此强烈的情感?
(屏幕显示)
为什么是这些句子的情感会更强烈、充沛一点?它们有哪些特点?
生10: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把风、雷、电比作人,通过和它们对话,就能强烈地表达屈原心中的情感。
生11:还用了很多反复的修辞,比如最后的“毁灭,毁灭,毁灭呀”这样的反复,能表达屈原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怒。
生11:还通过大量的排比修辞,层层推进,表达他强烈的情感。
(屏幕显示)
特定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人物情感的抒发更加强烈和直接。
师:大家很准确地提炼出这些句子中包含的修辞。在这番独白中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还有呼告。
(屏幕显示)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
师:依据上面的定义,大家能找到文中相关呼告的语句吗?
生12: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
师:很棒,这就是呼告。这样的修辞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12:面对面的表达情感,很有共鸣感。
师:容易产生共鸣感。很准确的感觉。你也来分享一句运用呼告的句子吧。
生13: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
师:很好,这也是呼告。什么感觉?
生13:很有共鸣感。
师:你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13:被屈原的情感影响了,能感受到他的内心很愤怒。
师:对,呼告能让句子变得有感染力,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这就是呼告的作用。大家认识它了吗?
学生齐声:认识了。
师:但,是不是仅依靠修辞就能让屈原浓烈的情感毫无保留地传递到读者的心中呢?比如在这两段话中,除了修辞外,它的句式有什么特点?同学读读看。
(屏幕显示)
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秒,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学生自由朗读。
生14:用了感叹句。
师:是的,感叹句能让情感更鲜明地体现。再从句子的长短的角度说说看。
生14:长短句的结合使用。
师:很棒。我们学过短句的特点是——
生14:节奏紧凑,能表达强烈的感情。
师:那长句呢?
生14:节奏舒缓,能更完整地表达情感。
师:来,我们一起把这两段读一遍,注意短句的紧凑,长句的舒缓。
师生共读。
师:读完后告诉我,长短句的结合有什么好处?
生15:这样有快有慢,就会有节奏感,让人更好地感受到屈原情感的变化。
(屏幕显示)
长短句的结合使用,令人读来铿锵有力,情绪饱满。
师:修辞和句式都是这篇独白的外在形式,其文字之所以能穿透读者的灵魂,更是因为郭沫若将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统一的境地。
(屏幕显示)
展开神奇的想象,让屈原和自然力量物我统一。
师:借助自然的神力,有什么好处?
生16:能让诗人具有了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
师:而这力量通过大量的修辞和长短句的使用,准确又强烈地击中了读者的心。
(屏幕显示)
三、研读人物形象
师: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独白前面的舞台说明。
(屏幕显示)
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师:在屈原独白的时候,郭沫若设定他什么样的动作?
生17: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师:你认为屈原在什么情况下会手有举动
生17:在他情绪很激动的时候,或者很愤怒的时候。
师:比方说——
生17:在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这几句话的时候,他应该是双手高举,因为他心里很愤怒。
师:你知道他为什么愤怒?
生18:他那么爱国,居然被抓起来。太冤屈了!所以举手向老天控诉。
生18:我觉得是楚国快要被卖国贼卖掉了,他内心很愤怒很痛苦。
师:有道理。同学们,肢体动作也是一种语言,能帮我们表达情感,同时去理解别人的情感。读戏剧作品的时候,我们借助舞台说明就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刚才同学找的是手的动作,还有别的动作设计吗?
生19:“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写出屈原在独白时有时在走,有时站在那里。
师:“伫立”“睥睨”两个词分别什么意思?
生19:“伫立”是长时间地站着;“睥睨”是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师:屈原会在什么情况下“伫立”,什么情况下“睥睨”?
生18:应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伫立”,“睥睨”是在藐视那些黑暗力量的时候。
师:同学们,这番独白并不是一气呵成念出来,而是屈原呕出自己的心,慢慢地倾诉出来的。大家起立,让我们化身舞台上的那个屈原,揣摩他的动作和语气,来读出你心中的那个屈原。
屏幕显示屈原的内心独白,配乐《The Mass ERA》响起,学生开始进入到屈原的状态,自由诵读屈原的独白。
(屏幕显示)
音乐渐渐消失。学生纷纷坐下,课堂渐渐安静。
师:告诉老师,你是一个怎样的屈原?
