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官场现形记》——兄弟阋墙》课件(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4.8《《官场现形记》——兄弟阋墙》课件(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8 19:2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第四单元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拓展阅读视窗整体感知应用体验之旅第
8
课揣摩领悟名家评论知识纵横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连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与本课相关的情节是:江西何藩台,外号叫做“荷包”,趁着暂时代理布政使的机会,加紧卖缺,与其胞弟三荷包,内外联手,将府州县缺明码标价出售。一千两银子,可委个中等差事,好缺一万两银子,如果没有现钱,先出张凭证,到任后捞了钱再交。于是,辖下一个个职缺儿就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不停地滚进腰包。不曾想,何藩台的弟弟“三荷包”也不甘示弱,替他哥哥伸了伸手,这一下兄弟反目成仇,打了个天翻地覆,直打得何藩台的太太险些小产。fānwò chuòtiánxùnchǎnrùdīpēngliǔlāoxúnduótuòtàlùnhéhèqīnlúnqìnɡzhōnɡzhònɡmánmái遣谴揎暄孽藩街捐番涓蘖翻衙涓娟三、辨析词语
1.搭讪 寒暄搭讪寒暄2.清静 清净清静清净四、成语释义
1.狼狈为奸:比喻坏人互相勾结干坏事。
2.人仰马翻:形容混乱或忙乱得不可收拾的样子。
3.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4.痛快淋漓:形容尽情尽兴,非常痛快。 5.徇私舞弊:为了私情而做不合法的事。
6.兄弟阋墙:兄弟在家争吵。后用来比喻内部相争。
7.鲜廉寡耻:不廉洁,不知羞耻。
8.坐吃山空:只是坐着吃,不从事生产,即使有堆成山的财产,也会吃光用尽。
9.溜之乎也:偷偷地走开(含诙谐意)。 李宝嘉(1867-1906),字伯元,号南亭亭
长,江苏武进人。三岁时丧父,由做过山东道
台的伯父抚养。少年时代即擅长诗文,中第一
名秀才,后来几次考举均落榜。1896年到上海
办《指南报》,后来又主办《游戏报》、《繁
华报》。1903年,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陆续写出了《官场现形记》六十回、《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活地狱》四十二回、《海天鸿雪记》二十回、《庚子国变弹词》四十回等。 《官场现形记》写于1903年至1905年,时值中日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帝国主义列强纷纷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人民群众对腐朽的清王朝感到绝望,纷纷寻找国家衰败的原因。李宝嘉和一大批进步作家在改良主义运动的影响下揭露黑暗现实,着力描写官场贪污腐败和媚外卖国的丑态,以及对人民的残酷迫害。 小说以总揽全局气势,全面而深入地对官僚体制进行了总体考察和剖析,作者敏锐地抓住官僚体制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追踪描写,从而揭示出官僚体制的极端衰朽与腐败。 《兄弟阋墙》,两个人的一吵一打,上演了一场兄弟阋墙的闹剧,也把官场中的黑暗现状揭露了出来。何藩台用金钱铺路,平步青云,做官之后,自然想着捞回去。钱成了控制权力的惟一工具,而钱也成了做官惟一的追求。为了金钱,兄弟情谊可以不要;为了金钱,斯文体面也可以不要。可以想见,由这样的官员组成的官场一定是腐败透顶、污浊不堪的,而有这样的官场的社会,也一定是没有前途的。作者通过他们的互相揭露,暴露了官场的黑暗,暗示了知识阶层对于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失望。 这段“兄弟阋墙”的故事可以说是整个何藩台卖官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作者通过两个“误会”(讲故事的一种手段),使得一个平淡的故事得到了富有戏剧性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了高潮。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第一个“误会”是兄弟俩吵架的起因,何藩台埋怨兄弟办事不力,三荷包却以为大哥看破了他的隐情,所以火冒三丈,才开始言语不择,揭露大哥的发家史以及兄弟俩肮脏的卖官交易。 第二个“误会”使得故事达到了高潮。何藩台本想起身丢掉烟枪,去找师爷,结果由于气急败坏,起得太猛,带翻了一只茶碗,可是三荷包却以为“他哥动手要打他”。于是,“便把马褂一脱,卷了卷袖子,一个老虎势,望他哥
