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五章《第五节 群落演替》(课件+教案+学案+素材+同步练习)(2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第五章《第五节 群落演替》(课件+教案+学案+素材+同步练习)(2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12-28 10:37:48

文档简介

群落演替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2.演替过程中乔木最终取代灌木而占优势的原因是( )
A.乔木繁殖能力较强
B.灌木的寿命较短
C.灌木不适合在湿润的土壤上生长
D.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3.草本植物在土壤中出现的阶段是( )
A.地衣阶段以后
B.灌木阶段以后
C.苔藓阶段以后
D.森林阶段以前
4.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
B.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不同的种群形成生物群落
C.种群和群落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密切关系
D.群落的结构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5.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没有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可以任意的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6.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7.在光滑的裸岩上长出森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裸岩阶段;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森林阶段;⑤灌木阶段;⑥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一②一③一④一⑤一⑥
B.①一②一③一⑥一⑤一④
C.①一②一③一⑥一④一⑤
D.①一②一④一③一⑤一⑥
8.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 )
A.次生演替不需要形成森林
B.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较湿润
C.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简单
9.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将( )
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②一般会缺少天敌③对境内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④不适应新环境,很快死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0.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较,土壤中有机物含量( )
A. 地衣阶段大于苔藓阶段
B. 地衣阶段小于苔藓阶段
C.地衣阶段等于苔藓阶段
D.无法比较
11.下列不是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 舟山渔场鱼类大量减少
B.菲律宾山区火山爆发
C. 北京地区的酸雨
D.淮河流域水质遭受污染
1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重要目标是( )
A. 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13.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 )
A.小型植食性动物
B.大型植食性动物
C.肉食性动物
D.A、B、C同时出现,无先后顺序
14.在20世纪末期,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过多、河道淤塞
B.环境污染严重,废水流入河流
C.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D.过多地退耕还林、还草
15.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的量较温带森林的多,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
A. 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D. 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
二、非选择题
16.群落是一个______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_____________被另一个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根据______________的不同,演替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7.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试回答下列问题:
(1)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是为了处理好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的道路。
(2)根据群落演替的原理分析:如果草原的载畜量过大,将会造成牧草的____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____的减少,甚至消耗殆尽,______________就会取而代之。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______________按照不同于______________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8.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
化成______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______。
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答案
1.B(提示: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所以A项错误;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就会演替成树林,故C、D两项错误;在光裸的岩地上最先定居的是地衣。)
2.D(提示: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乔木取代灌木,逐渐形成森林。)
3.C(提示:草本植物的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的保水能力会逐渐增强。)
4.D(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结构会因某些物种的消失和某些物种的兴起而变得复杂或简单。)
5.C (提示:人类可以破坏森林、填湖造地,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所以,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6.c(提示: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
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7.B 8.c
9.C(提示:外来物种入侵到适宜环境中,一般缺乏天敌,得到较好的生存条件,不仅不会淘汰,反而是种群数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而害虫的大量繁殖,将会对入侵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10.B 11.B 12.D
13.A(提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生物是植物,当演替到一定阶段,以植物为食的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开始出现。)
14.C
15.A(提示:热带雨林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能够将土壤中的残枝落叶尽快地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
16.动态系统群落群落裸地类型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17.(1)经济发展人口 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2)过度消耗优质牧草 杂草 群落演替 自然演替
18.(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苔藓阶段(5)A B
第5节 群落演替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2.以下哪一项是原生演替的例子?
A 藓→地衣→草本植物 B 地衣→草本植物→藓
C 地衣→藓→草本植物 D 草木植物→藓→地衣
3.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4.在植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由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
A 竞争 B 捕食 C 共生 D 演替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5.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6.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杉的幼苗。云杉长成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用阴而逐渐死亡,桦树林最终被云杉取代,这一群落演替过程表明( )
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 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难度 D、云杉的结构比桦树复杂
7.下列关于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8.图4-17是一温带地区在原生(初级)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什么?
图4-17
A 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 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 A表示土壤中有机物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 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9.在生态演替中,下列哪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A 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B 开始时物种数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不断下降 D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不断增加
10.在下列4种群落类型中,以一年生植物占优势的群落类型是 D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极地苔原 D.荒漠半荒漠
11.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12.植被随纬度(从南到北)和海拔(从平原到高山)的增加而发生的演替变化是( )
A.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阔混交林 针叶林 苔原荒漠
B.苔原荒漠 针叶林 针叶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针叶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草原 荒漠
D.苔原荒漠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针叶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3.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地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但人类的许多活动,却对群落的自然演替产生负面的影响。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回答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己有一半被挖尽,另外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物种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事例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1)从以上事例中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  (2)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4)下列哪项是以上群落演替的趋势(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5)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14.水葫芦,又名凤眼蓝、凤眼莲。为水生直立和漂浮草本,繁殖迅速。目前,云南昆明的滇池中水葫芦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氧气,使许多鱼类死亡。加之蓝藻的大量繁殖,导致滇池的部分水域水质粘稠,发黑发臭。请回答:         (1)蓝藻和水葫芦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 ,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 。比较水葫芦和鱼类的新陈代谢类型,共同点是 。
(3)水葫芦的疯狂生长会对当地的       产生严重的影响。治理滇池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控制水葫芦的疯狂生长。现在,人们一般采用“打捞”的方法,但效果不佳。有人提出:引入水葫芦原产地的天敌物种来进行治理,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
【课外拓展—超越自我】
15.俗话说“沧海桑田”,这句话看似普通,其实包含着复杂的群落演替的现象。请你结合图4-18,以一个池塘演变为森林为例,来说明其演替过程。
                        
图4-18
16.下面二幅图片(图4-19)照的是同一个地方,在美国的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照片A是一场大火后拍的,照片B是几年以后拍的。仔细观察这二张照片,列出你注意到的二幅场景的变化,描述这二张照片之间所发生的变化,你对这一过程有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A 2.C 3.D 4.D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5.D  6.B  7.D 8.A   9.C 10.D 11.B  12.A
【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3.(1)滥捕乱猎、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围湖造地等。(2)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如果载畜量过大,就会造成牧草的过度消耗,引起群落的演替-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杂草就会取而代之。因此,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出现这种有害的群落演替趋势。 (3)速度 方向  (4)D  (5)D (6)D
14.(1)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 (2)生物群落;种群;异化作用类型均为需氧型  (3)群落演替 可行,因为水葫芦和天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有效控制水葫芦的数量。或不可行,因为容易导致新的生态入侵现象。(可行或不可行均可,只要言之有理。)
【课外拓展―超越自我】
15.一个池塘形成后,就有一些水生生物定居其中,就构成了最早的水生生物群落。此时,水体清澈,岸边无植物,水底无水草,仅有一些繁殖快的浮游生物及以它们为食的鱼类、蚌类抢救无效。由于池塘浅水区域阳光可以透射到底,沉水植物轮藻、金鱼藻、黑藻等开始出现。在更浅的水中,漂浮叶子的浮游植物加入进来,近岸处则出现了挺水植物。岸上,一些特别耐湿的植物也开始迁来,池塘中的各种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逐渐繁盛。在生物的生活过程中,随着各种生物的死亡、腐烂、沉水,挺水植物的繁茂,使得水域面积减少,鱼类等水生动物减少,而青蛙、蜗牛、蜻蜓等增加。又由于落叶从岸上落入水中,周围的泥沙也在池内沉积,成批的植物渐渐由池边向池塘中央侵入。池塘同深变浅,由大变小,最终被淤塞成随季节变化而不定期干涸的暂时性池塘,进而完全干涸,成为真正的陆地。此时,水生动物消失,而蝗虫、蚯蚓、啮齿动物及地栖鸟类在这里繁衍,构成草甸群落。最后灌木、乔木繁盛,终于演变为森林群落。这一演变过程可总结为:水生生物群落→沼生生物群落→草甸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这就是群落演替现象。
16.提示:相当于森林遭受火灾后的次生演替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以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C. 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 彼此间的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2、生物群落结构的概念是指
A. 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B. 草原上因地形起伏等因素影响的水平结构
C. 森林中种群明显分层的垂直结构???? D. 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3、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A. 有的有分层,有的没有分层 B. 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 森林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 池塘中的植物没有分层现象,动物有分层现象
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 温度、食物???? B. 温度、光照???? C. 湿度、温度?????? D. 光照、食物
5、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 光照强度??? B. 土壤类型?? C. 生物种群的特征??? D. 温度高低?
