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二章《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课件+教案+学案+文字素材+视频素材+同步练习)(3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第二章《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课件+教案+学案+文字素材+视频素材+同步练习)(3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12-28 10:29:27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同步试题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苏醒可适量注射(  )
A.甲状腺激素    B.生理盐水     C.性激素     D.葡萄糖
2.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血糖升高是神经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体液调节
D.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3.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调节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神经及神经中枢是(  )
A.交感神经、下丘脑  B.副交感神经、下丘脑  C.交感神经、大脑  D.副交感神经、大脑
4.因血糖造成的惊厥和昏迷的直接原因是(  )
A.胰岛素分泌过多  B.脑细胞供能不足  C.骨髓肌供能不足  D.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
5.有关吃糖代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   B.血糖含量超过160-180mg/dl就会尿糖
C.正常人大量吃糖也会有尿糖现象  D.下丘脑的活动与血糖调节无关
6.下列促进血糖升高的激素最全的一组是(  )
①胰岛素  ②胰高血糖素  ③肾上腺素   ④性激素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7.促进合成、分泌胰岛素的最适宜刺激是(  )
A.消化道中糖类物质太多  B.血糖浓度升高  C.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植物性神经的活动
8.出现持续性糖尿的原因可能是(  )
①一次性食糖过多    ②胰岛A细胞损伤     ③胰岛B细胞损伤 
④肾小球病变,通透性增强       ⑤肾小管病变,重吸收障碍
A.①或②     B.②或④    C.③或⑤    D.①或⑤
9.下列不是糖尿病患者的特征是(  )
A.多尿、口渴、多饮   B.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 
C.饮食增加,体重变轻  D.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发生障碍、分解减慢 
10.关于糖尿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糖升高就会从尿中排出  B.血糖升高后,细胞可利用的糖增多
C.病人尿中糖多所以尿多   D.病人的尿多是因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低
11.李玉同学将某种激素注射到金鱼的鳃部,很快金鱼便失去平衡浮在水中。此时李玉同学又将葡萄糖加入水中,不久金鱼又恢复正常,请分析原因(  )
A.注射的是能上腺素,使血糖过分降低  B.注射的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血糖过分增高
C.注射的是胰岛素,使血糖过分降低   D.注射的是肾上腺盐皮质激素,使血糖含量过低
12.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这一发现有望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过服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关于真菌化合物的推测,肯定错误的一项是(  )
A.该化合物具有促进血糖氧化分解的功能  B.该化合物应该是蛋白质类物质
C.该化合物应该是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   D.该化合物能促进肝糖元的合成
二、非选择题
1.下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
(1)正常情况下发生①过程的主要原因是 。
(2)正常情况下产生②过程的主要原因是 。
(3)当由于①使血糖含量上升时,A 的分泌会增加,通过 作用使血糖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当由于②使血糖含量降低时,B   的分泌增加,主要通过促进      ,使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
(4)A的增加会③ B的分泌。相反,B的分泌增加会④ A的分泌,从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2.糖尿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它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胰岛素是一种激素,哺乳动物体内都有胰岛素,且生理作用相同。请通过实验证明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实验材料:两只发育良好的白鼠,甲、乙两试管,新配制的Cu(OH)2溶液。
实验原理:(略)
实验步骤:
第一步:用手术摘除一只白鼠的胰腺(不考虑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另一只白鼠不做任何处理,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用其尿液进行实验验证。
第二步: 。
第三步: 。
实验现象:甲试管:       。
乙试管: 。
实验结论: 。
分析思考:
(1)如果给摘除胰腺的白鼠饲料中加入胰岛制剂,上述实验结果有无变化?为什么?
(2)治疗人类糖尿病的药物中也有口服药品,你认为这些口服药的作用机理如何?
[拓展提高]
1.(2004年北京理综,30)正常情况下,狗的血糖含量维持在90mg/dL左右。在运动前后,狗的血糖及相关激素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1.8-4.5min内,血糖的变化是 ,这种变化满足了运动时机体对 的需求。该时间段血液中迅速增加的激素是 ,与此激素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
(2)4.5-5min内,引起血糖变化的激素是 和 。它们之间具有 作用。
(3)9mi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表明机体通过 调节,可以实现 。
2.下图为糖代谢示意图,据图回答:
(1)当体内G过多时 分泌增强,使G进入A合成 ,进入 合成肌糖元,进入组织细胞进行[④] 和[⑤] 。同时还抑制[②] 和 。
(2)当G在血液中含量过低时, 的活动加强,并分泌 ,它主要作用于A促进[②] ,同时促进 。
(3)当机体使B物质供能时,可能发生在 时,当B物质合成时,是 供应过量。B物质的合成场所是 等。
(4)当磷脂供应不足时,可以造成 的合成受阻,并有可能使A器官发生的变化是形成
同步练习
1.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凋节中枢兴奋
B
认为炎热环境中,人体温觉感受器受抑制。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汗液的分泌量增加,从而散热增加。而当人处于寒冷环境时.冷觉感受器兴奋,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使体内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
2.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A或D
对体温调节过程理解不清楚,认为大脑皮层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或认为炎热环境中可降低新陈代谢。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在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有温觉感受器。在炎热环境中,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增大汗液分泌,使散热量增加来调节体温,但不能以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来减少产热的途径维持体温。
C
专家会诊
人体代谢过程中,体内营养物质不断进行生物氧化,释放能量,即是产热,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人体通过产热维持体温或使体温升高。同时代谢产生的热量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从人体散失到外界环境中,即是散热过程,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实现,通过散热可防止体温升高或使体温下降。只有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人体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考场思维训练
1 正常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
A.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减少
B.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增加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增加
D.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减少
答案:A 解析:人处于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有利于机体产热,同时皮肤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机体散热。
2 下列关于在寒冷环境里的生理变化,叙述的正确的是
A.交感神经活动加强,皮肤的血管舒张
B.交感神经活动减弱,皮肤温度下降
C.交感神经活动加强,皮肤的血管收缩
D.交感神经活动减弱,骨骼肌松弛
答案:C 解析:在寒冷的环境中,寒冷刺激了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使交感神经活动加强,皮肤血管收缩。
探究开放题预测
预测角度1 水和无虮盐调节与人伸代谢综合应用
下图是人体营养物质和代谢物质转运简略示意图,据图回答: 若图中的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是相同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若序号代表水,当④>①时,试分析②、③的变化 。
(2)若序号代表*,人每天的生活全过程中,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3)若序号代表的是各种功能细胞,则(填序号)
A.各细胞的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种类和含量最丰富的是 。
B.若给某人滴注氨基酸营养液,生理活动明显增强的是 。
C.造成以上各种功能细胞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当汗液分泌过多时,人体内水分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钠盐调节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主要指载体,吸收的物质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也越多。滴注氨基酸营养液,当形成原尿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加强。
(1)②基本不变,③肾小管重吸收加强 (2)D (3)A.①③ B.③ C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
预测角度2侦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综合应用
2.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根据图解回答问题。
(1)图中 途径表示 过程。
(2)B途径是骨骼肌通过 作用完成的,其反应式是 。
(3)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小时内,都处于39℃,若A、B、 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A+B C+D。
(4)图中的a、b均表示为运动神经纤维,其中a为 ;b为 。
体温调节主要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是神经调节过程,通过加强骨骼肌、内脏的呼吸作用增加产热,而通过血管舒张、汗液增多增加散热等方面,共同维持人体体温的平衡。
(1)神经调节 (2)呼吸 (3)A+B>C+D (4)植物性神经纤维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预测角度3 血糖的调节与实验设计的综合
1.胰岛素是调节机体血糖的激素之一,当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动物会出现惊厥、昏迷现象(低血糖晚期症状)。现有如下材料,请设计实验说明当动物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可缓解症状。材料:身体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数只、1 mL注射器、 50%葡萄糖水溶液(每次用量o.01mL/g)、蒸馏水、用酸性生理盐水配成的胰岛素溶液(2U/mL)(每次用量 0.1mL/10g)、酸性生理盐水。
(1)实验步骤:
①获取实验材料并分组:
②实验组:
③对照组:
④培养观察:
(2)预计实验结果:
(3)实验结论:
(4)借鉴上述实验及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①胰岛素含量升高引起惊厥现象的原因是
②假如人体出现类似的低血糖晚期症状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③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是 调节
利用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的原理,使小鼠表现出低血糖症状,而本实验要求说明静脉注射葡萄糖可缓解该症状,因此应设计对照,对照组不注射葡萄糖,而实验组静脉注射葡萄糖,然后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①取数只身体状况相同的小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同时注入等量的胰岛素溶液,当其出现惊厥现象时,备用。(对注射剂量不作要求)
②甲组小鼠及时从静脉注入适量的葡萄糖水溶液
③乙组小鼠同时注入同量的蒸馏水
④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观察小鼠情况
(2)甲鼠昏迷状况得到缓解,乙鼠因昏迷时间过长会死亡
(3)当小鼠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可缓解症状
(4)①脑部供能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分解
②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③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同步练习3
1.体处于饥饿状态时
A.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A或D
对血糖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理解不清楚。当人体饥饿时,由于血糖的消耗浓度降低,此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并分泌胰高血糖素,它能够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另外,下丘脑中的有关神经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它能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
B
2.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人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B或D
认为糖尿病是由于摄入过量的糖引起的,或对胰岛A和B细胞的功能不清楚。糖尿病是因为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血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而由肝脏释放和非糖物质转化来的葡萄糖则增多,因而出现高血糖。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而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两种激素间是拮抗作用。
A
3.情况下,狗的血糖含量维持在90mg/dL左右。在运动前后,狗的血糖及相关激素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1.8~4.5min内,血糖的变化是 ,这种变化满足了运动时机体对 的需求。该时间段血液中迅速增加的激素是 ,与此激素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
(2)4.5~5min内,引起血糖变化的激素是 和 。它们之间具有 作用。
(3)9ml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表明机体通过 调节,可以实现 。
(1)升高 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2)胰岛素 肾上腺素 协同 (3)激素 血糖平衡
对血糖保持稳定过程中各种激素之间的关系没有理解清楚。从图中看,1.8~4.5 min内血糖升高,同时胰高血糖素也升高,与该激素起协同作用的激素
为肾上腺素。4.5~5 min内,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都减少,两者间为拮抗作用。上述血糖调节需要体液调节.同时也有下丘脑有关神经参与的神经调节过程,共同实现人体的稳态。
(1)升高 能量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2)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拮抗 (3)神经和体液稳态专家会诊血糖平衡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对于保证人体能量供应有重要意义。胰岛素作用,一方面增加血糖的去路,促进糖氧化分解、转化脂肪、合成糖元,另一方面抑制血糖来源,抑制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肝糖元的分解而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还能促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而升高血糖。
考场思维训练
1 下图所示过程是人体内糖代谢过程的简图。清根据图反映的过程,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如果图示的细胞是肝细胞,则图中A所示物质最可能是 。如果A物质不能沿相反的方向进行,则图中的细胞最可能是 细胞。
(2)你认为流经图中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的变化主要为 。
(3)图中 过程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是自由扩散。
(4)如果人体内胰岛素浓度过高,则图中 过程将明显加快。
(5)如果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 。此病主要影响人体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
答案:(1)肝糖元 肌 (2)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或含氧量降低) (3)④ (4)③ (5)红细胞 三 解析:本题较为综合,要求能联系血糖的来源、去向及利用过程,涉及了血液循环、遗传变异等知识。
同步练习
1 为抢救危重病人,常给病人输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 o.9%的氯化钠溶液)。输生理盐水的理由是
A.无机离子能自由进入细
B.补充水分,维持体液平衡
C.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D.补充血细胞所需要的营养
答案:C 解析:0.9%的NaCl溶液与人体为等渗溶液,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2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血浆中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B.血浆运输养料和废物
C.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D.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
答案:C 解析:食物殊渣只是经过了消化道,并没有进入内环境。
3 下列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C.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D.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液
答案:B 解析:淋巴与组织液之间转变为单向,只能由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
4 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时,丢失大量水和钠盐,使血钠含量下降,将导致
A.醛固酮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B.醛固酮分泌增加,尿量增加
C.醛固酮分泌减少,尿量减少
D.醛固酮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答案:D 解析:醛固酮分泌增加可使机体重吸收纳,同时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水分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5 人体重要的腺体——胰,主要由外分泌部细胞和胰岛细胞组成,其功能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外分泌部细胞能合成多种消化酶,不能合成胰岛素
B.胰岛细胞不能合成酶,能合成胰岛素
C.外分泌部细胞的分泌物通过导管输入十二指肠
D.胰岛细胞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
答案: B 解析:胰岛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同时自身代谢时也需自身合成酶。
6 下列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大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因此必须每天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才能满足营养需要。
②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对症下药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来辅助降低体温
③当人体摄取食盐较多时,肾可通过尿排出多余的钠,摄取食盐少时,尿中几乎不含NaCI,因此人体的钠的排出量几乎等于摄人量
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人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针刺没有感觉但能运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②高烧的病人应适当的撤减衣被以利于散热,④所示过程应出现有感觉而不能运动的现象。
7 肾脏排尿的意义是
①人体排出水分的最主要途径 ②可以排出部分热量,以利调节体温 ③可以排出多余的 ④可以排出体内多余的钾盐和葡萄糖 ⑤可以排出代谢废物 ⑥可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⑥
答案:C 解析:肾脏排尿的意义是人体排出水分的最主要途径:可以排出多余的*,可以排出代谢废物,可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8 下列对皮肤功能的叙述,哪项是有错误的?
