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四川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2020-2021学年四川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4 14:2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5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2021·四川东坡·七年级期末)曾随郑和三下西洋的马欢在其所著《瀛崖胜览》记载:“设遇风、水不便,舟师失针,舵损。”曾随郑和四下西洋的费信也在其《星槎胜览》中写道:“上怕七洲,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两则材料主要强调了
A.郑和船队总是遇到风浪 B.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重要作用
C.明朝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D.郑和船队克服困难仍坚持远航
2.(2021·四川大英·七年级期末)“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盛大开幕。下列历史人物为“一带一路”发展做出贡献的有
①张骞 ②隋炀帝 ③郑成功 ④郑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开放合作、守望相助、命运与共,这是人类在历史中淬炼的精神之光。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下列事件中为中外交往作出贡献的是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②鉴真东渡③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事务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结合图2郑和下西洋示意图,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说法正确的是
A.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明太祖时派郑和下西洋
B.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点是江苏南京
C.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欧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5.(2021·四川荣县·七年级期末)下表是某一同学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进行的分类整理。其中①处应填
类别 中国古代人物
第一类 宋太祖、明成祖、康熙帝
第二类 张骞、玄奘、①
第三类 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A.郑和 B.岳飞 C.司马光 D.关汉卿
6.(2021·四川仁寿·七年级期末)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增加中国的海外贸易 B.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C.炫耀明朝国威 D.加强与外国的友好往来
7.(2021·四川仁寿·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B.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C.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D.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8.(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戚继光 D.鉴真
9.(2021·四川沐川·七年级期末)“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1555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A.文天祥南宋后期
B.郑成功明末清初
C.戚继光明朝前期
D.戚继光明朝中期
10.(2021·四川泸县·七年级期末)南宋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明朝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进攻。这两支军队能屡打胜仗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反抗侵略决心坚定 B.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C.将士们对倭寇的深恶痛绝 D.朝廷国力强盛,防备森严
11.(2021·四川青川·七年级期末)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事迹是( )
A.抗击倭寇,基本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B.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C.驱逐葡萄牙,收回其在澳门居住权 D.抗击沙俄入侵,划定中俄边界
12.(2021·四川巴中·七年级期末)明代,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受命抗击倭寇的英雄人物是: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康熙帝
13.(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B.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C.粉碎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 D.打败了沙俄侵略者
14.(2021·四川苍溪·七年级期末)“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抱天子兮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康熙帝
15.(2021·四川邛崃·七年级期末)“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首豪迈雄壮的《韬钤深处》的作者的主要功绩是( )
A.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收复台湾全部领土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带领土尔扈特部回国
16.(2021·四川荣县·七年级期末)下列哪项不属于清朝前期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A.设置台湾府,加强海防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册封达赖、班禅并设置驻藏大臣 D.派戚继光平息东南沿海倭患
二、综合题
17.(2021·四川雅安·七年级期末)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以及郑和船队能够远洋航行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发达的海外贸易和郑和下西洋的共同影响。
18.(2021·四川沐川·七年级期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让我们走 进历史的天空,一睹他们的风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 5 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 6 次东渡,终于在 754年抵达日本。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到达目的地后,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 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 17 年后回国形成一书,该书描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哪些贡献?(写出一条即可)
(2)材料二中,玄奘西行前往哪一国家取经?根据他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所成的书是什么?
(3)材料三中马可·波罗所著书的名称是什么?马可·波罗来华事件发生于我国古代什么朝代?
