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春节

文档属性

名称 老北京的春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0 22: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老北京的春节》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点出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是腊月初。第2自然段写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色味双美。第3自然段写腊月十九,学生们买爆竹和玩具,赶集买年画。第4自然段写除夕真热闹。准备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爆竹、吃团圆饭、守岁,这些都是除夕的风俗。第5自然段写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不同。人们拜年、逛庙会。第6自然段写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最后一段写正月十九是出借结束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本篇文章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线索清晰,简洁、平实的语言中蕴涵浓浓的京味,散发着节日的喜庆之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本课的13个生字(矩 蒜 醋 假 夕 鞭 戚 逛 驴 恰 盏 预 吉)及9个新词(规矩 大蒜 年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预示 吉祥),会读会写。
2、过程与方法: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国文化既有相通性,又有地区性,通过习俗了解,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并且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教学动画,教案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上节对读文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春节里北京城洋溢着怎样的氛围?(学生根据上节的感悟,自由发言)
2、作者从哪三方面具体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开始、高潮、结束)
3、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习字词
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和学生一起学习13个生字,使学生会读、会认、会组词;学习9个词语,使学生明白词的意思。
(三)研读课文
(1—3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前两部分,首先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生:(朗读课文)
师:那么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生:春节开始的时间和腊月十九的习俗。
师:同学们读到“色如翡翠”有什么感觉啊?
生:流口水了
师:是吗,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用自己的话解释)
师:好,同学们解释的很好,那同学们,你们家春节前泡蒜吗?
生:(有的说泡有的说不泡)
师:看来我们各个地方过春节的准备工作还是有不同的是吧,那谁还能说说自己家在准备过春节的时候还有哪些是和课文不一样的?
生:(热情讨论交流)
(4、5自然段)
师:原来同学们过春节还有这么多不同。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习俗的相同点呢?
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师:好,我们接着看下面的课文,下面还有更热闹的。老师先找几位同学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
生1:(读课文)
生2:(读课文)
师:好,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课文里写的景象热不热闹啊?
生:热闹。
师:同学们找一找那几句话写得最热闹。
生: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师:好。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同学们知不知道守岁是什意思呢?
生1:守岁就是过年的晚上大家一起吃饭。
生2:守岁就是除夕的晚上,出门在外的人赶回家里来,吃团圆饭。看联欢晚会,等着新一年的到来。
师:那同学们,你们守不守岁啊?
生:(有的说守,有的说不守)
师:那你们守岁的同学都干什么呢?
(教师点名回答)
师:“守岁”就是到了除夕夜,人们点亮灯火,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块聊天,一整夜不睡觉,期待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习俗,一千多年以前的老祖先们就已经开始守岁了。下面老师放一段录像,看看能不能唤起大家的美好回忆。(教师播放《春节晚会》的一段视频)
师:刚才有同学不明白“守岁”是什么意思,(《 春节晚会》片断:12点钟声响,人们欢庆新一年的到来。)看到了吗?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来到了。
点评:“守岁”一词的处理非常巧妙。首先通过师生交流初步理解了意思,又通过《春节晚会》12点钟声敲响的片断播放,再现了热闹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的美好回忆,又自然过渡到下一段“大年初一”一段的学习。
师:同学们肯定是有很多美好回忆了,好,同学们,大年三十过后是什么
生:大年初一。
师:好我请几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
生:(朗读)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既然不同”,谁能解释一下“截然不同”。
生:(解释)
师:那三十和初一到底有什么不同啊?
生1: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能分别说说?
生2:大年初一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除夕人们在家里做年菜。
生3:除夕的晚上那一家都是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都很忙,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庙会也开放了,可以看美景。
生4: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很悠闲。除夕的晚上要赶做年菜,吃团圆饭,人们很忙碌。
师:你用“忙碌”和“悠闲”这两个词概括了除夕和大年初一截然不同的景象。非常好!
点评:教师抓住“截然不同”一词,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既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截然不同”的意思,又把大年初一和除夕的景象做了细致的比较。男女生比赛的读书,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
师:大年初一又是另外一种热闹的景象了对吧,那么谁来总结一下这部分的讲的内容啊?
生:大年三十和初一的景象。
师:(小结)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来打擂台。
生: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4、5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生1:我觉得男生读得好,他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
生2:我觉得女生读得好,她的声音很洪亮,而男生的声音很小。
生3:我觉得他们读得都很好,男生读得很有感情,女生的声音很洪亮,他们都读得很流畅。可以说他们各有特色。
师:好,他们读得的确各有特色。那么这是北京的三十和初一,那么同学们过年的时候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师:同学们又说了这么多有特色的习俗,大家都长见识了吧!好的,今天的课文就讲到这里了,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作业,大家回去每人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的情景,可以写一件事一个人或者可以写自己的期望。
(四)总结全文:
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带领下走进了老北京人们的生活,感受了老北京人们欢度春节的热闹气氛,领略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同时,我们也体会到老北京的人们的幸福与欢乐,我们也回想起了我们过年时候的幸福和欢乐。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期待将要来临的春节吧!
六、附板书设计
1—3自然段:春节前的准备工作。
4、5自然段:春节时候的热闹场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