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为人民服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为人民服务》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4 13:1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为人民服务》第2课时教学设计
眉山天府新区观寺学校 黄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
2、理解课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把握各自然段间内在的联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把握各自然段间内在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文围绕什么观点来讲?(板书:为人民服务 论点)
2、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板书:正确对待生死 正确对待批评 正确对待困难 正确对待死去的同志)
二、初读课文,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涵
读第1自然段,文中哪句话进一步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涵。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句中的“完全”和“彻底”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这两个词都是表示程度的词,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2)师: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队伍的性质就是----(生齐读课题——为人民服务)
三、品读课文,领悟“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做法
(一) 正确对待生死
1、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用横线画出来。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死的不同意义?(引用司马迁的话)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固有:原本、原来、本来
(2)泰山:比喻意义重大,价值很高。
(3)鸿毛:大雁的毛,比喻毫无价值。
(4)这句话将两种死进行鲜明的-----(生回答:对比),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引用司马迁的话,目的是什么?
(为了说明革命者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这一观点,为了更有说服力。)
4、为什么说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要求学生联系课前搜集的张思德的事迹来谈)
5、作者以张思德为例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大力颂扬像张思德这样为人民而死的人,大力憎恨危害人民的类似国民党反动派这类人。)
6、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哪些人的死轻于鸿毛?
7、学法总结: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论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这个观点的?
(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引用司马迁的话论证观点,接着阐述两种死的不同意义,最后例举张思德的实例进一步论证,从而明确要正确树立生死观。)
(二) 正确对待批评
1、每句话分别讲什么?
(不怕批评指缺点;不怕任何人批评;接受正确批评;正确批评的标准;举实例说明)
2、标识关联词语。能否去掉关联词?能否打乱这些句子顺序?
(运用这些关联词,意思表达更完整,更严密,内容越来越具体,逐层深入从不同角度阐明如何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
3、多种形式朗读这部分句子,再次体会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正确对待困难
1、文中原句回答:革命斗争中如何对待困难?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1)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2)运用排比说明什么?(说明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必须要遇到困难)
(3)这里运用排比有什么好处?(用排比说理,条理更分明,语势更强。)
师:我们队伍的性质是——(生答:为人民服务),为了要解救受难的人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生答:牺牲)
(4)画出与前文“重于泰山”相呼应的语句。
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所:处所、地方。
死得其所:死得很有价值
(5)我们怎么做才能战胜困难?
我们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里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A、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B、这里运用排比有什么好处?
(充分透彻说理,从不同层面阐述什么才是真正团结,什么才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关系)
(四)正确对待死去的同志
反复朗读,有什么体会?
(饱含对革命同志的爱护,对同志生命的珍视、尊重)
四、板书回顾,总结写法
1、本文围绕论点---(生答:为人民服务),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生回答:革命队伍的性质,树立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对待困难,正确对待死去的同志)
2、为了论证“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
(引用 举例子)
板书设计:
革命队伍性质
正确对待生死
为人民服务 正确对待批评
(论点) 正确对待困难
正确对待死去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