A.通过汗腺分泌及皮肤血管的收缩与舒张起调节体温的作用
B.具有弹性和韧性起保护作用
C.通过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起排泄作用
D.接受冷、热、触、痛等刺激,起感受作用
答案:C 解析:皮脂腺主要向皮肤分泌皮脂,起到润滑皮肤、保护皮肤的作用,无排泄功能。
9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
答案: D 解析:尿液中所含有的糖,带出大量的水。
10 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原因引起③增多的实例 。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脂肪肝患者的脂蛋白合成量 。
(6)如果图中①细胞为B淋巴细胞,则合成抗体的细胞器是 ,抗体存在于上图中的 部位(填标号),B淋巴细胞参与人体特异性免疫中的 免疫。
答案:(1)②③ (2)自由扩散 6 三 (3)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营养不良、花粉过敏、肾小球肾炎(只要举出一例即可得分)(5)二氧化碳、尿素等 减少 (6)核糖体 ②③④体液 解析:较为综合地考查了内环境与营养物质、代谢、免疫等知识,要求能将内环境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
11 如下图示正常人受到寒冷刺激时的部分调节过程。 A、B、C表示调节物质,a、b、c、d表示调节效应。请据图分析回答(内填物质编号):
(1)寒冷时的体温调节以 为主,与 C具有协同作用的调节物质是 。
(2)正常机体血液中C对A、B的分泌起 调节作用,a~d中调节效应相同的是 。
(3)甲状腺的发育和发挥作用几乎全靠 的作用。B物质只能作为甲状腺细胞的信号,与甲状腺细胞膜上具有特定 (物质)有关。
(4)激素的产生需要特定刺激。图中可见,垂体激素分泌量直接由 控制。
(5)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婴儿出生后到一岁左右。 直接影响大脑发育。此外,如果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脑细胞数量和大脑皮层神经元的 数量都将减少,很难在日后弥补。
答案:(1)神经调节 肾上腺素 (2)反馈 a与b,c与d(3)B 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 (4)下丘脑(产生的激素) (5)C 甲状腺激素 突触 解析:考查对体温调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知识的理解应用。
《内环境与稳态》
7高考江苏卷,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HPO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解析: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外液。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结构,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包括免疫、pH、渗透压、体温和血糖等。
答案:A
绿色通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变式训练
1.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叫细胞外液。根据内环境的定义可知,毛细血管壁细胞外的液体是血浆和组织液,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外的液体是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C
【例题2】(2007高考上海卷,19)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解析:神经递质由神经细胞释放到内环境中,作为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这是在内环境中完成的。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是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中完成。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是在消化道中完成的。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是分泌蛋白的形成和分泌过程,是在细胞内完成的。
答案:A
绿色通道:激素、递质等信息分子作用于靶器官与靶细胞受体结合,是在内环境中完成的。
变式训练
2.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D
【例题3】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解析: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细胞功能的正常进行需要稳态,所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并导致疾病,但发生疾病并不一定是由血液成分不稳定引起的。
答案:D
绿色通道:稳态是人和动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现将人体细胞外液中pH、温度、渗透压及部分化学物质含量的正常值总结如下,以供判定是否处于稳态。
(1)pH:正常人的血浆pH在7.35—7.45之间。
(2)温度:37 ℃左右。
(3)渗透压:人的血浆渗透压在37 ℃时,约为770 kPa,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
(4)水在血浆中的正常含量为90%—92%;内环境中的O2、CO2、各种无机盐离子都有一定的浓度范围。
稳态失衡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而发生疾病,但疾病不一定都是因稳态破坏引起的,如遗传病、传染病等。
变式训练
3.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解析: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通过三条途径:一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大量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二是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一部分水和二氧化碳;还有一部分水、无机盐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答案:D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2.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 ①   B. ②   C.③   D.④
3.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4.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6.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10.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1.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1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内环境
13.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 )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14.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15.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16.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17.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C.组织液
淋巴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18.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19.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21.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稳态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内分泌腺参与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22. 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二、多项选择题
23.图是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人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 C.血红蛋白属于①的成分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
24.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pH值 D.渗透压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共80分。
25.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 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
26.右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 ,其中A代表 ,B代表 ,C代表 。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E 。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_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 、 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 、 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 、 系统。
[参考答案]
1—5 DBCDD
6—10 ADDCD
11—15 DBDDC
16—20 CCBBC
21—22 BC 23 ABD 24 ACD
25⑴ ②③ ⑵ 自由扩散 4 三
⑶②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⑷PH值
⑸氧气、营养物质等 二氧化碳,尿素等
26(1)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2)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3)消化系统 循环(4)循环系统、排泄。循环系统、呼吸。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
【旧识回顾】
1、植物生长素的生理特性 。
2、植物激素的种类 、 、 、 、 。
【新知导学】
一、动物细胞必须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阅读教材P15回答问题)
1、单细胞生物:细胞 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细胞 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是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3、多细胞动物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4、稳态
(1)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______ ____,使各个器官、系统_____ _____,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 _____叫做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
(3)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就必须依靠 和 的活动来完成。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葡萄糖才能够正常分解提供能量?在何种情况下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________ 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举例说明稳态的调节机制
【反馈检测】
1、正常情况下,在以下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水和无机盐 ④激素 ⑤尿素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
2、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3、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
A.血浆中尿素过多 B.皮下脂肪组织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 D.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4、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
B 牛奶喝进胃中
C 注射胰岛素
D 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课题
内环境与稳态
日期
课时
1
教法
谈话,讨论
学法
比较,分析,综合
教具
课件或挂图
教材分析
重点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难点
稳态的概念
考点
内环境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的稳态
疑点
稳态的概念




知识目标
1.内环境的知识(理解)
2.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
能力目标
1.?图形辨析能力
2.?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对立统一及相互联系的观点
?
?
?
?
?
?
?
教学内容
一.内环境
?3.细胞外液的成分:
①水:最多.
②无机盐离子:K+,Na+,Ca+,Cu+,Zn+,Mn+,Co+,HPO42-,HCO3-,Cl-,I,F-.
③气体:O2,CO2.
④有机化合物:脂类,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
⑤激素.
⑥代谢物质:CO2,NH3,尿素.
4.内环境的作用:
由此可见,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内环境的稳态
1.影响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因素:PH,渗透压,温度等
2.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过高或过低超过0.4个单位就会出现碱中毒或酸中毒
正常人的体温为37.5℃,临床观察表明:P.14
正常人血浆的渗透压在37℃时约为770Kpa,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
3.调节血液PH处于正常范围的方式:缓冲物质(对)的缓冲作用
缓冲物质:弱酸-强碱盐,如: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1)代偿性调节反应: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组织和器官的活动,并产生一些反应,来减小这种变化.
(2)神经—体液调节
归纳: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说明: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可变,但又是相对恒定的.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如:体温升高: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体内尿素和无机盐过多:尿毒症;
低血钙:骨软化病(成人),佝偻病(儿童)
   高血钙:肌无力
?
?
?
?
?
?
典型例题
1.(2007全国Ⅱ理综)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2.(2006广东生物)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2002粤豫桂生物)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 .肺泡腔内的气体???  B .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 .心室腔内的血浆???  D .膀胱腔内的尿液
4.(2001江浙理综)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5.(1996上海生物)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1989全国)在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A
教学后记
关于内环境的成分要注意: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有时还包括脑脊液、房水等.但是呼吸道中的液体,消化腔中的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可变,但又是相对稳定的.
内环境与稳态
一、知识结构
内环境
内环境与稳态 稳态的概念
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内环境的知识(C:理解)。
2.稳态概念及其生理意义(C:理解)。
(二)能力训练
1.本节课学习要应用许多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学科间知识沟通能力。如内环境稳态中pH值范围的稳定,涉及到许多化学反应。
2.培养学生回忆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温故知新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难点
稳态概念。
3.疑点
缓冲物质如H2CO3/NaHO3对血浆pH值调节作用。
4.解决办法
(1)通过“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使学生深刻了解体液各部分之间既是彼此分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2)稳态概念。用表解形式,让学生明确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引导学生从事物不是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3)稳态意义。可以从复习影响酶的催化作用条件入手能较顺利突破。让已学过旧知识为新知识引路、铺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点拨讲授相辅助和一定综合巩固。
六、教具准备
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挂图。
七、学生活动
1.观察挂图(内环境示意图)回忆过去所学知识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2.阅读课文学生自己拟表解来阐述内环境各物之间关系。
3.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写出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对酸、对碱起作用的化学反应式,加深对稳态过程的理解。
4.完成课堂练习。
八、教学程序
----------------------------------------------------------------------------
(一)明确目标
1.内环境的含义,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相互关系及所含成分。
2.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间接物质交换。
3.稳态概念、稳态过程。重点突出pH值的稳态机理。
4.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重点、难点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组成人和动物体的细胞数以万计,其中绝大部分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接触,那么这些细胞在体内生活在什么样环境中?它们又是怎样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让同学回忆初中学的内环境知识和看书分析课文P74图)?
一、内环境
1.体液组成及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表)
2.体液的各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又是相互联系(如下图表)
3.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如下图表)
由此可见,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二、稳态的概念
1.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
在这个内环境中进行着两种交换
(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这两种交换是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
2.内环境理化性质经常不断地变化着
(1)变化原因
细胞代谢活动,外界环境不断地变化致使内环境也不断地变化着。
(2)内环境变化直接原因
内环境中酸碱度、渗透压、温度、物质浓度等影响内环境理化因素。
(3)稳态过程(以血液酸碱度为例)
(同学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①血液中缓冲物质的存在,每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如: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②缓冲过程:
a.当机体剧烈运动,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碳酸等物质,进入血液时,就发生如下反应: CH3CHOHCOOH+NaHCO3→CH3CHOHCOONa+H2CO3 H2CO3→CO2+H2O
由上反应可知,碳酸氢钠与乳酸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种弱酸,而且又易分解成CO2+H2O,所以对血液pH值影响不大; 另外,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呼吸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大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b.当食物中(如蔬菜、水果等)中或细胞代谢中产生的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如碳酸钠进入血液时,就与血液中缓冲物质碳酸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由肾脏造尿,随尿排出体外。该反应式如下:Na2CO3+H2CO3→2NaHCO3
这样碳酸钠这种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也不会使血液碱性增大。
因此,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动,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状况,血液的pH值通常在7.35~7.45之间。
同样,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含量也都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3.稳态概念
(同学阅读课文、思考)
生物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问:概念中为什么提到神经、体液调节(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指出:上节课我们已学过,刺激支配肝脏的交感神经,肝糖元减少,血糖含量增加;当刺激支配肝脏的副交感神经则使血糖含量降低。科学家还发现大脑皮层在糖代谢中枢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知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还受到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和胰岛等内分泌腺的调节。故概念中提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问:各器官、系统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是如何协调活动的(让同学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归纳)?
教师讲述: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进入血液的葡萄糖等有机物量;肺按照一定的速率吸人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以维持动脉血中氧和二氧化碳的一定含量;消化道将水分、无机盐、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肾脏按照一定速率将代谢废物、多余水分、无机盐排出体外。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以机体新陈代谢为基础,而新陈代谢又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酶为生物催化剂,它的高效性催化作用需要—定的适宜的温度、酸碱度等外界条件来保证。所以稳态是生命活动的必须。
当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如:血液中钙、磷含量降低,影响骨组织钙化,成人表现骨软化病,儿童表现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血液中钙过高则引起肌无力等疾病。可见,内环境稳定是多么重要,它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总结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必须保持两个大方面的稳定。
(1)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
(2)使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活动乃至整个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和调节。
这两个方面稳定的前提即为神经、体液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也只有内环境稳态才能确保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
1.体液组成
2.内环境概念
3.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二、内稳态的概念
1.稳态——动态过程
2.内环境稳态的实现
三、内稳态意义
教案
导学诱思
一、动物必须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1.单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
与外界环境直接交换。
2.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间接交换
(1)细胞与细胞外液直接交换
思考:不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偶然一次用铁锨长时间劳动,会发现手上起了很多泡,那么泡内的液体是什么?来源如何?时间长了,泡就逐渐消失,泡中的液体到哪里去了?
