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
1.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M,理想状态下,每20分钟繁殖一代,T小时后该种
群数量为 ( )
A.M×20T B.M×23T C.2×MT D.2×M20
2. 种群的指数增长(J型)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
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环境资源是有限
3.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先呈“S”形增长,后呈“J”形增长
B.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4. 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A. a B. b C. c D. d
5.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6. 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7.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第7题图 第8题图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8. 右上图中曲线II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
A.Ⅰ B.Ⅲ C.Ⅳ D.Ⅴ
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10.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11.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它们的差别在于曲线X是在无环境阻力的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
12.右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如右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
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填空题
14. 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
(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应采用__________法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2)已知各有虫植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7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_________增长,在 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率最高,2006—2007年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及增长率约为__________。
(3) 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进行了调查,发现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肥力及土壤含水量均不同,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 ,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4)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措施(只答一种)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同时也不造成环境污染。
15.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位“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 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 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
(3)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16.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________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____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
(3)在所研究的1890 ~ 1935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_______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________(答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4)猞猁的数量波动为 (周期波动/非周期波动)
种群的增长方式及数量波动调节学案答案
例题1. B 例题2. B 例题3. B
【练习提高】
1-5. BCACB 6-10. DCACD 11-13. BCC
14. (1) _____样方____(2)___ S型 ___,____2002-2004 ____, 0
(3)__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
(4)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合理答案均可)
15.(1)___c____(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_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16.(1)A 140千或140 000
(2)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争剧减少
(3)60千只 晚于
(4) 周期波动
16.(1)A 140千或140 000
(2)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争剧减少
(3)60千只 晚于
(4) 周期波动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一、选择题
1.能够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 ( )
A.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B.气候、食物、被捕食者等
C.人类活动 D.以上都是
2.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生物种群“S”型增长说法正确的是 ( )
A.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B.“S”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3.如果种群的增长率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 )
A.种群增加,并出现激烈的捕食和栖息地的竞争
B.种群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
D.种群接近其载荷能力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则该害虫的种群密度
将 ( )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先减后增 D.保持稳定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哪一段曲线中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生长速度的限制因素 ( )[来源:学科网21世纪教育网]
A.C—B B.B---D C.D—E D.E—F
6.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生长速率的变化,在1930年大约有多少只鹿能够在此特定的环埔中牛存而不会饥饿致死 ( )
A.12 000 B.35 000 C.50 000 D.100 00021世纪教育网
二、非选择题
7.下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地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平衡系统就发生了变化。据图回答:
(1)甲昆虫是 食性昆虫,乙昆虫是 食性昆虫,甲、乙两21世纪教育网
种昆虫之间的关系是 关系。
(2)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 和 ;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 。
高考连线
1.(06上海)右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21世纪教育网
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
A.I B.Ⅲ C.IV D. V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图形分析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在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从曲线图中可看出牛被引入后,初期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后来减慢,最后数量基本维持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说明该孤岛所能容纳的牛种群数量也是有限的,一头牛的食量比一头羊要来得大,因此羊的容纳量相应的要比牛多一些,羊被引入后会出现I曲线的变化。答案:A
2.(04新课程)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21世纪教育网]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的增长相关知识。a为“S”型曲线b为“J”型曲线,由于a和b为竞争关系,导致b被淘汰。答案: C
创新拓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进美国的一个岛屿,经跟踪调查绘出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该岛屿上环颈雉构成了一个 ,其
数量增长特点是 。
(2)A→B,由于 ,种群增长不明显。
(3)D→E,从生物因素看,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 加剧,以及该种群的 增
加,导致该种群的 降低, 增高,
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4)EF段为种群增长的 期,其种群净增长率为 ,种群数量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D 2.A 3. D 4.B 5.D 6.A
二、非选择题
7.(1)植肉捕食(2)有抗药性捕食者乙昆虫的减少没有抗药性
创新拓展
(1)种群 引入初期,环颈雉数量连续增长,若干年后,环颈椎的个体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2)引入初期,环颈雉还没完全适应新环境
(3)种内斗争 捕食者 出生率 死亡率
(4)稳定 O 相对稳定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教学案
【学习要求】
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两种方式,阐明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
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
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知识要点】
种群的增长方式
(一)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曲线---指数增长
1.条件:在 、 和 的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起始增长 ,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速率会 ,而增长率会
请在下面两个方框中分别将J形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以及增长率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注:增长率: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
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
(二)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曲线----逻辑斯蒂增长
1.条件:在 、 和 的条件下
2.特点:种群起始呈 增长, 时增长最快,
此后便 增长,到K值便
3. (1)在下面方框中画出逻辑斯蒂增长的增长速率曲线
(2)该增长方式情况下,其增长率又会怎样变化?