6、森林里,松鼠、猫头鹰等多在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在灌木丛活动,而野兔、野猪则在地面生活,这种现象反映了
A. 种群密度????? ? B. 适应的普遍性 C. 群落的水平结构???????????? D. 群落的垂直结构
7、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群落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生物生态位分化的结果
C. 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化与外界环境和内在因素都有关 D. 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和植物都有分层现象
8、下列各项中,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B. 一片竹林中竹子的高矮不同
C.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植物D. 森林中树木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9、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A. 生存竞争???????? B. 占据空间???????? C. 资源利用???????? D. 生物进化
10、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B. 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
C. 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D. 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11、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12、下列关于原生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生演替只能在陆地上发生
B. 原生演替一定是发生在从没有过生物生长的裸地上
C. 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D. 在遭受病虫害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 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 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C. 遭受严寒侵袭后的草原寸草不生,不久又长出了新的植物
D. 原始森林遭受到火灾破坏后,又长出新的植物
14、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一个群落可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
B. 不毛之地也有可能长出森林
C. 火山爆发后在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
16、(多选)植物群落的特点有
A. 有一定的分层结构?????? B. 植物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C. 有相当数量的植物种类?? D. 最底层是草本植物
17、(多选)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B. 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
C. 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进程的方向发生演替
D. 人类活动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18、(多选)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有
A. 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 B. 物种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C. 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增加???????? D. 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增加
二. 非选择题
19、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
⑴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_________结构,表明由于
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段的_________种类往往有所差别。
⑵图中_________地区单位面积内物种最丰富。该生
物群落中植物由高到低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层次,这种群落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
_________结构。
⑶群落的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物种丰富度。
20、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某岛火山爆发,碎屑及岩浆铺天盖地厚达60m,生物全部被消灭,成了一片裸地。一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地长出了草,人们还在其中找到了一只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于这块新的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种类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在此期间植物也逐渐繁茂起来,已经成为一片小的树林了。
上述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哪一类型的演替?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21、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由于开垦后玉米产量较低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弃耕农田恢复到贝加尔针茅草原属于哪种群落演替?
⑵这种演替一定能恢复到原始群落吗?
⑶如果人类长期垦荒种田,草原群落会发生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A????????? 2、D???????????? 3、B????????????? 4、D???????????? 5、C
6、D????????? 7、B????????????? 8、C????????????? 9、C????????????? 10、C
11、C???????? 12、C??????????? 13、A??????????? 14、A??????????? 15、C
16、ABC?????????? 17、CD???????? 18、ABCD
?
二. 非选择题
19、⑴水平?? 地形?? 阳光?? 水分(湿度)? 植物
? ⑵热带雨林??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垂直
? ⑶物种组成?? 物种数目的多少
20、原生演替。
因为火山爆发,生物全部被消灭,成了一片裸地。根据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有过生物生长却被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21、⑴科尔沁草原部分区域被开垦种田,其周围尚有原始植被生存。当弃耕后弃耕农田又会逐渐恢复到自然群落,属于次生演替。
⑵不一定。次生演替能否恢复到原始群落,要看周围原始物种存在与否、远近程度及其环境条件改变与否。一般不能恢复。
⑶人类垦荒会导致草原植物群落的种类成分和结构具有简单化趋向。严重时可导致荒漠化,不可恢复性的破坏。
群落演替
一.选择题:
1.在群落演替中,下列情况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 [ ]
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B.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
C.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据报道,2007年栖息在洞庭湖区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外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用样方法调查东方田鼠种群密度
B.农民捕杀东方田鼠,目的是降低其物种丰富度
C.为控制东方田鼠鼠患,可以从异地向湖区大量引进猫头鹰、蛇、黄鼠狼等鼠的天敌
D.东方田鼠大量迁徙是对环境的适应,在食物链中,东方田鼠处于第二营养级
3.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将呈现“J”型增长
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4.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5. 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图示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呈竞争关系
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 增
加得更快
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6.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 ]
A.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
C.初生演替缓慢、时间长,次生演替迅速、时间短
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是森林阶段
8.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 ( )
A.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曲线
B.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
C.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
资源等的影响
D.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曲线
10.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出生率越高,种群密度增加得越快
B.在我国北方的冬天,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增加农作物的生长速率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种群增长“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1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1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遗传病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13.下列有关右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
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
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体内汞的含量,a~d表示四种生物,则由它们
组成的食物链中,b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则种内斗争最
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1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15.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l、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l<5M2,则生态系统稳态将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16.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 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 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 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 只。正确的说法是 (多选) ( )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 只/km2
17.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 许的
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 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我们的捕捞量控制在曲线的b
点最合适
C. 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
法是尽量降低K值
D. 该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点在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
大是在迁入6年后开始的
18.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多选) ( )
A.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B.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C.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D.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1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 )
试管号
I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20.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
二.非选择题:
21.(8分)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3)右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 (有机物
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
_ _ ____ _____。
(4)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
____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
查不同物种___ 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22.酵母菌是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实验材料。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与大肠杆菌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酵母菌具有 。
(2)酵母菌常被用来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是因为它 。
(3)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中25×16型的血球计数板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一般计数时选取的中方格位于计数室的 。下图1表示的是其中一个中方格的情况,对该中方格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的结果是 个。如果计数的几个中方格中的细胞平均数为2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个。
(4)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得到上图2所示结果,由此并不能得出酵母菌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5℃。为了确定培养酵母菌的最适温度,需要进一步实验,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
21.(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
(3)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4)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层)
22.(7分)(1)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3)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 24 5×106
(4)在25℃左右再设计以上的温度梯度(2分)
群落演替
一、选择题
1.(2011·吉林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防治害虫应该在大于K/2时进行捕杀
答案: D
2.生物群落的特点有(  )
①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②物种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③有相当数量的生物种类 ④最底层是草本植物 ⑤最高层是木本植物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③⑤
答案: B
3.(2011·佛山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引种养殖的巴西蜗牛跑出养殖池后,大肆吞噬菜地的蔬菜,并使原产本地的蜗牛几乎绝迹,以上事例分别描述了(  )
A.捕食和种内斗争 B.竞争和寄生
C.捕食和竞争 D.捕食和寄生
答案: C
4.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B.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农业生态系统必须依靠人力来维持,否则就要发生演替
D.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A
5.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解析: 两种生物存在共同的食物来源,所以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由于以c为食的个体存在激烈的生存斗争,所以死亡率较高,在生存压力作用下逐渐减少。两种生物通过自然选择,食性逐渐向a、b分化,最后生物间的竞争逐渐减小,从而能够共同存在。
答案: C
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Y营养级最右侧柱条所代表的物种个体数的增加,是由X营养级生物数目减少引起的,而左侧两个柱条所代表的物种个体数量的减少,则最可能是竞争处于劣势的结果;从图中不能看出X营养级的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因此A正确。
答案: A
7.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
A.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B.影响因素不同
C.起始条件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解析: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存在过生物却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答案: C
8.(2011·苏州调研)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下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解析: 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滨螺密度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
答案: B
9.(2011·威海质检)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解析: 生物丰富度是指生物种类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
答案: C
10.如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
解析: 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或温度有关,也与湿度等因素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与植物的分层有关,也就是与动物的食性有关;图中的分层现象与光有关,农业上要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但合理密植与植物的分层生长无关。
答案: C
11.(2011·青岛模拟)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数/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群落
种1
种2
种3
种4
种5
种6
种7
种8

92
4
0
0
1
1
1
1

0
25
20
20
20
5
0
0

0
65
20
10
3
2
0
0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答案: C
12.(2011·广东五校第一次检测)下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的营养级高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解析: 由图可知,种群②增多导致种群①减少,之后,种群②因为种群①的减少而减少,可确定种群②为捕食者、种群①为被捕食者。因而,种群②的营养级比种群①的营养级高,种群①处于较低营养级,所含能量比种群②的高。
答案: D
13.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4.如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1953年
1973年
1984年
1996年
叶面积指数
2.48
6.61
88.9
95.9
总初级生产量
(t·hm-2·a-1)
17.43
55.50
116.61
150.81
净初级生产量
(t·hm-2·a-1)
1.50
14.52
23.88
26.00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上图是1953年~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知识。(1)该地区1953年开始统计生态系统生物量时存在植被,属于次生演替。(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而升高。(3)根据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4)可以采用样方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
