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翩然(piān) 携带(xié) 浑浊(zhuó) 两栖(qī)
B.粗糙(cāo) 衍射(yǎn) 地壳(qiào) 褶皱(zhě)
C.龟裂(jūn) 刨刮(páo) 楔形(qiè) 腐蚀(shí)
D.硅化(guī) 劫难(jié) 臀部(tún) 追溯(s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致密 连翘 赌注 草长萤飞 B.山麓 雾霭 迁徒 销声匿迹
C.融化 殒石 沙砾 目空一切 D.撞击 遗骸 狩猎 天衣无缝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一旦手中有权就摆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架势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B.“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期间,青岛市喜迎宾朋,主城区道路两侧张灯结彩,五颜六色的花卉和绿植景观营造出浓浓的盛会氛围。
C.这个艺术家是个不修边幅的人,所以人们难得见他剃一次须,理一次发。
D.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我的心仿佛也在风口浪尖上颠簸。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B.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瞻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近年来,因在马路上行走时使用手机而引发的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 。
。 。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
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
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③⑥⑤④①② B.④①②③⑥⑤ C.③④①②⑥⑤ D.④③①②⑤⑥
6.综合性学习。(9分)
材料一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选自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材料二“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8年达到了335亿吨,其中96%由化石能源的使用产生。2018年全球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是火力发电,占比42%,其次是交通行业,占比25%,工业占比23%,主要在冶炼、炼化等领域产生。
(选自中国经济网2021年3月29日)
(1)结合材料,请说说如何才能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目标。(6分)
答:
(2)请联系生活,说说我们为实现以上的国家目标能做些什么。(列举具体事例)(3分)
答: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9分)
人类起源于一条鱼
①2019年10月26日,有着中国“搞笑诺贝尔奖”之称的菠萝科学奖颁奖大会在浙江温州举行。本届的特别奖菠萝U奖颁给了一项古生物学的成就—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该项研究的宣传语是: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
②澄江古生物化石在业内大名鼎鼎,距今约5.3亿年,是世界范围内保存非常完好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共有16个门类,200多个古生物化石。科学家在其中发现了大量奇特且完整的古生物,这一发现为地球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③在这些“小虫虫”中,最为人们所知的是昆明鱼化石,它的发现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昆明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有了春索,接下来动物就可以进化出脊推,而脊椎对动物来说意义非凡。脊索对昆明鱼的意义在于:首先,有了脊索,昆明鱼在5.3亿年前寒武纪的海洋中就可以拥有更多生存的机会,昆明鱼体内的肌肉就能以它为基础呈“之”字形排列,从而让其游得更快;其次,有了脊索,昆明鱼便可以进化出一件特殊的“武器”---颌,这个武器对进食和防卫来说非常重要。
④有了脊索和以此为基础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就可以进化出头骨和颅骨。有了颅骨的保护,感觉细胞和神经中枢才能安全地进化。最终,颅骨里面的神经细胞越来越多,形成神经节,众多的神经节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终极成品——大脑。
⑤在了解昆明鱼的情况之后,有的科学家称昆明鱼是当今人类的祖先。这是怎么回事呢?从生物学的系统来看,人的位置是这样的: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人亚科-人属。也就是说,所有的脊椎动物都从属于脊索动物门。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脊索动物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支持这个貌似非常荒谬的结论:人类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众所周知,人类胚胎早期有一个阶段的形态和鱼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鳃裂。19世纪20年代,德国的解剖学家马丁·拉斯科发现,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都曾经出现过鳃裂。所以,人类起源于一条鱼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符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
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动物界有一种动物和昆明鱼非常接近,那就是文昌鱼。脊索动物门中除脊椎动物亚门外,还有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中只有一种动物,那就是文昌鱼。文昌鱼的大部分特征像无脊椎动物,只是它的背部有脊索。与其他门的动物不一样,文昌鱼一直没有进化,始终在“原地踏步”,这也使得它成了生物进化史中的“活化石”。
⑦在了解了“小虫虫”的前世今生,尤其是昆明鱼的情况后,你去澄江县看到“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这条标语,一定不会感到不明所以,而是会忍俊不禁。