(三)“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 大小不同
二.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 引起波动的因素: 和 的变动以及 的改变
2.种群的数量波动可以分为 和
3. 调节种群数量的有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两大类。
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 和 ;除此以外,外源性因素还包括 、 、 和捕食等
内源性因素则包括 调节和 调节
【例题】
例题1.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一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以此作为对该地区环境稳定与否的评价指标之一。在某时间段内,得到如右图所示的增长变化()曲线[月种群数量/()月种群数量]。下列据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型增长
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
例题2.自2002年以来,一种叫椰心叶甲的外来害虫正在吞噬着海南岛上的椰树等棕榈科植物。由于没有天敌,椰心叶甲十分猖狂,受害植株累计已达200多万株。姬小蜂专门将卵产在椰心叶甲的高龄幼虫或蛹内,在里面孵化出幼虫,并且一直生活到成虫羽化飞出为止,导致椰心叶甲的死亡。因此,海南省从越南引进大量的姬小蜂来对付椰心叶甲。从椰心叶甲侵入海南岛以后到引进姬小蜂之前,椰心叶甲种群增长曲线为:( )
例题3.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某一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K值为400只,请问: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应大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第4章 种群
一、课标内容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
3.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
发展要求
1.识别种群的分布型。
2.辨别种群的存活曲线。[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说明
1.活动:“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不作要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课外读:“种群生命表”,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
容。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
基本要求
1.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能概述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能利用实验结果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实验设计:不同温度对酵母种群增长的影响。能根据实验目的和已知条件,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和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3.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读懂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发展要求
说明
小资料:“海洋鱼类的最大捕获量” 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基本要求
1.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
2.说出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发展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说明
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5课时)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课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
2课时(含活动)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21世纪教育网
(1)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特征。难点是种群的存活曲线。①通过种群的视频或图片,引出种群的概念,并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说明种群的概念。②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③通过用黑白子或者大小相同的黄豆红豆模拟标志重捕法,分析如何准确地估算种群密度。④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环境容纳量。难点是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①以细菌的繁殖为例预测细菌后代数量变化,引入数学方法来构建细菌增长的公式模型和曲线模型。②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公式、曲线)→模型检验修正,思考数学公式、曲线的生物学意义。③结合野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蚜虫或者P125思考与练习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种群指数增长曲线和指数增长数学模型。④从资源、空间分析并结合绵羊、黄猩猩果蝇培养实验得出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理解环境容纳量。21世纪教育网
(3)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数量波动;外源性调节因素;内源性调节因素。①通过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②通过实例对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加以理解。
四、实验与活动建议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除按照教材探究活动指导的要求动手操作外,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草履虫、绿眼虫、衣藻代替酵母菌进行探究,可以降低实验难度。这个探究活动可以扩展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项目。
教案
导学诱思
一、种群增长曲线
1.种群的指数增长
(1)条件:在理想条件下,包括食物空间充裕,气温适宜,没有敌害。
(2)特点:起始增长很慢,随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呈现指数增长。
(3)增长曲线:“J”形曲线,指数增长。
2.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1)条件:有限条件,包括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
(2)曲线:在自然界中,种群一般呈“S”形增长。
(3)特点:起始增长呈现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开始减速增长,达到K值时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4)K值: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随环境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思考:实验室内短时间培养某种微生物,该生物的种群数量一般属于哪种增长类型?对于一个自然种群来讲,种群数量增长属于什么类型?为什么会达到K值?
提示:由于实验室内短时间培养,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且不存在天敌,所以种群的增长将呈现“J”形增长。对于一个自然种群来讲,由于生存环境有限,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即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值)。
二、种群的非周期波动与周期波动
1.种群的数量波动: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种群数量波动。
2.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种群数量的波动。
3.类型
(1)非周期性波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方式。
(2)周期性波动: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方式。
4.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1)外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
(2)内源性因素: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三、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1.气候: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调节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
2.食物:是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因素,食物不足,种群内部必然会发生激烈竞争,使很多个体不能存活或不能生殖。
3.寄生: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
4.捕食: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一个低水平上。
四、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1.行为调节: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2.内分泌调节:种群密度过大时,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合作探索
探究一:如何理解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类型
在理想的环境中,空间、资源无限,不存在任何天敌,无捕食者、寄生者和竞争者的条件下,或当种群迁入一种新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种群呈“J”形增长,其特征为种群数量连续增长,规律为:N=Ntλt。一般在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值(K值)就停止生长,种群呈“S”形增长。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按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通过生存斗争淘汰个体数。
探究二:种群增长曲线的比较
“J”形曲线
“S”形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
①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疾病
现实状态:
①食物、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
量(K值)
无K值
有K值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先增加后减少
曲线
探究三:对“S”形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的理解
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左右,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较多,而且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当过度捕猎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的增长率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时,就可以捕猎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可持续获得数量最大。在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题例领悟
【例题1】 2008海南卷,15 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
解析:种群密度越小,种群中个体获得的资源越多,生长越快,个体平均增长量越大,反之越小。
答案:B
领悟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重要特征,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种群密度不同。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重要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例题2】 2008上海卷,24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解析:首先注意纵坐标是种群的增长速率,而不是种群数量,在增长率为最大时,数量为K/2(K为种群最大值),因此K值=200×2=400(只)。
答案:D
领悟
环境容纳量为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例题3】 2007全国卷Ⅰ,3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解析:A项中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自然界中的多数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都要达到最大值,因此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通常呈S形;对于S形曲线来说,种群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然后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上升而下降,当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增长率降为0,所以B项的说法正确;种群数量的增加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也会加剧,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C项说法也是正确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是先逐渐升高,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开始降低。
答案:D
领悟
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现S形增长,增长率的变化为:由低到高,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率最大,然后开始下降,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零。
课堂反馈
1.2007江苏卷,24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小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解析:控制网眼大小,让幼鱼逃脱,保持种群的增长型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减小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都是为了提高种群的出生率,使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改变性别比例,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
答案:D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 “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解析: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可见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答案:B
3.右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曲线呈“J”形,b曲线呈“S”形
B. K表示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C.阴影部分表示有环境阻力存在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最快,是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
解析: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维持动态平衡;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是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此时砍伐可使种群数量迅速恢复。
答案:D
4.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解析:“S”形增长曲线在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即增长率最大。捕捞后剩余鱼群保持在K/2水平,有利于鱼类的可持续生产。
答案:B
第四章 种群
第三节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学生对有关种群的数量变化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继续探讨“种群数量的波动”,同时介绍了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包括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通过具体实例中的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波动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而这一节知识是本章的最后,所以要做好对《种群》这章的复习指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有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和原因,可以举出实例说出调节因素。《种群的增长方式》这节中,学生已对运用数学曲线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曲线。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波动;②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③举例说出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情感目标:关注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能力目标: 据相关数据,尝试画出坐标曲线图21世纪教育网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援性调节因素;内原性调节因素
2.教学难点:对全章的复习指导
3.教学策略:以“资料”引入,出示“问题探讨”,然后通过学生浏览全文内容,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问题,结合 “问题探讨”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另外,利用多媒体,出示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出种群数量的波动的类型,进一步巩固所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回顾复习21世纪教育网
提问:
(1)种群数量是如何增长的?