提示:泡内的液体是组织液。它是由毛细血管内的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的。时间长了,过多的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还有一部分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
(2)细胞外液通过各系统协作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
(1)概念: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这三部分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因此又叫细胞外液。
(2)稳定的意义: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二、稳态
1.概念
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稳态的内容
(1)体温恒定。
(2)气体平衡:维持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3)血糖平衡: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
3.稳态调节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内环境稳态。
合作探究
探究一:内环境
对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关系:
(1)内环境与体液的关系
细胞外液即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的。
(2)内环境各组分的物质交换过程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入到组织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CO2等也运回血液中,废物和二氧化碳最终通过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管,其内的淋巴流动是单向的,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后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进入血液循环。
探究二: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是不与血浆直接接触的,因此,这些细胞与毛细血管中的血浆不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但是,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一层细胞膜,于是,水分和一切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物质,就在这两部分体液之间进行交换;细胞所需要的氧气等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组织液。由于组织液不断地形成,以及组织液不断地回流入血液,为细胞不断地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运走代谢废物。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就是这样进行物质交换的。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一方面沟通着人体各个部分的组织液;另一方面与肺、肾脏和胃、肠等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使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从物质在体内的运输和交换过程可以看出,血液循环正常地进行,就可以避免内环境中物质因不断地被细胞利用而耗竭,从而有助于维持内环境成分的相对恒定,这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血液循环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严重时可以危及生命。
探究三:体内细胞与外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体内细胞是通过内环境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的。我们所吃的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这些营养成分溶解于血浆中,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器官,被组织细胞利用。外界空气随着吸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肺泡壁很薄,外面紧紧缠绕着的毛细血管的管壁也很薄,它们都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此时,肺泡里的氧气可以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然后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被组织细胞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就是这样被组织细胞吸收的。
组织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人体内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尿素、尿酸、CO2等对人体细胞有害的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入组织间隙的组织液中,然后扩散进入组织里的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进入循环系统。当血液流经肺泡壁外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此时,肺泡缩小,通过呼气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多余的水分、无机盐和尿素、尿酸等形成尿液,通过排尿排出体外。这些代谢废物也可通过皮肤排汗排出体外。
从以上可以看出,消化系统所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呼吸系统所交换的氧,都要经过循环系统才能运输给体内的所有细胞;而体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要通过循环系统运到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由此可见,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这四个系统都与人体细胞的代谢有直接关系。通过这四个系统的密切协作,人体的每一个组织细胞就可以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了。而这四个系统的密切协作,是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完成的。
探究四:关于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神经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在体液传送下对机体的调节,其中主要为激素调节。
(3)免疫调节: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二者共同抵御外来异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题例领悟
【例题1】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解析: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细胞功能的正常进行需要稳态,所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并导致疾病,但发生疾病并不一定是由血液成分不稳定引起的。
答案:D
领悟
稳态是人和动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例题2】2008广东卷,12 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图中a、b、c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它们都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组织液中的二氧化碳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调节内环境的pH,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反射,排出内环境中过多的二氧化碳。组织液的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组织液的回流有两条途径:一是进入毛细血管;二是进入毛细淋巴管。哪一条途径阻塞都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D
领悟
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内环境的pH是由血浆中的缓冲对调节的;组织水肿的原因有血浆蛋白过少、组织液中代谢产物过多、毛细淋巴管阻塞等。
【例题3】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由于( )
A.肺能及时地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B.肾脏能及时地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C.消化道和肺能及时地从外界吸取营养物质和氧
D.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调节作用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及时地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和氧,并及时地排出体内的各种代谢废物等生命活动,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答案:D
领悟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形成的调节网络。
课堂反馈
1.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解析: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通过三条途径:一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大量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二是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一部分水和二氧化碳;三是还有一部分水、无机盐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答案:D
2.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叫细胞外液。根据内环境的定义可知,毛细血管壁细胞外的液体是血浆和组织液,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外的液体是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C
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在内环境中包含各种化学物质,如激素、葡萄糖、CO2和胰岛素,以及氨基酸、水、各种无机盐等。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结构成分,递质小泡是神经细胞的结构,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A
4.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组织液 D.血浆、消化道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同时还考查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一内容,如对水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血液考虑不到,就会漏掉消化道这一主要来源。
答案:B
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的
内环境的知识(C:理解)。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C:理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稳态的概念。
教学过程
【板书】
内环境
内环境与稳态 稳态的概念
稳态的生理意义
【注解】
一、内环境
(一)组成
(二)应用
1.发生过敏反应时三者含量变化
过敏(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间隙(组织液水势降低(组织液吸水含量↑(出现水肿)(血浆含量有所下降、淋巴含量有所上升
2.局部组织代谢产物增加时三者含量变化
局部组织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水势降低(组织液吸水含量↑(出现水肿)(血浆含量有所下降、淋巴含量有所上升
3.一些细胞的具体内环境
组织细胞:组织液(通常)
红细胞:血浆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组织液(外侧)、血浆(内侧)
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组织液(外侧)、淋巴(内侧)
【例析】
.血浆中的水可能来自(B)
A.组织液、细胞内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组织液、淋巴 D.血浆、消化道
二、体内外物质的交换:
(一)过程图
(二)过程
1.消化吸收
(1)消化(化学性消化)
①口腔:唾液(唾液腺分泌,含唾液淀粉酶)
②胃:胃液(胃腺分泌,含胃蛋白酶)
胆汁(肝脏分泌、胆囊暂储、排入小肠;不含消化酶)
③小肠 胰液(胰腺外分泌部分泌、排入小肠;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
肠液(肠腺分泌,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肪酶和肠肽酶)
(2)吸收
①胃:吸收少量水和酒精
②小肠:主要的吸收部位
大部分营养物质由小肠腔→小肠绒毛壁上皮细胞→绒毛内组织液→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血浆……→组织细胞
小部分营养物质(如甘油、脂肪酸)由小肠腔→小肠绒毛壁上皮细胞→绒毛内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血浆(少) ……→组织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上皮细胞→淋巴(多)
③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三)结论: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例析】
.淀粉的初步消化产物是麦芽糖,最终消化产物是葡萄糖,代谢终产物是CO2和H2O。
.脂肪的消化终产物是甘油、脂肪酸,代谢终产物是CO2和H2O。
.蛋白质初步消化产物是多肽,最终消化产物是氨基酸,代谢终产物是CO2、H2O和尿素。
三、稳态
(一)含义: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
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影响内环境的因素:细胞的代谢活动及外界环境的变化
(三)血液PH维持
正常值:7.35~7.45
维持因素:血液中存在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缓冲物质
缓冲对: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如HCO3/NaHCO3、NaH2PO4/ Na2HPO4等
机制: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各系统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
(1)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等)进入血液:乳酸与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与碳酸;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将它排出。
(2)碱性物质(如:碳酸钠等)进入血液:碳酸钠与碳酸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由肾脏排出。
意义: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破坏:将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如血液中CA.P含量低时,会导致骨软化病(成年)和佝偻病(儿童);血钙过高导致肌无力。
【例析】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根据图示装置回答:广口瓶中有新鲜绿藻,浸在溶有适宜浓度的NaHCO3/ Na2CO3的液体中,(绿藻能生活),实验前B管中水柱与C中液面平齐。
如何利用此装置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如何利用此装置验证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NaHCO3与 Na2CO3混合溶液的作用是 。
[(1)给A以较强光照,B中水柱下降,可说明A中光合作用释放氧气。(2)给A以黑暗处理,B中水柱上升,可说明A中呼吸作用吸收氧气。(3)维持广口瓶A中CO2浓度的相对稳定。]
【同类题库】
内环境的知识(C:理解)
.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A)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
.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C)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多选)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C)
A.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液
B.多细胞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所有细胞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D.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
.在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A)
A. B.
C. D.
.血浆中的水来自(D)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C)
①消化系统 ②呼吸系统 ③神经系统 ④泌尿系统 ⑤循环系统 ⑥运动系统
⑦生殖系统 ⑧内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 D.③⑥⑦⑧
.人体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产生的CO2排出体外时,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B)
A.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液 D.组织液→淋巴
.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途径是(A)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C)
A.血浆 B.淋巴 C.组织液 D.消化液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C)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
A.血红蛋白 B.氨基酸 C.葡萄糖 D.二氧化碳和氧气
.(多选)机体某些器官存在的下列液体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脑室中的脑浆 B.膀胱中的尿液 C.心包中的心包液 D.口腔中的唾液
.肌细胞中血液中获得有氧呼吸所需的O2至少要通过几层生物膜才能到达反应部位(D)
A.2 B.3 C.4 D.5
.组织液与血浆相比,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B)
A.葡萄糖 B.大分子蛋白质 C.氧气 D.水
.一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D)
A.血浆中尿素过多 B.皮下脂肪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 D.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C)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多选)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AC)
A.组织发生水肿 B.组织发生脱水
C.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D.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这是由于(B)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水肿,这是因为(B)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度降低
C.淋巴生成速率降低 D.淋巴循环受阻
.(多选)患有肾小球肾炎的病人常出现眼睑水肿,原因是(ACD)
A.血浆浓度偏低 B.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大大下降
C.肾小球通透性增大 D.组织液量增大
.下列各项中,可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C)
A.精子进入输卵管和卵受精 B.牛奶喝进胃里
C.注射胰岛素 D.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
.下面是人体体液向组成部分的关系图解,请据图回答:
(1)C和D内的液体分别是 和 。
(2)A和B液体的交换通过组织中的 结构完成。
(3)B和C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

(4)A液体的水分排到外界去主要通过
和消化道四种结构完成。
[(1)细胞内液;淋巴(2)毛细血管(3)渗透作用(4)肺、皮肤、肾]
.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 ,B液为 ,C液为 ,两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 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升高,导致 病的发生。
[(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 (2)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浓度 (3)胰岛素,葡萄糖,糖尿病]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C:理解)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C)
A.凝固的状态 B.绝对不变的状态 C.相对稳定的状态 D.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由于(D)
A.肺能及时地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B.肾脏能及时地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C.消化道与肺能及时地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和氧
D.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D)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稳态的生理意义是(D)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各项中,是血液中一对缓冲物质的是(A)
A.H2CO3/NaHCO3 B.NaHCO3/ Na 2CO3 C.HCl/ NaOH D.HNO3/NaNO3
.如果人体吃进大量的Na2CO3较多的食物,则会(C)
A.使血液中PH迅速上升 B.使血液中PH迅速下降
C.尿液中排出更多的碳酸氢盐 D.尿液中排出更多的碳酸盐
.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性描述是(C)
A.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B.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 PH值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 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维持血液pH恒定的缓冲物质(D)
A.都是由强酸和强碱盐组成的 B.都是由弱酸和弱碱盐组成的
C.都是由强酸和弱碱盐组成的 D.都是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的
.剧烈活动后,血浆的PH会因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而(C)
A.大于7.35-7.45 B.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含量大增而PH基本不变,对此现象不正确的解释是(D)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产生的CO2可经呼吸排出 D.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中,下正确的是(D)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的Na 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生成 NaHCO3
D.PH的相对平衡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独立完成的
.当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大量进入血液后,此时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物质主要有(D)
①NaHCO3 ②H2CO3 ③Na2HPO4 ④NaH2PO4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人体内血钙含量过高,会导致(C)
A.肌肉抽搐 B.佝偻病 C.肌无力 D.骨质软化病
【学科内综合】
.某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能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当人被这些细菌感染后,会引起(B)
①组织液增多 ②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减少 ③组织发生脱水 ④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增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B)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需各个系统参与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是大脑
.(多选)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B)
A.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C.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
D.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引起组织水肿
.下列哪项不是人体出现浮肿的原因?(C)
A.部分蛋白质随尿排出体外 B.淋巴回流受阻
C.组织液中蛋白质过少 D.血液中蛋白质过少
.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是(C)
A.血浆 B.淋巴 C.原尿 D.汗液
.下列事实中,可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A)
A.肌肉注射青霉素 B.精子进入输卵管内C.驱虫药进入肠道 D.牛奶喝进胃里
.当血液流经人体某些器官后,氧气含量、尿素含量均下降和氧气含量上升的器官分别是(D)
A.肝和肾 B.心和肝 C.肠和肝 D.肾和肺
.以下食物成分中可不经过消化并通过主动运输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的是(C)
A.二肽 B.水 C.葡萄糖 D.胆固醇
.吃进葡萄糖变成血糖以及吃进蛋白质变成血液中的蛋白质,这两个过程分别是(B)
A.消化和吸收 B.吸收和同化 C.同化和异化 D.吸收和异化
.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是(D)
A.两者均增多 B.两者均末增多
C.糖增多,盐末增多或没有 D.盐增多,糖末增多或没有
.(多选)雄性激素是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很容易穿过细胞膜。睾丸每天分泌的雄性激素约7mg,其中约2%呈游离状态,其余在血液中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C)
A.使其不容易通过肾脏排出 B.使其不容易进入细胞
C.使其有效浓度低于特定水平 D.抑制雄性激素发挥作用
.在健康人体的血浆内,[HCO3-]约为[H2CO3]的20倍,如果[HCO3-]/[H2CO3]<15,立即发生酸中毒。此实例说明无机盐具有(B)
A.调节细胞渗透压 B.调节细胞的PH值 C.组成细胞的结构 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下列哪些疾病与体内营养及内环境稳态无关(D)
①糖尿病 ②坏血病 ③抽搐 ④夜盲症 ⑤色盲 ⑥性腺发育不全
A.①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内环境的存在说明了生命的诞生史 B.内环境的稳态是千百万年生物进化的结果
C.内环境是多细胞动物的所有液态物质组成 D.内环境的稳态是生物圈稳态的一部分
.右图是小肠绒毛的横切面示意图,其中,结构X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
A.组织液、淋巴 B.组织液、血浆
C.血浆、淋巴 D.组织液、组织液
.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
(1)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内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用标号和箭头表示)
(3)某人喝了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原因是图中标号 内存在着 物质。
(4)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则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 。
(5)②与③相比,③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 。
[(1)②与③(2)略(3)不会,②,缓冲(4)③(5)大分子蛋白质]
.根据图示装置回答:广口瓶中有新鲜绿藻,浸在溶有适宜浓度的NaHCO3/ Na2CO3的液体中,(绿藻能生活),实验前B管中水柱与C中液面平齐。
如何利用此装置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如何利用此装置验证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NaHCO3与 Na2CO3混合溶液的作用是 。
[(1)给A以较强光照,B中水柱下降,可说明A中光合作用释放氧气。(2)给A以黑暗处理,B中水柱上升,可说明A中呼吸作用吸收氧气。(3)维持广口瓶A中CO2浓度的相对稳定。]
.下图表示研究NaHCO3溶液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
(1)为什么将整个装置放在光下,毛细管内的红色液滴会向左侧移动?

(2)利用本实验装置,如何证明光对于光合作用是必要条件?
(3)当NaHCO3溶液浓度不变时,在B内加入少量蠕虫,对气体产生有何影响?