答案: (1)次生演替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呈正相关) (3)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4)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层)
15.(2011·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联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 ℃温度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 h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法。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小”或“保持不变”)。
答案: (1)抽样检测(样方) (2)25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而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后降) (3)如下图(柱形分布合理、数值大致正确即可)
(4)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氧量、接种量等  减少 增加
16.(实验探究)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10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表(单位:个)。
天数
动物   
2
4
6
8
10
12
14
16
A
15
60
80
81
80
82
81
80
B
12
35
50
60
61
62
60
62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 种群增长都属于________型增长。
(3)如果将原生动物A和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生存下来的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________。
(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环境容纳量(或K值)  (2)“S” (3)A A繁殖速率比B快(出生率大) 少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单独培养过原生动物A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数量的变化
第5节 群落演替
一.学习导航
1.知识网络
2.学习要求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掌握和运用图像分析问题的方法。★
(4)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课堂互动
1.群落演替的概念
【自学评价】
群落是一个_________系统,它是不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如果群落的结构受到_________________,一些生物的_____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__________来占据它们的_________,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_________兴起,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______________的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___________被另一个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精典范例】
例题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群落一旦形成,是稳定不变的
B.人类活动对群落没有任何影响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可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D.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不可能有群落的演替
分析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这种演替为初生演替。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 C
【追踪训练】
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2.群落演替的过程
【自学评价】
在光裸的岩石上长出森林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______________阶段、
_________阶段、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阶段、森林阶段。
【精典范例】
例题 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在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 ( )
A.沼泽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分析 该演替过程体现了水生环境到陆生环境的变化,该变化过程是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每当一个阶段的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群落演替过程进入下一阶段。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群落演替过程进入下一阶段。
答案 A
【思维点拨】
在本题所示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沼泽,然后才有可能依次是湿地、草原和森林。
【追踪训练】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请将其排序 ( )
①森林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 ③地衣阶段
③灌木阶段 ⑤裸岩阶段 ⑥苔藓阶段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①⑤
C.⑤⑥③④②① D.⑤③⑥②④①
3.群落演替的类型
【自学评价】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
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
【精典范例】
例题 下列哪种演替属于初级演替( )
A.弃耕农田上开始的演替
B.发生过火灾的林地上
C.过量砍伐后的林地上
D.在从来没生长过任何植被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分析 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答案 D
【思维点拨】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追踪训练】
下列演替中,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沙丘上的演替
B.火山上的演替
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D.冰川泥上的演替
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自学评价】
(1)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甚至可以建立人工___________。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行。
(2)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___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退牧还草,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自_________年1月20日起施行。这项浩大的生态工程已经在全国__________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580个县全面启动。预计到2010年,长江上游、黄河中下游等地区75%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功能将大大增强,这些地区的________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精典范例】
例题 下列关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分析 人类可以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来改变群落的演替形式。
答案 D
【追踪训练】
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符 ( )
A.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B.开荒造田、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D.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三.教师手记
本节中容易出错与混淆的几个问题:
第5节 群落演替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
1、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
2、区分演替的类型。
重 难 点:演替的类型。
【自主探究】
一、演替的类型
1.群落是一个____________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群落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____________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____________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____________兴起,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___________被另一个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____________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3.次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人类可以____________,
甚至可以建立____________。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行。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2.演替过程中乔木最终取代灌木而占优势的原因是( )
A.乔木繁殖能力较强
B.灌木的寿命较短
C.灌木不适合在湿润的土壤上生长
D.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3.草本植物在土壤中出现的阶段是( )
A.地衣阶段以后 B.灌木阶段以后
C.苔藓阶段以后 D.森林阶段以前
4.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
B.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不同的种群形成生物群落
C.种群和群落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密切关系
D.群落的结构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5.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没有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可以任意的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6.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7.在光滑的裸岩上长出森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裸岩阶段;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森林阶段;⑤灌木阶段;⑥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一②一③一④一⑤一⑥
B.①一②一③一⑥一⑤一④
C.①一②一③一⑥一④一⑤
D.①一②一④一③一⑤一⑥
8.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 )
A.次生演替不需要形成森林
B.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较湿润
C.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简单
9.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将( )
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②一般会缺少天敌③对境内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④不适应新环境,很快死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0.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较,土壤中有机物含量( )
A. 地衣阶段大于苔藓阶段 B. 地衣阶段小于苔藓阶段
C.地衣阶段等于苔藓阶段 D.无法比较
11.下列不是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 舟山渔场鱼类大量减少
B.菲律宾山区火山爆发
C. 北京地区的酸雨
D.淮河流域水质遭受污染
1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重要目标是( )
A. 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13.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 )
A.小型植食性动物 B.大型植食性动物
C.肉食性动物 D.A、B、C同时出现,无先后顺序
14.在20世纪末期,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过多、河道淤塞
B.环境污染严重,废水流入河流
C.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D.过多地退耕还林、还草
15.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的量较温带森林的多,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
A. 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D. 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
【反思】
答案
1.B(提示: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所以A项错误;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就会演替成树林,故C、D两项错误;在光裸的岩地上最先定居的是地衣。)
2.D(提示: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乔木取代灌木,逐渐形成森林。)
3.C(提示:草本植物的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的保水能力会逐渐增强。)
4.D(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结构会因某些物种的消失和某些物种的兴起而变得复杂或简单。)
5.C (提示:人类可以破坏森林、填湖造地,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所以,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6.c(提示: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
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7.B 8.c
9.C(提示:外来物种入侵到适宜环境中,一般缺乏天敌,得到较好的生存条件,不仅不会淘汰,反而是种群数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而害虫的大量繁殖,将会对入侵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10.B 11.B 12.D
13.A(提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生物是植物,当演替到一定阶段,以植物为食的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开始出现。)
14.C
15.A(提示:热带雨林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能够将土壤中的残枝落叶尽快地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
《群落演替》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应用群落演替知识解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实际问题。
【自学指导一】
阅读课本P78——80页“演替的类型”部分的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1.请写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并由此得出演替的概念。
2.阅读并观察课本79页图4-14,思考:
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从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3.说出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
4.结合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完成一下比较: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实例
【合作探究】
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是群落越来越复杂吗?为什么?
试总结群落演替的特点
【自学指导二】
阅读课本P81页“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部分的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1.阅读并观察课本81页图4-16,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这种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吗?
(2)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景象吗?
2.人类哪些活动方式可以影响群落的演替?影响的结果是什么?
说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原因、目的、措施和预期结果。
【相关链接】
生态恢复与生态位
生态恢复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众多国家生态学界所重视。促进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的有关研究和实践,事关人类的生存,意义十分重大。恢复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
实践证明,自然干扰和人为活动干扰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自然干扰作用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状态。生态演替过程中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反馈作用,使演替趋于一种稳定状态。同时,种群总是不断地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有时可能会使环境条件变得有利于其他种群的生存,这样就导致了物种的不断取代,直到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为止。而生态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加速、延缓、改变方向以至于向相反的方向进行。草原过度放牧超出草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常常引起植被的“逆行演替”对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将引起环境不可逆变化,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等。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甚至于恢复到原有状态已不再可能。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已成为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如生态工程学。生态工程学采用设计温室来有效地将城市污水资源化;采用重建湿地来处理废水并为野生动物提供避难所;利用高密集性植物来回收废水沟中的金属;用重建原有地貌和植被解决河岸侵蚀问题等,这些研究不仅是一种试验,更代表了生态原理的创造性应用。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的是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这一群落中的营养地位,所需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如温度、湿度、pH、压力(如在深水中)等,以及在时间和季节变化时它们有什么节律性的行为变化,它们要求什么食物,它们与其他生物有什么关系等,也就是说,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所以生态位远比栖息地复杂。打一个譬喻,栖息地不过是种群的“住址”,生态位才是种群赖以生存的“职业”。一个群落中各不同物种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它们各有自己的不同的生态位。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是要发生竞争的,夺取生态位。生态位越近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也越强。激烈竞争的结果,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例如,我们前面所讲2种草履虫在同一环境中的竞争。但是,这种现象是较少发生的,只有在外力(如人力)介入或新物种进入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更多的一种情况是,生态位相似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生态位发生了分化,从而减少或排除了它们的竞争,使它们共存下来。
第5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过程与方法
先前的知识是从现时性角度横向剖析群落的结构,而在本节学生要学会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以“动态发展观”思考群落的演替本质。充分理解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设计
复习提问: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种间关系包括?