(2)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
资料:20世纪出,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
年份
1915
1917
1921
1925
1928
1930
驼鹿种群数量
200
300
1000
200021世纪教育网
2500
3000
年份
1934
1943
1947[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950
1960
21世纪教育网
驼鹿种群数量
400
170
600
500
600
问题:
(1)用曲线图表示该种群数量从1915年到1960年的消长情况。
(2)该种群数量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3)种群的数量为什么不可以长时间的稳定在K值呢??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提问,引出课题
21世纪教育网
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生物学中的许多现象和规律。
从多因素思考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1.多媒体展示
学生绘制的驼鹿种群的数量波动的坐标曲线图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提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什么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有哪些类型?产生数量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3.多媒体展示
欧洲灰鷺种群的数量波动21世纪教育网
旅鼠种群的数量波动
4.提问:
(3)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的曲线有什么区别?尝试自己画图
学生阅读课文,针对这些问题讨论并回答。21世纪教育网
学生看图说出种群波动的类型: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21世纪教育网
学生看图说出波动的类型及两种曲线有什么不同?
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通过问题展现,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小结:?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食物、水和空间是影响生物多少和增长率的限制因素。自然界中多数生物种群都已达到稳定期,总体上看,许多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不再增长,而是波动或变动。也就是说自然界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
???
???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什么是种群平衡密度?
(2)为什么种群数量总是围绕种群平衡密度波动?
教师简略说明种群平衡密度:是指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地维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的现象叫种群的自然平衡,这个密度水平叫做平衡密度。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出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
二、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举例说出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2)为什么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学生阅读课文。
说出实例并说明理由
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对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的理解。
明确种群波动的原因。
小结: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有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可以利用生物间的寄生和捕食关系,用于生物防治,取得了成功。如我国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和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等。?
???
三、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提问: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包括哪些因素?请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制约着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说什么是内源性调节因素
小结:内源性调节是指通过种内竞争、种群行为、内分泌和遗传机制等因素所进行的种群数量调节。
学生讨论教材中的简答题???
巩固本节知识
总结:出示本章的问题要点
(1)种群有什么特征?
(2)种群数量如何增长?
(3)种群数量如何波动?为什么会波动??
小组合作,全章复习
把握学习方法要旨。
七、板书设计
概念
种群数量波动 范围 非周期性波动
类型
周期性波动
外源性调节因素
原因
内源性调节因素
八、作业设计
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四章 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区别于物种,物种的范围大于种群,物种包含所有一类的生物,种群只是生活在一起的同一物种。
2、种群的基本特征(个体不具有)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调查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标志重捕法
步骤:抓捕→标记→释放→重捕→估算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样方法:计数时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数据的平均值
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2)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预测种群
密度变化 越来越大 保持稳定 越来越小
趋势
(3)性别比例的农业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二、种群的增长方式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无限条件/无环境阻力)
(2)数学模型:Nt=N0λt
①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 ②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③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
(3)特点:种群数量无限增长
(4)适用范围:
种群迁入新环境的开始一段时间;
实验室理想条件下
(5)意义:反映种群增长的潜力和趋势(能体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过度繁殖”这一观点)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判断是S型曲线还是J型曲线增长?
看题目所给的条件:
①若资源,食物,空间等都理想,则J型增长
②若资源,食物,空间只要有一个受限制,则S型
S型曲线中刚开始的前几年其增长也是J型增长方式
阴影部分为自然选择下淘汰的个体
(1)形成条件:(存在环境阻力)食物、空间有限,有捕食者存在等非理想条件
有最大值:K值(环境容纳量)
(2)特点: 在 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增长率是变化的 K值时,种群停止增长
(K值时环境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迁出率等于迁入率,各值都互相抵消)
(3)适用范围:自然种群的增长规律
三、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种群的非周期性与周期性波动
外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
2、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包 内源性因素: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3、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第五章 群落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度。
物种组成不同: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我国新疆北部森林的主要树种是常绿针叶乔木(优势树种为松、杉等),南方森林的主要树种是常绿阔叶乔木;
物种数目不同(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个体数量多,通常都会占有竞争优势,并能影响群落的发展。
4.生态位 决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时,每个物种都会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因此可以实现共存。
竞争排除原理决定了在同一群落中不可能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
二、植物群落结构
概念:大多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森林植物垂直分层的关键因素:阳光(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资源的能力)
森林动物垂直分层的关键因素:食物(和栖息空间)
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时间结构:包括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四、群落的演替
①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②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第五章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叫生态系统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一角一只熊猫、保护区所有熊猫、保护区所有生物、保护区分别属于什么?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生物群落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成分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1、生态系统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食物链的组成成分:生产者与消费者
举例: 植物 蝗虫 青蛙 蛇 鹰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1)食物链的共同特点:①每一条食物链均以生产者为起点,无分解者
②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 ③N级消费者处于第N+1营养级
(2)食物网: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3、生物放大:这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
4、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后两者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可能出现倒置的现象,但能量金字塔永远是正金字塔型的。如一棵有很多毛毛虫的大树。数量和生物量金字塔都是倒的。5.初级生产量: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GP=NP+R
R:植物呼吸消耗量(呼吸) NP:净初级生产量(光合-呼吸)
GP:总初级生产量(光合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能量的源头: 太阳能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通过光合作用过程进入)
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总量
能来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散失的形式:热能(呼吸作用产生)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单向流动:不可逆,也不能循环利用
能量传递效率一般约为10%~20%
逐级递减: 能量不能100%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原因:有部分能量被呼吸消耗及流向分解者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4、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1)碳在无机环境(大气)中的存在形式:CO2
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形式:含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途径:食物链、食物网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CO2
(2)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
(3)CO2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微生物的分解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循环反复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全球性)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7、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三、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反馈调节
(1)负反馈: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正反馈: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受到损害。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的能力
5、生态系统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6、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7、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
生物圈:大气圈下层,岩石圈上层,水圈
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主要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植被的破坏。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上升,全球气温升高
(2)采取措施:减少煤、石油的燃烧,植物造林,保护植被,开发新能源。
2、臭氧减少危机地球所有生物:(1)臭氧层作用(O3)(2)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3)危害
3、酸雨:(1)主要成分:硫酸和硝酸(2)危害(3)防治办法
4、水体污染:例:富营养化:N、P元素过多引起,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中的溶解氧大量减少(呼吸消耗氧),最后藻类、鱼类等生物因缺氧大量死亡。
高中生物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浙科版
一、种群增长曲线
1.种群的指数增长
(1)条件:在理想条件下,包括食物空间充裕,气温适宜,没有敌害。
(2)特点:起始增长很慢,随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呈现指数增长。
(3)增长曲线:“J”形曲线,指数增长。
2.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1)条件:有限条件,包括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
(2)曲线:在自然界中,种群一般呈“S”形增长。
(3)特点:起始增长呈现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开始减速增长,达到K值时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4)K值: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随环境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思考:实验室内短时间培养某种微生物,该生物的种群数量一般属于哪种增长类型?对于一个自然种群来讲,种群数量增长属于什么类型?为什么会达到K值?
