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列宁批评公社“在中途停了下来……一味幻想在国内树立一种最高的公理……没有夺取像银行这样的机构”。他们“过于宽大”,没有及时去消灭阶级敌人。列宁批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因为( )
A. 缺乏经济基础B. 革命策略有问题C. 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D. 没有经验可借鉴
2.巴黎公社是在法国战败情势下的城市自治,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有很高的地位,马克思将其视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今天很多法国人对这一事件还是肯定的,他们肯定的是( )
A. 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尝试B. 暴力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
C. 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大团结D. 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3.“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欧洲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年)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而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对材料中文明的“扩张性”的正确理解是( )
A. 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B.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 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历史D. 欧洲国家最终确立世界霸权
4.马克思用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确切作用。但他并未将自己限制在理论和写作上。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活动同各种尝试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 )
A. 推动欧洲三大工人运动B. 发表《共产党宣言》C. 领导法国巴黎公社革命D. 指导建立第一国际
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电气时代,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下列发明或创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①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③卡尔·本茨研制成三轮汽车 ④瓦特改良蒸汽机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
6.有学者认为,这本发表于150多年前的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成熟。这本著作是( )
A.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B. 《共产党宣言》C. 《法兰西内战》D. 《资本论》
7.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C. 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D.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8.巴黎公社的实践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的宝贵经验主要有( )
①无产阶级革命原则 ②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③人民公仆原则 ④工农联盟原则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
9.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如下,其中符合史实且说法正确的项目数有( )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与使用开始的》
乙:《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丙:《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丁:《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10.“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去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
A. 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B. 海外扩张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C. 完成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D. 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11.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他们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 城市化进程B.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C. 社会生活的变迁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2.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反映出( )
A. 科学理论对实际发明具有推动意义B. 科学发明与社会需要联系紧密
C. 科学技术需结合才能推动社会进步D. 发明蒸汽机的实际意义不是很大
13.巴黎公社委员兰维埃说:“公民们,我高兴得心都要跳出来,话也说不出来了。不过,请允许我赞颂巴黎人民,因为他们给全世界做出榜样。”这里的“榜样”是指( )
A.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B. 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C. 废除旧的国家机器D. 打击国内外反动势力
14.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闲置,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
A. 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B. 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 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D. 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15.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16.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主要条件是( )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B. 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
C. 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D.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17.1824年,一位欧洲思想家自费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这位思想家的行为( )
①反映出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思考 ②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 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④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1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团体(第一国际)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无产者为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改革社会而夺取政权的纲领。它以自己的宣传工作和参加各种罢工的行动引起了很大注意。但它于1873年分裂,主要是因为其成员除了社会主义者以外,还包括缺乏纪律性、经常不和的浪漫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反映了( )
A. 马克思主义是第一国际的灵魂
B. 民主主义发展导致第一国际解体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对于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这里的“他们”是指( )
A. 共产国际领导人B. 巴黎公社领导人C. 科学社会主义者D. 空想社会主义者
20.《共产党宣言》中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的欧洲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文中“幽灵”是指( )
A.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英灵B. 共产主义的思想
C. 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运动D. 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工人运动
21.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 缩小城乡差距B. 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 推动城市化进程D.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二、非选择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民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材料二 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评论道:“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的产生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乌托邦的制度正和欧洲各国的制度相反,它是没有私有制的制度。这样的对比,就其本身来说,在社会政治作品中并不新奇;我们已经说过,许多古代思想家也都作过这种对比。但是,莫尔在《乌托邦》中抱定的任务是具体地说明:怎样在没有私有制的条件下,根据平等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维·彼·沃尔金《〈乌托邦〉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3月18日起,先前被抵抗外敌侵犯的斗争所遮蔽了的巴黎运动的阶级性质,便以尖锐而纯粹的形式显露出来了。因为公社委员几乎全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这些决议,要么是规定实行共和派资产阶级只是由于怯懦才不敢实行的、然而却是工人阶级自由行动的必要前提的那些改革,例如实行宗教对国家而言纯属私事的原则;要么就是直接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有时还深深地触动了旧的社会制度。但是在一个被围困的城市内,实行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法兰西内战》
(1)最早解决材料一“莫尔任务”的是哪一理论?这一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巴黎公社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切措施最多只能作出一个开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特征。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使英国在经济的近代化道路上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革”。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A 3.A 4.D 5.B 6.D 7.D 8.D 9.C 10.C 11.D 12.B 13.A 14.A 15.C 16.D 17.A 18.A 19.D 20.C 21.C
22.(1)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
(2)托克维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评论工业革命:一方面工业革命的成果推动了英国和世界的进步;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迫,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使其进步性蒙上了阴影。
23.(1)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标志:《共产党宣言》。意义: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
(2)性质:无产阶级性质。原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采取无产阶级革命措施。根本原因: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
24.(1)经济发展特征:传统的农业经济。
(2)经济变革:机器大生产(或实现工业化)。
(3)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