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选择题
1.(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唐宋时期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宰相的章,就不成为诏书。到了清朝则出现了寄信上谕,就是由皇帝安排军机处直接将上谕寄给受命令的人。这种变化说明
A.清王朝统治日益腐败 B.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
C.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2021·四川东坡·七年级期末)明朝朱元璋封了25个藩王在外抵御外敌,严令藩王不得进京,结果是藩王有兵但不得进京。而清朝王爷的册封是礼仪性的,且必须居住在京城,结果是王爷无兵且不得出京明清两朝对藩王的管制从侧面反映出
A.藩王在威胁皇权 B.分封制日渐徒有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3.(2021·四川宜宾·七年级期末)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见,设置军机处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军机大权 C.抑制宦官乱政 D.削弱丞相权力
4.(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A.君权的强化 B.皇帝的勤政 C.地方的无权 D.制度的完善
5.(2021·四川射洪·七年级期末)由丞相制度的设立到废除丞相,再到军机处的设置反映的趋势是
A.君权的旁落 B.地方势力的壮大 C.君权的强化 D.统治机构的精简
6.(2021·四川内江·七年级期末)清朝时期,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是
A.厂卫特务机构 B.军机处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内阁
7.(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8.(2021·四川仁寿·七年级期末)清朝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朝
A.文化专制加强 B.闭关锁国政策实行
C.科举制的创立 D.儒家学说地位提高
9.(2021·四川泸县·七年级期末)学完清朝史实后,某班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评论,有同学说:“清朝的读书人简直没法活了,稍不留神,就因为写的诗或文章触犯皇帝而被抓起来。”他评论的是清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A.废除还相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禁书毁书
10.(2021·四川苍溪·七年级期末)清朝时,有人因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而惨遭杀害;有一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题目(清朝统治者认为他暗指“雍正无头”)而丢官丧命。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独尊儒术
11.(2021·四川荣县·七年级期末)谭老师在讲解清朝历史时搜集到如下资料,从中可见谭老师要突出的主题是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思想 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外交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中外贸易
科技 自然科学发展几乎停滞
军事 军备逐渐废弛
A.辉煌灿烂,领先世界 B.国家巩固,社会进步
C.危机凸显,落后潮流 D.国力滞后,社会动荡
12.(2021·四川甘孜·七年级期末)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闭关锁国”政策
表现 ①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②绝对禁止一切商品出口和船只出海
③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 ④导致国家闭塞,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21·四川大英·七年级期末)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安定、经侪繁荣、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危机”的表现主要有
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②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薄科学技术
④白银大量外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1·四川沐川·七年级期末)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原因表述错误的是
A.国家完全不具备远洋航行的经验和技术
B.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C.统治者惧怕沿海反清势力与国外势力勾结,危及清朝统治
D.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对外交流
15.(202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马克思当时在英国发表的时评中说,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后来的事态发展,充分证实了这一论断。”下列关于清朝闭关自守政策的评述正确的是
A.完全杜绝了中国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B.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主要起抵御西方侵略的积极作用 D.闭关自守是我国历代的传统政策
16.(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禁海政策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和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上述材料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B.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过程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农业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
17.(2021·四川东坡·七年级期末)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在奏折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日见增昂…中外均无裨益。”他的奏折最能说明( )
A.清朝的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B.文字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危害颇多 D.西方殖民势力已经侵入沿海地区
18.(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如图是清朝前期海关数量折线图。出现下图所示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实行
A.闭关锁国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文化专制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19.(2021·四川邛崃·七年级期末)下列词汇中,概括了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
A.盛世潜伏危机 B.繁荣与开放
C.经济重心南移 D.统一国家的建立
20.(2021·四川仁寿·七年级期末)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清朝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政策是( )
A.对外开放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汉化政策
21.(2021·四川大英·七年级期末)观察漫画,分析大清国不开门导致的消极影响包括
①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③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综合题
22.(2021·四川青川·七年级期末)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干多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属的行政机构,分别为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且每部都各辖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 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期间进一步完善此制度?这一政治举措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工,概括宋代“中央政府管理体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各行省的权力受到哪两个中央机构限制?这一行政管理制度,历史上称为什么制度?
