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备课时,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了小时候看的一部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相似的身世,一样的快乐,让我想到了要用这部动画片来导入。让小莲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把大家带入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然后借助课文插图,通过插图上祖孙俩同样灿烂的笑容,引入课文。
然后,以“老师听到课文中响起一串串清脆的笑声,快走进园子,看看是谁在笑,为什么在笑?”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萧红在园子中的自由快乐,祖父的慈爱。然后,通过师生合作演出“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之后?”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祖父的慈爱,感受到萧红的一切自由快乐都源于祖父的爱。
接着,通过让学生扮演园子里的植物动物,来说一说植物动物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来认识萧红“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此时,再根据板书总结,正是因为祖父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对于这篇文章更深刻的认识,我通过“茅盾”对于《呼兰河传》的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提出疑问:“为什么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呢,来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且自己写了一段下水作文,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去描写自己童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动画片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跟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个小女孩,她的笑声给了我很多温暖快乐,至今,她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1、展示《阿尔卑斯山上的少女》片段。
这是老师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声音啊?对,小莲的笑声,那笑声是那么清脆,纯净,富有感染力。她为什么可以如此快乐呢?因为她有一个非常疼爱她的爷爷,虽然小莲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可爷爷的爱陪伴她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2、出示课文插图。
这幅图上也有一对祖孙。他们的脸上同样带着灿烂的微笑。这个小女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课文的主人公和作者。
3、简介作者
《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许多文字描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着重写了家里的园子,她为什么会对这个园子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让她魂牵梦萦的园子。
4、板题,读题。(笑眯眯地读,充满向往地读)
二、检查预习,感悟作者眼中的园子——样样都有。
1、出示“我会认”的生词,指名读,齐读。
2、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萧红在第一自然段就对园子的样子做了介绍。快速默读这一自然段,画出来你认为可以概括园子特点的词语。
3、学生汇报。
(大花园 样样都有)教师板书:样样都有
4、板书“样样都有”,质疑,有什么疑问呢?——对啊,说是一个大花园,可是却写的是各种昆虫。到底有没有写花的句子呢?
5、课件出示:“蜜蜂是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指导朗读。
6、课件出示:“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明晃晃”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关于园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三、感悟作者心中园——一切自由
(一)、学习园子里动植物的自由。
1、还有哪些段落也是描写园子的?出示第17自然段。
2、快速默读,圈出可以概括园子特点的词语。
3、交流汇报: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教师相机板书:一切自由
4、哪些都活了,都是自由的呢?圈出来,一个都不能少。
5、作者是怎么写出“一切都是自由的”的呢?我们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感悟。先来读花和鸟。谁来读一读。
6、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仔细听一听,老师读的有什么不一样?老师读的时候,适当的运用的拖音,你们也来试一试。出示课件。
7、老师邀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合作读这一段。我速度快,你们也要快,我慢,你们也可以跟着慢。
8、读着读着,你发现这段话中,哪一个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就)
数一数,一共出现了几次?(11次)。
9、作者是不经意这么些,还是特意这么写呢?为什么这么写呢?
(突出事物的自由)
10、师生再次合作朗读,老师读“就”前面的内容,学生读“就”后面的内容。
11、这就是萧红文字的魅力,她反反复复地用这个“就”字,用反反复复差不多的句式来写,读起来就特别带劲。(指板书)刚才,我们说这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你觉得这园子里自由的事物仅仅只有这一些吗?我们能不能仿照着,选一句话来写。拿出作业纸,想一想,这园子里书上写到的哪些事物,它们也是自由的;书上没写到的,也是自由的。选一句,写出他们像人一样的自由。
课件出示:( )了,就像( )似的。
( )愿意( )就( )。
老师也模仿萧红的写法写了两句话,出示课件,你们也赶快动笔写一写吧。
12、咱们找几个同学一个接一个的读一读他们写的句子。
13、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老师有一点不太明白,她自己心里的想法她当然清楚,但是园子里的瓜果、动物心情如何她怎么知道呢 难道她去问了它们 倭瓜,你快乐吗 我快乐。蜻蜓,你自由吗 我自由。请大家讨论一下。
14、生讨论,交流。
(就是因为萧红自己很自由快乐,所以她觉得院子里的一切也很自由快乐。)
15、师小结:是的,快乐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看什么都开心。伤心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愁眉苦脸。借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借景抒情。这种方法我们应该不陌生。比如你们小时候就听过的歌曲《上学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写太阳、花儿就是一种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快乐。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动植物,写它们的自由快乐,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幸福快乐。
(二)、学习萧红在园子的自由快乐
萧红在园子里做了哪些自由快乐的事呢?