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的是?(点评)
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主要从现实性、静态的角度共同学习研究了群落的结构,而事实上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群落和它的组成单位一样也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群落中物种组成的改变(主要是优势种),从而使这一自然区域中的群落变成了令外一个群落,即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群落的演替。
一.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
特征:(1)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
(2)在演替过程有规律有顺序。
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相同呢?下面我们看一下演替的类型。
二.类型: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分,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
①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发生区域:沙丘、火山岩和冰川泥等。
③实例: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中图4-14,让学生归纳演替过程。
讲解:地衣—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无法在裸岩环境获得水分;真菌为异养型生物,需要有机物才能生活,它们都不能单独在裸岩环境中生存,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则为藻类提供水分,形成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地衣对环境污染敏感,可以作为重要的指示生物)
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地衣使裸岩中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使苔藓有了生存空间,并借助自身的高度,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逐渐扩展并进一步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微生物群落越来越丰富。土层的增厚使土壤的保水能力大增,为草本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并在与苔藓和地衣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植被的繁茂吸引小动物进入,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以后有发展成灌木和森林,生活其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种类进一步增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含种间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演替成为相对稳定的阶段,这就是初生演替过程的一个典型例子。
裸岩→地衣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可酌情添加水生演替类型: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过渡:那什么是次生演替呢?
2.次生演替
①定义: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发生区域: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弃耕的农田等。
③实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
一年生杂草阶段→多年生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水分充沛才可实现)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等
人为因素:这是主要因素。如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等
过渡: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1)植物的入侵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其先决条件是植物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即入侵。
(2)环境不断变化。
(3)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
(4)新物种或亚种的不断发生。
(5)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巨大)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中图4-16—19,让学生理解人类破坏后的不良后果。
简介: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概括: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实例:
①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引导学生概括出“改变了自然演替的方向”的结论)
②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引导学生概括出“改变了自然演替的速度”的结论)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意义:土壤被林草覆盖,湖泊面积明显扩大,可以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改善生态环境。
五.生物入侵与群落演替
举例:部分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1.紫茎泽兰 2.空心莲子草 3.豚草 4.凤眼莲
5.美国白蛾 6.非洲大蜗牛 7.福寿螺 8.牛蛙
危害: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改变群落组成及演替方向。
第5节 群落演替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七、板书设计:
第5节 群落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辅导教案
导学诱思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1.森林
(1)北方针叶林
优势种:①植物:红松、云杉和冷杉。
②动物:驼鹿、雪兔、松鼠、黑熊、雷鸟和榛鸡等。
(2)温带落叶阔叶林
优势种:①植物:槭、山毛榉、栎、椴和柳等。
②动物:田鼠、金花鼠、林猫、红狐、山雀、旋木雀和啄木鸟。
(3)热带雨林
优势种:①植物:10 km2中有1 500种开花植物和750种树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②动物:90%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猴类、长臂猿、黑猩猩和大猩猩,鹦鹉科鸟类等。
2.草原
优势种:①植物: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
②动物:野驴、黄羊、黄鼠和鼠兔、鸵鸟。
3.荒漠(又称沙漠)
优势种:①植物:蒿属植物、藜属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各种仙人掌。
②动物:在干旱季节不是进入夏眠就是进入冬眠。
4.苔原(又称冻原或冻土带)
优势种:①植物:羊胡子草、苔草、矮石楠、矮柳、苔藓和地衣等。
②动物:旅鼠、雪兔、驯鹿、北极狐、狼和白熊,鸟类有雪巫鸟、贼鸥和各种水鸟等。
二、群落演替
1.群落的演替
是指某一地段上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群落的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叫做演替。
2.类型
(1)原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这种演替叫原生演替。
湖泊演替的过程: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顶级)。
(2)次生演替: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
3.顶级群落
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不会无休止进行;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是顶级群落。
4.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有三类
第一类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第二类是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第三类是人类活动。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思考:河流、池塘污染已经不是课本上的专有名词,而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你经常会目睹到清澈的池塘、河流变得臭不可闻,一段时间后又开始泛绿,你知道这时正在发生着什么吗?
提示:发生着群落的次生演替。
合作探索
探究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群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例如,一块农田弃耕后,初期的一两年内会出现大量的一年生和两年生田间杂草,随后多年生植物开始侵入并逐渐定居下来,田间杂草的生长和繁殖开始受到抑制。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多年生植物取得优势地位,一个具备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植物群落形成了,相应地,适应这个植物群落的动物区系和微生物区系也逐渐确定下来。整个生物群落仍在向前发展,当它达到与当地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比较适应的时候,即成为稳定的群落。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类型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原则进行。若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划分,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草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原生演替系列包括从岩石开始的早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草原(不存在植物,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探究二: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
由于群落内部不同物种的竞争、抑制或生命活动,而改变环境条件引起的演替。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普遍而经常地发生着。因此,任何一块地段,都有可能接受这些扩散来的繁殖体。当植物繁殖体到达一个新环境时,植物的定居过程就开始了。植物的定居包括植物的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方面。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植物繁殖体虽到达了新的地点,但不能发芽;或是发芽了,但不能生长;或是生长到成熟,但不能繁殖后代。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的地点上能繁殖时,定居才算成功。任何一块裸地上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或是任何一个旧的群落为新的群落所取代,都必然包含有植物的定居过程。因此,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
对于动物来说,植物群落成为它们取食、营巢、繁殖的场所。当然,不同动物对这种场所的需求是不同的。当植物群落环境变得不适宜它们生存的时候,它们便迁移出去另找新的合适生境;与此同时,又会有一些动物从别的群落迁来找新栖居地。因此,每当植物群落的性质发生变化的时候,居住在其中的动物关系实际上也在作适当的调整,使得整个生物群落内部的动物和植物又以新的联系方式统一起来。
2.外界环境因素
指非生物因素变动而引起的演替,如海岸的升降、河流的冲积、沙丘的移动、大气候的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