(4)本实验的对照实验是装有蒸馏水的烧瓶,请提供一种更好的对照实验装置。

[(1)伊乐藻吸收NaHCO3释放的CO2用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因此B内气体增加,气压升高,红色液滴会向毛细管左侧移动(2)将整个装置放在暗室或用黑布盖住烧杯B,防止光线射入,一段时间后检查红色液滴是否移动(3)气体产生量增加,蠕虫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浓度,增强了光合作用(4)将伊乐藻置于蒸馏水中]

第1节 内环境与稳态
a考点复习目标
1、知道:体液的组成
2、识记:内环境中的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缓冲物质与人体血浆pH稳态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
4、应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5、通过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中与维持内环境稳态相关的生理现象。
b知识要点提纲
c重点难点突破
1、体液
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的总称。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为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隔着一层细胞膜,两者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组成,除此之外还包括眼球中的房水、脑和脊髓中的脑脊液等。在血浆和组织液之间隔着一层毛细血管壁,血浆和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相互渗透,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就成为组织液,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在组织液与淋巴之间隔着一层毛细淋巴管壁,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淋巴,淋巴不能再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而成为组织液,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再进入血液循环
而成血浆。所以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下图表示。
2、血液与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虽然主要取决于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但血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机体细胞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但是由于组织液的流动范围有限,因此必须依靠血液在组织液与各内脏器官之间运输各种物质,然后才能通过内脏器官的活动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其次,血液对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例如,血液中含有的缓冲物质可以减轻由酸性代谢引起的pH值变化;血液的比热比较大,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而不使温度升高过快。
第三,血液可以反映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微小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直接刺激分布在血管上的有关感受器,如颈动脉窦中的化学感受器可以感受血液中CO2的浓度,CO2升高,化学感受器感受到CO2浓度升高的刺激后,发放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纤维传到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加深,使血液中更多的CO2排出体外。也可间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受细胞,如下丘脑中感受温度的细胞和渗透改变的细胞。为维持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系统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
d典型例题讲解
【例1】(1998上海高考试题)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乙酰胆碱
【解析】人体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选项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细胞外液中的成分。选项B、C、D中的葡萄糖、二氧化碳和氧,乙酰胆碱都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BCD
【例2】(2001年广东高考试题)血液中O2+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结合这一反应过程判断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速率取决于细胞膜两侧的O2压力差
B.运动时,在肌肉中反应向左进行加快
C.血液中的O2全部与血红蛋白结合进行运输
D.在一定范围内,O2与血红蛋白结合随O2压力的升高而增加。
【解析】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性质是: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因此选项A、D是正确的。运动时,肌肉中的耗氧量增加,因此氧合血红蛋白分离,释放出氧气供肌细胞的需要,选项B是正确的。在肺部O2与血红蛋白结合,还有很少一部分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因此选项C是错的。
【答案】C
【例3】(2001年理综合)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解析】把毛细血管壁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是:膜的内侧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和血浆是能够保持渗透平衡的。但发生过敏反应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的浓度相对升高,血浆的浓度相对降低,即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增高,血浆的渗透压相对下降。结果使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平衡被打破坏,使血浆中的水分更多地渗透到组织液中,使组织液增加,出现局部浮肿。
【答案】C
【例4】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血液是一种结缔组织,不能完全看作是内环境的组织部分,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侧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所以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侧是淋巴,外侧是组织液,所以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C
【例5】血浆中的水分来自(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解析】本题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毛细血管壁,水、盐、营养物质可以在两者之间相互交换;淋巴管中的淋巴可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中。(2)水分通过渗透、扩散等作用被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吸收后,经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D
【例6】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 )
A.血浆中尿素过多 B.皮下脂肪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 D.血浆蛋白质含量过少
【解析】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子、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尿酸等小分子物质均可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但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由这些小分子物质溶解于水中构成的渗透压,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基本相等的,但由蛋白质构成的渗透压血浆大于组织液。组织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生成组织液的动力主要是毛细血管中的血压。血液在流经毛细血管时的阻力是很大的,所以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的血压较低,与组织液的压力基本接近。组织液回渗到毛细血管中的动力主要是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构成的渗透压。如果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过少,远低于7%,就会使组织液中的水分难以回渗到毛细血管,水分在组织液中积存,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D
【例7】(2001年广东高考试题)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
A.组织发生水肿 B.组织发生脱水
C.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D.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解析】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途径,其意义是:①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平衡:②可以将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大分子物质)和由小肠绒毛吸收的大部分脂肪成分运回血液;③淋巴流经淋巴结,还具有防御保护作用。因此,当某一部分的毛细淋巴管阻塞后,会引起所属于区域的组织水肿和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答案】AC
【例8】当人屏息一段时间后,会明显地表现出( )
A.呼吸作用加强 B.气体扩散速度减慢
C.呼吸运动加强 D.细胞内呼吸减弱
【解析】人屏息一段时间后,由于体肺中的CO2不能通过呼吸运动扩散到外界环境中,血液中CO2的浓度会升高,这时较高浓度的CO2刺激了动脉窦中的化学感受器,使该种化学感受器的发放的频率增加,经相关的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呼吸中枢后,对呼吸中枢有极强的兴奋作用,从而使呼吸运动加快加强,使肺泡中更多的CO2排出体外,导致肺泡中的CO2浓度迅速下降,此时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便可扩散到肺泡中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选项D中的呼吸作用主要是指有氧呼吸,当人屏息一段时间后,由于外界氧气不能进入体内,而体内的氧气由于有氧呼吸的消耗而减少,此时应对呼吸作用有抑制作用,但这种作用在人体的外表是表现不出来的。气体扩散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分压差,分压差越大,扩散的速度也越快,但在人体的外表也是表现不出来的。
【答案】C
【例9】右下图表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对曲线仔细分析后,你认为对曲线BC段的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B.乳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C.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D.乳酸与Na2HPO4反应生成NaH2PO4
【解析】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值发生变化。但是在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而且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H2O,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加的CO2会刺激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增强呼吸运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pH值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通常稳定在7.35~7.45之间。内环境的其它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之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也都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A
【例10】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 ,B液为 ,C液为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 可进人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升高,导致 病的发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内环境的概念、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以及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等知识的理解。综合性较强,属应用层次的题。CO2是组织细胞呼吸作用的产物,所以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相对高于组织液,而组织液中CO2又相对高于血浆。根据扩散原理,CO2不会逆着浓度梯度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而是恰恰相反。胰岛素是胰腺组织内分泌部(胰岛)分泌的,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相应部分,调节糖代谢。若胰岛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上升,导致糖尿病。
【答案】(1)组织液 血浆 淋巴 内环境 (2)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3)胰岛素 葡萄糖 糖尿
内环境与稳态
一、知识结构
内环境
内环境与稳态 稳态的概念
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内环境的知识(C:理解)。
2.稳态概念及其生理意义(C:理解)。
(二)能力训练
1.本节课学习要应用许多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学科间知识沟通能力。如内环境稳态中pH值范围的稳定,涉及到许多化学反应。
2.培养学生回忆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温故知新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难点
稳态概念。
3.疑点
缓冲物质如H2CO3/NaHO3对血浆pH值调节作用。
4.解决办法
(1)通过“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使学生深刻了解体液各部分之间既是彼此分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2)稳态概念。用表解形式,让学生明确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引导学生从事物不是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3)稳态意义。可以从复习影响酶的催化作用条件入手能较顺利突破。让已学过旧知识为新知识引路、铺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点拨讲授相辅助和一定综合巩固。
六、教具准备
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挂图。
七、学生活动
1.观察挂图(内环境示意图)回忆过去所学知识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2.阅读课文学生自己拟表解来阐述内环境各物之间关系。
3.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写出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对酸、对碱起作用的化学反应式,加深对稳态过程的理解。
4.完成课堂练习。
八、教学程序
----------------------------------------------------------------------------
(一)明确目标
1.内环境的含义,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相互关系及所含成分。
2.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间接物质交换。
3.稳态概念、稳态过程。重点突出pH值的稳态机理。
4.稳态的生理意义。
(二)重点、难点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组成人和动物体的细胞数以万计,其中绝大部分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接触,那么这些细胞在体内生活在什么样环境中?它们又是怎样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让同学回忆初中学的内环境知识和看书分析课文P74图)?
一、内环境
1.体液组成及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表)
2.体液的各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又是相互联系(如下图表)
3.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如下图表)
由此可见,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二、稳态的概念
1.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
在这个内环境中进行着两种交换
(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这两种交换是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
2.内环境理化性质经常不断地变化着
(1)变化原因
细胞代谢活动,外界环境不断地变化致使内环境也不断地变化着。
(2)内环境变化直接原因
内环境中酸碱度、渗透压、温度、物质浓度等影响内环境理化因素。
(3)稳态过程(以血液酸碱度为例)
(同学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①血液中缓冲物质的存在,每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如: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②缓冲过程:
a.当机体剧烈运动,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碳酸等物质,进入血液时,就发生如下反应: CH3CHOHCOOH+NaHCO3→CH3CHOHCOONa+H2CO3 H2CO3→CO2+H2O
由上反应可知,碳酸氢钠与乳酸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种弱酸,而且又易分解成CO2+H2O,所以对血液pH值影响不大; 另外,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呼吸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大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b.当食物中(如蔬菜、水果等)中或细胞代谢中产生的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如碳酸钠进入血液时,就与血液中缓冲物质碳酸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由肾脏造尿,随尿排出体外。该反应式如下:Na2CO3+H2CO3→2NaHCO3
这样碳酸钠这种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也不会使血液碱性增大。
因此,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动,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状况,血液的pH值通常在7.35~7.45之间。
同样,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含量也都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3.稳态概念
(同学阅读课文、思考)
生物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问:概念中为什么提到神经、体液调节(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指出:上节课我们已学过,刺激支配肝脏的交感神经,肝糖元减少,血糖含量增加;当刺激支配肝脏的副交感神经则使血糖含量降低。科学家还发现大脑皮层在糖代谢中枢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知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还受到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和胰岛等内分泌腺的调节。故概念中提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问:各器官、系统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是如何协调活动的(让同学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归纳)?
教师讲述: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进入血液的葡萄糖等有机物量;肺按照一定的速率吸人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以维持动脉血中氧和二氧化碳的一定含量;消化道将水分、无机盐、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肾脏按照一定速率将代谢废物、多余水分、无机盐排出体外。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以机体新陈代谢为基础,而新陈代谢又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酶为生物催化剂,它的高效性催化作用需要—定的适宜的温度、酸碱度等外界条件来保证。所以稳态是生命活动的必须。
当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如:血液中钙、磷含量降低,影响骨组织钙化,成人表现骨软化病,儿童表现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血液中钙过高则引起肌无力等疾病。可见,内环境稳定是多么重要,它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总结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必须保持两个大方面的稳定。
(1)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
(2)使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活动乃至整个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和调节。
这两个方面稳定的前提即为神经、体液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也只有内环境稳态才能确保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四)布置作业
l.课文P75一、二、三。
2.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回答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 方式进行的。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 的吸收。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 (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 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 。A和B交换是通过 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不同处在于:前者 ,后者 。
(5)过程c和d依次表示 作用。
(6)E与A相比,E中含有的成分 。
参考答案:1.(略) 2.(1)自由扩散,脂类物质 (2)A、B、D,消化液 (3)皮肤汗液的排泄,毛细血管壁 (4)e双向渗透,后者f单向渗透 (5)滤过作用、重吸收 (6)大分子蛋白质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3.7 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
1.体液组成
2.内环境概念
3.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二、内稳态的概念
1.稳态——动态过程
2.内环境稳态的实现
三、内稳态意义
----------------------------------------------------------------------------
《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的】
1.内环境的知识(理解)。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用具】
自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与归纳、观察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 书】
第七节 内环境的稳态
一、内环境
(一)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
2.分类: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二)内环境
1.概念:是由细胞外液组成的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间的关系
3.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内环境的稳态
(一)内环境的稳态事实:
1.血浆的含水量在90~92%之间。
2.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
3.人体血浆在37 ℃的渗透压在770KPa左右。
(二)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 环境稳态的实现:
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办调活动,共同来实现的。
(四)内环境稳态是的概念:
正常机体在神精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内环境的稳态。
【教学过程】
提问:人体内的代谢活动都是通过酶促反应来完成的,那么,酶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回答:温度和pH等。)
引言:可见,一个生命活动正常的人,他体内的温度和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都是处在相对稳定状态的。这堂课学习的课题是《内环境的稳态》。
  提问:什么是内环境呢?
讲述:体内有许多液体,它们是内环境的基础。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学生举 例)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学生举例)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观察:请大家认真观察屏幕上的动态图(图中依次出现血管及其中的血细胞、血浆、淋巴、组织细胞、组织液。图中血液在不断流动,图中出现的箭头表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练习:请大家用箭头表示内环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问:体内细胞与外界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讲述:外界环境中的食物和空气分别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和呼吸系统的呼吸作用后,养料和氧气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通过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养料和氧气从组织液、血浆或淋巴进入全身的组织细胞;全身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终产物又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最终由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排出体外。可见,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边讲述边依次板书出对应方框及箭头)
过渡:体内的每个活细胞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联系,可见生命是个开放的系统。作为生命系统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稳态。
讲述:众所周知,血浆的含水量在90~92%之间;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血浆浓度稳定在80~120mg/dL之间。这些都是内环境处于稳态的例证。 l
提问:为什么给病人输液时,输入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蒸馏水?
(让学生略加讨论再回答,必要时教师可以提示。)
讲述:人体血浆37 ℃时的渗透压在77kPa左右,相当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如果大量输进蒸馏水,将使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大大降低,致使细胞大量吸水,这可能会造成细胞最终无法维持原有形态甚至破裂等结果。
观察:请仔细观察下列演示实验步骤。这是已静置后的血液,也可以用离心了的血液(教师出示血液)。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向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酸碱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溶液,摇匀后,再用酸碱试纸检测。教师及时出示检测结果。
讲述:第一次测试结果反映血浆显碱性;第二次测试结果反映甲内溶液不显酸性而乙内溶液显酸性。实验证明,在外界影响不太大的情况下,血浆的州pH稳定在7.35~7.45之间。
上述事实表明,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提问:血糖浓度过低或过高,生命活动是否正常?
(回答: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提问:如果内环境的酸碱度发生显著改变,酶的活性将受到什么影响?
回答:酶将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甚至失活。
讲述:上述事实表明,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动都不能超过一定范围,否则,可能会引起代谢的障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提问: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
讲述: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人的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主要是血液)的调节下,通过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实现的。
通过第六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也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肝脏、肾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实现的。
生活中,剧烈运动产生的酸胀感,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这是为什么呢?刚做的演示实验已表明,血浆对血液的酸碱度具有调节作用。下面我们以血浆对酸碱度的调节为例,来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实现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甲试管内的溶液在滴入少量盐酸溶液后却不显酸性?
