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诗经》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出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2.体会《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和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称《诗》,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初步了解《诗经》
在表现手法上,《诗经》往往兼用赋、比、兴等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初步了解《诗经》
1. 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请自由朗读《关雎》数遍直至有所感悟。
2. 与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诗歌的美感,形成小组讨论的结果。
3. 小组展示自己讨论的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总结。
(一)读出诗之韵律
感受《诗经》魅力
参考示例: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例如:“窈窕 / 淑女,君子 / 好逑。”在朗读中充分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读诗要注意节奏感,适当的时候语速要放慢。例如:“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就要读得缓慢一些。
读诗还要注意诗中人物的情感,努力做到声情并茂。例如:“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要读出欢愉的情绪。
(一)读出诗之韵律
感受《诗经》魅力
1. 理解诗歌大意。
(1)朗读诗歌,边读边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画面,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2)根据页下注释读懂诗歌,完成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二)感受诗之意蕴
感受《诗经》魅力
参考示例: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的故事。追求者的形象: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二)感受诗之意蕴
感受《诗经》魅力
2.探究诗歌内涵。
“窈窕淑女”仅是指主人公心中热切追寻的佳人吗?我们不妨把思维打开,把视野放开阔一点。想一想,这首诗的主题除了追求爱情之外,还可以有怎样的理解?
(二)感受诗之意蕴
感受《诗经》魅力
1. 分析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三)欣赏诗之写法
参考示例:
第二、三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个别字句,形成了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这一特点用两个字概括,叫“复沓”;用四个字概括,叫“重章叠句”?
感受《诗经》魅力
2.小组讨论,以《关雎》为例,赏析复沓之美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欣赏诗之写法
参考示例:
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给人一种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感受《诗经》魅力
3.请男生示范朗读这首诗,读出形式上重章叠句的效果。
(三)欣赏诗之写法
感受《诗经》魅力
4.诗歌中常用“赋”“比”“兴”的手法。赋,即叙事;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以《关雎》为例,分析诗歌中的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欣赏诗之写法
感受《诗经》魅力
(三)欣赏诗之写法
参考示例:
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叙述自己思念女子,难以入眠。)
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比喻君子与淑女是很好的配偶关系。)
兴: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感受《诗经》魅力
《诗经》
《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尊为 家经典著作。共( )篇,分为( )( )( )三大类,运用( )( )( )等手法。
诗经
儒
305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文学常识填空
蒹葭的出处
《蒹葭》是十首秦风中的第四首。
秦,国名,其地即今天陕西、甘肃部分地区。
关于国风,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朱熹还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各言其情者也。”
蒹葭《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四人一组,组内分工合作学习。运用学习《关雎》的方法,一人根据注释解读诗歌,一人赏析诗歌的美好情感,一人赏析诗歌的回环音韵,一人赏析诗歌的赋、比、兴手法。合作学习后,四人一起(或分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各组合作学习完成后,分别上台展示学习成果。
3.比较阅读《关雎》和《蒹葭》在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建议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
领略《蒹葭》神韵
参考示例:
相同点: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都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都使用双声叠韵词,富有音韵美;情感上都抒发了对佳人的执着追求,对美好理想的不断追寻。
领 略《蒹葭》神韵
参考示例:
不同点:《关雎》表达的情感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表现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着惆怅与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感强;《蒹葭》意境朦胧,情感更深挚、悠长,表达更委婉、含蓄。
领略《蒹葭》神韵
1 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2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 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
清晨(拂晓)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写景多为抒情,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
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深入思考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中心思想
描写一位青年在怀念他的情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真诚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描写艺术形象
一、蒹葭、霜露、秋水
二、伊人在水中央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
——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
——可望不可及
——执著追求
特点
艺术手法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4、意境矇眬,含蕴不尽。
艺术手法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4、意境矇眬,含蕴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