(4)材料四中“我朝罢丞相”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哪一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强化君权方面采取了什么政治措施?
(5)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23.(202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七年级期末)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应了哪个朝代强化皇权的什么措施?
材料二:(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战斗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赵普认为自唐以来“战斗不息,苍生涂地”的原因是什么?为“制其钱谷”,北宋在地方设置了哪一官职?为“收其精兵”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3)材料三中军机大臣应属于清朝设置的哪一机构?该机构的设置有何影响?
(4)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4.(2021·四川苍溪·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创新、完善、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斯塔夫里阿诺斯
(1)材料一中提到的“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的哪一制度?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材料三: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朱元璋是如何解决材料三中所提及的“君相之争”问题的?
材料四:军机处是清王朝封建制度得到高度发展的历史产物。军机处是皇权的附庸,它是一个作用极大而没有独立性的特殊的政治机构。皇帝运用这一特殊的工具,推行和实现自己的旨意,达到强化专制主义的目的。
——冯元魁《军机处与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
(4)根据材料四,概括军机处的设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25.(2021·四川仁寿·七年级期末)完成下列任务。
(1)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朝代 隋朝 ② 元朝 清朝
事件 开通① 文成公主入藏 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设立④
意义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汉藏关系日益密切。 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③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人类在与疫病的斗争中不断进步。
①东汉末年,疫病流行,张仲景不顾自身安危,尽力救治病人。
②“五禽戏”创编于东汉末年,有助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③两宋时期,政府在疫病流行时常向百姓施散医药。
④明朝的李时珍采用多种方法治疗疫病,无论病人贫富都精心治疗。
⑤我国古代民间发明“种痘”方法预防传染病——天花,这一方法后来传播到其他国家。
⑥康熙年间,面对疫情,政府免除租赋税,鼓励垦荒,恢夏生产。
请将以上材料的史实与以下观点相对应。
说明我国古代政府有应对疫情的措施的是:( )
说明我国古代医生具有高尚的医德的是:( )
说明我国古人有预防疫病的做法的是:( )
26.(2021·四川邛崃·七年级期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历朝历代的皇帝,紧紧围绕着怎样专制与集权,费尽了心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年,太宗同意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
——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八》编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书省、门下省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材料二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王朝维持的时间)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及这一政策的弊端。
材料三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很难用里数来计算)。
——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最大的创新之举及其作用。
材料四(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五(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清史》
(4)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
27.(2021·四川甘孜·七年级期末)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籍忠臣。”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三: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四:“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哪些执政理念?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2)材料二中的“帝”是指哪位皇帝?请写出丞相这一官职废除的朝代。
(3)材料三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4)材料四中的进士为何招来杀身之祸?谈谈文化专制带来的影响。
28.(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
尚书省负贵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属的行政机构,分别为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且每部都各辖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是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 元朝时,各地方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央政府,没有中央政府转发的诏旨,地方官员不可擅作主张。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五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蓬密者入直络写……天子无日不与诸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期间进一步完善了材料中的制度?这一制度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中央政府管理体系”的弊端。
(3)据材料三中的“中央政府”是指元朝哪一个中央机构?元朝实行了哪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材料四中“我朝罢丞相”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哪一矛盾?
(5)雍正年间设置的中枢权力机关是什么?据材料五回答“承旨诸臣”有何职责?
(6)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29.(2021·四川开江·七年级期末)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共11分)。
材料一: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属的行政机构,分别为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且每部都各辖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五:公元1755年的胡中藻着有《坚磨生诗钞》,乾隆指摘诗中“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诗中“与一世争在丑夷”、“斯文欲被蛮”等句,国有“夷”、“蛮”字样,被指责为诋骂满人,结果胡中藻被杀。
请回答
(1)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期间进一步完善此制度?这一政治举措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中央政府管理体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各行省的权力受到哪两个中央机构限制?这一行政管理制度,历史上称为什么制度?