提示:由于实验室内短时间培养,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且不存在天敌,所以种群的增长将呈现“J”形增长。对于一个自然种群来讲,由于生存环境有限,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即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值)。
二、种群的非周期波动与周期波动
1.种群的数量波动: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种群数量波动。
2.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种群数量的波动。
3.类型
(1)非周期性波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方式。
(2)周期性波动: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方式。
4.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1)外源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
(2)内源性因素: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三、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1.气候: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调节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
2.食物:是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因素,食物不足,种群内部必然会发生激烈竞争,使很多个体不能存活或不能生殖。
3.寄生: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
4.捕食: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一个低水平上。
四、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1.行为调节: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2.内分泌调节:种群密度过大时,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高中生物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浙科版
合作探索
探究一:如何理解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类型
在理想的环境中,空间、资源无限,不存在任何天敌,无捕食者、寄生者和竞争者的条件下,或当种群迁入一种新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种群呈“J”形增长,其特征为种群数量连续增长,规律为:N=Ntλt。一般在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值(K值)就停止生长,种群呈“S”形增长。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按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通过生存斗争淘汰个体数。
探究二:种群增长曲线的比较
“J”形曲线
“S”形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
①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疾病
现实状态:
①食物、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
量(K值)
无K值
有K值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先增加后减少
曲线
探究三:对“S”形曲线在生产中的应用的理解
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左右,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较多,而且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当过度捕猎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的增长率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时,就可以捕猎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可持续获得数量最大。在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题例领悟
【例题1】 2008海南卷,15 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
解析:种群密度越小,种群中个体获得的资源越多,生长越快,个体平均增长量越大,反之越小。
答案:B
领悟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重要特征,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种群密度不同。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重要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例题2】 2008上海卷,24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解析:首先注意纵坐标是种群的增长速率,而不是种群数量,在增长率为最大时,数量为K/2(K为种群最大值),因此K值=200×2=400(只)。
答案:D
领悟
环境容纳量为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例题3】 2007全国卷Ⅰ,3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解析:A项中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自然界中的多数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都要达到最大值,因此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通常呈S形;对于S形曲线来说,种群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然后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上升而下降,当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增长率降为0,所以B项的说法正确;种群数量的增加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也会加剧,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因此C项说法也是正确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是先逐渐升高,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开始降低。
答案:D
领悟
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现S形增长,增长率的变化为:由低到高,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率最大,然后开始下降,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零。
课堂反馈
1.2007江苏卷,24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小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解析:控制网眼大小,让幼鱼逃脱,保持种群的增长型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减小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都是为了提高种群的出生率,使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改变性别比例,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
答案:D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 “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解析: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可见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答案:B
3.右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曲线呈“J”形,b曲线呈“S”形
B. K表示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C.阴影部分表示有环境阻力存在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最快,是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
解析: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维持动态平衡;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是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此时砍伐可使种群数量迅速恢复。
答案:D
4.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解析:“S”形增长曲线在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即增长率最大。捕捞后剩余鱼群保持在K/2水平,有利于鱼类的可持续生产。
答案:B
课件22张PPT。(复习)种群的增长方式与数量波动及调节情境创设《旅鼠之谜》请点击图片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动态变化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总体积为0.1mL。现将10mL酵母菌样品中取0.1mL加0.9mL水稀释。混合均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①实验前,应对计数板、吸管等器具进行如何处理?
②显微镜对光后,将计数板放到载物台上并使计数室正对通光孔,然后观察。观察时,对于物镜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
③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由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总体积为0.1mL。如观察到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220个,则在10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 个。
实验中对80个小室而不是1个小室内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这样有什么处?灭菌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减少实验误差。1.1×105④如果每日用比浊计定时测定试管的浑浊度,浑浊度将会 。