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气候决定着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响到群落的结构和生产力,气候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暂的,都会成为演替的诱发因素。地表形态(地貌)的改变会使水分、热量等生态因子重新分配,转过来又影响到群落本身。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冰川、地震、火山活动等)可使地球表面的生物部分完全毁灭,从而使演替从头开始。小范围的地表形态变化(如滑坡、洪水冲刷)也可以改造一个生物群落。土壤的理化特性对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土壤性质的改变势必导致群落内部物种关系的重新调整。火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演替的因子,火烧可以造成大面积的次生裸地,演替可以从裸地上重新开始;火也是群落发育的一种刺激因素,它可使耐火的种类更旺盛地发育,而使不耐火的种类受到抑制。当然,影响演替的外部环境条件并不限于上述几种。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都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
3.人类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人们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乱猎滥捕,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人类活动有一定的意识和目的性,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也就超过了其他所有因素造成的影响。
题例领悟
【例题1】 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解析:在原林地上有植物生存的土壤和留下的植物繁殖体,通过群落演替形成了现在针叶林。这种演替叫次生演替。
答案:C
领悟
原始裸岩、冰川泥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已经有植被分布的地方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例题2】2007山东卷,5 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顶级群落都是森林群落,但是不同的生活环境,顶级群落不同。西北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匮乏,乔本植物难以生存,所以顶级群落不能为森林群落。
答案:A
领悟
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不会无休止进行;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这个平衡状态就是达到了顶级群落。顶级群落随环境不同而发生变化。
【例题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可以使任何一个恶化了的生物群落迅速好转恢复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
解析:人类活动虽然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物群落演替的进程,但对退化严重的生物群落恢复就非常困难。如荒漠的改造,就需要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改造才能成功。
答案:C
领悟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包括正反两个方面。
(1)导致生物群落衰退的活动
①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
②环境污染。如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等,都会导致生物群落衰退。
③外来物种的引入。
(2)人类活动也可以促进生物群落的进化
①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
②人类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课堂反馈
1.森林群落中动物类群主要优势种是( )
A.白熊 B.贼鸥 C.长臂猿 D.黄羊
答案:C
2.在群落演替中,一般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增加 B.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增加
C.群落的稳定性增加 D.非生物有机质的减少
解析: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不论是生物种类,还是个体数量都要增加,群落的稳定性也相应增加。由于群落中个体数的增加,死亡的个体数也会有所增加,这就会使非生物的有机质含量增加。
答案:D
3.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 )
A.地衣 B.苔藓 C.草本植物 D.细菌
解析: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答案:A
4.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解析: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内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都在发生变化,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改变环境,被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影响生物的变化,因此有些生物种类可能灭绝,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种间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
答案:D
5.下列生物属于草原群落中优势种的是( )
A.仙人掌 B.旅鼠 C.林猫 D.黄鼠
答案:D
第5节 群落演替
1.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进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2.外来物种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外来物种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原来并没有该物种的存在,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在自然情况下,自然或地理条件构成了物种迁移的障碍,依靠物种的自然扩散能力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是相当困难的。但是,现在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却使物种的迁移越来越频繁。
如果这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入侵成功,能够自行繁殖和扩散,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改变,它们就变成外来入侵种。因此“外来”这个概念不是以国界,而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经常有人问为什么四大家鱼也成了外来物种,它们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物种吗?是的,四大家鱼在中国南方地区是当地的土著物种,如果它们被引入云南、青海、新疆等高海拔地区的水域中,它们就成了外来物种。云南高海拔水域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外来鱼种的入侵。
外来入侵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外来物种入侵后,就会乘机扎根、繁殖,不断扩张,逐渐形成优势种,使得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遭到破坏,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例如,凤眼莲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作为猪饲料推广,此后大量逸生。在昆明滇池内,1994年该种的覆盖面积约达10 km2,不但破坏当地的水生植被,堵塞水上交通,给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很大损失,还严重损害当地水生生态系统。
(2)摧毁生态系统
由于外来入侵物种杀死或排挤当地植物,因而依靠当地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就紧跟着大量减少,引起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单一化,从而导致很多相应的生态问题,包括水土流失、火灾、虫灾以及当地特有生物资源丧失等,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3)危害生物多样性
入侵种中的一些恶性杂草,例如,紫茎泽兰、飞机草、小花假泽兰(薇甘菊)、豚草、小白酒草、反枝苋等种可分泌某些化合物抑制其他植物发芽和生长,排挤本土植物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外域病虫害的入侵会导致严重灾害。原产日本的松突圆蚧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侵我国南部,到1990年底,已有1.3×105 hm2以上的马尾松林因受松突圆蚧的危害而枯死,松突圆蚧还侵害一些狭域分布的松属植物,如南亚松。原产北美的美国白蛾1979年侵入我国,仅辽宁省的虫害发生区就有100多种本地植物受到危害。
(4)影响遗传多样性
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还可以造成一些物种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杂交,例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与假蓍紫菀杂交。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蚀。在植被恢复中将外来种与近缘本地种混植,例如,在华北和东北国产落叶松产区种植日本落叶松,以及在海南国产海桑属产区栽培从孟加拉国引进的无瓣海桑,都存在相关问题,已有一些这些属间、种间杂交的报道。
高中生物 第五节群落演替浙科版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1.森林
(1)北方针叶林
优势种:①植物:红松、云杉和冷杉。
②动物:驼鹿、雪兔、松鼠、黑熊、雷鸟和榛鸡等。
(2)温带落叶阔叶林
优势种:①植物:槭、山毛榉、栎、椴和柳等。
②动物:田鼠、金花鼠、林猫、红狐、山雀、旋木雀和啄木鸟。
(3)热带雨林
优势种:①植物:10 km2中有1 500种开花植物和750种树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②动物:90%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猴类、长臂猿、黑猩猩和大猩猩,鹦鹉科鸟类等。
2.草原
优势种:①植物: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
②动物:野驴、黄羊、黄鼠和鼠兔、鸵鸟。
3.荒漠(又称沙漠)
优势种:①植物:蒿属植物、藜属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各种仙人掌。
②动物:在干旱季节不是进入夏眠就是进入冬眠。
4.苔原(又称冻原或冻土带)
优势种:①植物:羊胡子草、苔草、矮石楠、矮柳、苔藓和地衣等。
②动物:旅鼠、雪兔、驯鹿、北极狐、狼和白熊,鸟类有雪巫鸟、贼鸥和各种水鸟等。
二、群落演替
1.群落的演替
是指某一地段上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群落的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叫做演替。
2.类型
(1)原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这种演替叫原生演替。
湖泊演替的过程: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顶级)。
(2)次生演替: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
3.顶级群落
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不会无休止进行;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是顶级群落。
4.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有三类
第一类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第二类是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第三类是人类活动。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思考:河流、池塘污染已经不是课本上的专有名词,而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你经常会目睹到清澈的池塘、河流变得臭不可闻,一段时间后又开始泛绿,你知道这时正在发生着什么吗?
