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九单元
识记知识必备
探究文本研读
拓展阅读视窗
整体感知
应用体验之旅
第
17
课
揣摩领悟
名家评论
知识纵横
《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本课节选自小说的开头部分,是小说的“楔子”,朱老巩被活活气死后,小虎子姐弟俩相依为命。有一天夜里,两个蒙面人破门而入,强奸了姐姐,小虎子只身下了关东,姐姐也跳河自尽了。三十年后,小虎子又回到了冀中平原上,决心报三十年前的血仇。这时的小虎子名叫朱老忠,带着妻子和儿子大贵、二贵,在少年时的朋友严志和的帮助下安了家。现在的冯兰池已60多岁,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其儿子冯贵堂念过大学法科,一场官司使村里的朱老明赔了五亩地,几乎气瞎了眼,严志和也搭进去一条牛……
锁井镇又掀起了一场凝聚了上一代人仇恨的斗争……
yǒu
Hū
zī
yòu
jiǎ
wēng
zèng
zhuài
zhàn
zuàn
cǔn
guā
qiào
qiáo
mǒ
luō
lǚ
mā
pá
bā
mò
岫
釉
捅
踊
俑
柚
魄
魂
魅
裆
铛
档
缥
膘
滹
罅
碌
绿
唉
挨
慓
三、辨析词语
1.震动 振动
例句 中国队夺冠的消息 了全国,真是“今夜无眠”了,已经晚上十二点,他听着钟表有节奏的
声,这才恬然入梦。
辨析 震动:不一定有规则,多比“振动”强烈,又时常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可以用于人,指重大的事情、消息震动人心。
振动:一般指有规则的摆动、摇动,以一个位置为中心左右或上下地动,是多次的、不断往复的。一般用于具体物体,并多用于科学术语中。
震动
振动
2.扶养 抚养
例句 父亲在他幼年时就去世了,母亲独自 他和弟弟成人。他不但要赡养母亲,还有承担 弟弟的义务。
辨析 扶养:养活。一般用于平辈之间,或下对上的养育。
抚养:爱护并教养,一般用于上对下的养育。
抚养
扶养
四、成语释义
1.老羞成怒:因羞愧到了极点而发怒。
2.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
3.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4.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5.大惊小怪: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过分惊讶。
6.唉声叹气: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1934年在北平左联刊
物《伶仃》上发表反映河北“高蠡暴动”的小说《夜之交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游
击活动,并担任中共蠡县县委领导职务。1942年创作短篇小
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及据此扩充成中篇小说的《父亲》。1948年随军南下,在湖北襄阳和武汉担任宣传和新闻
方面的基层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河北省文联副
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1953年开始创作多
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文化大革命以后,197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纪事》(上部)。
发生在1932年8月的高蠡暴动,是保定地区高阳、蠡县一带的广大农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直接领导下掀起的一场震撼华北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斗争,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创建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在这块沃土上撒下了革命的种子,给后来动员民众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梁斌随军南下时,从束鹿到衡水、石家庄、邯郸等地,参加并领导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一路走来,梁斌随身带着个小本子,将百姓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有些写进了《红旗谱》。
《红旗谱》是“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它以断代史的形式,以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意识,诠释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反压迫与压迫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节选部分围绕朱老巩护钟事件的叙述,塑造了一个坚韧、刚毅、勇敢果断、疾恶如仇、富有反抗精神的农民英雄的形象,揭示了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冲突的尖锐性,也反映了农民自发斗争失败的不可避免性。
本文主要概括朱老巩为护钟和地主冯兰池的矛盾斗争,试概括主要矛盾冲突。
[明确]
矛盾起因 地主冯兰池要砸掉古钟顶税。
矛盾发展 朱老巩决心拼死护钟。
矛盾冲突 冯兰池和朱老巩在钟前的激烈斗争。
矛盾回缓 严老尚出面调解。
矛盾高潮 朱老巩中了冯兰池调虎离山之计,护钟行动失败。
结局 朱老巩含恨离世。
结合课文所选内容,分析朱老巩的人物形象。
[明确] 朱老巩极富正义感和叛逆精神。
(1)一听说冯兰池要砸钟,立即义愤填膺,揭露冯兰池横行霸道的行为,足显他的正义凛然、疾恶如仇;
(2)当严老祥提出斗不过人家“刀笔”时,他血气方刚要武斗,表现出的是刚刚觉醒的农民最初的斗争和反抗方式;
(3)面对老祥大娘和朱全富的好心劝阻,他决心已定,足见他的毫不胆怯与倔强叛逆;
(4)当冯兰池危言恐吓时,他挺身而出;
(5)与冯兰池唇枪舌剑的过程中,他毫不示弱,大胆揭发冯家的一笔昧心账;面对冯家爪牙举起的大锤,他义无反顾举刀护钟;
(6)当中了冯兰池的调虎离山之计,致使护钟失败时,他急怒攻心,一病不起;
(7)即将含恨离世之际,他仍不忘嘱托后代,要坚决与土豪恶霸们斗争到底。
在朱老巩身上,我们看到了燕赵之士的侠肝义胆,英雄豪气。
1.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来护钟,锁井镇的父老乡亲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他们的这种表现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护钟失败的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①朱老巩准备护钟的决定,首先遇到的是老祥大娘和朱全富的劝阻,在朱老巩与冯兰池进行殊死搏斗时,锁井镇的父老乡亲除了严老祥站出来相助外,其他人都置身事外,眼睁睁看着,没有人施以援手。
