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五章《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课件+教案)(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第五章《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课件+教案)(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12-28 10:36:38

文档简介


第1、2节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群落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内容。主要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在学习种群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等相关知识,为前面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同时也是为后面生态位、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能充分认识从个体到种群再到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个生命体系知识把握了方向,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和数量波动及调节,并且对整个生命体系的组成的认识也具有一定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为本章相关概念掌握奠定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比较法来学习知识,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事物想像能力,能通过阅读课本进行归纳,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讨论比较,通过实例的观察和思考落实课标内容。另外,这节内容对学生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农村山区学生接触自然较多,容易理解相关概念,而其他学生缺少自然常识的了解,应该多设置图片和实例加以分析,弥补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群落的概念。②简述物种丰度和群落的物种组成。③举例说出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④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②组织讨论提高交流能力,尝试列表比较不同概念的区别,
3.情感目标:小组讨论交流,增进友情。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的教学重点是物种丰度和优势种。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教学重点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将两节内容通盘考虑,合用1课时。采用幻灯片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通过补充生物实例,增进感性认识,理解优势种的概念。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分布实例和展示幻灯片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通过对森林(或池塘、草地)植物与动物分布等实例辨别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对本节难点的教学可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说明物种丰度的实例、幻灯片,群落结构的幻灯片,学校周围山区植被或绿化带的照片。
学生准备:对校园绿化区域以及学校周边绿地或林区进行观察。
六、教学过程
1.群落的概念
展示“森林”图片,分析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和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中各物种是个有机的组合,生命体系是个有机的整体。
【提问】图示的结构是什么?它由什么单位组成?。
讨论分析: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是通过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
【板书】群落: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因此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组成和中间关系。)
2.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首先,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其次,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度来表示。
展示“森林”图片的物种组成,看图、阅读教材,分析研究物种相关问题的方法,优势种的概念和识别特征。
【提问】图示群落物种组成有哪些?如何测定物种的相对数量和重要性?优势种的识别特征是什么?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列表比较分析:列出群落种各物种的名称,包括图示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并讨论评价各物种相对数量和重要性,列表比较分析多度、盖度和频度的概念。掌握优势种的概念及识别特征。
【板书】物种丰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包括各类生物)
阐述:群落中可能只有很少的种类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产力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即为优势种,其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影响其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包括个体数量多,通常占有竞争优势,在群落中常占有持久不变的优势。
学生举例:山毛榉和槭树林的优势种,池塘、河流中的优势种。
教师举例、投影图片:校园周边绿地、林区图片。
(深入认识优势种概念及识别特征)
【板书】优势种:具高度生态适应性,能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种类。
【达标测评】
1.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一次改变,与此同时,群落的物种丰度( B )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 D.没有规律
2.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是( A )
A.物种的丰度 B.物种的盖度 C.物种的频度 D.物种所在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
3.在下列四种群落类型中,哪些是以一年生植物占优势的群落类型(C )
A.极地苔原 B.热带雨林 C.荒漠半荒漠 D.常绿阔叶林
(三)群落的结构
关于“群落的结构”的教学应强调以下几点: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别。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光照、温度的影响导致群落周期性的变化,如动植物物的昼夜活动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提问】植物的不同生长型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密切关系,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体现出哪些结构?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群落的三种结构,举例并讨论三种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展示图5-1“热带雨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示意图”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图示群落自树冠到地面表可分为哪些层次?――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
2.以上分层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阳光。
3.动物有无分层现象?举例并说明该分层现象取决于什么?――有,如蝙蝠-猴子-松鼠-牛,取决于植物为它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4.森林具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水生群落有分层现象吗?――有。
学生看图5-2“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示意图” 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自上而下分为哪些层次?物种及环境特点怎样?――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斜温层的湖水温度变化比较大,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是40C,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2.以上分层取决于什么?――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层。
学生可继续举出其他典型例子。
【板书】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动植物出现明显的配置分层现象。
展示“校园或周边拍摄的绿地照片”,分析群落水平结构。
1.绿色草坪在高楼或树荫底下为何生长不良?――光照不足。
2.棕榈周围有较多幼株而蒲公英却遍地都是,原因是什么?――种子的传播途径不同。
3.不同土壤或不同湿度环境生物分布相同吗?――不同。
总结:土壤、小地形、风和火等环境条件和其他生物的影响,都会影响生物的水平格局,使植物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这一切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空间异质性是指空间的非均一性,即不同地点的环境条件不同。
