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四川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四川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4 14:2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1·四川仁寿·七年级期末)下表中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1766年) 7414495
A.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曲辕犁、筒车开始使用
2.(2021·四川荣县·七年级期末)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农业经济衰落
3.(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前门街市图》首卷展现出乾隆皇帝出京师的宏伟场面。出了正阳门,就是繁华的前门大街,大路两旁商店林立,引人注目的店标、幌子仍历历在目。这幅画表现了清朝前期( )
A.边疆地区的治理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君主专制的加强
4.(2021·四川沐川·七年级期末)清朝前期商业繁荣,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的商帮是( )
A.晋商
B.徽商
C.鲁商
D.浙商
5.(2021·四川甘孜·七年级期末)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了晋商的实力,“无徽不成镇”是哪个商帮实力的写照( )
A.徽商 B.浙商
C.苏商 D.闽商
6.(2021·四川邛崃·七年级期末)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绫绸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niǎn:用车拉)金至者无虚日。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此则材料反映了( )
A.政府重视工商业 B.明朝时盛泽镇开始发展
C.江南工商业市镇繁荣 D.清朝时盛泽镇已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
7.(2021·四川东坡·七年级期末)图表分析是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分析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的“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国人口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代 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 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 清康熙39年(公元1700年) 清乾隆59年(公元1794年) 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1.5亿 3.3亿 4.3亿
A.明朝到清朝中期中国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B.明朝人口增长速度比清朝人口增长速度快
C.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
D.1794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
8.(2021·四川沐川·七年级期末)清初的统治者进入中原地区后,认为“国之大计”是
A.农业生产 B.手工业生产 C.商业贸易 D.中央集权
9.(2021·四川宜宾·七年级期末)某电影公司为筹拍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选取了玉米、马铃薯、花生、青花扁壶等作为场景。该部电影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唐朝时期 B.元朝时期 C.明朝时期 D.清朝时期
10.(2021·四川射洪·七年级期末)下列图片反映的探究性学习主题最合适的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民族关系的和谐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对外贸易的发达
11.(2021·四川邛崃·七年级期末)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商帮是( )
A.徽商和苏商 B.粤商和晋商 C.浙商和徽商 D.徽商和晋商
12.(2021·四川宜宾·七年级期末)下图(《前门街市图》局部)能反映清朝
A.商业管控严格 B.商业贸易兴盛 C.商帮竞争激烈 D.商业制度完备
13.(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清初有学者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重商抑农 C.闭关锁国 D.农商并重
14.(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
A.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
15.(2021·四川大英·七年级期末)关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清代引入中国后得到大面积推广。
B.清朝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出现了很多工商业市镇。
D.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二、综合题
16.(2021·四川雅安·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南方地区的种植人员通过引水造田的方法,来降低土壤含碱量,部分沿海地区,通过提高海堤,预防海水上涨淹没种植地。江南一带,许多种植人员已开始利用农药和废料提高产量,许多荒废的陂塘得以重新修建,用来养鱼……
——摘编自刘高峰《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原因与表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南方地区土地改造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时间。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推行的农业生产政策是什么?该政策过度实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指出我们应如何开发土地资源。
17.(2021·四川东坡·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隋唐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二 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移至江南地区。……其显而易见的好处是由于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更加靠近东南沿海港口而节省了运输和交易成本,为规模性海外贸易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北宋中叶煤炭革命的带动下,冶金、陶瓷、纺织、造纸等各部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分工不断深化,产出能力显著提升……宋代远洋海船载重量大,设计科学,性能优良,正是依赖200吨以上的大型商船,中国海商组建庞大商队,10世纪以后,逐渐取代阿拉伯商人在海上贸易中独占鳌头。领先于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威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开始显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原因。
材料三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到890万顷。经济作物方面,棉花的种植更加盛行,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省都是著名的棉产区,东北也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地;甘蔗的种植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也十分普遍;烟叶的种植也已推广到全国各地。清朝初期兴修水利,康熙时“淮黄故道,次第修复,而漕运大通”。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由图表信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可知,图表反映了清朝初期耕地面积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三国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明朝时期广泛种植玉米、甘等高产作物,唐朝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筒车,故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2.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货币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题干“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知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的经济发展。货币的大量流通,反映了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
3.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出了正阳门,就是繁华的前门大街,大路两旁商店林立,引人注目的店标、幌子仍历历在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因此这幅画表现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选项B符合题意;边疆地区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A排除;民族关系的发展,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C排除;君主专制与题干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B。