②反映了当时农民面对土豪地主的嚣张气焰只会退缩、胆怯甚至已经麻木,这就使冯兰池这样的地主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也正是由于广大农民的袖手旁观,给朱老巩与冯兰池的斗争涂上了失败的色彩。
③这样的结局启示人们:要获得斗争的胜利,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个人奋斗式的斗争,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2.本文的时代背景如何?请从文中找出体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
表现手法 分析
通过人物的装扮描写,交代社会背景 冯兰池……穿着蓝布长袍,青缎坎肩……他把辫子盘在帽盔上……
表现手法 分析
通过人物语言描写,交代社会背景 朱老巩反问了一句说:“锁井镇上,大半个村子的土地都是你冯家的……”“土豪霸道们,靠着银钱土地剥削我们一辈子”
细节描写,暗示环境 护钟斗争的环境描写,暗示古钟被砸,宛如砸在百姓的心上,使他们麻木的心灵渐渐苏醒
作者通过上述描写,交代了小说的环境: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冀中平原,一方面反映了土豪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揭露了土豪恶霸的自私、凶恶、剥削的本性和老一代农民的觉醒与敢于斗争的精神
1.“等虎子和他姐姐吃完了饭,睡了觉,他悄悄地从门道口扯出那把铡刀,坐在板凳上,在磨刀石上磨着”,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
[明确] 磨刀是为了护钟,说明为了护钟,不惜以命相拼。
2.“朱老巩二话不说,叉开巴掌,劈脖子盖脸打了过去,说:‘去你娘的!’一巴掌把铜匠打了个大斤斗,滚在地上。”这一连串动作说明了朱老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从这一连串动作可以看出朱老巩的勇敢。
3.“这时他眉棱一横下了决心,闪出衣裳,脱了个大光膀子。小辫子盘在头顶上,挽了个搪扭儿。叉开腿把腰一横,举起铡刀,刀光晃着人们的眼睛。”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朱老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表现了朱老巩面对强敌的沉着冷静和果敢。
文学史评《红旗谱》
在革命历史小说中,梁斌的《红旗谱》和欧阳山的《三家巷》(及《苦斗》等),是对于革命“起源”的叙述。革命起源,是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主题之一。在一些小说中,它通过对革命的参加者(主要是工农民众)投身革命的生活、心理动机的表现来实现,而在《红旗谱》等小说中,则直接描述二三十年代在乡村和城市革命运动最早的孕育、开展的情形。据梁斌的回忆,为着写作《红旗谱》,他有过长时间的准备。在作家看来,“史诗性”地概括中国农民在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活和命运,需要安排相当宏阔的生活画面,和长卷式的结构。因而,小说被构思为多卷本。第一部《红旗谱》(1958)写30年代初在河北保定一带农村开展的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潮。第二部《播火记》(1963)主要写发生于1932年的高蠡暴动。第三部《烽烟图》(1983)则写抗日战争烽烟初起的斗争情况。朱老忠、严志和两家几代人的生活遭遇,是各部的主线,而这一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为各卷的中心情节。和《创业史》一样,《红旗谱》开头也有独立成章的“楔子”(《创业史》是“题叙”),讲述主人公或其先辈曾经的奋斗:老一辈农民朱老巩和严老祥
大闹柳林镇,赤膊上阵,拿铡刀拼命,朱老明对簿公堂,和地主打官司,但“都注定要失败”。这为“正文”提供了铺垫和对比:他们的后代在“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之后,斗争终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小说完成了这样的“叙事”:“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在《红旗谱》中,这一主题,主要通过对
朱老忠等人物的“成长”(由传统农民的仇恨和反抗性,到获得由“时代”、由无产阶级政党所赋予的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来实现。对于朱老忠等,当时的评论界不仅认为是小说突出成就的标志,而且是当代文学人物塑造的重要收获。小说对这个人物的创造,切合了当代有关“英雄人物”创造的基本规则:一是人物在小说整体中的中心位置,另一是人物性格所包容的阶级、时代的内涵,以及完美的理想化要求。
(选自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红旗谱》自出版以来,一向被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如果将《红旗谱》三部曲作为
一个整体来看,它也确是一部具有史诗气度的小说。作者曾说,他写这部小说,一开始就明确主题是写阶级斗争。因此《红旗谱》一开篇便是一种震撼性的叙述,摆开了两个阶级
生死冲突的阵势:平地一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地主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而第三部《烽烟图》的结尾,则将被压迫阶级不屈不挠的反抗推向了
一种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时空:夜深了,远远传来滹沱河里
呜呜咽咽的流水声,那是渗彻人心的、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被压迫人民的心声!那是几千年来,永恒不变的、反抗的力量!这种惊心动魄渊源深厚的压迫与反压迫的阶级斗争,在小说中主要是以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基本情节展开的。而阶级斗争的严酷事实则将锁井镇划分为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跟以冯兰池家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两大敌对阵营。当然,这不仅是一般的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它是作者立足于新的时代理念,对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历史命运以及中国革命史所进行的艺术概括。