(选自《知识窗》)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详细介绍了说人类起源于一条鱼的原因。
B.第①段采用了以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意在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⑤段中画线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删去后文意会发生改变。
D.本文综合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等。
8.本文为什么说人类起源于一条鱼?请简要概括。(6分)
(二)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9~11题。(17分)
材料一在凉爽、幽暗、静谧的树林里,浓密的树冠中不时传来几声鸟鸣,抬头就能看到祖母绿、地衣灰、暗铜黄、鳄梨绿等颜色交织在一起。这便是新喀岛典型的山地雨林,该岛是远在太平洋西南地区的狭长的热带土地,位于澳大利亚和斐济之间。岛上的大型蕨类植物公园因为园内的高大树形蕨而得名。这些树形蕨可以长到七层楼高,让整片森林笼罩在一股原始气息当中。
我走的这条小径先是上坡,不久就蜿蜒向下来到溪水边。越靠近溪水,鸟儿的鸣唱也越发响亮。我来这座岛屿,是为了看到据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鸟——新喀鸦。这是一种鸦科鸟类,这个科的鸟智慧不凡。几年前,一只叫贝蒂的新喀鸦将一段金属丝掰弯做成钩子,来钩取难以够到的食物,由于这一智慧的行为,贝蒂为人们所熟知。最近,一只绰号为“007”的新喀鸦使得这个物种再次备受瞩目,它在英国广播公司2014年摄制的节目中大显身手,以迅捷的速度完成了一道极具挑战性的谜题,这道谜题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高级讲师亚历克斯·泰勒设置。谜题包含八个独立的步骤,由各式各样的隔间和装有棍子及石子的“工具箱”组成,相关装置全都放在桌面上。此前,“007”见过部分装置,但这些装置的组合它首次遇到。
要顺利获得放在隔间管道里的肉,“007”得按照正确的步骤解开谜题。
视频中,羽色乌黑、长相帅气的“007”翩翩飞来,停在树枝上,它花了点时间审视周边状况,然后飞到另一个树枝上。这个树枝系着一条绳子,绳子末端系着根小木棍——这小木棍就是谜题的第一步。“007”先用嘴叼住绳子,把绳子一段一段地往上拉,直到自己的嚎够得着小木棍。接着它飞到桌面上,跳到装有肉的隔间旁,把小木棍插入隔间的水平洞口,想把肉扒出来。但木棍太短,它只好用这根木棍获取三个彼此分隔的箱子里的石子。“007”旁边还有一个隔间,里面有一完全处于平衡位置的跷跷板,跳跷板上放着一根长木棍。这只新喀鸦把刚才收集到的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入隔间上方的洞口。石子的重量让跷跳板向下倾斜,长木棍顺势滑出。乌鸦呵着这根木棍把之前隔间里的肉扒了出来。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只乌鸦只花了2分30秒便完成了谜题。它的聪明之处在于:要完成这道谜题,需要理解工具不仅能用来获取食物,还能用来获取另外一件对最终获取食物有帮助的工具。这种借助工具获取工具的行为,即元工具使用,此前只在人类和类人猿中观察到。泰勒表示:“这意味着乌鸦能够理解工具这一抽象的概念。”而且这项任务还需要工作记忆——一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暂时(也许只有几秒钟)储存信息或思维,并且对其进行处理的能力。工作记忆使得我们在书架上找书时能够记得我们要找的是什么书,或者在掏出纸记录之前记住电话号码是什么。工作记忆是构成智力很关键的一部分,这只乌鸦显然具备这种能力。
(摘编自《鸟类的天赋》)
材料二一只乌鸦口渴了,它来到一个水瓶前。乌鸦把嚓伸进瓶口,发现里面只有一点点水,它够不到。乌鸦左顾右盼,看到地上的石子,便叼起一颗扔进瓶子,然后又叼起一颗……
最后,它喝到了水。
(摘编自《伊索寓言》)
材料三源于民间的寓言,一部分是从动物故事演化而来的。原始人靠渔猎维持生活,和动物关系密切。人类不断熟悉它们,细致观察它们的形态、习性,并通过想象赋予动物以人的性格,借以展现理想,传达事理。《伊索寓言》就是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加工整理而成的。
(摘编自《儿童文学》)
9.根据材料一,下列行为属于“元工具使用”的一项是()(3分)
A.会挽雕弓如满月 B.直挂云帆济沧海
C.谁持彩练当空舞 D.稚子敲针作钓钩
10.科普作家珍妮弗·阿克曼是材料一的作者,其作品被盛赞为“以扎实的科学为基础的艺术”,结合材料举例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认识。(6分)
答:
11.读了上面三则材料后,有同学认为寓言《乌鸦喝水》可能真有其事,并阐述了理由。如果你就是那位同学,会列出哪些理由?(8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20分)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
李耕拓
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一30~-2℃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一30℃的严寒,在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一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宵”,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这副“甲宵”就是木栓层。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一—死的间层。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径庭:自由水在100℃沸腾,0℃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才沸腾,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下才会结冰。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减少后,结合水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
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
(有删改)
12.本文主要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哪些方法?(8分)
答:
1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8分)
14.第⑦段中加点的“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4分)
三、作文(50分)
15.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字。
其实,有的数字只是一个数字而已,而有的数字,又不只是一个数字。
请以《只是一个数字》或《不只是一个数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