每日测定酵母菌数,所得结果绘制成曲线,如下图。这种增长接近于哪种增长数学模型?2、指数增长条件: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它生物制约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越来越快。“J”型特点:曲线:时间种群数量在实际的自然条件下,旅鼠种群会一直呈现指数增长吗?时间种群数量2、逻辑斯谛增长K值:环境容纳量,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到其它生物制约。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数增长,到K值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S”型条件:特点:曲线:时间种群数量KK/2环境阻力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逻辑斯谛增长。下列有关逻辑斯谛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逻辑斯谛增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速度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逻辑斯谛增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B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局限性逻辑斯谛增长模型考虑了环境阻力,但在未考虑环境的变化对K值的影响
种群密度是不一定会降低增长率,尤其在密度很低时。自然环境中的旅鼠种群数量在到达K值后是否能维持稳定不变?时间种群数量KK/2旅鼠种群的数量波动旅鼠种群的数量波动属哪种类型?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稳定在K值?3、种群的数量波动非周期性波动
周期性波动——大多数(如一些生物随气候变化而表现)——单调的高纬度环境(如一些生物因食物关系而表现)练习3(1)科学家长期跟踪北极熊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波动情况,发现长期以来北极熊数量的波动主要受食物的影响,而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北极熊除种群年龄结构明显表现出__________ 型的特点外,其种群数量波动特征也和以往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近发现一种含多溴联苯的阻燃剂随被污染的水流和北行风进入了北极,并在北极生物体内被发现,且在北极熊的体内该物质的浓度最高。此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衰退型不会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生物放大4.引起旅鼠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是什么?在北极地区,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德国弗赖堡大学组成的科学家小组进行了长达15年的实地观察,收集了大量旅鼠及其天敌的相关数据。旅鼠根本就不是死于“集体自杀”,而是作为自己的4大天敌:白鼬、北极狐、雪和长尾贼鸥的盘中餐而死去的。外源性调节因素——食物、捕食、气候、疾病、寄生另外一种学说则认为,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旅鼠活动过度(紧张不安,东奔西跑)和社群压力增加,结果旅鼠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神经高度紧张,显得焦躁不安起来。随之出现死亡率上升,性欲减弱,出生率下降,于是种群数量开始大规模降低。内源性调节因素——内分泌调节领域行为4.下列哪一项属于动物的领域行为
A.山羚羊通过战斗产生领头羚羊
B.尺蠖的“丈量式”运动
C.野牛每隔20天左右要沿着一定路径排粪便
D.金钱豹把食物藏起来练习C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正确的是
A.动物占有的领域越大,越有利于种群增长
B.内分泌调节只影响动物的个体行为而不影响种群数量
C.极端天气对种群数量的调节作用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D.捕食是对种群数量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C6.某栎林(落叶阔叶林)中鸟类在群落内不同层次中的数量如下表所示,某松林中幼虫以松叶为食的灰线小卷蛾幼虫数量波动与最大松叶长度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大山雀的巢在栎林灌木层中均匀分布是 的结果。如果在栎林中大量引种山毛榉而最终形成栎-山毛榉群落,则其稳定性会 。(2)不同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不同。如果分解同样质量的枯枝落叶,栎林所需时间比北方针叶林所时间要 。栎林群落在该地区不能继续演替成为常绿阔叶林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和年降雨量。(3)松林中灰线小卷蛾幼虫数量波动类型为________波动,其波动原因主要是 。种内斗争增强少年平均温度 周期性食物0时间(d)5 10 15 20种
群
增 长速度
07.A图表示用枯草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两者属于不同的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时,该种群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典型的“S”形曲线增长?(3)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会发生 重叠,0~2d内,两种草履虫并没有出现竞争,原因是 ,20d后,大草履虫被完全排除掉,体现了生态学上的 原理。A图B图生态位资源充足竞争排除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枯草杆菌数量的制约(2)请在答题卷的B图中画出20天内的种群增长速度(单位时间内数量的增长)变化曲线。6.动物种群的增长主要决定于下面哪两个重要参数的共同作用?
A.内分泌调节与领域行为
B.气候与疾病
C.食物来源和领域大小
D.出生率和死亡率D以此类推,那么,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1512只。这是第三代。
不要忘了,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一共可生5胎,为2 160只。
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一生可以生出6480只小老鼠。“让我们算笔账你就知道了。”他把老鼠放进一个纸袋里,从背包中取出了本子和铅笔,
“一对旅鼠从三月份开始生育,假使它们一年中生了7窝,每窝12只,一共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每胎1 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
40天后,第二胎的6对也投入了生育大军,它们一共可以生5胎,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照这样推算下去,第五代为25920 只,第六代为90720只,第七代为279936只,第八代,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872只。
你看看,从三月份的2只,到八月底九月初就会变成967118只的庞大队伍!按文中的推算,旅鼠的爆炸式种群增长接近于哪种数学模型?
酵母菌的种群增长和这个一样吗?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局限性野生种群不可能满足所有这些建模的假设和条件:
环境条件充分恒定,不影响种群的生殖率和死亡率,仅受密度的影响。
拥挤效应应对种群所有个体的影响相同。
密度变化无时滞地影响生殖率和死亡率。
种群增长率与密度是相关的,甚至密度很低时也是如此。
种群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
在有性生殖的种群中,雌性个体总能找到配偶。
课件14张PPT。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二、种群的数量波动*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
* 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非周期性
也可是周期性,概念: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和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1)非周期性波动
随气候变化
灰鹭因气候变化种群数量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2)周期性波动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就称之为周期波动
原因:食物周期性的成熟:(捕食关系的生物)北极旅鼠:每3-4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
波动原因:由于食料植物由于旅鼠的取食而发生周期 性短缺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苍鹭的保护云豹的保护野猪的保护救护被困的鲸鱼全力防蝗减灾自然界任何生物数量都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什么因素使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时下降,又是什么因素使种群数量落回低谷时回升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书本P79-P80找出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四、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1)外源因素:气候、食物、病原体、寄生、捕食、降雨量、(极端的湿度和温度)等
(2)内源因素: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1、下列各备选项目中,哪项与种群数量的变化不直接相关?( )
A、气候 B、出生率
C、分布型 D、食物练习巩固C2、下面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有影响?( )
A、捕食 B、领域行为
C、气候 D、寄生
E、以上均有影响E概念图种群的数量波动周期性波动非周期性波动类型包括外源性调节因素内源性调节因素调节因素课件32张PPT。①条件: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它生物制约 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越来越快。 1、“J”型②特点:③数学模型:Nt=N0×λt 增长率λ-1若λ>1增长速率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 值变化曲线(右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D 2、“S”型①条件:②特点:③数学模型: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到其它生物制约。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数增长,到K值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灭鼠
捕鱼
放牧增长率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1、提出问题:(用问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开始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酵母菌呈J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代谢废物的积累,酵母菌呈S型增长.2、作出假设: (用陈述句)
一、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抽样检测法
1.实验目的:了解在 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2.实验方法:学习用 进行酵母菌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学习 的使用方法,找出酵母菌细胞数量变化与其 之间的关系。封闭环境血细胞计数板浑浊度比浊计计数3、实验步骤:培养条件,28℃,连续培养7天防止杂菌干扰,造成试验数据错误随机取样,多次计数,取平均值大方格中方格
小方格
计数室平台上有九个大方格的方格网,中间大方格为计数室计数室放大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 对人体内红、白细胞,及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的计数 每大方格面积为2mm×2mm,
厚度为0.1mm ,则每大方格体积为0.4mm3
1毫升=1cm3=1000mm3
每毫升体积内的细胞数=每大方格内的细胞数×﹍﹍﹍2500计数具体步骤?
