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4 21:1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单选题
1.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在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③辽、夏、金和蒙古各政权统治者都创制了文字④元朝实行“四等人制”以促进民族交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清朝除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外,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列表如下。据表可知,清朝
地区 举措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廷监督实行“金瓶掣签”
新疆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原维吾尔族头领伯克可世袭,由清廷委任并为其定品级
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盟长、旗长由蒙古王公担任,清廷任命
云贵 在条件成熟地区取消了土司世袭之制,依汉制设立府、厅、州、县,任命流官管理
A.对蒙古地区管理最为薄弱 B.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在云贵全面实现改土归流 D.采取以夷变夏的治国方针
3.清政府于1860年设立“抚夷局”,第二年更名为“总理衙门”,1901年又更名为“外务部”。清政府对外交往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出中国
A.与西方交往的逐渐增多 B.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C.对外交作用认识的深化 D.外交近代化的推进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史实,叙述错误的是
A.春秋时期中原各国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B.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C.元朝时形成新民族即回族的前身——回回 D.东北女真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的册封,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5.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B.实现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诸国的联系 D.阻挡了西葡两国对东南沿海的侵略
6.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迁移情况。表中的都城迁移方向
A.与民族迁移方向保持一致 B.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
C.表明中华文明的多元并立 D.反映出民族交融是一种离心运动
7.元朝之前的王朝对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而元朝时“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还在吐蕃进行了清查户口、设置驿传等工作。这说明元朝( )
A.财政收入得到有力保障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C.确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 D.实现了行省制度的一体化
8.据表可知,清代
顺治 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尊号
康熙 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雍正 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乾隆 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清政府规定达赖、班禅去世后再选的转世灵童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
A.中央政府对西藏因俗而治 B.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统治
C.西藏地区经济文化加速发展 D.政府高度关注边疆问题
9.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金印一枚,下图为1784年出土于日本的“汉委(倭)奴国王”金印的印文。该金印可用以说明
A.中日交往历史悠久 B.中日经济联系密切
C.日本全面学习中国 D.朝贡体制遭到破坏
10.根据清廷档案记载,每年春节,皇宫之中悬挂春联,春联内容大多由饱读诗书的大臣所写,以白绢为载体。清宫的白色春联
A.体现了士人阶层的雅趣 B.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1.唐朝初年,回纥等部修建了一条一千多里长的“参天可汗道”,路上的商队,使臣往大绝。当时在长安、太原、洛阳甚至南方的一些城市,都有回纥商人的足迹,常年居住在长安回纥使者和商人达数千人。可见当时的回纥
A.注重与唐朝的交往 B.拥有世界领先的修路技术
C.崇尚学习儒家文化 D.充当了中西方贸易的使者
12.有学者对《隋书》(包括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诸传的传主做过一番统计;其中明确出身胡族的,约占传主总数的六分之一;据考证,李唐一族也有胡人血统。这可以用来说明
A.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 B.胡汉通婚政策的实行
C.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 D.民族融合的不断增强
13.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悠久的历史。各朝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以下机构既能管理民族事务,又有对外交往职能的是
①小行人②大鸿胪③鸿胪寺④理藩院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公元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统治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同时,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唐都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下列各项中的文物古迹或画作的内容不能作为唐太宗时代直接见证的是
A. B.
C. D.
15.唐朝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主要措施是(  )
①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②打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③与少数民族结盟 ④设置行政机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汉代与宋代都比较重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接受唐蒙的建议,试困借助夜郎兵力来消灭南越国势力,从此揭开了两汉王朝经略西南夷的序幕。唐蒙到西南夷后,向夜郎及其周边部族的君长赠送丰厚的财物,诱使其臣服于汉朝。公元前111年,汉或帝借助南越的兵力在西南夷地区伐叛柔服,所向披靡,赐封夜郎王、滇王,允许他们统治本族;设置沈犁等7郡,将西南夷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版国。
——搞编自彭中文《从两汉西南夷经略看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宋朝十分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经营管理。宋代是广西历史上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广西区内的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其他地方,同时,区内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宋王朝对广西境内不同地区的治理策略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调整。在桂西北地区,宋王胡主要采用‘以夷制夷’的治理方法,通过设置羁縻州、县、峒来管理地方。
——摘编自易建龙《论宋王朝治理桂西北民族地区的策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经略西南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在桂西北采取“以夷制夷”治理方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原政权治理西南边疆的影响。
17.中华民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材料一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 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 国视为夷狄,齐桓公所举“攘夷”旗帜,攘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楚国。
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而海岱江淮间的东夷、淮夷与吴越也先 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 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 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 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
时段 传播情况
A 清末新政 期间 近代较早提出中国各民族一体融合的“大民族”观点的是梁启超,1903 年他提出,“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 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后来他用“中华民族” 或“中国民族”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B 民国初期 1912 年 3 月,革命党领袖人物黄兴等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大同会(初 名“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满族人恒钧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参加了此 会。该会发起电文写道:“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 域,共谋统一,同护国权,当务之急,无逾于此。”
C 抗日战争 前期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有关中华民族的著作大量出版,如郭维屏《中 华民族发展史》(1936 年)、张元济《中华民族的人格》(1937 年)等。 这些著作都梳理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认为无论汉、蒙,或其 他各族之光荣事迹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荣耀,以传播全民族整体化的中 华民族意识。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2)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说明其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的目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D
4.D
5.C
6.B
7.B
8.A
9.A
10.C
11.A
12.D
13.A
14.D
15.D
16.(1)设立郡县,设置了沈梨等七郡;册封诸侯让其统治本族。
(2)政治上:北宋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经营和管理,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的发展,因此加大了广西地区的管理力度。 经济上:广西区内的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发展速度较慢,且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北宋时期经济发展最为繁荣。北宋因为人口的南移,南移的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工具。
(3)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加强南北的沟通,民族大融合;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整体提高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
17.(1)历程:春秋时期。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地区;战国时期,民族迁徙、商贸往来、兼并并战争等促进各民族人民频繁往来和和密切联系,内迁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国家疆域辽阔,影响扩大,政府加强对周边少族地区的管理;以华夏族为核心,形成汉族共同体;汉族族称出现;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交流。
(2)答案示例:
A:《辛丑条约》) 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爱国的有识之士探索教亡图存之路。梁启超用“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意图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强国之路。
B:中华民国建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共和观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华民族大同会希望团结各族人民,巩固共和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
C: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学术界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团结,目的是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共同抗击侵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