提示:发生着群落的次生演替。
高中生物 第五节群落演替浙科版
合作探索
探究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群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例如,一块农田弃耕后,初期的一两年内会出现大量的一年生和两年生田间杂草,随后多年生植物开始侵入并逐渐定居下来,田间杂草的生长和繁殖开始受到抑制。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多年生植物取得优势地位,一个具备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植物群落形成了,相应地,适应这个植物群落的动物区系和微生物区系也逐渐确定下来。整个生物群落仍在向前发展,当它达到与当地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比较适应的时候,即成为稳定的群落。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类型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原则进行。若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划分,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草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原生演替系列包括从岩石开始的早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草原(不存在植物,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探究二: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
由于群落内部不同物种的竞争、抑制或生命活动,而改变环境条件引起的演替。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普遍而经常地发生着。因此,任何一块地段,都有可能接受这些扩散来的繁殖体。当植物繁殖体到达一个新环境时,植物的定居过程就开始了。植物的定居包括植物的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方面。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植物繁殖体虽到达了新的地点,但不能发芽;或是发芽了,但不能生长;或是生长到成熟,但不能繁殖后代。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的地点上能繁殖时,定居才算成功。任何一块裸地上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或是任何一个旧的群落为新的群落所取代,都必然包含有植物的定居过程。因此,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
对于动物来说,植物群落成为它们取食、营巢、繁殖的场所。当然,不同动物对这种场所的需求是不同的。当植物群落环境变得不适宜它们生存的时候,它们便迁移出去另找新的合适生境;与此同时,又会有一些动物从别的群落迁来找新栖居地。因此,每当植物群落的性质发生变化的时候,居住在其中的动物关系实际上也在作适当的调整,使得整个生物群落内部的动物和植物又以新的联系方式统一起来。
2.外界环境因素
指非生物因素变动而引起的演替,如海岸的升降、河流的冲积、沙丘的移动、大气候的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
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气候决定着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响到群落的结构和生产力,气候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暂的,都会成为演替的诱发因素。地表形态(地貌)的改变会使水分、热量等生态因子重新分配,转过来又影响到群落本身。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冰川、地震、火山活动等)可使地球表面的生物部分完全毁灭,从而使演替从头开始。小范围的地表形态变化(如滑坡、洪水冲刷)也可以改造一个生物群落。土壤的理化特性对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土壤性质的改变势必导致群落内部物种关系的重新调整。火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演替的因子,火烧可以造成大面积的次生裸地,演替可以从裸地上重新开始;火也是群落发育的一种刺激因素,它可使耐火的种类更旺盛地发育,而使不耐火的种类受到抑制。当然,影响演替的外部环境条件并不限于上述几种。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都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
3.人类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人们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乱猎滥捕,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人类活动有一定的意识和目的性,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也就超过了其他所有因素造成的影响。
题例领悟
【例题1】 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解析:在原林地上有植物生存的土壤和留下的植物繁殖体,通过群落演替形成了现在针叶林。这种演替叫次生演替。
答案:C
领悟
原始裸岩、冰川泥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已经有植被分布的地方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例题2】2007山东卷,5 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顶级群落都是森林群落,但是不同的生活环境,顶级群落不同。西北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匮乏,乔本植物难以生存,所以顶级群落不能为森林群落。
答案:A
领悟
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不会无休止进行;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这个平衡状态就是达到了顶级群落。顶级群落随环境不同而发生变化。
【例题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可以使任何一个恶化了的生物群落迅速好转恢复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
解析:人类活动虽然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物群落演替的进程,但对退化严重的生物群落恢复就非常困难。如荒漠的改造,就需要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改造才能成功。
答案:C
领悟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包括正反两个方面。
(1)导致生物群落衰退的活动
①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
②环境污染。如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等,都会导致生物群落衰退。
③外来物种的引入。
(2)人类活动也可以促进生物群落的进化
①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
②人类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课堂反馈
1.森林群落中动物类群主要优势种是( )
A.白熊 B.贼鸥 C.长臂猿 D.黄羊
答案:C
2.在群落演替中,一般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增加 B.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增加
C.群落的稳定性增加 D.非生物有机质的减少
解析: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不论是生物种类,还是个体数量都要增加,群落的稳定性也相应增加。由于群落中个体数的增加,死亡的个体数也会有所增加,这就会使非生物的有机质含量增加。
答案:D
3.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 )
A.地衣 B.苔藓 C.草本植物 D.细菌
解析: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答案:A
4.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解析: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内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都在发生变化,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改变环境,被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影响生物的变化,因此有些生物种类可能灭绝,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种间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
答案:D
5.下列生物属于草原群落中优势种的是( )
A.仙人掌 B.旅鼠 C.林猫 D.黄鼠
答案:D
第5节 群落演替
——相关论文
石羊河上游旱泉沟流域垂直梯度上植物群落的演替格局
(田丽慧,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730070)
摘要:石羊河上游旱泉沟流域是我国退耕还林项目的一个实验点,建于2001年。通过在该地取样,测植物的频度、盖度等,分析出优势种,进而推测该区域植物群落的演替格局。在垂直梯度上,经过封山育林,原生植物的根系发育,长出原生植被,再加上人工造林,该区域的植被类型由原来的单一趋于丰富。
关键词:石羊河上游旱泉沟流域、垂直梯度、植物群落、演替格局

Abstract: Quangou dry upper reaches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is a projec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experiment, built in 2001. And through the sampling, measurement of the frequency, coverage, analysis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region to speculate further the succession pattern. In the vertical gradient, after closing hillsides to facilitate afforestation, the original plant root development, the original vegetation grow, together with the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the region's vegetation types from the original single into rich. Key words: Quangou dry upper reaches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the vertical gradient, plant communities, the pattern of succession
Key words: Quangou dry upper reaches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the vertical gradient, plant communities, the pattern of succession
旱泉沟流域是石羊河的上游源头区,也是古浪河的源头,其位于乌鞘岭的北麓。该地区地势较高,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平均海拔大于2000米。
该区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小区域气候变化明显,常有冰雹、干旱、霜冻和春季风雪等灾害发生。
该区形成了典型的阴坡森林、阳坡草原的景观。天然林建群树种单一,结构简单。乔木林呈不连续的带状、块状分布,。常见的乔木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群落的简单,分布不均,生长缓慢,天然更新不良,在高寒令量的气候下,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灌丛植被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积温低的区域,生长低矮,有机碳的积累少。阴坡的草原由于受大陆性荒漠气候和高山寒冷气候的双重影响,具有典型的寒温带高寒半干旱荒漠草原气候特点: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大,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也较大,云量少,晴天多,降水量少,降水的年变化大,夏季降水较多,蒸发量大,通常为降水量的2~4倍。年平均温度为1.6℃,年平均降水量371.1 mm,而蒸发量在1 006.4 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7倍;风向多为北风,西北风和静风,大风多在春季出现,在山区内,由于阴坡和阳坡受热不均,多形成山谷风,中午风速大于早晨和傍晚【1】。
该区的山以石质山为主,上面附有一层风化壳,腐殖质的含量很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很高。从海拔两千四百米上升到三千多米,土壤的类型也由塿土向高山土变化。
旱泉沟流域作为国家退耕还林的示范点,已封山育林、禁止放牧,在此基础上开展试验示范和研究开发。一是建立种苗培育示范基地;二是根据抗旱造林的需要,建立了不同离地条件下的抗旱造林树种选择试验示范区;三是针对人畜对林地草场地践踏、啃食破坏严重的现实,结合退耕林地草间作、优质牧草栽培,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对示范区开展不同类型的封山育林;四是结合示范区开展试验项目,为石羊河源头综合治理和生态植被恢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2】。
一、实验方法:
取旱泉沟流域的茶树沟(阴坡,坡度﹤30°)作为我们的试验点,,这个点主要是针对人畜对林地草场地践踏、啃食破坏严重的现实,结合退耕林地草间作、优质牧草栽培,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封山育林,实现原生植被的自然生长。
在10米×10米的样方内任意抛掷25次直径为35.6cm的圆框,统计该框内植物的频度,然后根据频度表计算该地物种的丰富度及优势种与特有种,从而对该地垂直尺度上植物群落的演替格局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二、实验数据分析:
表一 茶树沟垂直梯度上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特有种及丰富度比较
样方号
T-01
T-02
T-03
T-04
T-05
T-06
海 拔(m)
2468
2489
2494
2566
2599
2625
经 度
E102°53′22.0″
E102°58′32.7″
E102°58′32.1″
E102°58′31.4″
E102°58′30.1″
E102°58′30.8″
纬 度
N37°19′59.1″
N37°19′57.0″
N37°19′55.9″
N37°19′50.2″
N37°19′42″
N37°19′45.6″
植被类型
耕地带
耕地杨树过渡带
杨树带
杨树灌木过渡带
灌木带
灌木草甸过渡带
乔木层
优势种
青海云杉
杨树
杨树、
桦树
桦树


特有种


桦树



灌木层
优势种
银露梅
绣线菊
黄刺梅
金露梅
甘肃瑞香
金露梅
特有种
金露梅
金露梅、
银露梅
金露梅
忍冬、小蘖
高山绣线菊、甘肃瑞香
忍冬、
锦鸡儿
锦鸡儿、
甘肃瑞香
草本层
优势种
鹅绒委陵菜
朱芽蓼、
苔草
苔草
针茅、
朱芽蓼
苔草
早熟禾、针茅
特有种
巴山酸摸、
繁缕
叠裂紫堇、
箭叶橐吾
唐松草、鹿蹄草、车前
羌活、 金腰子
冠花龙胆、火绒草
柴胡
益母草
丰富度
32
39
23
28
26
36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T-1组个小组的频度调查表
从以上表中可看出:耕地带主要以灌木与草本层为主,植物群落的丰富度高;耕地杨树过渡带中各水平结构都有,植物的丰富度最高;杨树带中各水平结构型都存在,林下植物的丰富度最低;杨树灌木过渡带中乔木层又逐渐趋于劣势,植物的丰富度不高;灌木带中植物的丰富度位于中间;灌木草甸过渡带上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又趋向较高水平。
三、结论与讨论:
1.在旱泉沟流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在垂直梯度内(山的阴坡,坡度小于30°),植物的演替格局依次为耕地----耕地杨树过渡带——杨树——杨树灌木过渡带——灌木——灌木草甸过渡带——高山草甸。这个演替格局是在次生裸地上经退耕还林后形成的。退耕7年后,植物原来残存的根茎和种子,经保护后可直接(在适宜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可萌发,参加植物群落的演替。
2.该生境中,植物群落的演替为直接演替。旱泉沟流域降水稀少,属于高寒冷湿性气候,原有物种在耕作的影响下,生长发生了变化,但没有其他物种代替原有物种在这个地方生长,仍有原来种类重建植物群落。这是演替种的一种特殊现象【3】。
3.该垂直梯度内灌木的种类较为单一。银露梅、金露梅、锦鸡儿、小糵、甘肃瑞香遍布整个垂直梯度,这与该梯度内各样带的垂直梯度的海拔相差不大有很大的关系,因而该山区山麓与山顶的气候差异不是太明显。
4.研究区的具体位置是茶树沟阴坡森林区,这与阳坡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在该区,杨树带分布在海拔2489m-2566m的范围内,该区恰好也是该山地的降水丰带,虽然在此山地“暖湖效应”不是很明显,但也存在。
石羊河上游旱泉沟流域垂直梯度上植物群落的演替格局是在封山禁牧的基础上天然发展起来的,因此,保护该地的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对于石羊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与建设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牛赟; 刘贤德等;草原与草坪, Grassland and Turf, 2008年 01期?