a.适当稀释,计数总数以300左右为宜(1mL酵母菌培养液+9mL无菌水)
b.取洁净的血细胞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区上盖上一块盖玻片。倒转试管数次用滴管吸取少许菌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c.观察及计数。静置片刻后显微观察
计数顺序:左上→右上→右下→左下。 g.冲洗血细胞计数板,洗净后自行晾干前后的自身对照1/2注意事项
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格探究实验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对照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一定体积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属于封闭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于开放环境中的两曲线模型,它因后期无外源物质和能源的补充,其数量变化“S”形曲线多了一个衰亡期。影响酵母种群增长的因素可能是什么? 可以是外界的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溶氧量等,也可以是酵母菌自身内在因素,如菌种的差异、接种时间、接种量的多少等。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和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一、种群数量的波动性*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K非周期性波动
周期性波动——大多数(如一些生物随气候变化而表现)(如一些生物因食物关系而表现)两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两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高纬度环境欧洲灰鹭在1928年—1977年的变化连续暖冬温度东亚飞蝗在我国上千年的数量变化水分旅鼠种群数量变化时间种群数量雪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186018701、外源性调节因素——非生物因素 二、种群数量的调节---相对稳定性——生物种间因素 2、内源性调节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竞争、捕食、寄生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等1、光
⑴影响植物的分布:
①松、杉、小麦等阳生植物须有强光才能生长; ②人参、三七等阴生植物只能生长在阴暗处阳性植物阴性植物 外源性调节因素——非生物因素1、光
(2)影响植物的繁殖:
①油菜、桃花等长日照植物须在白天越来越长的春天才开花;
②菊花、茶花等短日照植物须在白天越来越短的秋天才开花。长日照植物(桃)短日照植物(菊)2、温度 实例1:由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部分植物的种群数量也呈季节变化。春:丁香花夏:山桃草秋:鼠尾草冬:鹤望兰实例2:由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某些动物的种群数量也呈季节变化。鸟类迁徙鱼类洄游 蚜虫高温数量下降沙漠热带雨林3、湿度1、寄生 外源性调节因素——生物种间因素江豚感染寄生虫而浮尸沙滩2、捕食猞猁增加雪兔增加植物增加++
-
-反馈调节1、行为调节(1)种内斗争——领域行为鹬华南虎 内源性调节因素(2)种内互助——社会行为鸟类迁徙(3)育幼行为激素?2、内分泌调节啮齿类动物——长耳跳鼠种群密度增大生存压力增加内分泌失调出生率降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种群的数量波动周期性波动非周期性波动类型包括外源性调节因素内源性调节因素调节因素1、下列各备选项目中,哪项与种群数量的变化不直接相关?( )
A、气候 B、出生率
C、分布型 D、食物练习巩固C2、下面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有影响?( )
A、捕食 B、领域行为 C、气候 D、寄生E、以上均有影响E3、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 “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C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A.酵母菌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
B.酵母菌种群在第4天增长率达到最大
C.在第4天至第6天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该瓶内酵母菌种群的K值为400 4、在放有5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少量酵母菌菌种,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酵母菌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右图所示的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B 在一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如下图所示。在以下有关坐标图中不正确的是( ) 练习5B7 、(2006年全国卷二,第30题)(20分)回答下列小题。⑴ 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① 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回答:
①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 。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的 . 结果。② 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 , 决定。③ 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减少综合作用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下图根据实验室中人工饲养腹果蝇的数据统计绘制而成的曲线图。人工饲养是在一定大小的培养瓶中,喂以一定量的酵母菌的条件下进行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草履虫、酵母菌所作的实验与上述结果相似,表明种群在一定空间、一定资源条件下的增长类型,一般都是___________。(2)曲线的纵坐标_______(“能”或“不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在一定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近线,生态学上称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是_______。一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_____(“能够”或“不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3)试根据容纳量的概念对珍稀动物的保护、草原的合理放牧分别提出你的建议。“S”型增长能能在这一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这一种群的最大数量(密度),即这一环境所能养活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
能答案:
(1) “S”型增长 (2)能 能在这一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这一种群的最大数量(密度),即这一环境所能养活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
(3)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的生存环境,使该种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有所提高,这个种群的数量自然会增长。草原的放牧量应该控制在接近环境容纳量为宜,如果过多放牧会影响牛羊的生长以及草原的恢复。如果破坏了环境,还会造成环境容纳量的降低。 课件40张PPT。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例: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的特征
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的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是 ,K值表示 。
时间种群数量ABA过度繁殖BK环境容纳量1、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就固定不变了吗?
??????????????思考讨论高斯(Gause,1934)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如下: 实例1: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实例2:K值是环境容纳量的平均值结论一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
1、波动性
2、相对稳定性意义性连接: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思考:
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是如何来调节的呢?珠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景观思考:那些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外源性调节因素——非生物因素1、光
⑴影响植物的分布:
①松、杉、小麦等阳生植物须有强光才能生长; ②人参、三七、苔藓等阴生植物只能在阴暗处生长。阳性植物阴性植物(2)影响植物的繁殖:
①油菜、桃花等长日照植物须在白天越来越长的春天才开花;
②菊花、茶花等短日照植物须在白天越来越短的秋天才开花。长日照植物(桃)短日照植物(菊)2、温度 实例1:由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部分植物的种群数量也呈季节变化。春:丁香花夏:山桃草秋:鼠尾草冬:鹤望兰鸟类迁徙鱼类洄游2、温度
实例2:由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某些动物的种群数量也呈季节变化。2、温度蚜虫连续高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实例3:沙漠热带雨林3、水份缺水请爱惜每一滴水!外源性调节因素——生物种间因素1、寄生江豚感染寄生虫而浮尸沙滩动手画图:画出寄主和寄生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数量时间2、捕食讨论:生物间捕食会对种群数量的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猞猁增加雪兔增加植物增加++
-
-反馈调节意义性连接: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图时间种群数量内源性调节因素1、行为调节(1)种内斗争——领域行为鹬华南虎意义性连接:动物领域行为对生物进化的影响1、行为调节(2)种内互助——社会行为鸟类迁徙1、行为调节(3)育幼行为意义性连接:育幼行为的产生主要靠什么激素的调节?例、(2005年上海卷,第25题)
右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甲、丙、乙A乙2、内分泌调节啮齿类动物——长耳跳鼠种群密度增大生存压力增加内分泌失调出生率降低思考:在以上因素的调节下种群数量的波动有那几种方式呢?非周期性波动周期性波动欧洲灰鹭在1928年—1977年的变化两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两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温度东亚飞蝗在我国上千年的数量变化水分旅鼠种群数量变化捕食关系雪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捕食关系表格例1、(2005年全国卷Ⅲ,第30题)
(1)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①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①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 。
②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 因素起重要作用。温度和湿度遗传例2 、(2006年全国卷二,第30题)(20分)回答下列小题。⑴ 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① 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回答:
