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1.《易 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三国谯周《古史考》:“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据上述材料可得知()
A.当时“市”被限制在固定区域 B.神农时官府已开始垄断商业
C.我国古代的“市”起源比较早 D.当时的“市”并无时间限制2.
2.明朝政府规定:“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由此可知,明朝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设置官吏严厉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B.打击外国商人在中国的不法行为
C.解决中外贸易交往中的商业纠纷 D.在朝贡贸易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
3.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这反映了
A.南宋边境贸易繁荣B.官府推崇重农抑商
C.官府控制榷场贸易D.南宋实行闭关政策
4.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
5.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徽宗时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
A.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B.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D.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6.唐代长安的东、西两市,日午时击鼓三百声,开启市门;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声,关闭市门。宋代汴京(开封),既有日市,也有早市和夜市。由此可见,宋代的商业活动( )
A.严格坊市界限 B.广泛使用白银 C.突破时间限制 D.出现商帮会馆
7. “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
A.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B.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
C.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强域 D.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
8.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宋代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
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D.江南经济的繁荣
9.宋代消防机制健全。宋初城市管理依旧沿用里坊制(后被街巷制取代),每坊巷460米左右设一巡捕屋,有巡捕五人,负责夜间治安和消防工作,并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值班,各种消防器具齐全。一旦有民宅失火……开封府各领军级全部出动,不劳百姓。最能反映上述史实中因果关系的是
A.商业发展导致城市管理功能的增强
B.市坊制被打破导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C.国家消防机制导致宋初中央集权加强
D.军事化管理导致市民自救能力削弱
10.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材料中的“它”
A.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主要生产民生日用商品D.产品全部供政府使用
11.明清时期遍布各地的商人会馆,既是客商的休憩宴飨之所和联乡谊、祀祖先的精神家园,更是他们结交地方、联络社会的最佳场合。会馆演戏等活动也带动了各区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京杭运河区域文化的兴盛。当时会馆及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提高 B.海内外商品市场日益扩大
C.水陆交通运输的方便快捷 D.区域间商帮的兴盛与发展
12.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里,东至王江径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这表明当时
A.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C.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D.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
13.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之后的欧洲航海,但却未能持续,其中断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对外贸易受官府的控制 B.陆上丝绸之路更为便捷
C.朝贡贸易带来财政压力 D.国内自给自足经济抵制
14.北宋东京因袭后周,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城市面貌颇具特色,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亦然。这反映了
A.商业区奢靡之风盛行 B.市已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 D.市开始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15.下图是古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公元前1473-前1458年在位)陵墓壁画(局部),图中古埃及通过红海和亚丁湾与东非的蓬特(今索马里)进行贸易。这说明古埃及
A.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商业活动
C.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 D.一度垄断了非洲市场的贸易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识图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请看下列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朝中后期)的工商业中心城镇分布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工商业中心城镇分布信息,并据此判断上面各图对应的历史时期。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①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②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汴京)“又东十字大街……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③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中序号部分描述的是宋代的史实,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说明。
1-5 CDCBA 6-10CBBAB 11-15DBCCA
16.图1∶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的中东部沿海地区。这与明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并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1为明朝中后期。
图2∶工商业城镇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很少。这与西汉时期经济重心,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西汉时期。
图3∶工商业城镇大量分布于大运河沿岸地区、长江中下游及沿海附近地区。这与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瓷器业、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隋唐时期。
17.①反映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现象。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饮食服务发达,市民娱乐场所得到发展。
②反映出宋代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和繁盛的海内外贸易。宋政府设立市舶司,加强了对对外贸易的管理,海外贸易税收一度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③反映的是北宋城市中的商品交易活动。汴京城内出现“鬼市子”,城市中商业的时空界限被打破,这有利于推动城市布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