2.http://www.gstianzhu.gov.cn/tianzhu/Html/ggfw/08520981131.html
3.武吉化,张绅等;植物地理学,1979.1月版,2006年12月5第次印刷
第五节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群落的演替类型:
1、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特点:其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
2、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特点:其演替速度较迅速,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生物入侵:
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 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生物入侵的危害:
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人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人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是不可恢复的。
第5节 群落演替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
  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即为群落的原生演替。而且,由顺序发生的一系列群落(演替阶段)组成一个原生演替系列。一般对原生演替系列的描述,都是采用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和从湖地开始的水生演替。这是因为岩面和水底代表了两类生境的极端类型,一个极干,一个却为水生环境。在这样生境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其早期阶段的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组成几乎到处都是非常近似的。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模式来加以描叙。
??? 旱生演替系列:一块光秃的岩石表面,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生境是非常严酷的。
  首先,没有土壤,而且,极为干燥,温度的变化幅度也极大。
??? ⑴最先在岩面出现的是地衣植物群落。在这个演替阶段中,顺序出现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它们凭借所分泌的有机酸以腐蚀岩面。其残体也参加到土壤的聚集和水分的含蓄中去。岩面的生境开始改变。
??? 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 在上一阶段地衣植物聚集的少量土壤上,能耐干旱的苔藓植物开始生长,形成群落。它们具有丛生性,成片密集生长,聚集土壤的能力更强。土壤、水分条件进一步有所改善。
??? ⑶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在土壤稍多些的情况下,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如蕨类和一年生短命植物相继出现,代替苔藓植物群落。接着是多年生操植物定居和形成群落。 到了这个阶段,原有岩面的环境已经大大改变:土壤增厚,有了遮荫,减少了蒸发,调节了温、湿度变化,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小动物的活动也增加。生境再也不那么严酷了。于是创造了木本植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在森林分布的地区,演替继续向前进行。
??? ⑷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是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以后形成灌木群落。继而,乔木树种生长形成森林。林下的荫蔽环境,使其他耐荫性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得以定居,原有的阳性灌木逐渐从森林下消失。
??? 在这个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演替的速度相对地最快。而后,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这是由于木本植物生长时期较长所致。
??? 水生演替系列:在一般淡水湖泊中,水深4米以下,由于光照和空气的缺乏,就没有体形较大的绿色植物生长,只有一些浮游生物活动。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的残体堆积,加上从湖岸上冲刷下来得到矿物质淤积,逐步抬高了湖底。在水深4米左右,定居了绿色植物,首先是以轮藻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湖底的逐步抬高,依次出现下列群落的演替系列:沉水植物群落阶段(在水深1-3米处,如金鱼藻、狐尾藻、水车前、苦草等)→ 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在水深1米以内,如莲、水鳖等) → 直立水生植物群落阶段(在水陆交界处,如芦苇、茭白、香蒲等) → 木本植物群落阶段(主
要是湿生的乔木树种,如杨、柳、? 梣等) → 中生森林群落。
??? 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一个植物填平湖沼的过程。每一阶段的群落都以抬高湖底而为下一个阶段的群落出现创造条件。这种演替系列,经常可以在一般的湖沼周围看到,在不同深度的水生生境中,演替系列中各阶段的植物群落成环带状的分布(见图30)。随着湖底抬高,它们逐个地向前推进。
  上述群落原生性演替,只提供一个群落演替的模式过程。它反映了群落的演替实质上是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和植物环境的更替。每一个阶段的群落总是比上一阶段群落结构复杂,高度增大,因此,利用环境更为充分,改变环境的作用更强。这样,也就为下一个群落创造条件,使得新的群落得以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形成和产生。
??? 这就是说,植物群落的演替,是由于群落内部矛盾的发展所引起的。植物群落的发展,引起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植物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新群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于是新的代替旧的,演替就发生了。而我们对群落的利用和改造,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群落演替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五节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群落的演替类型:
1、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特点:其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
2、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特点:其演替速度较迅速,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生物入侵:
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 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生物入侵的危害:
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人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人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是不可恢复的。
课件35张PPT。第4节 群落的演替1883年8月7日 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历时99天
死亡5万人现在的喀拉喀托火山蜘蛛202种动物621种动物880种动物小草小树林几 年 后1909年1919年1934年1883年火山爆发群落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另一个代替的过程。被群落的演替 原始的地球现在的地球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裸岩阶段地衣阶段开路先锋:地衣分泌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思考与讨论p78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
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
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例子: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退耕的农田怎样演替农  田  弃  耕树 林杂草 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树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一年生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乔木(树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
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
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
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
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群落演替类型比较1987年5月6日 大兴安岭火灾救火现场救火现场现在的大兴安岭请思考大兴安岭的演替是什么类型课件24张PPT。基本要求:
1.叙述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退牧还草的政策。
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第5节 群落演替问题探讨:1883 喀拉喀托火山爆发 1.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
答: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可见,群落是一个__ _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_____之间、生物与___ __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_____。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 动生物环境稳定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
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
种类型。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
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1.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的原因:
⑴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
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⑵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⑶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⑷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⑸人类活动的干扰。
可见,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一.演替的类型1 (1)裸岩阶段:无生物群落(2)地衣阶段:(1)裸岩阶段:一.演替的类型1 地衣首先定居在裸岩。能分泌有机酸加
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获取养料。 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地衣由真菌与蓝菌或绿藻所组成,其中真菌扮演着决
定性的角色.首先是真菌提供一个保护层,这样藻类不至被
晒或干死,藻类以其光合作用所合成的糖分除自用外还提
供给真菌. 也就是说它们首先能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生存下来并改造了那儿的生存条件,为其它生物的进驻提供了基础。地衣的这一特性有重大的生态学上的实际意义.有时人们将地衣称之为陆地生态环境的开路先锋⑵地衣阶段:⑴裸岩阶段:一.演替的类型1 ⑶苔藓阶段:苔藓与地衣竞争阳光处于优势;进一步加
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土壤微生物丰富度
增加较高的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各种
昆虫和小动物迁入;土壤有机物丰富,
透气性增加⑵地衣阶段:⑴裸岩阶段:一.演替的类型1 ⑶苔藓阶段:⑷草本植物阶段:更高的灌木在竞争中占优势;各种鸟类迁入;
群落结构较稳定,抵御环境变化能力增强⑵地衣阶段⑴裸岩阶段一.演替的类型1 ⑶苔藓阶段:⑷草本植物阶段:⑸灌木阶段:一.演替的类型 ⑹森林阶段:高大的乔木在竞争中占优势;群落丰富度
增加;群落结构相对稳定.⑵地衣阶段⑴裸岩阶段⑶苔藓阶段:⑷草本植物阶段:⑸灌木阶段:一.演替的类型1 ⑴裸岩阶段⑵地衣阶段⑶苔藓阶段⑸灌木阶段⑹森林阶段⑷草本植物阶段一.演替的类型2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⑴杂草阶段:(1)杂草阶段耕种的农田一年生杂草生长→多年生杂草迁入→土壤条件改善一.演替的类型2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⑴杂草阶段:⑵灌木阶段:灌木替代草本植物占优势(2)灌木阶段⑶乔木(树林)阶段:一.演替的类型2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⑴杂草阶段:⑵灌木阶段:在光照强度、水肥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灌木演替出树林一.演替的类型2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问题讨论: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一定能形成森林吗?