(回答:略。)
讲述:原来血液中有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酸碱缓冲对。比如,剧烈运动时会因缺氧而产生乳酸,这时,血液中的碳酸氢钠等强碱盐和乳酸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和乳酸钠。乳酸钠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碳酸的酸性小,而且它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酸碱度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活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当摄入碱性食品后,将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盐也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所以酸碱度不变。
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来实现的。
提问:请同学们小结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回答:略。)
讲述: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的稳态。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评价学生】
1 在学生提问和回答后首先给予肯定,再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表扬和鼓励评价,或者提示学生的失误和错误,并给予更正。

内环境的稳态
组成人和动物体的细胞数以亿计,其中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那么,这些与外界环境隔离的体内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是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下面以人体为例来说明。
内环境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叫做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叫做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组织间隙液的简称)、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和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体液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如图)。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因此,人体内的细胞就可以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了。具体地说,就是由呼吸系统吸进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先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组织液进入体内细胞;同时,体内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要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血液而被运送到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由此可见,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温度等。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不会经常发生剧烈的变化呢?下面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血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发生变化。但是,通过实际测定发现,正常人血液的pH通常在7. 35~7.45之间,变化范围是很小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也都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例如温度、pH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例如,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这在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则表现为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内环境与稳态
1.如何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的思路: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CO2等也渗回血液中,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管,其内的淋巴流动是单向的,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后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注入血液循环。
2.细胞是怎样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
我的思路:外界的食物、养料等通过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进入循环系统(即内环境),然后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到细胞中,在细胞中发生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CO2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到循环系统,最后通过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皮肤等把废物和CO2排出体外。所以,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中间环节。
3.通过对探究活动“血浆渗透压和酸碱度对红细胞的影响”的分析,低浓度、高浓度会对红细胞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的思路:通过探究活动分析可知,在浓度低于生理盐水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会吸水膨胀以致破裂,在浓度高于生理盐水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会失水收缩。在过酸或过碱的条件下,红细胞会破裂。由此可见,如果超过正常范围,将会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的生理活动。
4.稳态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
我的思路:内环境稳态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保证细胞行使正常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调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新陈代谢的紊乱,并导致疾病。
思考过程
1.血液与稳态。
稳态的维持,虽然主要取决于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但血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机体细胞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但是由于组织液的流动范围有限,因此必须依靠血液在组织液与各内脏器官之间运输各种物质,然后才能通过内脏器官的活动来维持稳态。
其次,血液对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例如:血液中含有的缓冲物质可以减轻由酸代谢引起的pH变化,使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由于血液的作用,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以及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即使处于变动之中,但是这种变动也不会超过一定的范围。
再次,血液可以反映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微小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直接刺激分布在血管上的有关感受器,或者间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受细胞,为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提供必要的作用。
2.稳态与其他器官、系统的关系。
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稳态与许多器官和系统有密切的关系。
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进入血液的葡萄糖等物质;肺按照一定的速率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以维持动脉血中氧和二氧化碳的适当数量;消化道将水、营养物质、无机盐等摄入体内;肾脏则把代谢废物,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以一定的速率排出体外。
内环境与稳态
——必备知识点汇编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与稳态
[学习要求]
1、了解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概述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知识纲要]
一、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
??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生活的环境是??? ?? ,可以直接从? ?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 ? 和??? ? ,并把?? ???直接排入?????? 里。如果? ?干涸,它们就会休眠或者死亡。
二、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
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等
(1)血浆
A.定义:血液中除 外的液体。
B.作用:是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
A.定义:存在于 的液体,又叫 。
B.生成:动脉中的 沿动脉流入 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 壁进入组织液。
C.回流:大部分能够被 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 。
D.作用: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 ,细胞的 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3)淋巴
A.定义: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也叫 。
B.生成: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小部分被 吸收,成为淋巴。
C.回流:经过淋巴循环由 流入 中。
2、内环境
(1)定义:由 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 、
、 等。
(2)组成成分间的关系(用箭头和文字画出)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淋巴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
(4)细胞外液的化学组成
A.血浆中含90%为 ,其余10%为 、 ,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 、各种 、 、 等。
B.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比较:
相同点:
①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
②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③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①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②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组织细胞主要生活在组织液中,血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浆中,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中。
③所含的化学成分含量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1)渗透压:指溶液中 对水的吸引力。大小取决于 :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 ,对水的吸引力越 ,溶液渗透压越 。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来源于 和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相当于 的渗透压。
(2)酸碱度(pH):正常人的血浆近 ,pH为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 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 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 、 的。细胞不仅依赖于 ,也参与了 的形成和维持。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2.对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指的是人体内的体液 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3.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4.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5.下列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C.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D.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6.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
7.在下列物质中,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8.红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10..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C.组织液
淋巴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11.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淋巴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血浆中蛋白质较少
13.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体积,而与溶质微粒数目关系不大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C.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1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B.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C.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一般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D.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15.剧烈运动后,血液中的PH值是:
A、大于7.35~7.45 B、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16. 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17.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质降低,首先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 A   B.B   C.C   D.3
18.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19.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和组织液
20.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  )
A.组织液 B.内环境 C.血浆 D.淋巴
二、简答题
22.右图是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示意图。
请回答
(1)正确填出①~⑤所示结构或内部液体的名称:
①为 ,其内液体称为细胞内液。
②若表示毛细血管,其内液体称为 。
③若表示人体细胞的组织间隙,其内液体称为 。
④若表示毛细淋巴管,其内液体称为 。
(2)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其中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不断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其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②内液体中有HCO3-、HPO42-等离子,它们对于维持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4)此图也表示了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 的相互关系,各细胞直接从内环境中获得 和 ,并直接向内环境中排出 。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1~5 CCBBC
6~10 ACDCD
11~15 AABBB
16-20 BCBBB
16.(1)组织细胞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2)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3)pH
(4)物质交换 养料 氧 废物
内环境与稳态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血糖的调节 体温的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与人体代谢综合应用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综合应用血糖的调节与实验设计的综合
经典易错题会诊
命题角度一
内环境与稳态
1. 下列激素中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无直接关系的是
A.抗利尿激素 B.肾上腺素 C.雄激素 D.醛固酮
[考场错解]B
[专家把脉]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温度、渗透压、血糖等,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共同维持,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肾上腺素与体温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有关;醛固酮调节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平衡;雄激素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对症下药]C
专家会诊
机体与外界环境常处于物质交换过程中,物质交换的不平衡常引起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 pH等相应变化,但机体能够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如pH稳定主要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等等。
考场思维训练
1 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1.D解析: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阻碍组织液的生成,不会导致组织液过多形成水肿。
2 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合成血浆蛋白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
C.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2.A解析:B、C、D所述过程分别在细胞内和小肠中完成,不属于人体内环境。
命题角度二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1. 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钠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
B.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C.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D.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和消化道排出
[考场错解]BD
[专家把脉]对K-排出特点理解不清楚,认为寒冷环境中人体没有汗液的排出;钠主要来自食物,主要排出的途径是肾脏,少数随汗液和粪便排出;K一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寒冷环境TA-体多余的水可从肾、肺、汗腺、消化道等途径排出;醛固酮在对无机盐吸收和分泌调节的同时,对水也有调节作用。
[对症下药]C
2. 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考场错解]D
[专家把脉]对水的平衡及调节理解不清楚。人体缺乏淡水,血浆渗透压升高而不是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对症下药]A
专家会诊
水的稳态是以渗透压为标志的,渗透压升高,水相对缺少,反之水过剩,水的平衡主要通过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的来源有:主要是饮水和食物及代谢产生的;水的去向:主要是肾脏,而大肠排出的水是未进入机体组织的。钠、钾的调节由醛固酮发挥作用,来源主要是食物,排出途径都是大肠、肾脏和皮肤,钠以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调节含量,钾以肾小管分泌来调节含量。
考场思维训练
1 正常人因为意外失血而使体内血量减少时,机体会作出的反应是
A.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B.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
C.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减少
1.A解析: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重吸收作用加强,尿量减少。
2 人患严重的腹泻时,要及时输液,补充生理盐水。有的情况下,医生还要给病人补充一定量的KCl,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和正常的心律
B.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正常的心律
C.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正常的血压
D.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和正常的血压
2.A解析:一方面K+可维护细胞内液渗透压和正常心律,另一方面钾盐的特点是不吃也排。
命题角度三
血糖的调节
1. 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不可能发生的是
A.[H]减少 B.贮存的糖原减少 C.乳酸积累增加 D.肾上腺素含量增加
[考场错解]D
[专家把脉]人体剧烈运动时在神经和体液(激素)的调节作用下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心血管运动,促进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浓度;剧烈运动时人体呼吸加强使贮存的糖原减少,由于耗氧量大,部分细胞得不到氧气的充分供应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持续的运动使乳酸积累增加,因此B、C、D项皆有可能。
[对症下药] A
2. 情况下,狗的血糖含量维持在90 mg/dL左右。在运动前后,狗的血糖及相关激素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1.8~4.5 min内,血糖的变化是 ,这种变化满足了运动时机体对 的需求。该时间段血液中迅速增加的激素是 ,与此激素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
(2)4.5~5 min内,引起血糖变化的激素是 和 。它们之间具有 作用。
(3)9 mi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表明机体通过 调节,可以实现 。
[考场错解](1)升高 葡萄糖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2)胰岛素 肾上腺素协同 (3)激素血糖平衡
[专家把脉] 对血糖保持稳定过程中各种激素之间的关系没有理解清楚。从图中看,1.8~4.5 min内血糖升高,同时胰高血糖素也升高,与该激素起协同作用的激素为肾上腺素。4.5~5 min内,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都减少,两者间为拮抗作用。上述血糖调节需要体液调节,同时也有下丘脑有关神经参与的神经调节过程,共同实现人体的稳态。
[对症下药](1)升高 能量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2)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拮抗 (3)神经和体液稳态
专家会诊
血糖平衡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对于保证人体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作用,一方面增加血糖的去路,促进糖氧化分解、转化脂肪和合成糖原;另一方面抑制血糖来源,抑制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紊还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而升高血糖。
考场思维训练
下图所示过程是人体内糖代谢过程的简图,请根据图反映的过程,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如果图示的细胞是肝细胞,则图中A所示物质最可能是 。如果A物质不能沿相反的方向进行,则图中的细胞最可能是
细胞。
(2)你认为流经图中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的变化主要为 。
(3)图中 过程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是自由扩散。
(4)如果人体内胰岛素浓度过高,则图中 过程将明显加快。
(5)如果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 。此病主要影响人体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
1.(1)肝糖原肌(2)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或含氧量降低) (3)④(4)③(5)红细胞三
解析:本题较为综合,要求能联系血糖的来源、去向及利用过程,涉及了血液循环、遗传变异等知识。
命题角度四
体温的调节
1. 寒冷环境中的即时反应之一是皮肤起“鸡皮疙瘩”。该反应属于
A.神经一体液调节 B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应 C.条件反射 D.应激反应
[考场错解]D
[专家把脉]首先肯定该反应不是B、C,而应激反应概念的外延大,包括神经一体液调节;所以人的这种反应应该是神经体液调节。
[对症下药] A
2.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骨骼肌不自觉战栗,这时
A.温觉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皮肤血流量增加
[考场错解]A
[专家把脉]误认为寒冷环境中温觉感受器兴奋。寒冷环境中,应是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中枢分析综合,兴奋沿传出神经传至皮肤,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经垂体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
[对症下药]B
专家会诊
人体代谢过程中,体内营养物质不断进行生物氧化,释放能量,即是产热,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人体通过产热维持体温或使体温升高。同时代谢产生的热量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从人体散失到外界环境中,即是散热过程,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实现,通过散热可防止体温升高或使体温下降。只有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人体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考场思维训练
1正常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
A.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减少
B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增加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增加
D.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减少
1.A解析:人处于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有利于机体产热,同时皮肤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机体散热。
2 下列关于在寒冷环境里的生理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交感神经活动加强,皮肤的血管舒张
B.交感神经活动减弱,皮肤温度下降
C.交感神经活动加强,皮肤的血管收缩
D.交感神经活动减弱,骨骼肌松弛
2.C解析:在寒冷的环境中,寒冷刺激了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使交感神经活动加强,皮肤血管收缩。
探究开放题解答
综合问题一
水和无机盐调节与人体代谢综合应用
1.下图是人体营养物质和代谢物质转运简略示意图,据图回答:

若图中的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是相同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若序号代表水,当④>①时,试分析②③的变化 (2)若序号代表Na+,人每天的生活全过程中,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3)若序号代表的是各种功能细胞,则(填序号) A.各细胞的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种类和含量最丰富的是 。 B若给某人滴注氨基酸营养液,生理活动明显增强的是 。C.造成以上各种功能细胞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解题思路]当汗液分泌过多时,人体内水分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钠、钾盐调节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主要指载体,吸收的物质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也越多。滴注氨基酸营养液,当形成原尿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加强。
[解答](1)②基本不变,③肾小管重吸收加强 (2)D (3)A.①③B③C.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
2.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列
(1)图中A、B、C、D分别表示体液的什么成分? A B C D 。
(2)A和B液体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组织中的 (结构)完成的。
(3)A、B、C三处液体中O2浓度大小的关系是 。
(4)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A、B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 增多,该激素作用于d过程(d过程表示水的吸收),d过程加强,尿量减少。
(5)体液中的K’主要存在于 中,Na+主要存在于 中,体液中K+和Na+的平衡是通过分泌的 来调节的。
(6)糖尿病病人尿量多的解释是
[解题思路] 图中D液体直接注入A液体中,据此,可联想到组织液中的一部分水分、少量蛋白质等物质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中,再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中。因此D液体应为淋巴,A液体为血浆,由此可以确定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
在组织中,毛细血管是血浆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结构。B和C之间水分交换通过细胞膜。氧气在组织细胞内被利用。因此,细胞内液中氧气浓度最低,组织液中的氧气向细胞内扩散,血浆中的氧气向组织液扩散。在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体液中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直接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钠排钾。维持血钠和血钾含量的平衡。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原尿中葡萄糖的浓度过高,由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方式是渗透作用。因此,水的吸收量减少,尿量增多。
[解答](1)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2)毛细血管壁 (3)A>B>C(4)抗利尿激素(5)C A和B 肾上腺醛固酮(6)原尿中葡萄糖含量高,渗透压高,影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规律总结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组织器官的作用实现的,复习时应与内环境的稳态、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综合问题二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综合应用
1.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根据图解回答问题。
(1)图中
途径表示 过程。
(2)B途径是骨骼肌通过 作用完成的,其反应式是 。
(3)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小时内,都处于39℃,若A、
B、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A+B C+D。
(4)图中的a、b均表示运动神经纤维,其中a为 Ib为 。
[解题思路] 体温调节主要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是神经调节过程,通过加强骨骼肌、内脏的呼吸作用增加产热,而通过血管舒张、汗液增多增加散热等方面,共同维持人体体温的平衡。
[解答] (1)神经调节 (2)呼吸 (3)A+B=C+D(4)植物性神经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2.填空完成下图所示的炎热环境、寒冷环境引起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图中的数字分别表示相应的生理活动。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解题思路]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是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作用实现的。在体温调节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下丘脑,因为下丘脑中存在着体温调节中枢。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温觉感受器①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有关神经兴奋,使皮肤内的毛细血管舒张②,汗腺分泌增多③,增加散热量。
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④,并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⑤,减少热量散失、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⑥增加产热量,同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⑦,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加强,产热量增加。
