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落日的幻觉》精品教学资料包(超一流精品)

文档属性

名称 20.《落日的幻觉》精品教学资料包(超一流精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19 18:02:00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20.落日的幻觉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黑点?
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
检查预习
绚丽 绮丽 气息奄奄
日薄西山   殷红
Xuàn

yǎn
bó 日薄西山
bò 薄荷
báo薄饼
yān 殷红
yīn 殷切
yǐn 殷殷雷声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与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在文中指落日给人们带来一种伤感之情
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
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本文是什么文体?
科普说明文。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顺序、方法等;
2、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可能还会有其它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请期待。
“事理”是什么意思?
判断事物,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
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
课文是不是这样写的?
是的,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第二小节。
具体如下:
现象一:太阳好像变大了;
现象二:颜色深黄、殷红;
现象三: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现象四: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现象五: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的原理
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现象
本质
逻辑顺序
“科普”是什么意思?从写作内容上看,它应该写什么?从说明语言上看,它有什么要求?
科学普及;
说明内容应为科学知识;
说明语言应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课文生动形象吗?请大家朗读全文,将所有你认为生动形象的地方画起来。
第一段: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和富有感染力的词“无不”等,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
第二段:运用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出现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还出现了一些有感染力的词:“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可惜、美丽”;
第七段中运用了“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替换法品语言
例子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例子2:①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②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第一个例子: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第二个例子: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本文既是科普说明文,又是事理说明文,不矛盾吗?
不矛盾,只是衡量标准的不同,一个是从文章作用上来分类的,一个是从文章内容角度上来分类的。
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呢?
这是篇科普说明文;
这是篇事理说明文;
文章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罗辑顺序;
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读书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
衡量一个词语好不好,替换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要善于观察生活;
要善于多角度地看问题;
要热爱科学,要有探索精神;
看问题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等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
光线折射原理
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光的折射现象;
光渗现象;
背景衬托;
眼球特点问题;
光的直斜射问题等。
用双眼仔细观察
用头颅认真思考
做生活的有心人
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
教师寄语
作业布置
1、补写练习:利用课文所学知识,补写《两小儿辩日》中“落日变凉”的原因。
2、改写练习:从4、5、6小节中任选一节,将其改写得更加生动易懂些,以更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顺序、方法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
1、落日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2、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利用课内外知识分析“落日变大”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说明】本文属于“略读课文”,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显得重要。为了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特别设计了一份“自主学案”(后附),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成果,分享彼此快乐
1、同学们:拿出昨天的《学案》,前后桌进行交流,现在就开始吧。
2、同学们,讨论暂停片刻,现在我们准备上课。
3、师生问候。
二、图片激趣,问题导入
1、我们一起洗洗眼睛:
①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黑点?【明确】没有,一个也没有。(注:其实根本就没有黑点,全部都是白点,这只是利用了人眼的视学暂留效果造成的幻觉。)
②再看一幅: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明确】没有,一个也没有。(注:其实根本就没有转动的大飞轮,全部都是静止的,这只是利用了人眼的视学暂留效果造成的幻觉。)
③同学们:分明没有,却看到了有;分明不是,却看到了是,用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来讲就叫——幻觉。
2、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和“幻觉”有关,我们一起来学习由黄天祥先生所写的《落日的幻觉》。
①检查预习:
绚丽Xuàn 绮丽qǐ 气息奄奄yǎn
日薄西山:    bó 日薄西山 bò 薄荷  báo薄饼
殷红:      ān 殷红 yīn 殷切 yǐn 殷殷雷声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日薄西山: 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气息奄奄: 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与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在文中指落日给人们带来一种伤感之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②本文是什么文体?【明确】科普说明文。
③但是,书本158页,《研讨与练习》一“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这就是说,本文是事理说明文,你赞成哪种说法?
三、明确学习目标,实践有效课堂
同学们,这个问题可不简单,一旦解决了,我们就能很好地实现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1、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顺序、方法等;2、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3、可能还会有其它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请期待啊。
四、问题驱动,整体感知课文
(一)分析“为什么是事理说明文”——旨在梳理课文内容
1、“事理”是什么意思?课文是不是这样写的?
【明确】判断事物,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
【明确】是的,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步骤】①指读。提要求:其他同学拿起笔,画出有哪些幻觉,注意抓住关键词 (提醒朗读同学节奏慢点)②前后桌交流一下。③举手回答。
【明确】集中在第2小节,具体如下:
现象一:太阳好像变大了
现象二:颜色深黄、殷红
现象三: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现象四: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现象五: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3、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醒】拿出昨天的《学案》,检查大家的预习,随机抽同学回答:一致认可的答案就过;有分歧的就重点研读。
【明确】重点研读第4、5两节。(后前后桌互动交流,互相查漏补缺)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提醒】在串讲时,第4小节要强调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强; 两个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以上、一般来讲(第三段中的“大都”也是);在讲第7小节要强调两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二)分析“为什么是科普说明文”——旨在品味文章语言
1、 “科普”是什么意思?从写作内容上看,它应该写什么?从说明语言上看,它有什么要求?
【明确】科学普及;说明内容应为科学知识,说明语言应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2、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课文生动形象吗?请大家朗读全文,将所有你认为生动形象的地方画起来。
【步骤】①前后桌交流。 ②指答。
【明确】第一段: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和富有感染力的词“无不”等,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
第二段:运用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出现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段中的“躺”——表现了夕阳懒洋洋的神态,是一个拟人化的动作;“缩身”——动作描写,写日落变成扁平的过程。作者把日落人格化了,表现了对日落的喜爱之情;),还出现了一些有感染力的词:“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可惜、美丽”和富有动感的词语:“坠落、镶、下移、消失”——描写了太阳和光线的神秘变化,很好地表现了日落景物的特点。)
第七段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提醒】第一段、第二段语言生动的地方最多,所以一定要加强朗读。在鉴赏时一定要指导鉴赏的方法,比如鉴别一个词语用得好不好,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替换法。如:
例子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例子2:①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②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五、自主小结收获,巩固已学知识
1、本文既是科普说明文,又是事理说明文,不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只是衡量标准的不同,一个是从文章作用上来分类的,一个是从文章内容角度上来分类的。
2、自主小结收获,巩固已学知识。
【明确】可能会有:这是篇科普说明文;这是篇事理说明文;文章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罗辑顺序;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读书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衡量一个词语好不好,替换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要善于观察生活;要善于多角度地看问题;要热爱科学,要有探索精神;看问题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等等。
3、对照学习目标,集体小结收获。
  
