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一.品小石潭之小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散文?
生:游记类,写景的
师:什么景
生:小石潭
师:小石潭要抓住哪个字读
生:小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哪里可以读出来小石潭的小
生:“下见小潭”的“小”直接说明了
师:老先生很直接
生:“全石以为底”可以看出来,因为整个石头都作为了潭底,石头再大能大到哪里去?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也可以看出来,因为里面的鱼不够多,大约一百头左右。
师:既然是估计出来的,也许只是作者看到了这么多,暗中还有
生:不可能!后面还有“皆若空游无所依”,既然好像是在空中了,说明水足够清澈,应该所有的鱼尽收眼里。
师:除了水清,还有吗?
生:潭水应该不是很深
师:何解?
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么小的影子投影能直接到潭底,必然水不深,潭不大。
生:要我看还有“往来翕忽”,鱼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为何要“来来往往”而不是“一去不回”呢?因为潭就那么大,一下子就游到了边。
生:其实一开始就有了。“如鸣佩环”可以看出来。
师:这都能听出来?
生:水的声音像玉环碰撞发出来的声音,那说明声音很清脆。只有水不够深,才可以发出这样的声音。如果水深浪大,应该是哗哗哗的声音。
师:您还是个科学家!
二.柳宗元之情
师:柳宗元看到了这么小的小石潭,心情如何?
生:挺好的。
师:何以见得?
生:文中有啊,一开始就“心乐之”,而且“伐竹取道”,不辞辛苦去砍竹子,非要看一看。
生:“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也可以,有心情把岸边卷曲出来的石头进行各种想象,心情还是蛮不错的。
生;“皆若空游无所依”也可以啊,好像是在空中游荡,无所依靠。
师:“无所依靠”难道不显得无助吗?
生不语
师:不妨理解为没有束缚比较好
生:“往来翕忽”不只是鱼,也是自己的心情,显得很轻松。
生:“似与游者相乐”也是,这种感情其实是柳宗元寄托给鱼的。
师:那么他的好心情是否一直持续下去了呢?
生:不是的,后面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要我看,这里说出来不代表这里才出现的。从触发到言明,早就有预示了。
生:我知道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这个写的是小溪
师:潭水的支流
生:曲折弯曲,像北斗星、蛇、狗的牙齿,都是很曲折的,就像他的人生一样。
师:明灭可见呢?意思是时而看得清,时而看不清。
生:那就是和自己的未来一样吧。
师:结合最后一句“不可知其源”想一想
生:嗯,自己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呢?就和这一条小溪一样,看不到未来。
师: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生:被贬了?
师:公元801年,参与了王叔文变法,坚持了100多天以后失败了,于是被贬为永州司马。而永州,在唐代,基本上是蛮荒之地,和流放没啥区别了。
三.读出孤独
师:刚才同学还有一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没有解释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生:“寂寥无人”
师:可是文章最后一段写的什么?
生:“同游者:吴武陵,龚古…”
师:这就奇了怪了,既然有人,为何说“寂寥无人”呢?前面竟然丝毫不提这些人,最后才交代出来!
生:《教材全解》说是游记的格式。
师:单说是格式恐怕还不够。你和别人出门,写一篇文章,会在最后才提及你和谁去的吗?而前面只字未提!
生:对啊,前面只字未提。
师:这就好像是柳宗元才明白有这些人一样
生:我明白了,本来被贬了就一身抑郁孤独,不论去哪里,和什么人去的,都没有用。人即使再多,因为地处偏远,他还是会感到孤独。
生:也有可能柳宗元的孤独指的是身边没有懂自己的人。
师:他弟弟柳宗玄也去了,弟弟应该懂哥哥吧。
生:这种孤独不是人多人少的孤独,而是被贬以后无法发挥自己才能的孤独。
生:对,因为被贬,自己就是一个闲职,我读过材料,他到了永州依靠游山玩水排解内心的郁闷。如果有事情做,咋能每天游山玩水?这种孤独不在人多人少,而在于不能发挥自己。
师:能查阅材料很不错,柳宗元的孤独还真的不是因为人多人少的问题。被贬了,借助山水排解自己的忧愁。然而,山水所见是暂时的,而抑郁是长期的。因此,快乐过后一旦受到了景物触发,伤感立刻回归。而才能无处施展是永久的,因此一路走下去,他竟然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游玩。
四.再品孤独
师:再看这篇文章,前文暗中渗透的孤独是否能发觉呢?
生:现在看“无所依”似乎一语双关了
生:“似与游者相乐”鱼没事和人逗乐干嘛?它从未见过人,应该害怕呀?鱼怕是也寄托了孤独才会找异类吧
生:小石潭好像是永州,把作者困在了这里
生:我觉得“小石潭”好像是作者自己,明明很美,但是不知道前途在哪里,也不被人察觉。柳宗元的有才能,却也被隐藏在这里,不为人察觉。
师:这就是柳宗元的境界,看似由乐到忧,实际上是乐中有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