【板书】水平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举例:蝙蝠、蛾蝶类动物会随昼夜变化它们的活动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温带植被在不同季节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受昼夜变化光照的影响,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
【板书】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包括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师生举例:猫头鹰夜间活动,侯鸟的迁徙、变温动物的冬眠等。(通过师生讨论举例并分析例子来突破难点)
阐述群落的季节性也决定于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植物的开花时间是在各种植物争夺传粉动物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植物形成一定的开花期,有利于增加它们异花传粉的机会,同时也会减弱植物之间为争夺传粉动物而进行的竞争。
总结:研究群落,既要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还要研究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的结构,以及各物种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演替等内容。
【达标测评】
1.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D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温度、温度 D.光照、食物
2.影响生物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中,不包括( C )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大气成分 D.地形差异
3.一个群落包括很多种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物种称为群落的___,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结构包括___、___、___。(物种丰度 优势种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时间结构)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 群落
群落: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
物种丰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优势种:具高度生态适应性,能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种类。
第二节 群落结构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动植物出现配置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包括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八、作业设计(略)
课件26张PPT。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任何陆地群落都是由几种不同的生长型的植物构成的。
陆生植物的六种生长型
不同生长型反映植物所处的不同环境条件,而相似的环境条件通过生物的趋同进化,又能产生相似的生长型六种生长型乔木:3M以上,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 灌木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3M以下 藤本植物:木本攀缘木质藤本
葡萄、紫藤等
与草质藤本
牵牛花、
长豇豆等 草本植物:无多年生木质茎 禾叶草本
阔叶草本
蕨类植物附生植物: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上在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和气候湿润的山地森林里,树皮和枝丫上,常常长着许多形体小巧的植物。其中有苔藓植物,犹如棉衣穿在树干和树枝上,形成了苔藓林景观;地衣植物中的线型松萝,如同树的胡须,挂满树枝随风飘荡;雨林里的兰科、萝蘼科等植物,种类繁多,附生在树干上,姿态动人;蕨类植物在雨林里也是别具魅力,鸟巢蕨高高地骑在树丫或悬挂在树干上。所有这些都是附生植物,它们与被附生植物之间,没有营养物的争夺和分配问题,只在空间定居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在林内潮湿的气候下,充分利用积留在树皮等处的风尘物和落叶分解物。由于热带雨林内的气候非常湿热,附生植物长得非常娇嫩,花朵鲜艳,色彩丰富,陪衬上天南星科的大叶型攀缘藤本种类,共同组成了美丽的“空中花园”。 地表植物:包括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气候相似的地区,群落的生长型相似;气候不同的地区,生长型不同。
不同群落类型具有不同的生长型;相似或相同的群落类型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生长型。
P84最后一段(二)群落结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动物的分层: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食物
上:各种昆虫、鸟类
中:树栖兽类、鸟类
下:昆虫、蜘蛛、蛇、 小型鸟和兽类
地下:蚯蚓等群落层次性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也就越多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以及地被物层 ;草本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具有分层;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的 群落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与环境相互矛盾统一的反映。垂直结构乔木层
树冠层(最)
下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表层群落分布海拔——温度——垂直结构
自上而下: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森林中鸟类分层现象示意图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P85(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思考讨论(二)群落结构水平结构:因地形、光照、土壤类型不同,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沙漠里的灌木由于彼此竞争营养和水分倾向与均匀分布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土壤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布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不能构成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也不因同种生物的一致而影响垂直或水平结构的存在。)时间结构 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在时间上的配置,即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规律变化
时间结构反映了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的相应更替,这种更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群落的年际变化和演替。昼夜变化猫头鹰绝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但也有部分种类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动;一贯夜行的种类,一旦在白天活动,常飞行颠簸不定有如醉酒。 季节变化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3.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B·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D·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4.人类在北半球生产和使用农药DDT,却在南极的磷虾体内发现了DDT。该现象可解释为( )   A·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生物群落   B·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种群   C·人类对南极的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   D·磷虾特别容易吸收农药DDTCA 6.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5.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
A.有效避免竞争????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都正确CD生态位课件94张PPT。生物个体种群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同种不同第五章 群落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植物、动物、微生物)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1、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鸡,鱼,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2、下列实例中属于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里的全部跳蝻和蝗虫
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
C.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真菌、昆虫、蜗牛等所有生物
D.海洋中全部的鱼
南方 北方群落的变化?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苔原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是不同的。不同的群落如何进行区分?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度。部分物种名录
西伯利亚红松
西伯利亚冷杉
西伯利亚云杉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东 莞 市 石 龙 中 学2007年4月11日高 二 生 物 科 备 课 组低等植物? 840种?? ? ??