(4)材料四中“我朝罢丞相”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哪一矛盾?
(5)从材料五中胡中藻被杀的原因可推断清朝统治在文化方面具体实行了怎样措施?
(6)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其弊端是什么?
30.(2021·四川遂宁·七年级期末)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措施各具特点,统治者通过不断调整措施来维护王朝统治和国家稳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二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材料一分析唐朝实行的这两种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公开选拔人才”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唐代实行的这种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材料三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3)宋在与其他民族政权交往的过程中,屡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与宋朝实行的什么国策有关?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4)宋初采取了什么办法以避免材料四中所说的“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的问题?材料四中“今我朝”通过哪一重大措施实现了“所以稳当”?
材料五 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了此前500年间中国国内五六个民族或区域性的政权并存、互相割据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
——摘编自尚衍斌《元朝疆域治理的历史借鉴》
(5)据材料五,指出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什么?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什么特点?并举一例说明。
材料六 雍正帝建立了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把君主专制推向高峰。它保证了中央集权,实行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一元化”统治,特别是最高层的统治集团维持了长时期的稳定和统一,避免了由此而起的政治动乱,如权臣、外戚、宦官专政等。
——摘编自李治亭《清康乾盛世》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指出雍正帝在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实行“一元化”统治的举措是什么。
31.(2021·四川广安·七年级期末)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材料二 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1433年,明成祖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材料三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
(3)材料三表明清政府实行什么政策?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实行该政策的原因。为加强对“外商活动”的“管束稽查”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2.(2021·四川泸县·七年级期末)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唐朝的哪两个历史事件?这两个事件有什么共同意义?
材料二 宋朝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2)依据材料二,找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并归纳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三 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3)材料三郑和船队所载物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何处?
材料四 1757年,乾隆正式下令“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广东”。谕旨中的规定禁断了广东之外的一切中西贸易。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出的清朝对外政策。并简要说明该政策的影响。
材料五 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取得的早期收获,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我们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由各方平等协商、责任共担、共同受益,欢迎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参与进来。我们一致支持开放、廉洁、绿色发展,反对保护主义,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环境友好的新时代丝绸之路。
——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27日,北京)
(5)根据材料五,回答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早期收获有哪些作用?
(6)综合上述材料,基于“对外交往”你有哪些认识?
33.(2021·四川苍溪·七年级期末)对外政策与对外交往和国家兴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日本的“遣唐使”有学问僧,也有留学生……唐朝,很多西方国家的宗教传到中国,一方面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也有中国人到国外去学习佛教……
——摘自孟宪实《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请列举一例“中国人到国外去学习佛教”的史实。
材料二: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战乱频繁而陷于瘫痪,海上交通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宋朝为扩大财源,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曹寅《宋元时期来华犹太人再考》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衰退、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的……政策,中国关上了与西方交流的大门,中国人在自己的屋子里打转,会通之路没有打通。中国拒绝了海洋,拒绝了交往,中世纪的城堡最终关闭了一切进步的可能。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致使“中国关上了与西方交流的大门”?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演变趋势。联系今天对外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请谈谈你的感想。
34.(202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七年级期末)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图一举两例说明唐朝实行什么对外政策?
(2)图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中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发明为此事件提供了条件?此次航行最远达到了哪里?
(3)图三反应出清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该政策给清王朝带来了什么深远影响?
(4)图一到图三反映出唐朝到清朝对外政策怎样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不同政策所带来的影响谈谈自己的感悟?
35.(2021·四川邛崃·七年级期末)繁荣、开放的文明自古便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既滋养自身的发展,又吸引着世界的眼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叶后陆上丝绸之路迅速衰败,加之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以及南方相对和平的有利环境,海上丝路开始蓬勃兴起。……唐代的海上丝路所交流的不仅有丝绸、瓷器等商品,还有宗教、艺术、风俗等,因此它为各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陈军《浅析唐代的海上丝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唐代海上丝路蓬勃兴起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形成了多条航线,……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期,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教材P62~63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较大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到达各地,先会见当地的国王、首领,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愿望,邀请他们访问中国。但到了明朝中后期,海禁松弛,东南沿海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16世纪后,一些欧洲殖民者也相继来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据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教材编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时的支持者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影响。
材料四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朝”不与“外夷”“通有无”的原因及影响。
36.(2021·四川雅安·七年级期末)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文化名人篇】
(1)请选择下列一位文化名人,简要介绍其生活时代、作品特点和代表作。
【古代城市篇】
(2)唐朝国际性的大都会是哪个城市?明朝北京故宫有何特点?
