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唐朝时期,东亚其他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事件有( )
①鉴真东渡 ②日本“遣唐使”来华 ③玄奘西行 ④新罗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 )
A.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B. 日本文化毫无特色
C. 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封建国家
D. 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新罗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袈裟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是( )
A. 玄奘西行天竺 B. 鉴真东渡日本 C. 张骞出使西域 D. 甘英出使大秦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
A. 张骞 B. 玄奘 C. 鉴真 D. 郑和
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出现了由印度传入的刀豆、由尼婆罗国(今尼泊尔)传入的菠菜等。这一现象说明唐朝外贸活动频繁。其中,哪个国家的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
A. 越南 B. 缅甸 C. 新罗 D. 波斯
《大国海图人物志:惊涛骇浪里的六道轮回》记载了一位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下列哪一项不是这本书介绍的内容 ( )
A. 讲授佛经
B. 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等科技知识
C. 传播中国的绘画等文化知识
D. 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
在我国出土了很多外国货币——大食金币、波斯银币、东罗马金币,这说明了( )
A.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 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 唐和日本、新罗交往密切 D.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如图中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顺利东渡日本
②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③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而不过问其他领域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020年2月,一批日本援助中国的防疫物资上印有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迅速刷爆整个网络,这是公元8世纪,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的谒语,在当时此谒促成了( )
A. 玄奘西行 B. 鉴真东渡 C. 郑和下西洋 D. 遣隋使来华
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印度总理莫迪访华,莫迪的访华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
A. 《史记》 B. 《大唐西域记》 C. 《贞观政要》 D. 《金刚经》
据记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首都侨居有大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唐使就达十多批。材料反映出( )
A. 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 B. 唐朝侨居长安的外国客商非常多
C. 日本是与唐朝交流最频繁的国家 D.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唐朝时期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现在很多国家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 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 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二、材料解析题
对外交流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受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迈入新千年的第三个十年,人类遭遇空前考验。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格局加速震荡,世界经济衰退滑坡,逆全球化暗流汹涌……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呼唤新的理念,指引前行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党的十九大报告写入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鲜明表达中国与各国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景。
——中华新闻网《元首外交领航:书写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命运与共的华章》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列。谈谈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对外交往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唐朝具有繁荣和开放的特点,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许多国家至今还有“唐人街”。
材料一:天宝元年,日本访问僧代表日奉圣武天皇邀请鉴真去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前四次均未成功,第五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船随浪涌,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腹胀。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
材料二:贞观元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回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独自西行。于贞观二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末,来到那烂陀寺。
(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鉴真受到日本人民尊重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他”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3)从以上材料可看出,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4)通过以上材料,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小邑:小城)犹藏(藏:居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仓廪:储存粮食的仓库)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 隋唐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为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交往的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在交往中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董月《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诗中描绘的盛世局面名称,并从材料中概括该盛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并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朝的阶段特征。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②④根据题干唐朝时期,题干反映了唐朝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形成,强调的是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结合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可知,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与题意符合,故①②④正确。
③玄奘西行是学习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不属于唐朝文化的外传,故排除③。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②③④唐朝经济繁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如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派遣遣唐使都体现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加强了唐朝和日本、印度的互相交流,故②③④正确。
①和亲结盟体现是唐朝的民族关系,排除①。
故选C。
3.【答案】A