1、出示课件:
“1、快速默读课文,圈出文中“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所做的事情。
2、思考并讨论:哪件事最能表现“我”的自由?”
2、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3、汇报交流。
栽花 拔草 溜窝 铲地 浇菜
吃黄瓜 追蜻蜓 采倭瓜花 捉绿蚂蚱
睡觉
4、这么多事情啊!萧红具体写了哪一件事情呢?
5、你看,我是怎么铲地的啊?把谷穗当作狗尾巴草铲掉了。祖父种谷子是为了玩吗 当然不是,这是祖父的心血,是祖父用来糊口的。可是我却给铲掉了。如果是你,自己的心血被毁了,你会怎么做?
6、研读祖父的三次笑,体会祖父对于孙女的宽容慈爱。
7、老师示范朗读祖父跟萧红的对话,故意把祖父的话读得严厉,把萧红的话读得愧疚。你听出什么问题了吗?
8、对,萧红虽然把谷穗当作狗尾巴草铲掉了,可她仍然是理直气壮的,而祖父一点也没有这么凶,而是笑着说的。
9、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10、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宽容的祖父,所以“我”在园子里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文中很多地方写祖父怎么样,“我”也怎么样。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找到句子后,师学生合作朗读。)
老师: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学生:我戴一顶小草帽;
老师:祖父栽花,
学生:我就栽花;
老师:祖父拔草,
学生:我就拔草;
老师:祖父铲地,
学生:我也铲地。
课件出示:祖父( ),我就( )。
谁能再接着读?
11、总而言之,祖父干什么,“我”也干什么,祖孙俩形影不离。那画面好温馨啊!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过渡:同学们,玩着玩着啊,我们就累了。让我们在萧红的园子里静静地闭上眼睛睡一会儿吧。
1、师配乐朗诵,
(学生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师配乐朗诵,文字缓缓地从屏幕下方往上移动。)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蝴蝶睡了,蚂蚱睡了,蜜蜂睡了,蜻蜓睡了,这园子里的一切仿佛都睡了……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睡着睡着,就进入了梦乡。也许,你会梦见些什么呢?你会梦见……你会梦见……这园子里的一切都静静的,伴着我们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2、好,抬起头,同学们,仿佛梦见了什么?
学生汇报。
3、老师:连我们的梦都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啊!这份自由自在是谁赋予萧红的呢?
五、布置作业。
1、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所以,萧红想到了用笔来刻录她的童年,让童年永恒。刘老师向萧红学习,也用笔来刻录(课件出示):
“我家附近有一个小树林。榆树、槐树、桑树、桐树样样都有。尤其让人难忘的就是那三棵连成一线的桐树,粗得我抱都抱不过来,高得似乎要长到天上去。小时候,每到夏天,我总喜欢跟小伙伴一起拿一张凉席,铺到树林浓密的树荫下,柔软的草地上。我们一起坐上去,感受风的凉爽;躺下去,欣赏树缝中的蓝天白云;闭上眼,听鸟儿们的歌唱,蝉儿们的长吟……那片树林留下了多少我跟小伙伴们的欢笑啊!
有一次,我躺在那儿,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时……”
想知道醒来以后发什么了什么事吗?老师下节课再跟大家一起分享童年的快乐。
2、请同学们快快写下你灿烂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