六、课堂及时训练,提升思维层次
1、好啊!我再为大家补充一个收获,请看大屏幕:我忽然想起一首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齐读,你觉得这个诗句有没有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光线折射原理)那么这个诗要不要改?
【明确】光线折射原理;不需要,诗毕竟是诗,何况王维古人当年也不一定能认识到。但是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不要被假象蒙蔽了双眼,要有一双慧眼,法眼,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那就全靠大家的努力了。
2、《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
七、教师寄语
用双眼仔细观察
用头颅认真思考
生活的有心人
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
八、布置课后作业,强化语言训练
1、补写练习:利用课文所学知识,补写《两小儿辩日》中“落日变凉”的原因。
2、改写练习:从4、5、6小节中任选一节,将其改写得更加生动易懂些,以更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落日的幻觉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绮丽( ) 殷红( ) 坠落( ) 镶( )
收敛( ) 衰减( ) 尘埃( ) 吟咏(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日薄西山,气息淹淹。 改
(2)随着太阳的堕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 改
3、解释下列词语。
(1)日薄西山:
(2)气息奄奄:
(3)绮丽:
(4)衰减: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 。(效果 效应)
(2)太阳变扁的 ,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幻觉 幻想)
5、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6、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7、第1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
8、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文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壮观的景象?
9、第2段在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
10、第3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1、第4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饮水与健康
李复兴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2/3 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需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人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出废物, 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玲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 ,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 所以, 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 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 ,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 1/3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另外,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摄食中枢,人容易 “反食”。
(选自《自然与人》,有删改)
12、本文扣住饮水,着重说明了什么问题
1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14、文章第⑤、⑥段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15、文章结尾说“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中含糖,喝多了会抑制摄食中枢,人容易‘厌食’”。事实上,在我们周围,喝饮料代替喝水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读了本文,你对喝饮料代替喝水的现象有了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本文饮水知识和身边生活现象简要谈谈。
表达实践
16、观察日出或日落,然后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
中考链接
17、下面的句子是个病句,并且有—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指出错误原因并提出修改意见。
拍摄“锦绣河山”的电视节目由凤城电视台和方正集团联台录制,目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说明句子病因并修改:
标点符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语精华
☆古诗中的夕阳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8、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10、天连秋水碧,霞借夕阳红。——赵翼《太湖暮归》
11、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李白《登新平楼》
12、莫道碧桃花独艳,淀山湖外夕阳红。——苏曼殊《吴门》
13、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14、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5、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汪元亮《湖州歌》
20.落日的幻觉
1、q yān zhuì xiāng liǎn shuāi āi yín 2、“淹”改“奄”,“堕”改“坠” 3、(1)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2)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3)绮丽:颜色美丽。(4)衰减:减弱,减退。4、(1)效应 (2)幻觉 5、“看上去”表明日落时的太阳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是人的错觉造成的,而不是真实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6、(1)前句用双重否定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强调的作用,强调人们对日出的喜爱。(2)前句用“可惜”比后句用“但”字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章富有情趣。7、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更强。8、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几个词语来形容。文中具体写了这样几种景象: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太阳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灿烂的晚霞;神秘的蓝灰色暗弧和暗弧外面的亮弧,并伴有迷人的紫光。9、过渡段 承上启下 10、作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11、“由于……亮弧”(第四段开头部分)。 12、着重说明了饮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饮水要注意的问题。(意思相近即可)13、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的:①水是人体必需的物质;②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④喝足够的水,可延缓衰老,利于长寿。14、参考:①“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 成人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作用:用数字准确具体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这一特点。②“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作用:精确说明了特定体重的中年人每日的排水量。③“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或:每日“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作用:精确说明了人一天所必须的饮水量,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15、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谈出自己的认识,结合了本文饮水知识和生活中喝饮料代替喝水这一现象即可。16、略 17、说明句子病因并修改:“拍摄”与“录制”重复,应删除“拍摄”。标点符号修改:“锦绣河山”是电视剧名称,应用书名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落日的幻觉》学案(书本第155页)
               