[解答]①皮肤内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出②皮肤血管舒张 ③汗腺活动增强④皮肤内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出 ⑤皮肤血管收缩 ⑥骨骼肌收缩 ⑦肾上腺素分泌增强
规律总结
人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是神经一体液调节:在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应结合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进行复习。
综合问题三
血糖的调节与实验设计的综合
1 胰岛素是调节机体血糖的激素之一,当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动物会出现惊厥、昏迷现象(低血糖晚期症状)。现有如下材料,请设计实验说明当动物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可缓解症状。材料:身体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数只、1 rnL注射器、50%葡萄糖水溶液(每次用量0.01 mL/g)、蒸馏水、用酸性生理盐水配成的胰岛素溶液(2 U/mL)(每次用量0.1 mL/10 g)、酸性生理盐水。
(1)实验步骤:
①获取实验材料并分组: ;②实验组: ;
③对照组: ; ④培养观察: 。
(2)预计实验结果:
(3)实验结论: 。
(4)借鉴上述实验及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①胰岛素含量升高引起惊厥现象的原因是 ;
②假如人体出现类似的低血糖晚期症状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③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是 调节。
[解题思路]利.用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的原理,使小鼠表现出低血糖症状,而本实验要求说明静脉注射葡萄糖可缓解该症状,因此应设计对照,对照组不注射葡萄糖,而实验组静脉注射葡萄糖,然后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1)①取数只身体状况相同的小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同时注入等量的胰岛素溶液,当其出现惊厥现象时,备用;(对注射剂量不作要求)
②甲组小鼠及时从静脉注入适量的葡萄糖水溶液;
③乙组小鼠同时注入同量的蒸馏水;
④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观察小鼠情况。
(2)甲鼠昏迷状况得到缓解,乙鼠因昏迷时间过长会死亡。
(3)当小鼠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可缓解症状。
(4)①脑部供能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分解;
②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③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
(二)实验步骤: 。
(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
验设计要求;给药1小时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刺取尿液)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
[解题思路]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超过一定数值会出现糖尿。设计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并观察二者尿液与斐林试剂的显色反应,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斐林试剂;注射器;试管;烧杯等。
(二)实验步骤:
(1)确定1只小白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鼠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2)将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
(3)给药1小时后,对两只小白鼠采尿液,实验鼠尿液放入1号试管内,对照鼠尿液放入2号试管内。
(4)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待冷却后,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1号试管中应该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实验鼠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中仍为蓝色溶液,表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
实验结论: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
规律总结
血糖平衡是通过调节来源和去路实现的;血糖的平衡依赖于血浆中适量的相关激素;适量的相关激素又是通过复杂的体液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实验设计时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1 为抢救危重病人,常给病人输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输生理盐水的理由是
A.无机离子能自由进入细胞 B.补充水分,维持体液平衡 C.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D.补充血细胞所需要的营养
1.C解析:0.9%的NaCl溶液与人体为等渗溶液,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2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血浆中C02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B血浆运输养料和废物
C.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D.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
2.C解析:食物残渣只是经过了消化道,并没有进入内环境。
3 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无机盐是保持平衡的。若只饮水不进食,则
A.K+排出量大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B.K+排出量等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C.K+排出量小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D.K+排出量等于零
3.C解析:K+的排出途径主要是经肾脏形成尿液排出。其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只饮水不进食的人,K+的排出量少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4 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时,丢失大量水和钠盐,使血钠含量下降,将导致
A.醛固酮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B.醛固酮分泌增加,尿量增加 C.醛固酮分泌减少,尿量减少 D.醛固酮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4.D解析:醛固酮分泌增加可使机体重吸收纳,同时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水分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5 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前者随后者变化的情况与图中走势不相符的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一饮水量
B.T细胞浓度HIV浓度
C.胰岛素浓度一血糖浓度
D.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一甲状腺激素浓度
5.C解析:饮水量增加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维持水分平衡。HIV侵入机体,主要破坏T细胞,使其大量减少,导致免疫功能丧失。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增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维持血液中激素含量的稳定。
6 下列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绝大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因此必须每天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才能满足营养需要 ②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对症下药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来辅助降低体温 ③当人体摄取食盐较多时,肾可通过尿排出多余的钠,摄取食盐少时,尿中几乎不含NaCl,因此人体的钠的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针刺没有感觉但能运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A解析:②高烧的病人应适当地撤减衣被以利于散热;④所示过程应出现有感觉而不能运动的现象。
7 肾脏排尿的意义是
①人体排出水分的最主要途径 ②可以排出部分热量,以利调节体温 ③可以排出多余的Na+④可以排出体内多余的钾盐和葡萄糖 ⑤可以排出代谢废物⑥可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⑥
7.C解析:肾脏排尿的意义是人体排出水分的最主要途径;可以排出多余的Na+;可以排出代谢废物;可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8 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①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8.D解析:下丘脑的功能包括三个中枢,内分泌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一个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等激素。
9 如下图所示为正常人受到寒冷刺激时的部分调节过程。A、B、C表示调节物质,a、b、c、d表示调节效应。
请据图分析回答([]内填物质编号):
(1)寒冷时的体温调节以 为主,与C具有协同作用的调节物质是 。
(2)IE常机体血液中C对A、B的分泌起 调节作用,a~d中调节效应相同的是 。
(3)甲状腺的发育和发挥作用几乎全靠[] 的作用。B物质只能作为甲状腺细胞的信号,与甲状腺细胞膜上具有特定 (物质)有关。
(4)激素的产生需要特定刺激。图中可见,垂体激素分泌量直接由 控制。
(5)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婴儿出生后到一岁左右。[] 直接影响大脑发育。此外,如果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脑细胞数量和大脑皮层神经元的 数量都将减少,很难在日后弥补。
9.(1)神经调节肾上腺素(2)反馈a与b,C与d(3)B促甲状腺激素糖蛋白 (4)下丘脑(产生的激素) (5)C甲状腺激素突触
解析:考查对体温调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知识的理解应用。
考点小资料
内环境稳态
1.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血糖的平衡”和“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组织、器官的作用实现的。
2.血糖平衡
(1)血糖平衡是通过调节来源和去路实现的;血糖的平衡依赖于血浆中有适量的相关激素;适量的相关激素又是通过复杂的体液调节和神经一体液调节卖现的。
(2)胰岛素是惟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分泌调节有三个方面:①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浓度;②受胰高血糖素的影响,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又可
通过提高血糖浓度而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③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或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3)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升高血糖浓度,其中主要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也有三个方面:①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浓度;②受胰岛素的影响,胰岛素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其分泌,也可通过降低血糖浓度而间接地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③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或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内环境与稳态
【学法导航】
1.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是必修三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与动物的新陈代谢、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活实际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具有知识点繁多、能力要求高、思维量大、题型灵活的特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围绕的中心是内环境的稳态,要抓住这个中心进行知识的梳理,把繁多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便于复习提高。
2.复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时,要抓住两点:
(1)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动物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必经之地,所以内环境保持稳定才能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对于复习调节内容很有帮助。
3复习“免疫调节”时,要多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比较和归纳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异同,比较抗原和抗体的特点,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比较和归纳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巩固,才能更好掌握该部分知识。
【典例精析】
经典模拟
【例题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 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从概念内涵上看,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②中的血红蛋白和④中递质小泡;从概念外延上看,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个部分;从组成成分的来源来看,内环境的成分一是来自消化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离子、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和维生素;二是来自经肺部气体交换得到的氧气;三是来自细胞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激素、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
【答案】A
【考点分析】内环境的概念
【例题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解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血红蛋白正常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成分。
【答案】A
【考点分析】内环境的稳态及与人体健康
【例题3】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   B.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C.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D.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和消化道排出
【解析】Na+来自食盐,主要通过肾脏排出;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可以通过皮肤蒸发排出,ABD选项错误。调节水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调节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醛固酮。
【答案】C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的对水的来源与去路的正确认识
【例题4】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当人体处在45℃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这种反射属于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当人体外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机体通过下丘脑调节机体的体温并使之保持相对稳定,当外部低温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及骨骼肌战栗)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使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产热增多)来维持体温的稳定;当外部高温时,机体主要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立毛肌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使体温保持稳定。人体散热的方式有对流散热、辐射散热和蒸发散热三种方式,其中蒸发散热是高温环境中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下丘脑还是内分泌调节的中枢,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甲状腺激素,产生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于机体使代谢增强。这一调节过程不需要大脑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骨骼肌 肾上腺 (2)皮肤 蒸发散热 (3)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5)Na+ 动作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的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例题5】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②过程可发生有肌肉、肝脏细胞中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解析】②过程发生肝脏细胞中;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答案】D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血糖平衡的理解
【例题6】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能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解析】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使血糖的利用减少,浓度因而升高。
【答案】A
【考点分析】理解胰岛细胞分类与其分泌的激素的作用
【例题7】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B.氧气进入肺泡
C.肌肉注射胰岛素D.牛奶被喝进胃中
【解析】内环境是细胞间隙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通过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内的一些管、腔、囊(如气管、尿道、肾小管、膀胱、子宫、消化道等)中的空间,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是人体内的外界环境;故A、B、D项排除,胰岛素注射进肌肉后首先存在于组织液,由于分子量较大,最可能通过淋巴循环后进入血液循环到全身。
【答案】C
【考点分析】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判断
【例题8】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8.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解析】血液中含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能够起缓冲作用的物质。血液中的CO2浓度高时,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答案】C
【考点分析】血液对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例题9】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解析】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中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依据,所以B项正确。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一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引起内环境的轻微变动,内环境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使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B
【考点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例题10】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解析】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毒性的成分称为抗毒素,属于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所以,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例如:自身免疫病。所以,ABD选项正确。只有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C选项错误。
【答案】C
【考点分析】正确理解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例题11】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解析】二次免疫发生时间短,产生抗体浓度大
【答案】A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二次免疫的理解
高考再现
【例题1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 特异性免疫、抗原 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解析】灭毒的蛇毒相当于抗原,抗原物质进入动物体内后,可通过免疫反应刺激动物体产生抗体,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因此,这一反应具有特异性,是特异性免疫。
【答案】A
【考点分析】区分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例题13】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人体感染HIV后需经过0.5~20年,平均7~10年的时间才能发展为AIDS病人,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处于潜伏期的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脏器中含有HIV,具有传染性。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而不是遗传;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答案】C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艾滋病的理解
【例题14】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不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反应
B.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反应。至少是二次反应,由相同得过敏原刺激。其他特点都正确,识记即可。
【答案】A
【考点分析】考查过敏反应机理和反应特点
【例题15】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甲型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A. 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 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 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 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解析】效应B细胞不能使靶细胞裂解;吞噬细胞不能形成效应细胞,记忆细胞不能释放白细胞介素,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直接判断选择支的正误。此题为容易题,识记类。
【答案】B
【考点分析】
【例题16】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 造血干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吞噬细胞
【解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当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能够增殖分化成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效应T细胞或效应B细胞,进而发挥免疫作用。一只小鼠的皮肤对另一只鼠来讲属于抗原,当抗原物质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是因为T淋巴细胞是在幼年动物的胸腺中形成的,切除胸腺,就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形成。
【答案】B
【考点分析】正确理解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效应阶段的区别
【专题突破】
【例1】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错题分析】错选成A的原因是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错选成C的原因是很多学生把重吸收的位置搞错了。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主要通过血浆的运输与缓冲,因此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来调节,Na+、K+等主要以主动运输的方式从消化道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
【正确答案】本题正确答案是D
【变式练习】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 B.血液运输氧气和代谢废物
C.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加深
【例2】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错题分析】错选A、C的原因是误把胃液等消化液当作内环境成分,错选B是把输卵管当作内环境成分了。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它体液成分除了我们补充的脑脊液外 ,消化液分泌物等都不是。肌肉内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
【正确答案】本题正确答案是D
【变式练习】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胃液 B.胰液
C.尿液 D.血液
【例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错题分析】选错的同学可能是对人无氧呼吸的产物乳酸及人体中的酸碱缓冲物质的记忆不深刻,或者以为缺氧时体内CO2不能排出体外。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了人无氧呼吸的产物及人体中的酸碱缓冲物质。在长时间运动或进入高原等缺氧条件下,人体部分细胞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酸性物质——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引起pH的略微下降,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血浆中的NaHCO3。
【正确答案】B
【变式练习】某同学体育课时剧烈运动,导致肌肉酸疼,但是并没有其它不适的感觉。请问此时此人的血液pH的情况、引起肌肉酸疼的物质是( )
A.降低、CO2 B.降低、乳酸
C.升高、CO2 D.维持稳定、乳酸
【例4】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D、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错题分析】错选B的学生没有正真理解糖尿病的原因好机理,当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时,糖就从肾脏排出而出现糖尿。其中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糖代谢紊乱引起,比如缺少胰岛素。错选D的原因是不知道胰岛细胞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两者是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血糖平衡调节,当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出现高血糖,当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时,糖就从肾脏排出而出现糖尿。胰岛细胞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两者是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正确答案】A
【变式练习】某人由于病变使体内胰岛素不足,病人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肝糖原合成加强,血糖浓度升高 B.肝糖原合成减弱,血糖浓度升高
C.肝糖原合成加强,血糖浓度降低 D.肝糖原合成减弱,血糖浓度降低
【例5】在临床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错题分析】本题做错的原因有没有弄明白在免疫作用中真正起作用的物质是抗体。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察了抗体特异性免疫的关系,SARS病毒感染甲后,会引起甲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甲的血清中就会有相应的抗体存在,它能特异性的与SARS病毒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将甲的血清注射到乙体内,甲的血清中抗体就会在到乙体内发挥作用,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正确答案】D
【变式练习】最近,全球都在预防“猪流感”,如果某人不慎感染H1N1病毒,请问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注射( )
A.H1N1病毒疫苗 B.H1N1病毒外毒素 C.H1N1病毒抗原 D.H1N1病毒抗体
【例6】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②没有渴的感觉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错题分析】本题做错的原因是没有准确理解水分调节的过程,体内缺水时要及时补充水分。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水分调节机制,机体水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下丘脑分泌一种激素,称为抗利尿激素,有提高肾脏集合小管壁透性的作用。身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多,集合小管透性高,重吸收的水多,尿量就少。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少,集合小管透性低,重吸收的水量少,尿量就多。
【正确答案】A
【变式练习】由于天热,某人大量饮水,请问此时此人可能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排尿减少 D.产生渴觉
【例7】(08广东生物)机体受病原体刺激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受刺激的_______细胞内_______转录为mRNA,mRNA通过_______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内的核糖体上合成抗体蛋白,此过程中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过程有____________。
(2)在合成抗体时有哪些细胞器参与 其化学本质是 。
(3)该细胞核内何种结构被破坏,上述抗体合成将不能正确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
【错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体的产生,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属于分泌蛋白,有同学会误认为抗体有效应T细胞产生,与分泌蛋白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提供能量。有同学可能会疏漏线粒体。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原理和过程(1)在受剌激的浆细胞(效应B细胞)内DNA转录为mRNA,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2)抗体是分泌蛋白,与分泌蛋白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提供能量。
( 3 ) 核仁。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仁被破坏,不能形成核糖体,抗体蛋白的合成不能正常进行。
【正确答案】(1)浆 DNA  核孔 转录 翻译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蛋白质
(3)核仁。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仁被破坏,不能形成核糖体,抗体蛋白的合成不能正常进行。
【变式练习】免疫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特别是人体对病原性物质的侵害所形成的特殊防御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SARS是具有包膜的病毒,入侵人体后,机体会发生 。产生特异性的 将其消灭。
(2)当SARS病毒侵入细胞后单靠 无法将其清除,还需要 协助。
(3)为了预防疾病我们常常注射疫苗,请问疫苗从相当于免疫反应中的 ,大部分是病毒的 ,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 来预防疾病。
免疫易错点汇总辨析
1.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几道防线?
溶菌酶是一种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并可分泌到血清及各种分泌液(泪、唾液、血浆、尿、乳汁等体液)中,能够水解革兰氏阳性菌细胞胞壁肽聚糖而使细胞裂解。根据溶菌酶的杀菌时存在的位置不同,杀菌作用可属于不同的防线。如果溶菌酶在泪、唾液、尿、乳汁等体液中发挥杀菌作用,那么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此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一道防线;如果溶菌酶在内环境(血浆)中,甚至吞噬细胞内的溶菌酶发挥杀菌作用,那么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此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
2.淋巴细胞的内环境只有淋巴吗?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T细胞和B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T细胞和B细胞,大部分很快死亡,只有一小部分随血流进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部位,并随血液和淋巴在体内流动。当他们受抗原激活后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行使其免疫功能。由上可以看出T细胞和B细胞的内环境既有血浆,也有淋巴,具体的要看他们在特定时候存在的特定场所。
3.外毒素、抗毒素、凝集素、干扰素的区别?