4.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其中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的商帮是晋商。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5.A
【详解】
徽商足迹之广泛,以至有“无徽不成镇”之称,A选项符合题意。B、C、D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6.C
【详解】
从材料信息“嘉靖”“乾隆”表明所反映的时期为明清时期。从“盛泽镇,……以绫绸为业”“此类……江南不止一地”反映的是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说明政府对于工商业发展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说明的是清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盛泽镇工商业发展,并不能说明盛泽镇已成为江南工商业中心,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据“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国人口统计表”可知,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C符合题意;据“清康熙39年(公元1700年 )”的人口可知,选项A表述错误;选项B对图表表述错误;选项D在图表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择C。
8.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A。
9.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作物传入中国是在明朝中后期,所以该电影的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明朝,故选C;唐、元时期这些作物尚未传入中国,排除AB;清朝在明朝之后,不符合“最早”,排除D。
10.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开元通宝、交子、 《货郎图》 (局部)、《前门街市图》 (局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通宝是唐代的货币;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货郎图》展示了乡村货郎的真实形象。整个画面表现了生动热闹的气氛,说明了宋代城镇集市贸易和商品交换的繁荣。《前门街市图》 (局部),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地方风貌,以及经济文化繁荣等景象。因此图片反映的探究性学习主题最合适的是商品经济的繁荣。选项C符合题意;中央集权与政治相关,A排除;民族关系与图片内容没有联系,B排除;对外贸易,在图片内容中没有体现,D排除。故选C。
11.D
【详解】
根据材料“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选项D正确;苏商、粤商、浙商也是当时的商帮,但影响力相对有限,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因此(《前门街市图》局部)能反映清朝商业贸易兴盛。选项B符合题意;商业管控严格,与题干内容不符,A排除;商帮竞争激烈,图片内容无法体现,C排除;商业制度完备,图片内容无法体现,D排除。故选B。
1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同时,清朝前期手工生产十分兴盛,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说法错误,应排除。
14.C
【详解】
材料所述为明朝中后期在我国江南地区纺织业里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雇佣关系,说明在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C符合题意;明朝中后期没有出现工业经济,所以A排除;明朝中后期封建经济依然强势,资本主义工业繁荣不符合史实,所以B排除;材料中的织机和机器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普遍使用的表现,所以D排除;所以本题选C。
15.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了种植技术,改良了新品种。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是在明朝时期引进的,在清朝时期大面积推广,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所以,A项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1)方法:引水造田,降低土壤含碱量;提高海堤,预防海水上涨淹没种植地;利用农药和废料提高肥力;重新修建荒废陂塘。(答出三点即可)
时间:南宋。
(2)政策:垦荒政策 影响: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等。
(3)合理规划利用土地,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等。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通过引水造田的方法,来降低土壤含碱量”可知,引水造田,降低土壤含碱量;根据材料一“通过提高海堤,预防海水上涨淹没种植地”可知,提高海堤,预防海水上涨淹没种植地;根据材料一“许多种植人员已开始利用农药和废料提高产量”可知,利用农药和废料提高肥力;根据材料一“许多荒废的陂塘得以重新修建,用来养鱼”可知,重新修建荒废陂塘。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清代开荒执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因此,清朝前期推行的农业生产政策是垦荒政策。第二问,根据题干“过度实施会对生态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度的开垦会引起大规模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风沙肆虐,从而导致一定区域内物种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等。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上述材料可知,土地一直是我国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注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在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我们要厘清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开发的同时要兼顾环境保护。如合理规划利用土地,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等。
17.(1)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兴修水利,生产技术提高,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
(2)手工业制造实力雄厚,为海上丝路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生产基地靠近海港,利于海路贸易(或海路贸易成本相对较低);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3)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进一步发展,兴修水利。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可归纳出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根据“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可归纳出兴修水利,生产技术提高,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在北宋中叶煤炭革命的带动下,冶金、陶瓷、纺织、造纸等各部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分工不断深化,产出能力显著提升”可归纳出手工业制造实力雄厚,为海上丝路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根据“ 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移至江南地区。……其显而易见的好处是由于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更加靠近东南沿海港口而节省了运输和交易成本,为规模性海外贸易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可归纳出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生产基地靠近海港,利于海路贸易(或海路贸易成本相对较低);根据“宋代远洋海船载重量大,设计科学,性能优良,正是依赖200吨以上的大型商船,中国海商组建庞大商队,10世纪以后,逐渐取代阿拉伯商人在海上贸易中独占鳌头”可归纳出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3)根据材料三“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到890万顷”可归纳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根据“经济作物方面,棉花的种植更加盛行,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省都是著名的棉产区,东北也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地……”可归纳出经济作物的种植进一步发展,根据“清朝初期兴修水利”可归纳出兴修水利。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