一、预习提示  
本文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说明事理的小品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接着笔锋一转,介绍了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二、预习内容  
【第一步:认真仔细,梳理课文】  
请认真阅读课文两遍,标清小节。  
【第二步:动手查找,疏通字词】  
1、加点字注音  
幻觉( ) 绮丽( ) 殷红( )
日薄西山( ) 气息奄奄( )  
2、解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三、课堂练习  
1、在文中运用筛选、提取信息的方法,勾画出的关键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了      
说明顺序:  
2、文章运用了哪些典型的说明方法?请举例。  
说明方法:   
例   
说明方法:   
例   
四、课后作业  
1、我的文字  
   
2、请在文中找出几个体现本文语言生动性的词语和句子,并择一例说说其生动的原因。  
词语:   
句子:   
原因:   
【附参考资料】  
落日变大了  
    
如果我们用一架调好的照相机各拍一张落日和中午的太阳,比较一下便会发现它们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好像是落日大些呢
原来我们的眼睛在观察物体时,感觉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实际大小,另外还受距离远近、背景衬托以及物体本身亮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先说“ 背景衬托”。 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晚上,太阳要从地平线落下,由于地平线离我们很远,远处背景中的树木、房屋小得使人看不清楚,太阳在这个背景下落在地平线上,看起来就显得很大;而中午太阳高挂在广阔的天空,和大地上近处高大的树木和房屋比较,就显得很小。
再说说“ 光渗现象”。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 光渗作用”。当太阳下山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  
因而太阳显得明亮,光渗现象不显著,看起来就觉得小了。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落日大些的原因。  
同时,跟眼睛的结构也有关系。晚上所见太阳之所以比中午显得大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落日的位置低,我们观察时眼睛是平视的,眼球中的晶状体保持正常的状态,凸起程度较小,焦距较大,太阳透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也较大。而中午我们观察太阳需要抬头仰视,又由于受头颈弯曲程度的限制,太阳光不能直射进入人眼,我们看太阳是斜视的,为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晶状体便会不由自主地凸起来,使其焦距变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会变小些,所以仰视时会觉得太阳小些。
另外,还因为是光线折射的缘故。我们早上看太阳时因角度低,光线经过的空气层较厚、密度较大,会产生折射作用。中午时空气层相对薄一些、密度较小,光线又是直射,看起来比较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落日的幻觉
早晨日出,傍晚日落,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你用心观察过这样的自然现象吗?喷薄而出的朝阳与缓缓坠落的夕阳是否勾起过你美妙的遐思呢?你又是否思考过其中蕴含的一些科学道理呢?自读本文,你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 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⑧]”。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⑨]”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⑩],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11]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12],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