【古代科技篇】
(3)根据下列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比例变化趋势,并分析1500年前后趋势发生变化的原因。
公元401年——1840年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比例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37.(2021·四川青川·七年级期末)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政策一直在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力。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可调中心垂直升降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在沿海骚扰,给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而中国……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两个人物分别反映了唐朝中外交往什么典型事例?这两个人在中外交往中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
(2)阅读材料二,两个片段分别叙述了我国哪一时期的对外交往情况?
(3)依据材料三,指出哪些因素促使“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一个海上强国方向发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以古鉴今,谈谈你对外交政策的认识?
38.(2021·四川巴中·七年级期末)“一带一路”这一倡议,顺应了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从古至今,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不断延伸,传播着文明和友好。
【文明交汇】
材料一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线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经贸繁荣】
材料二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商业的繁荣.则为海上贸易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下图是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为鼓励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哪些?(任答两点即可)
【航海壮举】
材料三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3)材料三中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封闭落后】
材料四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4)根据材料四分析,清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消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抻,从唐朝至清朝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说说对我们今天的对外交流有何借鉴?
39.(2021·四川射洪·七年级期末)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研究文明史,要注意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影响邻国的交流】
材料一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然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日本10年,极受尊敬和爱戴。
——整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他”是指谁?“他”在日本为什么极受尊敬和爱戴?
材料二 历史将记住这个日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自当年明月《明朝的那些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最伟大的远航征程”是指哪一事件?为什么“远方而来的客人”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改变世界的交互】
材料三 “这三种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海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地发现了”
——英国17世纪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著《新工具》
(3)材料三“这三种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其中直接推动人类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发明是 .。
材料四
统计时间 人均耕地面积 粮食亩产量
战国晚期 4.23亩 216斤
西汉末 3.76亩 264斤
唐初 3.76亩 334斤
宋初 3.75亩 309斤
明中叶 3.28亩 454斤
清中叶 1.71亩 460斤
表一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明朝鼎盛时期 清朝康熙时期 清朝乾隆时期
约1亿多 约1.5亿 约3亿
表二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变化表——整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四表二,明清时期粮食亩产量与前朝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指出图一、表一和表二之间的因果关系。
【文明碰撞的交锋】
材料五 在15世纪,全球科技、军事及经济大权仍掌握在……华夏文明的手中,从15世纪起,尤其是16、17世纪,则是欧洲向上述霸主挑战的世纪。在文明的竞争中……开始向东方文明,主要是华夏文明的推进。
——石元蒙《中西文明的最初碰撞》
(5)根据材料五,“尤其是16、17世纪(约为明后期清前期),则是欧洲向上述霸主挑战的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欧洲“挑战”(侵略)华夏文明的历史事件。
材料六 (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敕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粤海关志》卷二十三
(6)根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对外来文明的态度到明清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针对不同文明的交流,你有何建议?
40.(2021·四川内江·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朝中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历史史实说明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对外政策?概括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它带来了什么历史影响?