答:不一定。弃耕农田最终演替成何种群落是由地
理的自然带分布决定的。如果没有人类的影响,当地的
降水、温度、光照强度等情况决定弃耕农田演替成本
地自然带上的生物群落,可能是草原群落、湿地群落或
森林群落等。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 6.森林阶段乔木(森林)1.裸岩阶段2.地衣阶段3.苔藓阶段4.草本植物阶段5.灌木阶段荒芜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丛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2.次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
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原来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
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
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
的演替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缓慢较快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P81的思考与讨论:
两种因素在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
(1)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
(2)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破坏水域生物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_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不同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水葫芦(凤眼莲)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原来并没有该物种的存在,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物种。
外来物种的负面影响:
(1)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2)摧毁生态系统
(3)危害生物多样性
(4)影响遗传多样性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植物繁殖体的传播。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群落内部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动力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干旱、洪水和人类活动等 群落演替的结果
1.演替方向: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
2.能量: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课件27张PPT。第五节、群落演替1883,8,27 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小草 ,还出现了一种蜘蛛 。到了1909年,已有 202 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增加到 621 种,1934年增加到 880 种。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第五节群落演替一、群落演替的概念1、定义: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有顺序的演变过程,称为群落演替。
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2)群落演替虽然物理环境约束,但主要是由生物群落自身所决定,即演替前期物种为后期的物种入侵和繁荣准备了条件。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3)演替的最后阶段是稳定的系统,生物量最多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紧密。乔木群落形成实例1:水生演替:
水生演替常开始于水域和陆地环境交界处,即沿淡水湖或池塘的边缘。由于水生植物的占据和动物带的有机物使池底逐渐变浅,然后变成陆地二、实例裸底阶段起初池水没有有根植物,水层中只生长着浮游生物和鱼类,水底有螺蚌第底栖生物出现浮叶根生植物,如,菱角莲等。因叶漂浮于水水面,水下光照条件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水体变浅,芦苇等挺水植物出现,水下土地间而露出湿生草本被木本植物所取代 弃耕农田多年生杂草森林成熟的森林农田实例2、弃耕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次生)裸岩阶段实例3、裸岩上的演替草本植物苔藓阶段地衣阶段灌林植物森林阶段实例3:分析与讨论.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地衣由真菌与蓝菌或绿藻所组成,其中真菌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首先是真菌提供一个保护层,这样藻类不至被晒或干死,藻类以其光合作用所获糖分除自用外还提供给真菌. 裸岩最初植物为何是地衣?也就是说它们首先能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生存下来并改造了那儿的生存条件,为其它生物的进驻提供了基础。人们将地衣称之为陆地生态环境的开路先锋三、群落演替分类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经历时间较长经历时间较短举例从未有过任何生物定居原有群落被毁灭 起始条件经历时间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并留有生命的胚种没有植物的繁殖体 法国大溪地-波拉波拉岛——梦幻天堂裸岩沙丘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经历时间较长经历时间较短举例从未有过任何生物定居原有群落被毁灭 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并留有生命的胚种没有植物的繁殖体 裸岩、沙丘、火山岩、湖底等进行的演替大兴安岭1988——2009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经历时间较长经历时间较短举例从未有过任何生物定居原有群落被毁灭 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并留有生命的胚种没有植物的繁殖体 裸岩、沙丘、火山岩、湖底等进行的演替弃耕农田演替、火灾演替、过量砍伐的森林演替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 小草 ,还出现了一种 蜘蛛 。到了1909年,已有 202 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增加到 621 种,1934年增加到 880 种。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 小树林 。资料分析外因性演替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内因性演替。四、顶极群落(一)、顶极群落概念 1、定义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最终的平衡状态叫顶极群落。2、特点:群落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四、顶极群落高温高湿高湿:大于800mm(或80cm)
中湿:大于400mm或40cm) 、小于800mm (或40cm)
低湿:小于400mm或40cm) (二)、主要决定因素:温度和降水量的关系(三)、举例说明
1、从赤道到极地随年均温下降,生物群落作有规律的更替,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和苔原。
2、沿海向内陆深处,降水量逐渐减少,依次出现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的荒漠。生物入侵美国白蛾 牛蛙飞机草归纳: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课件20张PPT。第5节 群落演替1883.8.27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问题探讨蜘蛛202种动物621种动物880种动物小草小树林几年1909年1919年1934年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对群落的“动态发展观”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地壳运动、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一、群落演替的概念二、群落的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1)概念: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
→乔木→森林(2)例子: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等初生演替(3)过程: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
→乔木林2、次生演替(1)概念: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例子: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
林、弃耕的农田等次生演替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破坏水域生物群落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五、生物入侵 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 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生物入侵美国白蛾 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物入侵水葫芦(凤眼莲) 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人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人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是不可恢复的。生物入侵的危害谢谢你的参与!课件20张PPT。第5节 群落演替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观察印度西亚喀拉托火山爆发示情景图,讨论:火山爆发后,山上有没有生物生存?以后会不会有生物生存?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光祼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裸岩上的演替观察讨论:1、将图中的字母按正确的演替顺序排序。
2、为什么光祼的岩石上先出现的是地衣?
3、为什么苔藓能代替地衣成为优势种?
4、光祼的岩石上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5、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讨论:1、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与裸岩上演替过程的完全相同吗?
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经历了哪些阶段?
3、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中为什么先出现的不是地衣?
4、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演替能树林吗?
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比较: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破坏水域生物群落讨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举例说明。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讨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生物入侵 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 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美国白蛾 水葫芦(凤眼莲)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替阶段后,可演变为一个森林。在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 )
A.沼泽 B.湿地
C.草原 D.森林巩固测试:A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 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 生物种类越来越少D下列有关演替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变化着
B.初生演替一般都比次生演替进行得快
C.促使植物群落发生演替的动力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D.种群总数起始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B课件5张PPT。规范答题14 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
的综合应用的案例
答卷投影
下图1表示某湖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
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图2表示某种鱼迁
入到该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
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请根据图1中甲、乙、丙、丁4个种群数量变化的
关系,写出它们构成的食物链 。
由图中信息可判断是 种群数量最先发生的变化进
而引起其它种群发和改变。
(2)甲种群在d点处的年龄组成娄类型是 ,
a~b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有:①

② 。
种群甲a、d、c、d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 期。
(3)由图2中信息可知,在t1时刻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类
型可能为 ,制约t2时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时,丁→乙→甲→丙乙增长型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甲的天敌丙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a稳定型食物和空间的有限t1~t2原因是 。
(4)请在下面的坐标中分别绘制该鱼种群数量及出
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5)若该湖泊生态系统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种度日趋严
重,藻类水华频繁发生。后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
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
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
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近个变化过程属
于 。在t1时获得该鱼的量较大初级演替阅卷点评
(1)考生由于未能准确从图1中各曲线的起始变化
规律提取出相关信息,错误的判断为乙种群数量最先
发生的变化,其实应该是甲种群先发生的变化。
(2)考生由于错误将“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理解成
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认为t1时种群数量达到最
大值,认为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同样错误
认为t1时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的原因是由于此时仅
仅是可获得较大的捕获量,而忽略其更新能力。考生
由于未理解透t2的具体含义,而导致其制约因素忽略
本身的遗传特性。
(3)考生由于未区分开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具体
区别,而错误的答为“初生演替”。规范解答
(1)丁→乙→甲→丙 甲
(2)增长型 ①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
②甲的天敌丙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a
(3)增长型 食物和空间的有限和鱼本身的遗传特性
t1~t2 在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获得该鱼的量较大并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4)(5)次级演替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