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位伟大的人,他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请同学们谈谈所认识的柳宗元。
生: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又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生:因官至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代表作有《江雪》、《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
师:《永州八记》是他什么时候写下的?
生: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永州时写下的。
师:《永州八记》成为了山水游记类文章的典范,而《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第四篇。
师: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小石潭记》,这是一篇古文,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生:弄懂意思,还有一些重点词语、句子。
师:《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类文章,这一类文章我们还要学习什么?
生:学习写景的方法。
师:写景类的文章,作者通常在写景之后会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就是抒发情感,我们还要学什么?
生:老师,应该是抒情的方式。
师:同学们都明白了这堂课的任务目标了,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文本,借助注释完成第一个目标。然后请同学们提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交流发言。
生:“全石以为底”一句中的“以”字的很重要,我认为大家应该掌握,这里翻译为“用”。
师:同学找得很准确,老师还要请大家注意这句话翻译时的语序,应该是“用整块的石头为底”,这种用法就是“介词宾语前置”。
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西”字很重要,翻译为“向西”。
师:“西”是一个方位名词,在这里充当状语。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叫词类活用,方位名词做状语。
生:“心乐之”一句中的“乐”字很重要,在这里翻译为“感到快乐”。
师:这种用法叫做意动用法。
生:“潭西南而望”我认为“西南”一词的用法很重要,翻译为“向西南方向”。这个也是方位名词充当状语。
师:同学们都找得很不错,老师提出一句,“斗折蛇形”的“斗”和“蛇”的用法,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
生: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像蛇爬行一样。
师:我们一起来找找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看看“可”字的用法。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可”的意思是“表示估计数目,大概”,“明灭可见”,“可”字的意思是“可以,能够”。
师:还有古今异意的词语,“乃记之而去”,“去”字的用法,“不可久居”,“居”字的用法,请同学们下去归纳,整理在笔记本上。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完成了第一个目标任务,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作者是怎么写景的。
师:柳宗元从什么地方出发,开始了他的游览。
生:小丘。
师:他朝什么方向走的,他发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景色?
生:向西行,发现了一片竹林,看到了小石潭。
师:在他发现的过程中,作者用了一组动词来写出了发现的过程,请同学们找出。生:“隔、闻、伐、见“。
师:这一组动词的作用何在?
(提示: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出现的顺序)
生:老师,是“由远及近“,一个同学发现后兴奋的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写景通常会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法。
师:作者发现小潭后,进入他眼中的小石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生:看见了小石潭的全貌,描写了水、潭底、岸边的树、蔓,游鱼。
师: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呢?
生:水——清,潭底——全石,岸边——树、蔓交织,游鱼——乐。
师:尤其重点写了什么景?
生:水之清澈。
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关键句子来告诉老师?
生:“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
师:请同学们来品析“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个句子的妙处。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无所依”写出了水清的特点,“空游”写出了游鱼的状态。
师:很好,接下来作者又写了什么景?
生:写了溪流的源头和岸势。
师:作者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写源头的时候,抓住了溪流的形状“斗折蛇行”,岸势的特点“犬牙差互”来进行描写。
师:作者又写了什么景?
生:小石潭周围之景,“竹树环合”,很幽深。
师:“竹树环合”写出了幽深之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有了怎样的感受呢。
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景过清”,很凄凉。
师:作者前面观鱼时心情怎么样?现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作者的感情由观鱼时的“乐”变成了坐潭上时的“忧”
师:是什么东西触动了作者的情感呢?
生:原来是“景之清”触动作者。产生了凄清之感。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因为被贬永州,他内心很孤寂。
师:是的,环境的幽深、冷清与作者内心的孤寂、落魄产生了共情。作者游览小石潭,就是想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孤寂与政治的上的失意,没想到却被凄冷幽深的环境,触动了内心的孤寂之感,以其景过清,只好离开。于是写下了这篇“记”来将这种情感表达。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记”是什么?
生:记是古代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常常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师:到这里我们定下的三个学习任务已经结束了,那么现在老师就想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看同学们看到景物之后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情。
师:出示第一幅图。要求:请同学们用两个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
生:是“快乐、享受”。理由是看见清澈的溪流后心情舒畅,影布石上,鱼儿们很享受。
生:是“舒适、愉悦”。理由是看见阳光穿透溪流的水,很想光脚在水中游玩。
师:这张图片就是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老师此时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小石潭在柳宗元笔下却是凄清的、孤寂的、不可久居的,而在你们的眼中却是快乐的愉悦的。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差别呢?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他的心境不一样,所以感受就不一样,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时是被贬在永州,所以他很孤寂。
师:是的,因为柳宗元被贬在永州,心情是孤寂的,人生是失意的,所以他的感情基调是悲观的、悲伤的。而你们都是充满阳光的朝气蓬勃的少年,所以你们都是快乐的、是愉悦的,是积极向上的。所以你们和柳宗元的感受不一样、抒发出来的情感就不一样。
师:出示第二幅图。要求:请同学们用两个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
生:“痛苦、希望”。理由是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小芽的过程是痛苦的,向上的生长就是希望。
生:“希望、坚持”。理由是新芽有了破土而出的希望,但一定要坚持下去,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师:在看图说话环节,同学们对写景抒发情感的写法有了一定了解。到这里我们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已经结束了。
师:今天的作业:写一段文字,早晨从家到学校所见之景,要求:
抓住3---4个关键地点(典型性)。
每个地点准确描写出所见之场景(准确性)。
3、在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抒发情感(自己的)。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