41.(2021·四川甘孜·七年级期末)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除了与唐朝进行贸易,还学习中国科技、政治制度等。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统编七年级历史教材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三: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四:自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
——《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唐朝对外交往的两件史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概括宋代的海外贸易呈现出的新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四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何消极影响。
42.(2021·四川青川·七年级期末)近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锁定“三农”,凸显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富。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材料二 ……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
材料三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该变化何时开始,何时完成?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广州在宋代和清朝前期在中国对外开放中所处的地位?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宰相的章,就不成为诏书。”,可见,丞相的权利被削弱;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由皇帝安排军机处直接将上谕寄给受命令的人,体现了皇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清王朝统治日益腐败,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导致了落后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C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王爷是“藩王”,“有兵”有封地,而清朝的王爷是“礼仪性的”“无兵且不得出京”,王爷权力由大到小,从侧面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选项C符合题意;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朝王爷没有兵权且不得出京,所以无法体现其威胁皇权,A排除;明朝藩王有封地和一定的兵权,并非徒有其名,B排除;选项D与史实不符,可排除。故选C。
3.A
【详解】
根据材料“供传述缮撰”“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可知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书记官,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所以军机处的的设立强化君主专制,故选择A;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所以本身权力不大,故排除B;清代的统治者吸取明朝宦官干政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所以清朝没有宦官干政事件的发生,所以军机处也不是为了抑制宦官乱政才设立的,故排除C;明太祖开始废除了宰相制度,直至清朝灭亡也没有设立过宰相,所以不存在削弱宰相权力的事情,故排除D。
4.A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题干内容质上反映了君权的强化,故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A。
5.C
【分析】
【详解】
明朝废除丞相,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反映的趋势是君权的强化,故选C,排除A;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统治机构的精简,排除D。
【点睛】
6.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雍正帝时,创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知识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B正确;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为了监视官民设置的,排除A;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前期的权力机构,阻碍了君权加强,排除C;内阁制度是明朝设立的,排除D。故选B。
7.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主要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代的文字狱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起封建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社会后果,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这反映了清代思想专制加强,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8.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主要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代的文字狱是清朝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起封建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字狱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社会后果,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这反映了清代思想专制加强,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排除;D项儒家学说地位提高始于汉武帝,排除。故选A。
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曲解,制造了大量冤狱,致使知识分子从此再也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连遣词造句都小心翼翼,以免遭到杀身之祸,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10.A
【详解】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提倡言论自由和题意相反,BCD项错误。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1.C
【详解】
仔细观察谭老师讲解清朝历史时搜集到的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中可见谭老师要突出的主题是危机凸显,落后潮流。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同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这时出现了外国对中国的不断入侵,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C项正确;辉煌灿烂,领先世界与“自然科学发展几乎停滞”等不符,排除A项;国家巩固,社会进步与“自然科学发展几乎停滞”等不符,排除B项;表格内容没有体现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根据表格标题“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②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在世界上渐渐落伍了,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①③④正确,A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3.A
【分析】
【详解】
本题型可以用排除法来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④白银大量外流,这个是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是乾隆时期,故排除含有④的选项BCD。故选A。
14.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因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述错误的是A,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5.B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为了巩固清王朝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贸易,阻碍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导致中国封闭落后,故B正确;完全杜绝说法绝对,故A错误;没有起到抵御西方侵略的积极作用在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故C错误;在唐朝中国积极对外开放,不存在是历代传统政策,故D错误。
16.C
【详解】
根据材料“禁海政策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和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可知,禁海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一种具体形式,材料体现了闭关锁国的影响,故C项正确;自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基本上都在延续,故A项错误;材料属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不是形成过程,故B项错误;农业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7.C
【详解】
根据材料“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日见增昂…中外均无裨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清政府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因此材料中外贸易日益减少跟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清朝的官僚体制日益腐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字狱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西方殖民势力已经侵入沿海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
分析清前期海关数量折线图可知,海关数量减少,最后只剩下一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乾隆年间清朝只保留唯一对外经营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A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导致闭关锁国的原因之一,与材料不符。B错误;文化专制与对外交往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由于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往导致海关数量减少。D与结论相反,D错误。综上故选A。