①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 。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的 . 结果。② 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 , 决定。③ 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减少综合作用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例3.(10分)生物生存所依赖的无机环境因素对生物有重要作用。
(1)图1表示玉米螟(一种昆虫)的幼虫发生滞育(发育停滞)与日照长短的关系。据图可知日照时数为 小时,玉米螟幼虫滞育率最高;日照时数达18小时,不滞育玉米螟幼虫约占 %,此条件也适于 植物开花。9—1290长日照(2)图2表示一种夜蛾的蛹发生滞育与日照长短及温度的关系。据图可知,当温度30℃,日照时数为 小时时,这种夜蛾的滞育率最高,达 %;与上述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20℃时,夜蛾蛹的滞育率达到 %。可见夜蛾蛹发生滞育是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夜蛾生长发育的无机环境因素还可能有 等。滞育率(%)光
照
时
间温度1280100日照长短和温度湿度欧洲灰鹭在1928年—1977年的变化连续暖冬东亚飞蝗在我国上千年的数量变化旅鼠种群数量变化分析曲线的波动原因时间种群数量雪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18601870课件18张PPT。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一、种群非周期波动及周期波动蝗虫的数量变化曲线蝗虫的数量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疾病等因素影响。非周期波动?旅鼠(灰黑色 橘红色)周期波动?自然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总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K值——种群在一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二、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外源性因素:1、食物:
2、天敌:
3、气候:(温度、湿度)
4、疾病:病源物、寄生物三、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1、领域行为
2、内分泌调节藏羚羊在哭泣被伐的森林和野牛
练习1、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B2、图①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图②中能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B (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 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______。 (2)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和____。 (4)当我们迁入刚建的新村美居,可恶的老鼠也一同悄悄“潜来”,它们咬坏衣物、偷吃粮食、毁坏家具、传播疾病……对其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中,请从a、b曲线的理论上存在的条件,推测有效灭鼠的措施___________,降低环境___________量,使鼠群的________曲线变化,转变成____。3、图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ab 出生率死亡率清垃圾封食物容纳量ab下图根据实验室中人工饲养腹果蝇的数据统计绘制而成的曲线图。人工饲养是在一定大小的培养瓶中,喂以一定量的酵母菌的条件下进行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草履虫、酵母菌所作的实验与上述结果相似,表明种群在一定空间、一定资源条件下的增长类型,一般都是___________。(2)曲线的纵坐标_______(“能”或“不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在一定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近线,生态学上称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是_______。一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_____(“能够”或“不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3)试根据容纳量的概念对珍稀动物的保护、草原的合理放牧分别提出你的建议。“S”型增长能能在这一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这一种群的最大数量(密度),即这一环境所能养活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
能答案:
(1) “S”型增长 (2)能 能在这一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这一种群的最大数量(密度),即这一环境所能养活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
(3)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的生存环境,使该种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有所提高,这个种群的数量自然会增长。草原的放牧量应该控制在接近环境容纳量为宜,如果过多放牧会影响牛羊的生长以及草原的恢复。如果破坏了环境,还会造成环境容纳量的降低。 谢谢课件20张PPT。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第
3
节核心要点突破实验探究创新知能过关演练基础自主梳理课标领航课标领航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能够
1.简述种群数量的波动。
2.理解引起种群波动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3.理解引起种群波动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重点】 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难点】 种群的数量波动。情景导引
1928年~1977年欧洲灰鹭的数量波动如下图:
引起欧洲灰鹭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有哪些?基础自主梳理一、种群的非周期波动与周期波动
1.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_____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波动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的变动以及_________的改变。
3.波动类型
(1)非周期波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因_____原因等发生非周期波动。
(2)周期波动: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_________之间相隔的时间_____ 。时间出生率和死亡率环境条件气候两个波峰相等二、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1.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_____和_____ 。
2.食物: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_____ _____时,种群内部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竞争,使很多个体不能存活或不能生殖。
3.病源物和寄生物:其致病力和传播速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 ,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_____ 。
4.捕食:能把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低水平上。温度湿度食物不足增加越强思考感悟
某种群在一定区域内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是该种群的实际数量?
【提示】 不是。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三、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1.领域行为:动物在生殖季节独占并保卫一块领域的行为。
(1)种群密度大时:只有少数处于优势的个体占有领域,而_______弱的失去领域,因而失去繁殖后代的机会,防止种群密度过大而过度消耗资源。
(2)种群密度小时:全部个体均占有领域并繁殖后代,使种群数量_____。
2.内分泌调节: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_________系统引发_______失调,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竞争力增长内分泌中枢神经核心要点突破要点一种群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 如图为我国东亚飞蝗种群在1945年~1961年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指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 )A.周期波动 B.非周期波动
C.规则波动 D.不规则波动
【尝试解答】 ____
【解析】 从曲线图可以看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等,因此为非周期波动。规则波动和不规则波动不是教材生物学术语。B跟踪训练 甲、乙、丙三图表示两种生物种群数量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其中表示周期波动的是( )A.甲、丙 B.乙、丙
C.甲、乙 D.甲、乙、丙
解析:选C。周期波动的基本条件是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图中甲、乙符合,而图丙是由于竞争,一个种群上升,另一个种群下降,未表现波动,当然也不具周期性。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要点二1.外源性调节因素
(1)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2)不同种生物通过捕食、寄生和病源物的传播等方式控制种群数量,如天敌数量的增加或食物减少使种群数量减少。2.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1)行为调节
动物的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例如:鸟类的领域行为(2)内分泌调节
由于社会压力加大,会刺激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内分泌调节,从而影响动物的生殖。
例如:啮齿动物的内分泌调节
当种群密度过小,则通过内分泌调节引起相反的变化,最终使种群数量上升。 种群数量波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回答: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相对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________。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________的结果。
(2)昆虫种群密度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______决定。
(3)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尝试解答】 (1)减少 综合作用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1.69N0
【解析】 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相对湿度时,环境变化会导致昆虫数量发生变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影响昆虫的数量变化,昆虫种群的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第三年种群数量为λ2·N0=1.32N0=1.69N0。【易误警示】 任何影响种群的因素都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即: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波动的最直接因素。
【互动探究】 (1)该昆虫生长的最适温度和最适相对湿度分别是什么?