高等植物? 2888种????? ?
动物 ?5000余种????
?????? ? ? 低等植物? 670种 ??? ?
高等植物? 139种
???? 动物 约1000种
?????从赤道到两极生物种数目(丰度)变化?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
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
构也愈复杂。
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一、植物的生长型1、乔木,又分落叶阔叶、常绿硬叶、落叶阔叶、有刺乔木、丛生乔木,一般3m以上2、灌木: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树木。3M以下 3、藤本植物:木本攀缘木质藤本
葡萄、紫藤等
草质藤本
牵牛花、长豇豆等 4、草本植物:无多年生木质茎
禾叶草本
阔叶草本
蕨类植物5、附生植物: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上苔藓植物,犹如棉衣穿在树干和树枝上,形成了苔藓林景观
还有菟丝子6、地表植物:包括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1、生长型反映了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
2、生长型决定群落的垂直结构。
二、研究生长型意义1.垂直结构三、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层现象。 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森林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 灌木层、草木层以及地被层;
草本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具有分层;
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垂直结构问:森林生物群落分层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
是什么?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群落层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所决定。问:动物有无分层现象?举例并说明该分层现象取决于什么?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鹰、杜鹃、黄鹂等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山雀、莺、啄木鸟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血雉、画眉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杜鹃等啄木鸟等画眉等森林中鸟类分层现象示意图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
斜温层:湖水温度变化比较大;
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是40C,
底泥层: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水生群落垂直分布问: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阳光、温度、食物和溶氧等因素有关。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群落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 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思考讨论2.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镶嵌分布 ★水平结构的特点:常常呈现镶嵌分布。
★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
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水平结构3.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别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
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布差异。特别提醒:在高山植物群落,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3. 群落的时间结构概念: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种类①昼夜变化 ②季节变化 (群落的季相)  群落的季节性也决定于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实例猫头鹰绝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但也有部分种类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动;一贯夜行的种类,一旦在白天活动,常飞行颠簸不定有如醉酒。 2.季相结构 陆地群落季节变化标志之一是植物的开花时间,植物的开花时间是在各种植物争夺传粉动物的竞争 的结果。
沼泽植物开花的特点:整个生长季节均有植物开花,但开花时间短。
森林中草本植物开花时间也很短,往往在春天树叶萌发之前。1.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
A.有效避免竞争?????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都正确D2.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C3.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B.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D.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4.人类在北半球生产和使用农药DDT,却在南极磷虾体内发现了DDT。该现象可解释为  A.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生物群落
B.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种群 C.人类对南极的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
D.磷虾特别容易吸收农药DDTCA生物个体不但离不开自己的群体(种群)也离不开环境中的其它生物(生物群落)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
互利共生: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根瘤内有大量根瘤菌豆类植物的根根瘤菌豆类植物通过固氮作用提供含氮养料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互利共生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互利共生——“同生共死”特点: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捕 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植食 捕食者↓ →被捕食者↑结果:肉食 捕食者↑ →被捕食者↓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被捕食者:数量多者或先增加先减少者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相互决定数量,双方相互制约,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生物A—被捕食者生物B---捕食者竞 争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生态位
生态位是群落生物结构的一种具体的反映.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如何理解生态位? 如果我们想和人类社会上某个人相识,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人的地址。地址就代表了栖息地。但认识这个人后,人们会想要去了解他们的职业、兴趣、社会关系等。这些信息可比拟为这个人的生态位。比拟思考:有没有两个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生态位重叠实例1、两种草履虫的竞争 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资料1竞争 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
包括对空间和资源的相互争夺。★竞争实力悬殊时
(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竞争实力相当时
(牛与羊) 竞争的结果:1、表现为相互抑制。2、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寄 生菟丝子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对寄主有害,而对寄生者有利)竞争共生ABC捕食两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属于(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种间互助:
种间斗争捕食
竞争
寄生互利共生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群内)(群落内)生存斗争
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寄生捕食 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 )
A. 共生????? B.竞争
C. 寄生??????? D. 捕食冬虫夏草是一位名贵的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存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间的关系是( )