1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尤其是康雍乾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疆域辽阔,出现了盛世局面,但盛世之下却隐藏着巨大危机,专制不断强化、闭关锁国、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所以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是盛世潜伏危机,故选A;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故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宋朝时期完成的,故排除C;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故排除D。
20.C
【详解】
依据“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可知评论的是清朝在对外关系方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这一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实际上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措施,而且闭关自守、保守排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C正确,A排除;题干反映的也不是休养生息的政策或学习汉人文化的汉化政策,而是批评清政府的对外政策,BD排除。故选C。
2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即不许擅自出海贸易,统一台湾后,开放了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的限制,后来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清朝限制了正常的对外交流活动,因此②项正确,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不利于社会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因此③④项正确,故B正确;清朝并没有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故含有①的选项ACD错误。综上答案B。
22.(1)唐太宗。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中央集权。(任答其中1条,即可)
(2)行政效率低下。重文轻武;
(3)中书省、枢密院;行省制度。
(4)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设立军机处;
(5)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政治上,进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强化了皇权。同时六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2)第一问:根据“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可知,宋朝分化事权的统治理念造成了宋朝冗官冗员、行政成本高但效率低下的问题。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整体风格。
(3)第一问:根据“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可知,各行省的权力受到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限制。第二问:根据“中书省”、“行省”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元朝的行省制。
(4)第一问:根据“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明朝废除丞相是为了解决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强化皇权专制。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了强化君权,在政治上设立军机处,在思想上实行文字狱。
(5)分析材料可知,从秦朝的丞相分管行政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朝废除丞相,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具有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特点。
23.(1)制度:三省六部;朝代:明朝;措施: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2)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转运使;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频繁更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任答两点)
(3)军机处;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
(4)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分析】
(1)
依据图片一中信息,皇帝下设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可知,图一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因此,图二反应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的措施。
(2)
依据材料“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可知,赵普认为自唐以来“战斗不息,苍生涂地”的原因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因此,为“制其钱谷”,北宋在地方设置了转运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因此,为“收其精兵”采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频繁更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等措施。(任答两点)
(3)
依据所学知识,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所幸被撤销,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再结合材料“(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可知,军机大臣应属于清朝设置的军机处。影响: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
(4)
依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可知,权利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权力不断增加,因此,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点睛】
24.(1)科举制度;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2)创立行省制度。
(3)废除了丞相制度。
(4)达到强化专制主义的目的。
【分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可知,这就是科举制度;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可知,为此,元代创立行省制度。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他(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可知,为此,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
(4)
根据所学和材料四“皇帝运用这一特殊的工具,推行和实现自己的旨意,达到强化专制主义的目的”可知,军机处达到强化专制主义的目的。
25.(1)①大运河 ②唐朝 ③台湾 ④军机处
(2)说明我国古代政府有应对疫情的措施的是:(③⑥);说明我国古代医生具有高尚的医德的是:(①④);说明我国古人有预防疫病的做法的是:(②⑤)
【分析】
【详解】
(1)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全长两干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干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①填大运河;吐蕃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松赟干布几次向唐求婚,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故②填唐朝;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琉球及其附属岛屿,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清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③填台湾;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索性被撤销。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④填军机处。
(2)据“③两宋时期,政府在疫病流行时常向百姓施散医药。”“⑥康熙年间,面对疫情,政府免除租赋税,鼓励垦荒,恢复生产。”可知,③⑥说明我国古代政府有应对疫情的措施。据“①东汉未年疫病流行,张仲景不顾自身安危,尽力救治病人。”“④明朝的李时珍采用多种方法治疗疫病,无论病人贫富都精心治疗。”可知,①④说明我国古代医生具有高尚的医德。据“②‘五禽戏’创编于东汉未年,有助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⑤我国古代民间发明种痘方法预防传染病一一天花,这一方法后来传播到其他国家。”可知,②⑤说明我国古人有预防疫病的做法。
26.(1)关系: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或制衡作用)(若答成以皇帝为中心也正确)治国之道: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政策:重文轻武(若学生回答具体的措施同等给分)
弊端:官僚机构庞大(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言之成理即可)
(3)创新:行省制(行省)
作用: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清朝:设军机处。
【详解】
(1)唐朝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依据材料一“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可得出唐太宗治国之道是虚心纳谏和从善如流。
(2)北宋时期吸收唐末五代时期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依据材料二“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可得出官僚机构庞大和办事效率低下。