在教材中涉及这“四素”,许多同学常常将它们混在一起。(1)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其本质通常为蛋白质,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2)抗毒素是由外毒素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时,产生的一种特异性中和外毒素的抗体,其体质为球蛋白。(3)凝集素是指与颗粒性抗原结合出现凝集反应的抗体。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并出现凝集现象,其中参与反应的抗体就称为凝集素。(4)干扰素是宿主细胞受病毒感染后或受干扰素诱生剂作用后,由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和体细胞等合成的一类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糖蛋白。干扰素本身对病毒无灭活作用,它主要作用于正常细胞,使之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使这些细胞获得抗病毒能力。此外,它还能抑制某些细胞内寄生物(如原虫和立克次氏体等)的增殖,并对动物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一种病原体只能诱使机体产生一种抗体吗?
抗体是由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的。抗原的特异性是由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特殊化学基团)决定的,抗原分子依靠其决定簇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及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自然界中的天然抗原(如病原体、花粉、某些微生物的分泌物等)其表面或内部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分子,每一抗原分子表面又常有多个不同的决定簇,这就意味着:一种天然抗原特别是某些病原体,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后,能诱使机体产生针对该病原体上的不同抗原分子的多种不同的抗体。如,大家熟悉的乙肝病毒就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至少三种抗体即:表面抗体(HgbsAb)、核心抗体(HgBcAb)、和e抗体(HgBeAb)。
5.抗体一直留在体内吗?
产生抗体的过程是免疫系统的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即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增殖为效应B细胞,再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清除后,"剩余"的抗体并不一直停留在体内,它有一定的半寿期。比如一种免疫球蛋白IgG它的半寿期为16-24天。
6.吞噬细胞只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吗?
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在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中,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将部分病原体消灭。如果病原体突破了非特异性免疫的防线,特异性免疫就会启动。此时,吞噬细胞在感应阶段起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作用;而且在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可以吞噬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的细胞集团或沉淀。由上可看,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了作用。
7.识别、特异性识别的细胞与物质的区分
识别是指识别“自己”,排除“非已”的过程,“非已”往往是指外来的病原体。吞噬细胞识别的外来病原体的种类多,并尽可能将其消灭。特异性识别是指只针对特定的或相应的病原体(抗原)才起识别作用,对其他的病原体不能识别。因此,可知识别和特异性识别都起识别作用,但其识别的范围不一样,识别的范围大,特异性识别具有针对性,范围小。起识别作用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物质有抗体,以上除吞噬细胞外,都有特异识别功能。另要需注意,效应B细胞不具有识别功能,但其分泌的抗体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8.细胞免疫效应阶段的过程简述
效应T细胞诱导靶细胞死亡主要通过释放多种介质和细胞因子介导的,并不是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主要有以下几点:
(1)穿孔素:对靶细胞打孔;
(2)颗粒酶:一组丝氨酸酯酶,进入靶细胞后,使靶细胞凋亡;
(3)TNF(肿瘤坏死因子),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启动caspase程序,使靶细胞凋亡。 穿孔素和颗粒酶一般是一起包裹在一种膜结构内,穿孔素打孔,颗粒酶通过孔进入靶细胞,引起细胞凋亡。
【专题综合】
综合1:人体的产热,散热与体温调节
【例题】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8.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但主要考查了人体的产热,散热与体温调节等基础知识。当人进入高寒地区后,因皮肤与外界温差大,人体散热快;同时冷觉感受器及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一方面使皮下血管收缩、皮下血流量减少而尽量使散热减慢;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有氧呼喊加快(耗氧量增大)而使产热相对加快。机体调节的结果是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使人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堆持机体的稳态。故选项中的体温下降、耗氧量降低不正确。
【答案】D
综合2:与体内水分调节有关的知识
【例题2】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标准解析】A项,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B项,过敏反应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造成水肿。C项,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组织液增加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D项,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要从组织液吸水,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D
综合3:内环境稳态-无机盐离子
【例题3】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离子含量都有关;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主动运输)消耗能量来维持的;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A
综合4: 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
【例题4】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
B.①②③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
C.④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⑥过程属于效应阶段
D.Y主要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与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解析】考查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分化;本题是体液免疫,b是T淋巴细胞、c是B淋巴、d是浆细胞、X是抗原、Y是抗体;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是分化的结果,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形成的细胞的蛋白质种类不同;膜上的糖被有识别作用,①②③⑥过程要识别,⑤是抗体分泌;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是抗原的吞噬、处理和呈递,反应阶段是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效应阶段是抗原的清除。
【答案】C

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由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 pH值、渗透压、温度等,但内环境通过机体的自动调节活动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很多事实可以说明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人的体温应始终维持在370C左右,冬泳之后,体温不下降:热浴之后,体温不上升。剧烈运动后产生的CO2多了,O2不足,呼吸自然加强,大量吸入O2,呼出CO2,使体内的O2、CO2之比恢复正常。使血液中的PH值保持为7.4。饭后血糖含量增多,胰岛素分泌增多,血糖很快恢复正常浓度。总之,生物体能够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调整活动,以保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值发生变化。但是正常人血液的PH值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范围很小。就是因为: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它们的电离如下:H2CO3 H+ +HCO3-,NaHCO3 Na++HCO3-。由于(2)式完全电离,有大量的HCO3-。对(1)式有影响,使HCO3-和H+结合生成H2CO3,H+很小。
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而且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H2O,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加的CO2会刺激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增强呼吸运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
当Na2CO3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后,OH-就与血液中的H+结合生成H2O,还会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pH值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通常稳定在7.35~7.45之间。
内环境的其它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之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也都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之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补充:人体的循环系统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组成。   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到小动脉,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它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在汇入静脉。此间静脉管径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即由此回到左心房,从而完成了体循环过程。
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这样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断地运转,完成了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例如温度、pH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例如,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这在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则表现为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例、1、有关内环境稳定的描述中,阐明的实质是(C)
A、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实现 B、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变化 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2、如图:表示运动前后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对曲线仔细分析后回答:你认为对曲线BC段的变化解释正确的是(A)
A、乳酸与NaHCO3反应产生CO2 B、乳酸与Na2CO3反应产生CO2
C、乳酸与NaH2PO4反应产生H2PO4 D、乳酸与NaHPO4反应产生NaH2PO4
3、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B)
A、通过尿和汗排泄废物 B、将事物残渣形成粪便排除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液中的CO2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
一.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标:
1)内环境概念
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的关系;稳态的概念,稳态的实现;
教学重点、难点:
1、内环境概念,体液间的交换,2、稳态的实现;
教学过程:
内环境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可是人体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大多数都生活在液体环境中,而且细胞内部也有大量的水。因为新陈代谢的多种反应是而且只能在水中进行。所以,水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成分。约占体重的60%,水及溶于其中的多种物质构成了人体的液体部分——体液。
按照体液分布的位置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正常成年男性的体液含量约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约40%。20%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分析人体细胞外液有几种:
(一)血浆:血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血管中细胞外液。一种重要的溶液,成分十分复杂。溶质中最多的是各种血浆蛋白(总称其中,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器官)。还有无机盐、糖类、氨基酸等。功能主要是运输功能 。
补充:1、红细胞: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主要功能:运输O2和CO2。是依靠细胞内血红蛋白完成的。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血红蛋白低于10g/100ml,则为贫血。贫血病人运输O2能力不足,可能引起各种缺氧症状。如果把红细胞放在清水中,水分子由于渗透作用向细胞内渗透。红细胞涨大,直至破裂。所以,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大量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线粒体,无法进行有氧呼吸,不消耗氧,进行无氧呼吸。
 2、白细胞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不含血红蛋白,故不能携带氧。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用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图5-2)。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2).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直径0.5~1.0μm)、均匀、略带折旋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图5-2)。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图5-4,5-5)。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3).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5。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图5-2)。颗粒具有异染性,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电镜下,嗜碱性颗粒内充满细小微粒,呈均匀状或螺纹状分布(图5-4,5-5)。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均有所不同。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但两者的关系尚待研究。
图5-4 三种粒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5-5 人三种粒电镜像 ×17800?
左图:中性粒细胞(白求恩医科大学尹昕、朱秀雄教授供图)
中图:嗜酸性粒细胞 右图:嗜碱性粒细胞
↑特殊颗粒,()嗜天青颗粒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图5-2)。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这些酶不仅与单核细胞的功能有关,而且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鉴别点。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图5-6)。
图5-6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5).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6~8μm的为小淋巴细胞,9~12μm的为中淋巴细胞,13~20μm的为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核占细胞的大部,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缘,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的核椭圆形,染色质较疏松,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胞质内也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图5-2)。少数大、中淋巴细胞的核呈肾形,胞质内含有较多的大嗜天青颗粒,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电镜下,淋巴细胞的胞质内主要是大量的游离核糖体,其它细胞器均不发达(图5-6)。
  3、血小板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或称血栓细胞(thrombocyte), 正常数值为10万-~40万/μ1。它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体积甚小,直径2~4μm,呈双凸扁盘状;当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则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在血涂片中,血小板常呈多角形,聚集成群。血小板中央部分有着蓝紫色的颗粒,称颗粒区(granulomere);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hyalomere)(图5-2)。电镜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细胞内无核,但有小管系、线粒体、微丝和微管等细胞器,以及血小板颗粒和糖原颗粒等(图5-7)。
图5-7 血小板超微结构模式图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血小板寿命约7~14天。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万/μ1则有出血危险。血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的分化。造血干细胞位于骨髓内。
(二)、组织液:组织细胞间的液体。  
(三)、淋巴:淋巴(lymph)是在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即是淋巴细胞的细胞外液。
总之,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它们构成了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所以叫人体的内环境。那三种细胞外液之间是否就是独立存在的呢?
体液间的物质交换:
首先能明确: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之间相互渗透。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的水分、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经常不断地交换,维持一种动态平衡。
而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 循环,形成血浆。这就是说:淋巴来源于组织液,组织液来源于血浆。
(一)、血浆与组织液间的交换
血浆与组织液的交换主要在,毛细血管部位进行。因为毛细血管壁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具有较大的通透性,血浆、组织液中的水分、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可以通过,相互交换,维持动态平衡。但是血浆和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自由透过。而且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成分1—3%,血浆中血浆蛋白7%,由于二者蛋白质浓度不同,所以二者溶液浓度有差别。
在正常情况下,保证了血浆的营养物质与细胞内的代谢产物的交换顺利进行,也保证了渗透压的恒定。当心功能不全,血液流回心脏量少时,毛细血管血压增高。组织液回流障碍,而发生组织间隙液体不能渗透入血浆,在组织细胞间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
(二)、淋巴的形成与淋巴循环。
形成:组织液渗进毛细淋巴管形成的。
淋巴循环: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其中部分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液流经淋巴结时,因淋巴结中有大量淋巴细胞。能将毒素、癌细胞、异物等被清除、形成干净的淋巴液注入静脉,此过程即为淋巴回流的过程。(淋巴结是位于淋巴管向心行程中的淋巴器官,全身淋巴结数目很多,常常聚集成群,多沿血管周围分布,位于液窝、腹股沟等处。脾为重要的淋巴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因此,淋巴回流对于人体的自身净化起着重要作用,能帮助血浆回收组织液,并将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大分子物质的蛋白质运回血浆。组织液与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是促进组织液进入淋巴管的动力,凡是增加组织液生成量从而增加组织压的因素,均能促进淋巴液的生成,按摩过程既是增加血行加速过程,也是增加组织液量的过程,同时按摩还能加速淋巴回流,增加淋巴管负压,因此按摩可加速淋巴循环和增加淋巴量,从而使人体净化更快更充分,有益于人体健康。淋巴管内有瓣膜防止淋巴逆流。所以淋巴循环是单向的。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就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
因此,水肿发生的部位虽然各有差别,但其发生机理是基本相同的。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这种恒定的维持,是有赖于血管的内外液体和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当组织液生成超过回流时,就会造成水肿。
总之: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组织液是血浆经过毛细血管滤过而形成的,其中各种离子成分与血浆相同,也存在各种血浆蛋白,但其浓度明显低于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因此淋巴的成分与组织液类似。
3.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高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外液体,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互相渗透,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只有通过淋巴循环再回到血浆。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整个人体角度分析,人体的外环境是我们所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指血浆、组织液、淋巴;从细胞角度分析,细胞的外环境是细胞外液,即血浆、组织液、淋巴,也是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同一概念。
那思考人体的外环境,具体来说有哪些?