共生????? B.竞争 C.寄生???????D. 捕食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式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描述群落结构特征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时间结构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地壳运动、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的动态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群落的演替裸岩上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裸岩阶段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乔木(树林)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
演替成树林吗?  比较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与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
①一年生杂草
②多年生杂草
③小灌木
④灌木丛
⑤乔木(森林)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群落的演替类型  1、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也叫初生演替
   2、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  ★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进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 2003 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
  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
  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950 km2“长”到了5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退牧还草
  
  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三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五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下列哪一项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A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 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 生物种类越来越少D下列4种群落类型中,哪些是以一年生植物占 优势的群落类型( )
A.极地苔原 B.温带草原
C.热带雨林 D.常绿阔叶林B思考与讨论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一、热带雨林:分布置在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和西部以及南美洲和大洋洲以北赤道附近。 1、垂直结构:垂直分布明显
2、生物特点:生物种类多
高大常绿乔木、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
灵长类、鸟类、各种昆虫3、气候特点:温度和湿度很高4、主要植物:  常绿植物。在lOkm2的热带雨林中就含有l500种开花植物和750种树木。5、主要动物:  猴类、长臂猿、黑猩猩和大猩猩、鹦鹉科鸟类等。  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约占地球已知种类的一半,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二、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中欧的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地区,中国的华北和东北沿海地区也有分布。 1、气候特点:湿度高,四季分明,雨水集中在夏季。
2、植物特点:以阔叶乔木为主,树种多,林下分布各种灌木和阔叶草本植物。主要植物  槭、山毛榉、栎、椴和柳等,林下灌林和阔叶草本植物发育良好,种类也很丰富。  田鼠、金花鼠、林猫、红狐、山雀、旋木雀和啄木鸟。主要动物三、北方针叶林:主要由常绿的针叶树如松、杉、柏等树种所组成,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的温带到亚寒带地区。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1、 气候特点:寒冷
2、动植特点:林下植被不发达,地表常被枯枝落叶所覆盖。
动物种类较多,如野鸡、松鼠、鹿、狼、熊和各种鸟类。针叶林中昆虫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植物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如红松、云杉和冷杉。红松云杉冷杉驼鹿、雪兔、松鼠、黑熊、雷鸟和榛鸡等驼鹿雪兔松鼠黑熊雷鸟榛鸡主要动物四、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南美洲、北美,中国黄河中游、内蒙古和东北大兴安岭以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旱生草本植物群落。1、气候特点:年降雨量在250~800mm之间
2、植物特点:温带草原乔木很少,以草本植物为主。
2、动物特点:代表动物有羚羊、黄羊和各种鼠类等。 主要动物野驴、黄羊、黄鼠、鼠兔、鸵鸟、美洲鸵鸟等  草原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2%。
草长得高大,但生长期很短,从春季到秋季便会完成一个生命世代。五、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东的阿拉伯沙漠和中国的戈壁沙漠呈不连续的条状分布横贯非洲和亚洲大陆 1、年降雨量少(每年降雨量不足150mm,水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50倍),温差大
2、植被少:蒿属植物、藜属灌林、肉质旱生植物和各种仙人掌主要动物  沙漠动物(狐、更格芦鼠、沙漠兔、袋鼠、沙漠蝗等),少数鸟类、蜥蜴。动植物发育了适应干旱少水的特殊机能
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26%;六、冻原又称为苔原,分布于北极圈以南环绕北冰洋的严寒地带),大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0%。 1、气候特点:气候严寒,降雨少,冻原区的土壤终年冻结
2、植物特点:没有树木,典型植物是地衣,偶然有很矮小的植物和苔草。
3、动物特点:动物也较少,有驯鹿、麝牛、旅鼠、北极狐和狼等。苔原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雪兔、北极狐。此外还有驯鹿、极犬等。 植物包括浮游藻类、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
动物包括各种蛤、蚌、鱼、虾等。
一些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大都栖息在沿岸地带。七、淡水生物群落包括溪流、河流、池塘、湖泊和沼泽等类型八、海洋生物群落:根据位置和海水的深度分为海岸带、浅海带、远洋带和海底带等类型。 不同的海洋带分布的海藻类植物和海洋动物的类群差别很大。课件14张PPT。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了解:生活型和生长型的类型 掌握: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的定义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理结构和生物结构二个方面。
物理结构,如层次、土壤等
生物结构,包括物种成分、优势度、演替、种间关系等。一、群落的结构单元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 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厘米以上,又依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到2米)。
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 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厘米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地面芽植物 (Hemicryptophytes) 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隐芽植物 (Cryptophytes) 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 (Therophytes) 以种子越冬。 趋同适应与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
趋同适应的结果使不同种的植物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生活型。生活型谱统计某一地区或某一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某一生活型的百分率 =(该地区该生活型的植物种数/该地区全部植物的种数)*100%我国几种群落的生活型谱 在潮湿的热带地区,植物的主要生活型是高位芽植物,乔木和灌木占极大多数;
在干燥炎热的沙漠地区和草原地区,以一年生植物最多;
在温带和北极地区,以地面芽植物占多数。2. 生长型(growth form) 植物许多形态特征都用于区分植物的生长型。乔木:
高度在3米以上。包括针叶树、阔叶常绿树、硬叶常绿树、阔叶落叶树、多刺树和莲座树.
