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陋 室 铭
刘禹锡
目
标
第一
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第二
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享受文章的韵律美。
第三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座右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激励警戒自己
吟咏诵读感韵律
自由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提示:
陋(lòu)室 德馨(xīn) 苔(tái)痕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刘禹锡
吟咏诵读感韵律
找出韵脚,读出韵味。
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验。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草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之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鉴赏品味话陋室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徳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鉴赏品味话陋室
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生活环境幽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之人风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活情趣高雅
隐含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鉴赏品味话陋室
“陋室”已然“不陋”,最后三句是否可以删去呢
不能。此处以古代贤人类比——扬雄德重不论室简、诸葛亮才高不论室陋,说明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后人评价“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扬雄”。李白曾有诗“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亭”。赞曰:“庐虽简,人可怀天下,有名主三顾茅庐,诸葛名垂宇内;亭虽陋,人不近权臣,作四赋屡谏其主,扬雄文行后世。”
鉴赏品味话陋室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 子罕第九》,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最后一句,暗含以“君子”自居之意,巧妙照应“惟吾徳馨”,结构更见缜密。
小结
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
推
荐
印
陶渊明的《饮酒》
梁实秋的《雅舍》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拓
展
印
仿写一篇铭。
示例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感谢大家观看
刘禹锡《陋室铭》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
周敦颐
目标
第一
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
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出的高洁志趣。
第三
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
——李白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周敦颐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
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
读准字音:
颐(yí)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涟(lián) 亵(xiè) 鲜(xiǎn)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朗读点评
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而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就很多了!
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
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
一词多义
之
远
清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香远益清(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
①省略句。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②判断句。
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也”表判断)
文言句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正直,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
不攀附权贵
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言志,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君子之风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衬托手法,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小结中心思想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1.花木本无所谓格调的高下和感情的多寡,文人们却赋予花木不同的情感,周敦颐赞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刘禹锡却说荷花缺少热情;周敦颐厌牡丹之富贵,刘禹锡却赞颂牡丹的倾国之色,“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花自无情人有情,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对牡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各自的看法。
2.学习爱莲说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志趣通过某些物品表现出来。
莲
周敦颐《爱莲说》
感谢
大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