(4)材料四所示路线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通过以上探究并结合所学,说说你从这些杰出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19.(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地图是重要的历史学习资料,解读地图,完成问题:
(1)材料中的三幅地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郑和下西洋等重大历史史实,请结合图片进行合理解释并作出正确对应。
(2)请为三幅图片确定一个主题。
20.(2021·四川仁寿·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来到中国。吉备真备把中国的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到日本;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1)材料一所述史实中,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涉及哪几个方面?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麦哲伦船队航海活动对比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519-1522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约27800人 约1000-1500人 265人
船数 60-200多艘 17艘 5艘
(2)根据上表概括郑和下西洋与另外两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相比有何特点?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郑和能够完成此壮举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失针,舵损……针迷舵失,人船莫存”可知,这是说,指南针损坏,船只、人员均亡,故B符合题意;材料是在强调指南针的作用,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他开辟的是陆上丝绸之路。隋炀帝曾亲自西巡河西武威、张掖,西域27国国王和使者来西域拜谒,此举说明隋炀帝也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过贡献;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对外友好交往无关。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都是通过海路线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④,故选D。
3.D
【分析】
【详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①错误;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属于中外交往,②正确;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事务属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也是加强与民族融合,不是对外交往,③错误;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属于中外交往,④正确,根据分析可知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4.C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符合题意;为了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寻宝”,扩展朝贡贸易,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A错误;出发地点是江苏太仓市浏河镇,B错误;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D错误;故选C。
5.A
【详解】
表格中第一类人物“宋太祖、明成祖、康熙帝”都是皇帝,第二类人物“张骞、玄奘”都是外交人士,第三类人物“华佗、张仲景、李时珍”都是医学家。结合所学知识,郑和是明朝著名的外交家,曾经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与“张骞、玄奘”同为外交人士,A项正确;岳飞是抗金英雄,是军事将领,与外交无关,排除B项;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与外交无关,排除C项;关汉卿是元朝著名剧作家,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
依据“(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知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显示中国富强,C正确;增加海外贸易、开拓新的贸易市场、加强与外国的友好往来,都与题干材料不符,ABD排除。故选C。
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明朝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是官方主持下的外交行为,当时的明朝采取“厚往薄来”政策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结果不但没有为明王朝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反而增加了明王朝的经济负担,A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成祖朱棣称帝之后,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也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8.B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郑和,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故B正确;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元朝时期来中国,回国后,著有《马可·波罗行记》,故A错误;明朝时期戚继光抗倭,故C错误;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故D错误。综上答案B。
9.D
【详解】
根据“1555年”、“抗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随着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气焰便日益嚣张。16世纪中期,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他组织了戚家军,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斗争中屡建战功,扫平了浙江的倭寇。接着,他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联合抗倭,终于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金军很惧怕他们,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选项B符合题意;岳飞抗金属于抗击少数民族的压迫,而非外来侵略,排除A;对倭寇的深恶痛绝的是“戚家军”,C排除;朝廷国力强盛,防备森严,与岳飞抗金史实不符,D排除。故选B。
11.A
【详解】
明朝中期以后,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A符合题意;B与郑成功相关,D是康熙帝的贡献,排除;戚继光是抗倭英雄,并非驱逐葡萄牙,排除C。故选A。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是明朝中期抗击倭寇侵略的民族英雄。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词是“明代”、“抗倭”。
13.A
【详解】
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抵御倭寇、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A符合题意;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材料没有涉及,B排除;康熙帝粉碎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材料没有涉及,C排除;康熙帝打败了沙俄侵略者,材料中没有涉及,D排除。故选择A。
1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B项正确;郑和进行的是和平外交,郑成功打击荷兰侵略者,康熙帝打击俄国侵略者,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5.A
【详解】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故A符合题意;B是郑成功的功绩,排除;C是康熙帝的功绩,排除;D是渥巴锡的事迹,排除。故选A项。
16.D
【分析】
【详解】
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故D不属于清朝前期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符合题意,故选D;ABC都属于清朝前期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不符题意,排除。
17.(1)范围广,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等;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答出三点即可)
(2)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条件: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先进科技(指南针)的运用;统治者的支持等(答出两点即可)
(3)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和平交往作出贡献等。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可以从贸易范围、商港以及管理机构几个方面来回答。如从范围广,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等;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等方面回答出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主要表现。
(2)最远到达: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条件:根据所学可从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的运用;统治者的支持等方面任答两个能够远洋航行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和平交往作出贡献等方面来回答宋代发达的海外贸易和郑和下西洋的共同影响。
18.(1)鉴真;传授佛经,传播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天竺;《大唐西域记》。
(3)《马可·波罗行纪》;元朝。
(4)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5)不怕困难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或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等精神。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 6 次东渡,终于在 754年抵达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但他仍继续努力,第六次终于成功,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因此“他”是鉴真;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传授佛经,传播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因此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根据他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所成的书是《大唐西域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所著书的名称是《马可·波罗行纪》;马可·波罗来华事件发生于我国古代元朝。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因此材料所示路线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这些杰出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了他们不怕困难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等精神。
19.(1)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明成祖派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05年一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详解】
(1)根据图一“张骞出使西域后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图二“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根据图三“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明成祖派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05年一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郑和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下西洋尝试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都促进了中外的交流,因而,可以确定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0.(1)科技、佛教、文字。
(2)特点: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条件:国力强盛;皇帝支持;航海及造船技术发达;郑和个人具备优秀的领导才能。
【分析】
【详解】
(1)据材料一“唐朝时,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来到中国。吉备真备把中国的科学技术新成就介绍到日本”可知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涉及科技;根据材料一“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可知,唐朝先进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涉及佛教、文字。
(2)特点:根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麦哲伦船队航海活动对比表”可知,郑和下西洋与另外两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相比,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条件:据所学知识可从国力强盛、皇帝支持、航海及造船技术发达和郑和个人具备优秀的领导才能等方面来回答郑和能够完成此壮举的必备条件。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