(3)元朝时期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依据所学可知,行省制的实行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依据材料四“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可得出明朝时期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依据材料五“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可得出清朝设立军机处。
27.(1)执政理念:重用贤才,善于纳谏。举例:重用贤才:唐太宗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人称房谋杜断;善于纳谏:魏征前后进谏二百次,很受唐太宗的赏识。
(2)明太祖;明朝废除。
(3)“偏房”指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4)清朝推行文字狱,进士的诗中含有讽刺大清王朝的意思;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可知,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是:重用贤才。如:唐太宗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人称房谋杜断。根据材料一“……主欲知过,必籍忠臣”,可知,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是:善于纳谏。如:魏征前后进谏二百次,很受唐太宗的赏识。
(2)根据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可知,材料中的“帝”是指明太祖。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了丞相这一官职。
(3)根据材料三“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军机处的设立。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4)根据材料四“‘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推行文字狱,进士的诗中含有讽刺大清王朝的意思,所以招来杀身之祸。结合所学知识,从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等方面谈文化专制带来的影响。
28.(1)唐太宗。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行政效率低下。
(3)中书省。行省制度。
(4)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5)军机处。职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或按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6)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完善;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依据材料“……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可知,这一政策的弊端是政府的办事效率不高;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是重文轻武,削弱武将权力,防止藩镇割据的重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元朝时,各地方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央政府,没有中央政府转发的诏旨,地方官员不可擅作主张”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由此可知,“中央政府”是指元朝中书省;第二小问: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依据材料四“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可知,材料四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所以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五“选内阁中书之蓬密者入直络写……天子无日不与诸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的信息可知,“承旨诸臣”的职责是:“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或按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6)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9.(1)唐太宗;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行政效率低下;重文轻武。
(3)中书省、枢密院;行省制度。
(4)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5)文字狱。
(6)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弊端: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重要体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决策权集中在皇帝的手中,容易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和决策的失误;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给统治买下了危机;皇帝专权容易形成暴政,出现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与政治腐败;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可知,宋代“中央政府管理体系”的弊端是行政效率低下。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知,材料三指出各行省的权力受到中书省、枢密院的限制。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4)根据材料四“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明太祖认为设立丞相,使秦很快灭亡。且汉唐宋等,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因此,他要罢除丞相,分理政务,彼此牵制,于事稳当。因此,材料四中“我朝罢丞相”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五中胡中藻被杀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者在文化方面实行了文字狱。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
(6)第一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的错误决策会对国家造成灾难。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30.(1)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2)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或三省互相配合又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
(3)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变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
(5)行省制度;因地制宜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宣政院或对台湾的管辖设立了澎湖巡检司。
(6)政治:设立军机处;思想:大兴文字狱
【详解】
(1)材料“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材料“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反映的是唐朝时期完善的三省六部制。
(2)根据材料二“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可归纳出分散相权,相互制约或三省互相配合又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
(3)宋在与其他民族政权交往的过程中,屡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与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国策有关。由材料三“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可知,重文轻武避免了武将专横跋扈、兵变政移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根据材料四“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可知,宋初为加强皇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了相权;根据材料四“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知,明太祖采取的办法是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
(5)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行省制度。据“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可知,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如:元朝统一后,在管理西藏时,设立宣政院,在管理澎湖和琉球时,设立澎湖巡检司。
(6)根据材料“雍正”结合所学可知,在政治上,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在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31.(1)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玄奘;鉴真化。
(2)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
(3)闭关锁国政策;对沿海人民出海集聚力量的恐惧; “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4)由对外开放变为闭关锁国。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代中国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
(2)依据材料信息“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是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政府曾严厉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清政府盲目自大的观念和对沿海人民出海集聚力量的恐惧,使清朝统治者将国门紧闭,演化成闭关锁国政策;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清政府盲目自大的观念和对沿海人民出海集聚力量的恐惧,使清朝统治者将国门紧闭;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清政府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4)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中国从唐代、明朝的对外开放变为闭关锁国。
32.(1)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政策:“江海求利、 以资国用”;特点:贸易港口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主导地位增强;贸易制度完善等。
(3)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最远到达红海沿岸