灌木:
高度小于3米。包括乔木树种的幼苗,莲座植物,肉质茎植物
分为多刺灌木、半灌木和矮灌木三类。皂荚树映山红香樟夹竹桃藤本植物: 木质和草质藤本(茎缠绕和攀缘)。
附生植物: 主要是蕨类植物、兰科、天南星科植物。
草本植物: 蕨类植物、禾草、阔叶草本植物。
藻菌植物: 地衣、苔藓、真菌、藻类等。
植物群系(formation):指具有单一生长型的植被,也即根据生长型对世界植被所进行的分类。
3. 趋异适应和生态型趋异适应: 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所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态型: 由于趋异适应的结果,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而且这些变异在遗传性上被固定了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就称为生态型。
类别: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3. 层片:层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这些种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构成植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H. Gams(1918)将层片分为三级:
1 同种个体的组合--------种群;
2 同一生活型的个体组合--------层片;
3 不同生活型的组合---------群落。
现在,一般所指的层片就是指同一生活型的植物个体组合,相当于Gams的第二级层片。层片具有下列特征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每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层片和层的区别课件6张PPT。高二生物必修3第五章群落 群落: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一、植物的生长型
乔木:3M以上的木本植物,包括各种树木。
灌木:3M以下的木本植物。
藤本植物:木本攀援植物。
草本植物:无多年生木质茎,包括禾叶草本、阔叶草本和多数蕨类植物。
附生植物: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体上的植物。
地表植物:地衣、苔藓等。二、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水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由光、温度和 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三、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
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等有关。
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表现为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四、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课件24张PPT。第2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1、植物的生长型包括哪些?
2、群落的结构心在哪里命运就在哪里!地球表面因降雨量、温度大小等生态因子从赤道到北极依次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苔原等不同类型的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群落

概念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的概念:是指在空间上不同生长型的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即具备垂直分层现象。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森林生物群落中,高大的乔木总是处于群落最高层,它下面有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还有地下生物,其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的。
群落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与环境相互矛盾统一的反映。
麻雀等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中上层的活动。黄腰柳莺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血雉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森林中鸟类分层现象示意图麻雀等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中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黄腰柳莺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血雉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群落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思考讨论★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光照强度补充:山上山下和南北地区植被分布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东西地区植被分布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
思考讨论★3、群落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食物、栖息场所等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
A.有效避免竞争????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都正确D★群落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 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思考讨论(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高低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地段的现象。 1.水平结构的特点:(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1、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2、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布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不能构成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也不因同种生物的一致而影响垂直或水平结构的存在。归纳总结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B·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D·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C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C特别分析:
八面山(在湖南桂东县)海拔2042米,8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800至1300米为针阔混交林,1300至1600米为针叶林,1600至1800米为灌木林,1800米以上为草地。植物的这种分带现象属于何种分布?试分析。(水平结构) 。 分析,这种分带由海拔(地形)造成的温度和湿度差异引起而不是生物自身差异引起的。
1.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的发生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2.群落的时间结构:二、群落的时间结构①昼夜;②季节
祝愿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
多一些“内克”,
少一点“特步”,
在信念上坚守“李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