生19:我的内心又痛苦又坚强,想到被一群卖国贼囚禁起来,我很愤怒,想到楚国即将被一群自私自利的卖国贼出卖,心中就有一股怒火,要把这些乱臣贼子统统毁灭。
师:这是个内心情感丰富、爱憎分明、勇于反抗黑暗而毫不畏惧的屈原。
生20:我是担忧国家命运,希望所有的人都能醒悟过来,为家的命运尽自己一切力量的屈原。
生18:我是爱憎分明,充满激情,恨不得燃烧一切换来楚国未来的爱国诗人屈原。
(屏幕显示)
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憎恨黑暗,向往光明,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
四、探究戏剧主题
师:这样的屈原和你原先印象中的屈原一样吗?
生18:不一样。原先感觉屈原虽然爱国但是他有点软弱,没有剧本里的屈原那么爱憎分明。
生19:我感觉一样,都是热爱国家,愿意为国家牺牲一切。
师:我们来看下历史中的屈原。
(屏幕显示)
屈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那个“七国争雄”、“横成则秦帝, 纵成则楚王”的严峻时期, 天下统一, 大势所趋, 刻不容缓。屈原身为楚国左徒, 曾经辅佐楚怀王外联齐以抗秦, 内修法度以富国强兵。可是却遭到国内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外来势力的离间与谗毁, 被抛弃在政治统治中心之外。怀王时被疏远于汉北, 顷襄王时又被放逐于沅湘之间。
生读资料。
师:剧本中的屈原就是来源于历史中的屈原,但他是不是就等同于历史中的屈原呢?我们读读屈原的名句——
(屏幕显示)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然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愿摇起而横奔兮, 览民尤以自镇。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师生齐读。
生20:从诗句中感觉历史中的屈原心系百姓关心国家,但他的情感比较含蓄,不像剧本里那样爱憎分明。
师:爱憎分明是一致,但情感的表达不会像戏剧里的那样直白。历史上的屈原与《雷电颂》里的屈原,在精神品格上、个性意志上是相同的,都有一心眷顾楚国的满腔热忱,崇尚光明正义的峻洁人格,抗拒强暴的斗争意志。但不可否认,戏剧中的屈原更有反抗精神。这里就涉及到“历史剧”这个概念。
(屏幕显示)
师:从这段话中,我们就发现历史剧的人物和历史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21:戏剧中的屈原形象不等同历史中的屈原,因为作者创作这样的人物是为了启发人们的。
师:历史剧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因此读历史剧时,我们不能忽略作家的创作意图。郭沫若为什么创作《屈原》这部剧呢?
(屏幕显示)
生读屏幕上的资料。
师:结合从资料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生21:当时的社会和屈原那个时期很像,郭沫若就将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放在屈原的时代表达出来,他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
生22:作者就是借着屈原的故事屈原的形象,来告诉人们国家就要被一群卖国贼给毁了,我们要毁灭这一切。郭沫若要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
师:是的,剧作家笔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指向现实的。郭沫若为表现现实找到了历史的贴合点。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读屈原的那番独白,就能理解里面风雨雷电等物的象征意义。
(屏幕显示)
独白中的物象的象征意义分别是什么?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小岛——
土偶木梗群像——
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生23:我们小组认为风雷电应该象征革命的力量,因为它们能改变一切;洞庭湖之类是人民群众,因为屈原是思念他们的,而且他们有无边无际的力;有形的长剑就是屈原身上的剑、无形的长剑是指他爱国的情感;小岛就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不公正的桃花源;土偶木梗是指当权的那些官吧。
师:说得太到位了,你懂屈原,不,应该说理解了郭沫若的内心。有人就评论郭沫若借着屈原之口的独白就是用生命的血肉凝铸成的诗,是与雷电同化的诗,也是郭沫若他那贮满熔岩的心胸里爆发出来的无穷的电光石火。
(屏幕显示)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郭沫若借屈原口喊出的最后的战斗宣言。
(屏幕显示)
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呀 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师生共读。
师:课后,同学阅读《史记》中《屈原至于江滨》的语段,比较史书与戏剧中屈原形象的异同点。
附:
屈原至于江滨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