【解析】略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史实,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②③.贞观初年,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新罗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故①②③正确。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是在元朝时期,故④错误。
故选A。
5.【答案】C
【解析】略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曾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故选B。
7.【答案】B
【解析】唐朝经济繁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高僧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回国后完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题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中“一个伟大的僧人”既是玄奘。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玄奘西游天竺。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与新罗的交往。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位于朝鲜半岛的新罗与唐朝往来频繁,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A、B、D三项排除,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判断是鉴真东渡日本。ABC三项表述的是鉴真东渡的相关史实,均表述正确。C项《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游天竺,回国后根据自己的见闻写的,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鉴真东渡的主要史实。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旨在考查材料分析与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答】
A.唐朝有统一货币是开元通宝,故A错误。
B.该项材料未体现,且白银流通主要在明清时期,故排除B。
C.该项不能全面解读材料,故排除C。
D.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选项可知,在中亚地区出土了唐代的货币和西安等地出土了波斯、阿拉伯、东罗马的货币,表明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对外关系密切,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本题考查鉴真东渡,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考查了鉴真东渡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公元8世纪,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偈。鉴真大师被此打动,决心东渡弘法。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故B正确。
A.为了求取佛经经义,唐朝高僧玄奘西游天竺,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一路上备尝艰辛,到达天竺后,玄奘有大约十七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
C.明成祖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派郑和下西洋,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
D.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西行,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据题干“2015 年 5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印度总理莫迪访华,莫迪的访华促进了中 印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高僧奉唐太宗之命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的交流。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故B正确。
A.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故排除A。
C.《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故排除C。
D.《金刚经》是佛教经典,故排除D。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交流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据题干“据记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首都侨居有大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唐使就达十多批”可知,题干反映出唐朝时期保持对外关系的国家较多,长安有大批侨民,外国派遣来华的规模较大,这些都说明唐朝对外交往活跃,故D正确。
A.题干缺乏具体的数据对比,无法得出,故排除A。
B.该项不能全面概括,故排除B。
C.“最频繁的国家”无法得出,故排除C。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略
16.【答案】(1)对外交往范围广泛;对外交往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方式多样。
(2)史实: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3)国家强盛是对外交往的基础;坚持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唐朝对外政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一“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交往范围广;具有持续性,形式多样,影响深远。
(2)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可知,相关的史实有玄奘西游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依据材料可在,唐朝的对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本题考查对外交往的看法,要求运用所学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是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17.【答案】(1)鉴真东渡经历了许多风险和挫折。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日本,不辞辛苦传播佛法和唐文化。
(2)玄奘西行求法。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4)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真东渡,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通过材料中日本、鉴真等信息不难推出此题考查鉴真东渡日本,而题干中的各项艰难险阻终于六渡成功;鉴真之所以受到日本尊敬的原因是由于鉴真对佛学以及唐朝文化的传播,促进日本的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西行,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通过材料中贞观年间、玄奘、恒河流域、佛学等关键词,得出此历史事件是玄奘西行,而玄奘西行学习佛法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其所著《大唐西域记》更成为研究中亚文化的重要文献。
(3)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通过材料中日本谴唐使来唐学习唐先进文化、鉴真东渡宣传唐朝文化、玄奘西行学习佛法等史实可看出唐朝对外开放,是双向交流,互相学习,体现其兼收并蓄的胸襟。
(4)本题主要考查从唐朝对外关系中得到的启示,要求运用所学归纳总结问题。材料中列举了鉴真东渡日本的艰辛,列举了玄奘西行的不易,可从他们个人品质方面入手,也可从对外开放促进文明交流方面入手。
18.【答案】(1)名称:开元盛世。表现:人口增加;粮食产量高。
(2)影响: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点:对外交流范围广、有明显的连续性、交往领域全面。
(3)特征:繁荣与开放。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1)第一小问名称,依据“忆昔开元全盛日……”可以得出开元盛世。第二小问表现,依据“小邑(小邑:小城)犹藏(藏:居住)万家室”可以得出人口增加;依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仓廪:储存粮食的仓库)俱丰实”可以得出粮食产量高。
(2)第一小问影响,依据“……在交往中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得出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小问特点,依据“隋唐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范围之广,历史少见”可以得出对外交流范围广;依据“这些交往并不因为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可以得出有明显的连续性;依据“交往的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可以得出交往领域全面。
(3)依据以上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从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民族政策开明、对外政策开放、社会生活时尚等方面,概括出唐朝的阶段特征。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