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慰失意·自然抚君心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并以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引领课堂。
2.圈划出写景语句,并能批注赏析,欣赏小石潭的明艳秀丽。
2.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愁悲苦之情。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新课
屏显学生疑问(择优选择)
①、写小石潭水清,为何详细写到水中鱼儿欢乐呢?
②、同时写树,前后对竹树的描写侧重点一样吗?
③、为什么游玩小石潭时开始心情快乐,后来心情忧愁呢?
④、明明柳宗元是和别人一起游玩的,为何结尾却说无人呢?
⑤、小石潭难道仅是永州城外的一滩活水吗?有没有寄寓作者的独特情怀呢?
……
二、永州城外小石潭探秘
师:这是一篇游记,请同学们诵读课文,并说说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并圈划出相关语句。
生:游玩小石潭时听到水声,看到小石潭奇石异水,欢鱼绿树曲岸。
生:后来看到小石潭周围的景色竹树环绕。
师:课前有同学问道,“同时写竹树,前后对树的描写侧重点一样吗?”
开始 后来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绕,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生:相同点,都写到竹树茂盛。“蒙络摇缀”,“ 竹树环绕,幽邃”。
生:不同点,两处竹树的色调不同,开始是青翠的,是斑斓的的;后来是阴暗的,是晦涩的。
师:开始色调是暖色调,后来是冷色调。
师:还有哪些景物是明亮暖色的?
生:石头。“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象地写出石头的形状多姿多彩,奇特无比。
生:水。“闻水声,如鸣佩环”,运用比喻,水声像玉佩环相撞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
生:我还体会到当时环境的清静。以声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
“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两句都突出水特别清澈。
师:这两句从写作手法上来说有何不同?
生:正、侧面描写地区别。“水尤清冽”是正面描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是侧面描写。
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鱼儿忽静忽动,“静如处子,动若脱兔”,调皮可爱。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句。
生:快且喜悦。
师:此处朗读时注意语气要缓慢舒畅。特别是“佁,远,往”,因为是第三声,声音要拖长,尽量要舒缓,这也更能突出作者内心的舒适愉悦。好,让我们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般读书,
师:“乐”仅是鱼儿快乐吗?
生:“乐”不只是鱼乐,还是作者快乐。虽然历经坎坷,但看到眼前美景时心空了,净了,尘世的烦恼没了。
生:犹如庄子眼中的那尾鲦鱼。“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生:犹如庄子的“逍遥”状态,天人合一,物我相忘。
屏显:
庄子:流连于山水,逍遥于自然。不为外物所滞,天人合一,物我相忘。
师:为什么游玩小石潭时开始心情快乐,后来心情忧愁呢?
生:因为一开始游览时见到的景物是明丽秀美的,所以作者沉醉其中,欢愉无比,就像水中鱼一样快乐,忘记了尘世的烦恼。后来看到“四面竹树环绕,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景色是阴暗的,晦涩的。
生:因为“寂寥无人”很孤独。
师:课前有同学提问,“ 明明柳宗元是和别人一起游玩的,为何结尾却说无人呢?”
屏显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后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再加贬永州司马。
生:因为柳宗元正欲施展人生抱负时被贬,落差太大,因而悲伤痛苦。
生:因为柳宗元才高八斗,虽然被贬仍旧壮心满满,可身边的人却不懂他的心,因而他感到孤独。
师:单是身边的人吗?
生: “竹树环绕,幽邃”其实写得就是朝廷的生态,黑暗腐败,朝廷缺乏伯乐,导致自己这匹千里马被埋没。一如眼前这一无人问津的“奇石异潭”。
师:看屏显处文字,你能读出什么内涵吗?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生:斗折蛇行,写出了岸势曲折之美,明灭可见写出了溪水的波光粼粼。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其实暗指作者的人生经历,指出作者人生遭遇贬谪,路途艰辛,曲曲折折,就像这河岸一样,没有阳关大道,只有曲径通幽。
师:所以柳宗元感到孤独,感到忧愁痛苦。
师:再读写鱼儿的语段,你还能读出什么深意吗?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生:表面写水清,鱼乐。其实写作者渴望朝廷不再腐败黑暗,而是乾坤朗朗,清明无瑕,自己能一展抱负,乐在其中。
师:小石潭难道仅是永州城外的一潭活水吗?有没有寄寓作者的独特情怀呢?
生:“水清,石奇,树茂,岸曲”,明丽秀美的小石潭,象征着满腹经纶,才华八斗的作者。
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说明美丽的小石潭被竹林环绕。“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说明只有砍掉竹子,踏出一条小道才能见到小石潭。更能衬托出小石潭被埋没,不能向世人彰显其秀丽容貌。
师:很好,我们同学不妨顺着这个思路让自己的思维再往前走一步?
生:柳宗元和小石潭都像是一颗稀世明珠,却很少有人赏识,因此作者忧愁悲伤。千里马没有伯乐的赏识,终将被埋没。
师总结:作者柳宗元因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凄苦是他感情的主旋律,而小石潭恰可以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这就是所谓的“山水慰藉失意,自然抚慰人心。”
三、千古文人山水梦
师:“士不得志”便寄情山水,抒写那份孤独寂寞与清高。
屏显:那些孤独而又清高的身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男)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 (张岱《湖心亭看雪》)(女)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男) 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女)
男女分角色朗读
四、师总结: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到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石,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
五、课后自主探究
李白曾说:“古来圣贤皆寂寞”,请选择另外一位和柳宗元相比较,看看他两对待“孤独”的态度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