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在体内却是人体外界环境。
例:1、(2004上海)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B)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唾液
2、(2001广东)毛细淋巴管堵塞,会引起(A、C)
A、组织发生水肿 B、组织发生脱水
C、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D、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3、(2002江苏)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时此时该组织中(B)
A、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B、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内环境与稳态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血糖的调节 体温的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与人体代谢综合应用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综合应用血糖的调节与实验设计的综合
经典易错题会诊
命题角度一
内环境与稳态
1. 下列激素中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无直接关系的是
A.抗利尿激素 B.肾上腺素 C.雄激素 D.醛固酮
[考场错解]B
[专家把脉]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温度、渗透压、血糖等,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共同维持,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肾上腺素与体温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有关;醛固酮调节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平衡;雄激素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对症下药]C
专家会诊
机体与外界环境常处于物质交换过程中,物质交换的不平衡常引起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 pH等相应变化,但机体能够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如pH稳定主要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等等。
考场思维训练
1 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1.D解析: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阻碍组织液的生成,不会导致组织液过多形成水肿。
2 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合成血浆蛋白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
C.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2.A解析:B、C、D所述过程分别在细胞内和小肠中完成,不属于人体内环境。
命题角度二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1. 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钠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
B.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C.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D.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和消化道排出
[考场错解]BD
[专家把脉]对K-排出特点理解不清楚,认为寒冷环境中人体没有汗液的排出;钠主要来自食物,主要排出的途径是肾脏,少数随汗液和粪便排出;K一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寒冷环境TA-体多余的水可从肾、肺、汗腺、消化道等途径排出;醛固酮在对无机盐吸收和分泌调节的同时,对水也有调节作用。
[对症下药]C
2. 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考场错解]D
[专家把脉]对水的平衡及调节理解不清楚。人体缺乏淡水,血浆渗透压升高而不是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增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对症下药]A
专家会诊
水的稳态是以渗透压为标志的,渗透压升高,水相对缺少,反之水过剩,水的平衡主要通过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的来源有:主要是饮水和食物及代谢产生的;水的去向:主要是肾脏,而大肠排出的水是未进入机体组织的。钠、钾的调节由醛固酮发挥作用,来源主要是食物,排出途径都是大肠、肾脏和皮肤,钠以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调节含量,钾以肾小管分泌来调节含量。
考场思维训练
1 正常人因为意外失血而使体内血量减少时,机体会作出的反应是
A.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B.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
C.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减少
1.A解析: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重吸收作用加强,尿量减少。
2 人患严重的腹泻时,要及时输液,补充生理盐水。有的情况下,医生还要给病人补充一定量的KCl,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和正常的心律
B.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正常的心律
C.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正常的血压
D.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和正常的血压
2.A解析:一方面K+可维护细胞内液渗透压和正常心律,另一方面钾盐的特点是不吃也排。
命题角度三
血糖的调节
1. 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不可能发生的是
A.[H]减少 B.贮存的糖原减少 C.乳酸积累增加 D.肾上腺素含量增加
[考场错解]D
[专家把脉]人体剧烈运动时在神经和体液(激素)的调节作用下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心血管运动,促进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浓度;剧烈运动时人体呼吸加强使贮存的糖原减少,由于耗氧量大,部分细胞得不到氧气的充分供应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持续的运动使乳酸积累增加,因此B、C、D项皆有可能。
[对症下药] A
2. 情况下,狗的血糖含量维持在90 mg/dL左右。在运动前后,狗的血糖及相关激素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1.8~4.5 min内,血糖的变化是 ,这种变化满足了运动时机体对 的需求。该时间段血液中迅速增加的激素是 ,与此激素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
(2)4.5~5 min内,引起血糖变化的激素是 和 。它们之间具有 作用。
(3)9 min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表明机体通过 调节,可以实现 。
[考场错解](1)升高 葡萄糖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2)胰岛素 肾上腺素协同 (3)激素血糖平衡
[专家把脉] 对血糖保持稳定过程中各种激素之间的关系没有理解清楚。从图中看,1.8~4.5 min内血糖升高,同时胰高血糖素也升高,与该激素起协同作用的激素为肾上腺素。4.5~5 min内,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都减少,两者间为拮抗作用。上述血糖调节需要体液调节,同时也有下丘脑有关神经参与的神经调节过程,共同实现人体的稳态。
[对症下药](1)升高 能量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2)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拮抗 (3)神经和体液稳态
专家会诊
血糖平衡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对于保证人体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作用,一方面增加血糖的去路,促进糖氧化分解、转化脂肪和合成糖原;另一方面抑制血糖来源,抑制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紊还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而升高血糖。
考场思维训练
下图所示过程是人体内糖代谢过程的简图,请根据图反映的过程,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如果图示的细胞是肝细胞,则图中A所示物质最可能是 。如果A物质不能沿相反的方向进行,则图中的细胞最可能是
细胞。
(2)你认为流经图中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的变化主要为 。
(3)图中 过程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是自由扩散。
(4)如果人体内胰岛素浓度过高,则图中 过程将明显加快。
(5)如果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 。此病主要影响人体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
1.(1)肝糖原肌(2)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或含氧量降低) (3)④(4)③(5)红细胞三
解析:本题较为综合,要求能联系血糖的来源、去向及利用过程,涉及了血液循环、遗传变异等知识。
命题角度四
体温的调节
1. 寒冷环境中的即时反应之一是皮肤起“鸡皮疙瘩”。该反应属于
A.神经一体液调节 B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应 C.条件反射 D.应激反应
[考场错解]D
[专家把脉]首先肯定该反应不是B、C,而应激反应概念的外延大,包括神经一体液调节;所以人的这种反应应该是神经体液调节。
[对症下药] A
2.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骨骼肌不自觉战栗,这时
A.温觉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皮肤血流量增加
[考场错解]A
[专家把脉]误认为寒冷环境中温觉感受器兴奋。寒冷环境中,应是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中枢分析综合,兴奋沿传出神经传至皮肤,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经垂体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
[对症下药]B
专家会诊
人体代谢过程中,体内营养物质不断进行生物氧化,释放能量,即是产热,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人体通过产热维持体温或使体温升高。同时代谢产生的热量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从人体散失到外界环境中,即是散热过程,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实现,通过散热可防止体温升高或使体温下降。只有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人体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考场思维训练
1正常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
A.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减少
B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增加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增加
D.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减少
1.A解析:人处于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有利于机体产热,同时皮肤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机体散热。
2 下列关于在寒冷环境里的生理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交感神经活动加强,皮肤的血管舒张
B.交感神经活动减弱,皮肤温度下降
C.交感神经活动加强,皮肤的血管收缩
D.交感神经活动减弱,骨骼肌松弛
2.C解析:在寒冷的环境中,寒冷刺激了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使交感神经活动加强,皮肤血管收缩。
探究开放题解答
综合问题一
水和无机盐调节与人体代谢综合应用
1.下图是人体营养物质和代谢物质转运简略示意图,据图回答:

若图中的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是相同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若序号代表水,当④>①时,试分析②③的变化 (2)若序号代表Na+,人每天的生活全过程中,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3)若序号代表的是各种功能细胞,则(填序号) A.各细胞的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种类和含量最丰富的是 。 B若给某人滴注氨基酸营养液,生理活动明显增强的是 。C.造成以上各种功能细胞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解题思路]当汗液分泌过多时,人体内水分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钠、钾盐调节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主要指载体,吸收的物质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也越多。滴注氨基酸营养液,当形成原尿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加强。
[解答](1)②基本不变,③肾小管重吸收加强 (2)D (3)A.①③B③C.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
2.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列
(1)图中A、B、C、D分别表示体液的什么成分? A B C D 。
(2)A和B液体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组织中的 (结构)完成的。
(3)A、B、C三处液体中O2浓度大小的关系是 。
(4)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A、B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 增多,该激素作用于d过程(d过程表示水的吸收),d过程加强,尿量减少。
(5)体液中的K’主要存在于 中,Na+主要存在于 中,体液中K+和Na+的平衡是通过分泌的 来调节的。
(6)糖尿病病人尿量多的解释是
[解题思路] 图中D液体直接注入A液体中,据此,可联想到组织液中的一部分水分、少量蛋白质等物质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中,再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中。因此D液体应为淋巴,A液体为血浆,由此可以确定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
在组织中,毛细血管是血浆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结构。B和C之间水分交换通过细胞膜。氧气在组织细胞内被利用。因此,细胞内液中氧气浓度最低,组织液中的氧气向细胞内扩散,血浆中的氧气向组织液扩散。在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体液中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直接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钠排钾。维持血钠和血钾含量的平衡。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原尿中葡萄糖的浓度过高,由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方式是渗透作用。因此,水的吸收量减少,尿量增多。
[解答](1)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2)毛细血管壁 (3)A>B>C(4)抗利尿激素(5)C A和B 肾上腺醛固酮(6)原尿中葡萄糖含量高,渗透压高,影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规律总结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组织器官的作用实现的,复习时应与内环境的稳态、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综合问题二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综合应用
1.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根据图解回答问题。
(1)图中
途径表示 过程。
(2)B途径是骨骼肌通过 作用完成的,其反应式是 。
(3)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小时内,都处于39℃,若A、
B、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A+B C+D。
(4)图中的a、b均表示运动神经纤维,其中a为 Ib为 。
[解题思路] 体温调节主要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是神经调节过程,通过加强骨骼肌、内脏的呼吸作用增加产热,而通过血管舒张、汗液增多增加散热等方面,共同维持人体体温的平衡。
[解答] (1)神经调节 (2)呼吸 (3)A+B=C+D(4)植物性神经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2.填空完成下图所示的炎热环境、寒冷环境引起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图中的数字分别表示相应的生理活动。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解题思路]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是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作用实现的。在体温调节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下丘脑,因为下丘脑中存在着体温调节中枢。
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温觉感受器①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有关神经兴奋,使皮肤内的毛细血管舒张②,汗腺分泌增多③,增加散热量。
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④,并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⑤,减少热量散失、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⑥增加产热量,同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⑦,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加强,产热量增加。
[解答]①皮肤内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出②皮肤血管舒张 ③汗腺活动增强④皮肤内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出 ⑤皮肤血管收缩 ⑥骨骼肌收缩 ⑦肾上腺素分泌增强
规律总结
人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是神经一体液调节:在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应结合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进行复习。
综合问题三
血糖的调节与实验设计的综合
1 胰岛素是调节机体血糖的激素之一,当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动物会出现惊厥、昏迷现象(低血糖晚期症状)。现有如下材料,请设计实验说明当动物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可缓解症状。材料:身体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数只、1 rnL注射器、50%葡萄糖水溶液(每次用量0.01 mL/g)、蒸馏水、用酸性生理盐水配成的胰岛素溶液(2 U/mL)(每次用量0.1 mL/10 g)、酸性生理盐水。
(1)实验步骤:
①获取实验材料并分组: ;②实验组: ;
③对照组: ; ④培养观察: 。
(2)预计实验结果:
(3)实验结论: 。
(4)借鉴上述实验及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①胰岛素含量升高引起惊厥现象的原因是 ;
②假如人体出现类似的低血糖晚期症状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③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是 调节。
[解题思路]利.用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的原理,使小鼠表现出低血糖症状,而本实验要求说明静脉注射葡萄糖可缓解该症状,因此应设计对照,对照组不注射葡萄糖,而实验组静脉注射葡萄糖,然后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1)①取数只身体状况相同的小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同时注入等量的胰岛素溶液,当其出现惊厥现象时,备用;(对注射剂量不作要求)
②甲组小鼠及时从静脉注入适量的葡萄糖水溶液;
③乙组小鼠同时注入同量的蒸馏水;
④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观察小鼠情况。
(2)甲鼠昏迷状况得到缓解,乙鼠因昏迷时间过长会死亡。
(3)当小鼠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可缓解症状。
(4)①脑部供能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分解;
②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③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
(二)实验步骤: 。
(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
验设计要求;给药1小时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刺取尿液)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
[解题思路]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超过一定数值会出现糖尿。设计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并观察二者尿液与斐林试剂的显色反应,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斐林试剂;注射器;试管;烧杯等。
(二)实验步骤:
(1)确定1只小白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鼠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2)将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
(3)给药1小时后,对两只小白鼠采尿液,实验鼠尿液放入1号试管内,对照鼠尿液放入2号试管内。
(4)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待冷却后,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1号试管中应该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实验鼠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中仍为蓝色溶液,表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
实验结论: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
规律总结
血糖平衡是通过调节来源和去路实现的;血糖的平衡依赖于血浆中适量的相关激素;适量的相关激素又是通过复杂的体液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实验设计时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1 为抢救危重病人,常给病人输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输生理盐水的理由是
A.无机离子能自由进入细胞 B.补充水分,维持体液平衡 C.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D.补充血细胞所需要的营养
1.C解析:0.9%的NaCl溶液与人体为等渗溶液,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2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血浆中C02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B血浆运输养料和废物
C.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D.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
2.C解析:食物残渣只是经过了消化道,并没有进入内环境。
3 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无机盐是保持平衡的。若只饮水不进食,则
A.K+排出量大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B.K+排出量等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C.K+排出量小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D.K+排出量等于零
3.C解析:K+的排出途径主要是经肾脏形成尿液排出。其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只饮水不进食的人,K+的排出量少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
4 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时,丢失大量水和钠盐,使血钠含量下降,将导致
A.醛固酮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B.醛固酮分泌增加,尿量增加 C.醛固酮分泌减少,尿量减少 D.醛固酮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4.D解析:醛固酮分泌增加可使机体重吸收纳,同时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水分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5 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前者随后者变化的情况与图中走势不相符的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一饮水量
B.T细胞浓度HIV浓度
C.胰岛素浓度一血糖浓度
D.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一甲状腺激素浓度
5.C解析:饮水量增加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维持水分平衡。HIV侵入机体,主要破坏T细胞,使其大量减少,导致免疫功能丧失。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增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会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维持血液中激素含量的稳定。
6 下列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绝大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因此必须每天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才能满足营养需要 ②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对症下药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来辅助降低体温 ③当人体摄取食盐较多时,肾可通过尿排出多余的钠,摄取食盐少时,尿中几乎不含NaCl,因此人体的钠的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针刺没有感觉但能运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A解析:②高烧的病人应适当地撤减衣被以利于散热;④所示过程应出现有感觉而不能运动的现象。
7 肾脏排尿的意义是
①人体排出水分的最主要途径 ②可以排出部分热量,以利调节体温 ③可以排出多余的Na+④可以排出体内多余的钾盐和葡萄糖 ⑤可以排出代谢废物⑥可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⑥
7.C解析:肾脏排尿的意义是人体排出水分的最主要途径;可以排出多余的Na+;可以排出代谢废物;可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8 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①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8.D解析:下丘脑的功能包括三个中枢,内分泌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一个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等激素。
9 如下图所示为正常人受到寒冷刺激时的部分调节过程。A、B、C表示调节物质,a、b、c、d表示调节效应。
请据图分析回答([]内填物质编号):
(1)寒冷时的体温调节以 为主,与C具有协同作用的调节物质是 。
(2)IE常机体血液中C对A、B的分泌起 调节作用,a~d中调节效应相同的是 。
(3)甲状腺的发育和发挥作用几乎全靠[] 的作用。B物质只能作为甲状腺细胞的信号,与甲状腺细胞膜上具有特定 (物质)有关。
(4)激素的产生需要特定刺激。图中可见,垂体激素分泌量直接由 控制。
(5)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婴儿出生后到一岁左右。[] 直接影响大脑发育。此外,如果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脑细胞数量和大脑皮层神经元的 数量都将减少,很难在日后弥补。
9.(1)神经调节肾上腺素(2)反馈a与b,C与d(3)B促甲状腺激素糖蛋白 (4)下丘脑(产生的激素) (5)C甲状腺激素突触
解析:考查对体温调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知识的理解应用。
考点小资料
内环境稳态
1.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血糖的平衡”和“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相关组织、器官的作用实现的。
2.血糖平衡
(1)血糖平衡是通过调节来源和去路实现的;血糖的平衡依赖于血浆中有适量的相关激素;适量的相关激素又是通过复杂的体液调节和神经一体液调节卖现的。
(2)胰岛素是惟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分泌调节有三个方面:①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浓度;②受胰高血糖素的影响,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又可
通过提高血糖浓度而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③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或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3)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升高血糖浓度,其中主要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也有三个方面:①最重要的因素是血糖浓度;②受胰岛素的影响,胰岛素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其分泌,也可通过降低血糖浓度而间接地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③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或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