(4)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支持开放、廉洁、绿色发展,反对保护主义;践行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
(6)综合国力是对外交往的基础;强大的国家实力才能支撑外交走得更广、更远。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成功。在日本,他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唐太宗在位时,玄奘西游到天竺,在那里,他孜孜不倦的学习佛教文化,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大师。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政策:根据所学可得出是“江海求利、 以资国用”;根据材料“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的表现是贸易港口增多。根据材料“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可知,贸易范围扩大。根据材料“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可知,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主导地位增强。根据材料“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可知,贸易制度完善。
(3)根据材料“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可知,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根据“谕旨中的规定禁断了广东之外的一切中西贸易。”可得出是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可得出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根据“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可得出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支持开放、廉洁、绿色发展,反对保护主义;践行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
(6)综合以上材料可得出综合国力是对外交往的基础;强大的国家实力才能支撑外交走得更广、更远。
33.(1)对外开放;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2)战乱频繁;宋朝鼓励海外贸易,为了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宋朝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3)公平的和平交往。
(4)“海禁”和闭关锁国。
(5)从开放交流到闭关锁国;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发展,我们国家要积极主动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
【分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也有中国人到国外去学习佛教”可知,这体现的是对外开放;“中国人到国外去学习佛教”的史实是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战乱频繁而陷于瘫痪、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可知,这体现的原因有,战乱频繁;宋朝鼓励海外贸易,为了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宋朝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可知,这体现的特点是,公平的和平交往。
(4)
根据所学和材料四“中国关上了与西方交流的大门,中国人在自己的屋子里打转,会通之路没有打通”可知,这就是“海禁”和闭关锁国。
(5)
第一问,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材料一二三是开放,材料四是闭关锁国,体现了从开放交流到闭关锁国。第二问,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发展,我们国家要积极主动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
34.(1)政策:对外开放。举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唐与新罗的交往(任写两点)
(2)郑和下西洋;指南针;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政策:闭关锁国;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4)趋势: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感悟:对外开放推动社会发展,闭关锁国阻碍社会进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
【分析】
(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图一中①天竺、②新罗、③日本等国往来密切。①,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时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②,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制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③,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唐朝时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来华、唐与新罗的交往(任写两点)等历史,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
依据图片信息“明朝”、“浏家港”、“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由于海上航行没有参照物确定方向,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为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极大的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依据所学知识,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结合图二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200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图三反应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4)
依据上述分析可知,从唐朝到清朝,中国的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结合不同政策所带来的影响谈谈自己的感悟”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唐朝的开放政策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清朝的闭关政策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谈感悟:对外开放推动社会发展,闭关锁国阻碍社会进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
【点睛】
35.(1)原因: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相对安定等。(任意两点)
(2)影响: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任意两点)
(3)支持者:明成祖(朱棣)。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任意一点)
(4)原因:清朝统治者自认为物产丰富,不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担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任意一点)影响:闭关锁国政策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却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任意一点)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唐代中叶后陆上丝绸之路迅速衰败,加之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以及南方相对和平的有利环境,海上丝路开始蓬勃兴起”,从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相对安定等方面进行概括。
(2)影响:根据材料二“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可知,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二“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可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支持者:根据材料三“1405~1433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支持者是明成祖朱棣。目的:根据材料三“船队到达各地,先会见当地的国王、首领,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愿望,邀请他们访问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根据材料三“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到达各地,先会见当地的国王、首领,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愿望,邀请他们访问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
(4)原因:根据材料四“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统治者自认为物产丰富,不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担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闭关锁国政策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来分析积极影响;从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分析其消极影响。
36.(1)杜甫,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浑朴厚重,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历史的真情实况,被称为“诗史”,他被誉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苏轼,北宋豪放派词人,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汉卿,元代杂剧家,了解人民疾苦,熟悉民间语言,代表作《窦娥冤》。
(2)城市:长安;特点:是当时世界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或最为雄伟壮丽的建筑。
(3)变化:比例呈下降趋势。
原因:1500年以后,清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清统治者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