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第1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第1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5 09:2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6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艾青从小酷爱绘画,18岁考入西湖艺术院,1929年留学法国,1932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
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到武汉,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职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1996年5月5日因病逝世
【作品】 《火把》《向太阳》《北方》《光的赞歌》等
二、背景链接
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改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不仅有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艾青一出生就被寄养到大堰河家,在大堰河的精心抚养下成长,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雪花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23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于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写下了这首赞美诗。
三、相关常识
1.自由诗
诗体的一种,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其创始人,他的诗歌《草叶集》,就是用自由诗体的形式写的,中国自五四运动以后也流行这种诗体。艾青的许多诗歌,长短不拘,形式不论,也属自由诗的范畴。
2.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0年7月,该组织在上海创立,简称“美联”。该联盟以时代美术社为基础,由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杭州艺专、中华艺大等校及白鹅绘画研究所组成,主任许幸之,副主任沈西苓,总干事于海,选许幸之、沈西苓、于海、胡以撰等9人为执行委员,接受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领导。通过飞行会、散发传单、秘密印刷画报及宣传画等方式进行宣传。1936年春,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停止活动,不久“美联”解散。
三、辨析词义
1.漂泊·飘零
[辨析] 都有“生活不安定”的意思。
“漂泊”本义指随波浮动或停泊。用于船只,如渔船在江面上漂泊。
“飘零”本义指坠落、飘落。用于树叶、花瓣等,如落花飘零。
“漂泊”与“飘零”在比喻义上的区别是语义轻重不同:“漂泊”语义较轻,指的是生活不够稳定的状态;而“飘零”语义较重,指的是生活失去依靠的状态。
[情境选词] ①他厌倦了那种_______不定的生活。
②没有秋日落叶的_______,何来新春绿芽的明丽。
漂泊
飘零
2.养育·孕育
[辨析] “养育”指经过抚养、教育使(人)成长。“孕育”指怀胎生育,常用来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情境选词] ①父母的_____恩重如山,做儿女的一生也报答不完。
②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_______了绚丽多彩的文化。
养育
孕育
四、积累词语
[释义]
1.天伦叙乐:叙天伦之乐,叙谈父子、兄弟间的快乐之事。
2.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心里慌乱。
3.大红大绿:指颜色浓艳。
[明确]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她的奶长大的。这首诗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揭露和诅咒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本文主要艺术手法:①错落有致、长短不一的排比。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和这种大排比的手法与句式相关。②反复的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回肠荡气、意远韵长的旋律美,从而渲染了诗情画意,突出了各节之要旨。
[明确] ①细节描写的作用:“厚大的手掌”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表现了大堰河的善良和慈爱。②排比句式:诗人连用八个“在你……之后”,加强了语势,强化了情感,表现了大堰河的日夜操劳,表达了“我”对她的赞美与同情。
[明确] 用了六个“她含着笑”构成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洗衣、洗菜、做饭、喂猪、晒大豆和小麦……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的勤劳、纯朴、宽厚、善良、本分。
[明确] 
对比内容 表达效果
两个家庭的生活状况 揭示了黑暗社会的不合理,激起读者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我”在家里的“新客”地位与在大堰河家里所受的爱抚 清楚地显示出诗人的亲疏与爱憎
美丽的梦境与凄惨的死亡,生前的辛勤操劳与死后的凄苦悲凉 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力地揭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 “四十几年”“数不尽”与“四块钱”“几束”“几尺长方”“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酬!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些数量词的对比之中。
