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精品课件 (使用WPS打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精品课件 (使用WPS打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4 21:4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的讲话
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吗?
1978年,农村的人民公社和城市的国有企业,仍是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
1978年,农民平均收入是74.7元,很多农民生活水平还不如50年代。邓小平感慨说:“我们国家是太穷了!”
导入新课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3、能够列表归纳对比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导学提纲
怎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步: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步: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步: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
改革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农村具有决定性意义。……七亿多人稳定了,
天下就大定了。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一: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纪念馆》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背景:
2.目的:
①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背景:
2.目的:
①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实施
意义: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获得大丰收。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982年中央1号文件承认“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的,是一次认识上的大突破。
1983年中央1号文件全面彻底地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背景:
2.目的:
①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
3.实施:
意义: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获得大丰收。
(2)发展: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含义: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含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
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土地所有制:
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
土地公有制
分户经营
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前提。
体现了按劳分配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意义: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业)
—— 党在农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
5.意义: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政策的四次变化?哪一次体现了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制定农村政策时应注意什么?
研究出真知
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1953-1956年
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私有制
(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
土地公有制
(农民私有变为集体公有)
土地公有制
(公有化程度过高)
土地公有制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启示: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恰当的政策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4、不断调整政策,保护农民利益
5、要有创新精神 6、关注民生,把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放在首位 ……
(二)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1)开始: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
(2)内容:
1984年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困境1:
公私合营后,我国工商业实现了全面的公有制,所有制形式单一,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如以前的小卖部半夜12点敲门也可以卖货,实行公有制后按八小时工作制,营业员到点下班。北京的馄饨摊也没了....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形式
管理方式
分配方式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
(2)内容:
1984年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困境2:
上海天气热,国有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决定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即使是这种简单的措施,企业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报批,要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盖章,等最后盖完章,夏天已经过去了。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管理方式
分配方式
“给企业松绑”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
(2)内容:
1984年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困境3:
在国有企业中,职工吃“大锅饭”——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在这种制度下,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工人产生了严重的惰性,丧失了生产积极性。整个社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活力。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管理方式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分配方式
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
(2)内容:
1984年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管理方式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分配方式 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中心环节: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增强企业活力
(4)意义: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
“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
——《人民日报》1990年12月17日
企业?
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的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节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应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1992年邓小平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发展:1993年,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3.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市场国家的宏观调控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影响
①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②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③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堂小结
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政企分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
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乡镇企业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A
随堂训练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
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D
3.1979年,我国农村地区有这样一副春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春联说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B.农民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非常喜悦
D.乡镇企业使广大农民的收入提高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