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东晋)
感 受
我们现在常用“ ”这一成语指 中的美好世界。
本文中,桃花源中的人和景,美在何处?找出相关语句体会。
美
优美环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林夹岸,
杂树全无,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美
优美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美
和美生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美
淳美民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美
淳美民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如若本文部分语句描述的内容,让你感觉到一种“不美”,那么,是怎样的“不美”?
思考
为何“来此绝境”?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拖家带口 颠沛流离 背井离乡
为何“皆叹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战乱纷争 百年未休
为何“处处志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处处志之
——诣太守,说如此
邀功请赏 加官进爵
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没有让这些“不美”打扰那些“美”?
思考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些“不美”注定是无法打扰那些“美”的?(即使作者不写“太守遣人随其往”后来的故事,你也坚定地认为:作者本就不想让“太守”和“高尚士们”找到这样一个地方)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为何这种“美”要让一个“不美”的渔人来发现?(而不是安排一个守口如瓶的人,回家去把这个经历永远藏在心底)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对人民剥削和压榨严重。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他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人也好,景也罢,
一切皆为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陶渊明《桃花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