小说的“楔子”所写“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和稍后侧写的朱老明“对簿公堂”,既表现了农民与地主势不两立的阶级冲突,更是意在揭示老一代农民传统的斗争方式的局限,即没有先进的思想指导,无论是赤膊上阵,个人拼命,还是进行所谓合法斗争,中国农民都逃不脱失败的命运。同时,它也是为即将展开的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斗争画卷追根溯源,从而使艺术画面获得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小说所描写的一系列事件,如第一部中的反割头税运动、运涛入狱、二师学潮,第二部中的高蠡暴动,以及第三部所写的卢沟桥事变后江涛、运涛、大贵等回乡组织
抗日武装和人民政权建立的情景等等,虽然也反映了农民和地主阶级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但是朱老巩的后代们已不再像先辈那样自发反抗,而是日益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之中。小说由此展示了中国农民从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历史转折,表现了中国农民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觉醒、成长的历史和他们在民主革命斗争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以阶级矛盾为主线,以农民为主要同盟军的中国民主革命史的文学建构。
(选自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红旗谱》中的人物
1.中国农民英雄的典型——朱老忠
朱老忠是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在朱老忠身上闪耀着中国历代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光芒。
(1)强烈的阶级爱憎、刚毅顽强的反抗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他在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朱老巩大闹柳树林这一情节,为朱老忠性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我们看到了朱老忠英雄性格的阶级、历史根源。
(2)20多年闯荡江湖的经历,又使朱老忠形成了豪爽、讲义气等性格特点。他正直无私,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父辈们赤膊上阵的血泪教训,使老忠开始懂得了斗争的策略。他常说:“闯吧,出水才看两腿泥。”充分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他从冯兰池企图霸占脯红鸟,想到“别看事由小,可能引出一场大事来”,教育孩子们“一个个要拿心记”。冯兰池抓大贵当壮丁时,他满腔愤怒,曾想和冯兰池拼个你死我活,但为了从长计议,他尽力克制着自己。他有一个“一文一武”的复仇计划,相信“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从朱老忠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性格、阶级性格、时代性格三者完美的统一。
(3)朱老忠是一个觉醒了的革命农民的英雄,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勤劳的庄稼人。当朱老忠经过艰苦的历程找到革命
真理时,他的侠义精神和坚韧性格,就迅速上升为一个革命
战士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升华到为解放全人类而
奋斗终身的思想境界。作者准确地把握了朱老忠性格发展的
节奏,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了朱老忠形象的本质和典型意义。朱老忠联结着两个时代。在他的身上,既反映了中国农
民革命运动从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斗争的发展过程,又表现了
中国农民英雄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转化、成长的历史趋势。
朱老忠奋斗成长的历史,形象地显示了党领导下的广大农民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作品中描写的人民大众的人情美、人性美,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美好的理想情操,也都给读者以陶冶和启迪。
2.“地道的农民”形象——严志和
严志和这一形象,作为英雄形象朱老忠的衬托,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应。他的性格有软弱逃避的一面,也有不服输的一面。
严志和是个典型的旧时代农民形象,没有远见也没有理想,只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但是地主恶霸不给他这样的生活,连最贫苦勤劳的农民也无法在这样的压迫中存活,黑暗中的中国人民还有希望存活吗?朱老忠的归来带给他希望,一个最普通的农民也要起来反抗不公平的社会了。
3.第三代农民形象代表——运涛、江涛、大贵、春兰
除了这朱老忠、严志和两个第二代农民形象的典型外,第三代人物的运涛、江涛、大贵、春兰等,也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使人历久难忘。
春兰是当代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农村妇女形象,她与运涛的相爱过程,从两小无猜到以身相许,再到忠贞不渝,都写得朴实无华,真挚动人,表现出在北方保守的伦理环境下农村姑娘对新生活的向往。
江涛、运涛、大贵等青年一代成为作品中革命思想的领头人,是反抗斗争的真正战士,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之苗,是用熊熊烈火燎原的带头人。正体现了革命思想根固人心,体现了共产党的精神无处不在。运涛、江涛都是农村知识分子,在广大农民还没有觉悟的时候,起着革命的先锋与桥梁的作用,直到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屡遭失败,并在唤起了民众之后,有组织有觉悟的农民阶级才逐步承担了历史的革命重任。所以《红旗谱》的主题实际上是写知识分子在革命实践中的成长,从第二部《播火记》开始农民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主角。
点此
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