[明确] 表达方式上的特点:直接抒情。表达效果:运用八个“呈给……”的句式,形成排比,强化了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感激和赞美之情。以“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这样的诗句,抒发了对像大堰河般的广大劳动妇女的讴歌和赞美,升华了主题,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微任务二 鉴赏诗歌的形象
【任务导引】
这是一首献给保姆大堰河的诗篇。诗人叙述了这位普通中国妇女平凡而坎坷、不幸的一生,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母亲由衷的感恩之情。大堰河,也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的代表。
[明确] 叙述的事情:
搭好灶火之后 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拍去炭灰之后 尝到饭已煮熟之后 放好酱碗之后 补好破衣之后 包好伤口之后 掐死虱子之后 拿起鸡蛋之后 性格特点:这八个场景表现了“我”在大堰河家中生活的情景,这对于“我”这个遭家庭冷落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善良、慈爱、无私的性格特点。
[明确] (观点一)她是一个反抗性不强的、逆来顺受的、有些愚昧的旧中国农村妇女。首先,她在家庭里逆来顺受,丈夫平时总是打骂她,但她还是靠出卖乳汁养活这个家。其次,她是地主压迫、剥削的对象,但她对这种压迫和剥削并没有丝毫的不满,甚至总是“含着笑”,去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事。甚至想吃乳儿的婚酒,想娇美的儿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真是痴人说梦。
(观点二)她是一个乐天安命、质朴乐观、慈爱博大的旧中国农村妇女。“含着笑”去做每一件事,表现出她的乐天安命、质朴乐观;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表现出了她慈爱的性格;她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深爱着自己的乳儿,这表现出了她的博大胸怀。
运用反复构思文章
【课内挖掘】
运用反复,可以加强情感和音节的韵律。反复的手法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一个突出的特征。如第一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
的保姆”,表现了对大堰河的深情。第三节首尾句反复吟咏“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低沉的思念之情。第四节、第六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反复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技巧指导】
1.汉字的反复
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老舍《趵突泉》
这段话中的“冒”字,有“往上升”“向上蹿”之意。为什么老舍先生要连用三个“冒”字呢?再读这段话,从三个“冒”字中你会感受到三个大泉一个比一个有活力,永远不知疲乏,永远不知退缩,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它不断地向上翻滚跳跃,就这样冒了三千多年。
表达妙招——反复,表现特点
一个字反复地出现几次,一定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也一定会凸显事物此方面的特点。
2.词语的反复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陶金鸿《秋天的雨》
在这段话中,“轻轻地”连续出现了两次,反复读两遍,我们可以感受到秋天的雨悄无声息来临的特点。“轻轻地”反复出现两次,表现了秋雨出现时的状态,从而也更加突出了秋雨的特点之一——“轻柔”,呼应了前面的“温柔”二字。
表达妙招——反复,突显状态
一个副词或形容词,反复地出现几次,这就自然地凸显了事物的状态。
3.句子的反复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美国作家马克·汉林《地震中的父与子》
从父亲这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急切,以及对得到他人的帮助的期盼。而作者有意重复这同一句话,又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内心的坚定,他恳求得到他人帮助,一心想救出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人物语言的魅力,重复的魅力。
表达妙招——反复,表达情感
一句话反复出现几次,透过这句话,便触摸到了人物的内心,体会出了人物内心的真挚情感。
4.细节的反复
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夜莺的歌声》
这两段话,让我们看到两幅一模一样的画面。前一段是故事的开头,后一段是故事的结尾。一样的地方,一样的人物,一样的服饰,一样的动作,在这背后还隐藏着一样的任务——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个可爱的男孩,尤其那一样的动作“不知在削什么”,更让我们看到了男孩内心的坚定。
当读者再一次阅读到男孩穿着相同的服饰、做着相同的动作时一定会产生无限遐想,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表达妙招——反复,回味无穷
细节的反复,会让读者回味无穷。当读者再一次阅读到这一细节的时候,既会回味已经发生的情节,同时也会联想还没有发生的情节,增添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参考示例] 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汗水去开垦它;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诚心去改造它;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智慧去播种它。
[参考示例] 南国的红豆啊,红得活泼,像泉水的叮咚,让人清爽。南国的红豆啊,红得艳丽,像朝阳的初生,让人神往。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
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