怀里扑将来”。两人扭在一起,纠缠起来。家人拉不开,
只得请来了何太太,结果又不小心被三荷包撞在了肚子上,疼得坐在地上出汗。三荷包趁机溜走,这场闹剧才巧妙地煞了尾。 三荷包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无赖莽撞蛮横:何藩台埋怨兄弟办事不力,三荷包却以为大哥看破了他的隐情,所以火冒三丈,开始言语不择,揭露大哥的发家史以及兄弟俩肮脏的卖官交易。活脱脱一副无赖、蛮横、愚蠢的小人嘴脸。何藩台本想起身去找师爷,可是三荷包却以为他哥动手要打他。于是,两人扭在一起,最后三荷包趁机溜走。三荷包的莽撞、无赖刻画得非常形象。 《官场现形记》在故事描写方面表现了很强的创造性,在故事背后,还有细致入微的社会分析,可以让我们在故事中洞悉社会人生。那么本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体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如何含而不露地揭示出来的? [明确] 作者借三荷包之口,历数何藩台的肮脏发家史时,社会环境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何藩台是如何做官的呢?“先是你捐知县,捐了一万多,弄到一个实缺”,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凭空里知县不做了,忽然想要高升,捐什么知府,连引见走门子,又是二万多”“候补知府做了一阵子……八千两银子买一个密保,送部引见;又是三万两……”这些话告诉我们,在当时做官就意味着捞钱。金钱支配着官职的选择,官职又是金钱的来源,何藩台绝不是个个别的现象,而是社会的通病。 试用具体的语言现象分析本文的动作描写的妙处。
[明确] 试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明确]
(1)巧设“误会”的结构技巧
误会,是讲故事的一种手段,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方法之一。节选部分通过两个“误会”,把故事戏剧性地推向高潮。
(2)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
三荷包兄弟大打出手是本文的高潮,也是最精彩之处,集中体现了《官场现形记》讽刺、夸张的特点。 1.鲁迅评《官场现形记》
鲁迅评《官场现形记》“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至过甚其辞,以合时人之好”。
2.毛泽东评《官场现形记》
在1962年,毛泽东当年8月在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会上
的谈话中,将《金瓶梅》同《官场现形记》加以比较。他说:“有些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光写黑暗,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只揭露黑暗,人们不喜欢看。《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因为它的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红楼梦》就不同,写得有点希望嘛。”封建官场群丑图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总括小说中这些封建官吏的特点,无非贪、诈、媚三字。 一、贪官
写官场上爱财如命,贪得无厌地向人民榨取钱财、侵吞公款的现象。军机大臣华中堂在京城开个古董店,专门经营买卖官缺的生意,而其中黄胖姑公然就说“一分行钱一分货”。一个在京住了多年的兵部大堂兼内务府大臣被派往浙江查办案件,这是“上头有意照应他”,“好叫他捞回两个”,他果然不负期望,逼索回了20000两银子。就连老佛爷慈禧太后都承认“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结果是“国衰而官强,民贫而官富”。 二、诈官
写官场上欺世盗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矛盾。标榜程朱理学的继承人抚台傅理堂暗地里嫖赌淫逸,与妓女养了私生子,却又不认账;胡统领奉命剿“匪”,心里惧怕,一路拖延,待“匪”远去,则强拉良民,指为“强盗”,去邀功请赏。 三、媚官
写官场上逢迎谄媚、卑躬屈膝的丑态。有媚上司,譬如炮船管带冒得官为保官位则假装寻死胁迫亲生女儿献出肉身供上司淫乐;媚洋人,譬如地方最高长官文总督不喜吃饭时通报来官,一日巡捕在他吃饭时报有客来拜,他对巡捕既骂又打,等巡捕说来官是洋人,他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截,忽然又打巡捕一个耳刮子骂道:“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回!”在艺术上,该书就是用这种夸张烘托渲染的讽刺艺术来写人叙事,形象颇为生动。点此
进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