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基础巩固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一、选择题(共15题)
1.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是为了解释( )
A.光电效应 B.光的衍射 C.光的电磁说 D.光的干涉
2.关于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大量光子的行为能明显地表现出波动性,而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
②频率越低、波长越长的光子波动性明显,而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光子的粒子性明显
③光在传播时往往表现出波动性,而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往往显示粒子性
④据光子说,光子的能量是与频率成正比的,这说明了光的波动性与光的粒子性是统一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B.爱因斯坦在对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光子说
C.康普顿效应反映了光的波动性
D.原子核的半衰期由核内部自身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有关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概率波和机械波的本质是一样的,都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B.普朗克常量h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示是
C.只要入射光强度足够大,就能发生光电效应,但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不变
D.光的干涉现象中,干涉亮条纹部分是光子到达几率大的地方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都表明光子既有能量又有动量
B.一定量气体,在压强不变时,分子每秒对器壁单位面积平均碰撞次数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少
C.折断的粉笔不能粘合在一起是因为受分子斥力的作用
D.组成原子核的核子的总质量大于该原子核的质量,这个现象是质量亏损
6.在人类对波粒二象性的认识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普朗克通过对黑体辐射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光子的概念
B.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提出了光子说
C.德布罗意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的猜想,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他的猜想
D.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波长变长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是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 B.牛顿属于国际制中的基本单位
C.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D.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动量
8.关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光的粒子性越明显
B.实物的运动有特定的轨道,所以实物不具有波粒二象性
C.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D.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物粒子只具有粒子性,不具有波动性
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光波是概率波,光子在前进和传播过程中,其位置和动量能够同时确定
D.在工业和医疗中经常使用激光,是因为其光子的能量远大于γ光子的能量
10.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波长满足(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p为动量),人们把这种波叫做德布罗意波。现有德布罗意波波长为λ1的一个中子和一个氘核相向对撞,撞后结合成一个波长为λ2的氚核,则氘核的德布罗意波波长可能为( )
A. B. C. D.
11.如图所示,一个粒子源产生某种粒子,在其正前方安装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粒子穿过狭缝打在前方的荧光屏上使荧光屏发光,那么在荧光屏上将会看到( )
A.只有两条亮纹
B.有许多条明、暗相间的条纹
C.没有亮纹
D.只有一条亮纹
12.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考试时工作人员利用红外线体温计对考生进行体温检测。红外线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被测人员辐射的光线只有红外线可被捕捉,并转变成电信号,该信号再经换算转变为被测目标的温度值。图为氢原子能级示意图,已知普朗克常量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元电荷。红外线中只有波长在0.76至14的范围内的才能被捕捉。要使氢原子辐射出的光子可被红外线体温计捕捉,最少应给处于n=1的氢原子提供的能量为( )
A.2.55eV B.12.09eV C.12.75eV D.10.20eV
13.关于近代物理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
B.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时,其质量亏损所对应的能量可能小于该原子核的结合能
C.如果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等,那么它们的总能量相同
D.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动量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波长变小
B.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是在卢瑟福核式结构学说上引入了量子理论
C.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D.在黑体辐射中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会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长的方向移动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黑体在不同温度下的辐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则温度
B.同一光电管的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则入射光的频率关系为
C.图丙为康普顿效应的示意图,入射光子与静止的电子发生碰撞,碰后散射光的波长变短
D.在两种固体薄片上涂上蜡,用烧热的针接触固体背面上一点,蜡熔化的范围如图丁所示,则a一定是非晶体,b一定是晶体
二、填空题(共4题)
16.人们通过光的干涉或衍射现象认识到光具有________性;又通过________现象认识到光具有粒子性,总之,目前人们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17.因为微观粒子具有十分明显的_______性,所以不能象宏观物体运动那样可以用精确的轨道来描述;对光子的测量越精确,其动量的不确定性就越_____,用表示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用表示微观粒子动量的不确定性,则两者的关系为____________,上式称_____________.
18.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有动量,下图给出了光子与静止电子碰撞后,电子的运动方向,则碰后光子可能沿方向___________运动,并且波长___________(填“不变”“变小”或“变长”).
19.____________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____________证明光具有粒子性,因而光具有____________性.
三、综合题(共4题)
20.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
21.在学完“光的波粒二象性”内容后,小李同学说:“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当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而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再具有波动性了。”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22.光的干涉现象对认识光的本性有什么意义?
23.如图所示为证实电子波存在的实验装置,从F上出来的热电子可认为初速度为零,所加的加速电压U=104V,电子质量为m=9.1×10-31kg,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电子被加速后通过小孔K1和K2后入射到薄的金箔上,发生衍射作用,结果在照相底片上形成同心圆明暗条纹,试计算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D
3.B
4.D
5.D
6.A
7.D
8.B
9.B
10.C
11.B
12.C
13.D
14.B
15.A
16. 波动; 光电效应;
17. 波动性 大 不确定关系
18. 1 变长
19. 干涉、衍射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
20.
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的含义是指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波动性;电子的衍射以及电子的干涉现象可以证实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
21.
根据波粒二象性可知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光的波粒二象性可理解为:在某种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得明显,在另外的某种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得明显,但两者不矛盾,不能说光表现出波动性时,就不具有粒子性了;光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再具有波动性了。
22.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而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而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23.1.23×10-11m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