(2)温度不同,该昆虫生长所需的最适相对湿度是否相同?
【提示】 (1)32.5 ℃,90%。 (2)不相同。课件67张PPT。第四章 种群 第四章
种群高频考点突破基础自主梳理实验专题探究命题视角剖析即时达标训练基础自主梳理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_________个体的集合体。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同一物种1.出生率和死亡率
(1)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①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种群的数量就会增加。
②种群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种群的数量就会减少。
(2)种群的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大于小于出生率-死亡率2.年龄结构
(1)概念: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_____________图形来表示。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______型。
(3)意义:_____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3.性比率
(1)概念: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2)类型:①雌雄相等;②雄多于雌;③雌多于
雄。
(3)意义: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金字塔衰退预测4.种群密度
(1)概念: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__________。
(2)应用:害虫预测预报和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3)调查方法
①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_;
②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个体数量标志重捕法样方法思考感悟
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提示】 种群中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混合均匀。二、种群的增长方式
1.指数增长
(1)产生原因:______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的条件。
(2)“J”形增长曲线。
(3)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资源2.逻辑斯谛增长
(1)产生原因:资源有限、_________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
(2)逻辑斯谛增长(“S”形)曲线。
(3)特点: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______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4)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数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空间有限K/2最大三、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种群的数量波动
(1)非周期波动;(2)_________。
2.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
(1)外源性调节因素:_____、食物、疾病、寄生、捕食。
(2)内源性调节因素:行为调节和_______调
节。周期波动气候内分泌思考感悟
2.“J”形增长曲线反映出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其增长率是否也持续增大?
【提示】 其增长率是保持不变的。高频考点突破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
①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特征及相互关系(1)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
(3)年龄结构和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易误警示】 ①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②年龄结构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即时应用?(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1.(2011年北京东城区抽查)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C.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解析:选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下差异是很大的,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C、D分别为年龄结构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定义,是正确的。1.原理
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
2.方法步骤
(1)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
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量(N1)
③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记录数量(N2)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N0),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2)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样方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③计数(记录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易误警示】 ①样方法除适用于植物外,还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
②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条件是未标记和被标记个体有同样的被捕机会,而且在调查期间,没有个体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即时应用?(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2.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个假设不符合要求(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集群现象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解析:选C。在进行标志重捕法时应将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如果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集群现象,则会影响调查的准确性。保持不变【易误警示】 ①现实条件下,“J”形曲线数量增长的两种情况:一是在理想状态下;二是在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②“J”形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形曲线所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逐渐增大后又逐渐减小的。
?③“S”形曲线特点:
a.“S”形曲线上有一个渐进线(K值),即“S”形增长曲线渐进K值,而不会超过K值。
b.曲线的变化是渐平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的。④“J”形、“S”形曲线是研究种群数量增长而形成的两条曲线,并不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全部。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波动等。
⑤当种群发展到K/2时是海洋捕捞、森林采伐最好的时期,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即时应用?(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曲线增长(如下图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曲线增长(如下图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对害虫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解析:选A。对害虫的防治应在害虫个体数较少的b点以前进行,故C错。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故D错。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数量的一半时,增长速率最快,但是种群所需要的资源(食物、空间等)是有限的,随着资源的枯竭,环境阻力将随着种群的增长而增加,种群增长速率逐渐缓慢下来,直到停止增长,故B错。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基本稳定,此时增长率为0。实验专题探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数量的动态变化
1.实验原理
(1)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形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形曲线。2.实验流程样品浑浊度测定:用比浊计测定各试管的浑浊度,并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坐标纸上标记浑浊度(横坐标)和试管
A、B中酵母菌数量(纵坐标)。分析实验
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3.实验关键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计数原则。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6)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实战演练?(专项提能,小试牛刀)
1.(2009年高考广东卷)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解析:选D。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时,营养条件、pH、O2浓度等都能影响酵母菌数量。调查酵母菌的数量时,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不可用普通载玻片。2.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 ℃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 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的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的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的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中的培养液,取1 mL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计算_____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3)如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的容积为0.1 mm3(1 mL=1 000 mm3)。请推导出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 /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②盖玻片 用滤纸(吸水纸)吸去 ③不被
(3)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命题视角剖析视角1 紧扣教材重点种群密度的调节
(2010年南京市质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___尾。若上述结果成立,那么前提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生,理论上种群数量应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次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曲线向上延伸与Y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田块(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①依数据作图。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尝试解答】 (1)8 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
(2)3200 鲫鱼无出生与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
(3)①如图
②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或出生数量较多)。【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在样方中计数时,对位于边线上的个体只计相邻两边及顶角处即可。取样时要考虑样方的大小、数量及随机性取样。(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其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数为N1=200尾,第二次捕获数为N2=160尾,其中有标记的数为N3=10尾,则种群总数N=(N1×N2)/N3=3200尾;在调查过程中标记个体不能死亡、外迁等,否则结果误差很大。(3)若种群的数量是稳定的,则捕获量随捕获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如题干中的数据;若数目不随次数减少,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而种群特征中使种群数量增加的为迁入率和出生率的增加。【探规寻律】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视角2 洞察高考热点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2010年高考山东卷)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尝试解答】C【解析】 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逐项分析如下【探规寻律】 K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互动探究 (1)为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当种群密度达到什么值时进行捕捞鱼类?
(2)由题图可知,K值以后种群密度应如何变化?视角3 突破易错终点1.“J”形增长曲线与“S”形增长曲线的区别
(1)“S”形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下降的,而“J”形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2)“J”形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就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而“S”形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2.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速率曲线自我挑战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尝试解答】 D
【解析】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呈“S”形增长,在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快,即种群数量达K/2值,可估算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200×2=400(只)。变式训练 (2011年嘉兴模拟)如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为“J”形曲线,b为“S”形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本章网络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