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冰心:巴金这个人……》 课件(粤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冰心:巴金这个人……》 课件(粤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8 19:2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3张PPT。第2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写法简析写法借鉴素材档案佳作欣赏第一单元友 谊
1.“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既然有缘,又何必太在意错投在生活湖面中的石子荡起的层层涟漪,更何况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会蓦然发现:那石子荡起的层层涟漪,将成为增进你我之间友谊之树长绿的催化剂。
2.真诚,是打开心灵窗户的钥匙,是联结友谊的纽带。对朋友慷慨相助才算是真诚,替他人设身处地思量才算真诚。真诚代表着爱心,代表着友谊,只有真诚,才能使友谊更加深厚。 3.寻求友谊,需要明辨是非。宋代程颢告诉我们:好正道则正人至,好邪道则邪人至。交朋友,还需分清谁是以道义互相砥砺,有过失互相规劝的畏友,谁是生死相交的密友,谁是遇利争夺,遇难逃脱的贼友(损友)。寻求真正的友谊,需要以真诚作基石,以直率坦诚作支架,以智慧明辨作砖瓦。这样,友谊的大厦才可以建立。 用冰心视角写巴金的吴泰昌
吴泰昌,安徽当涂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文艺报》、《人民文学》任职,现为文艺报社顾问,兼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儿童文学》编委,《小说月报》顾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著有文学评论、散文集《文苑随笔》、《吴泰昌散文》、《文学情思》、《梦里沧桑》、《我亲历的巴金往事》、《我认识的钱钟书》等20部。 冰心与巴金80年的交往,为我们的文学史谱写下最真、最美、最纯的乐章。“五四”运动把冰心推上了文坛,巴金正是从阅读到的冰心小说和诗文中结识了她。受冰心文学作品魅力的感染,巴金开始步入文坛。自三十年代初,冰心和巴金相识并逐渐结成了真诚的挚友。及至世纪之末,耄耋之年的冰心和巴金,依然亲如姐弟。80年始终不渝的友爱,成为当代文坛的佳话。 1.冰心(1900-1999),中国女作家、诗人。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入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和《春水》,儿童文学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有《往事》、《关于女人》等。 2.巴金(1904-2005),中国文学家,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黑浪、王文慧、余一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1920年5月考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5月离家到上海,1927年赴法国巴黎,创作中篇小说《灭亡》,1928年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翻译和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随想录》等。qīnkǎiyìdìdiànxiándǔpìnchouzǎojìnzhìsāsǎxuēxiāocéngzēngyùxūnánnànchènchēngshuàilǜ销削淆躁藻燥彻沏译绎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爆发 暴发爆发暴发(2)包含 包涵包含包涵(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淡交如水:君子交往,平淡如水,不为名利,不尚虚华。
(2)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
贺将有官可做,多做贬义。
(3)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
的就加以攻击。原指学术上派别之间的斗争,
后用来指一切学术上、政治上或社会上的集团
之间的斗争。(4)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5)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6)大方之家: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来指精通某种
学问或技艺的专家。
(7)大公无私: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自私
自利之心。 “淡交如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缩语,意思是君子交往,平淡如水,不为名利,不尚虚华。此处显然不合语境。 本文为我们记叙了两位世纪老人坦荡真诚的友谊,他们相互扶持走过了历史的风雨,书写出一段文坛佳话。文章以精炼的文笔,撷取典型的生活细节,采取彩线串珠的手法,为我们写出了巴金和冰心的为人为文的品质。[内容提要][结构概览]一、阅读“好好休息,尽情享受”部分,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1.“他的读者撒在世界各地,他写了那么多动人的书,自己也是无数令人沉思和落泪的故事的主人公。”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对应考点:理解句子的含意(作用)] 提示:一方面交代作家的矜持,也从整体上阐述了巴金,为全篇勾画了轮廓,突出了巴金的思想和情感的深沉。 2.“我想她准能写好巴金,没错,因为我常常从冰心关于巴金的片言只语的闲谈里,加深了自己对巴老的了解和认识”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对应考点:理解词语的含义] 提示:“没错”肯定了冰心能写好巴金,而自己对巴金的了解和认识也是在冰心的谈话间加深的。“片言只语”是说冰心仅仅说几句话便能深入地说明巴金,更表达了冰心对巴金不是一般的了解。. . . .. .二、阅读“淡交如水,大道若弦”部分,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3.对于吴文藻的去世,巴金“深为悲痛”,而冰心却要他放心,这说明了什么?[对应考点:揣摩思想感情] 提示:说明两个人都为对方着想,关心着对方。 4.“当他们几人轻轻地托起这些字画下楼去时,我忽然觉得欢快地‘了’了一桩大事”中加点词语表现了冰心怎样的心情?[对应考点:揣摩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了冰心在完成了一桩心愿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现了冰心的心底无私、宽广明亮。. . . . 5.引用巴金给吴青的回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应考点:分析引用的作用] 提示:引用巴金的回信,表现了巴金在冰心丈夫去世后的深沉悲痛和对冰心的真诚劝慰,反映了他们友情之深。同时,这一段话也为下文写冰心赏花后托“我”告诉巴金让他高兴作了铺垫。[对应考点:理解文意] 提示:孩子们耳濡目染,被两位老人真挚的友谊所影响、熏陶,使他们的友谊在下一代的身上得到传递。足见两人的友谊之深,感情之醇浓。6.本部分最后一段为什么要提到“两个家庭的孩子们”?三、阅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部分,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7.“题目我同意,‘巴金这个人……’是写不尽的。”巴金为什么写不尽?[对应考点:理解句子的含意] 提示:这些都源于冰心对巴金的深深地理解,她知道巴金的可贵之处很多,值得写的东西太多,是写不完的。间接地表现了巴金是一个勤奋、认真,敢说实话、大公无私、人品文品俱佳的现代文学大师。 8.如何理解冰心与巴金这种“既淡如水”,“又浓似蜜的友谊”?这种说法矛盾吗? [对应考点:理解文意] 提示:不矛盾。“淡如水”是就物质方面而言,而“浓似蜜”是指两人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亲如姐弟,有着蜜一般的友谊。 1.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文章记录了冰心和巴金交往的许多珍贵的生活画面和详尽的人物资料,这些都是作者留心生活和广泛采撷的结果,都是第一手的资料。如巴金写给冰心及其女儿的书信,冰心给巴金拟电文的详细经过,他们之间的相互评价及题词等,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文章的特色,使文章既真实、亲切,同时又具有文学史料价值。 2.多维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多维的。首先,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大致上按时间的顺序行文,并按照作者所见所闻或所了解到的资料的顺序来组织。其次,全文用了三个小标题,将文中一些琐碎的事件划分为三个部分,使文章材料组织有序,使人一目了然。另外,文章三个小标题下的内容各有侧重,也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3.恰当的小标题
三个小标题写的内容各有侧重。第一部分重在写冰心和巴金的友情,给人留下一个初步印象;第二部分继续写他们的友情,但这种友情有了加深,并延续到他们的下一代;第三部分重在对他们的友谊作一个理性的探索并且谈到了研究者们对他们的研究。小标题的应用,使一系列琐碎的事件、资料组织有序,一目了然。[技法指导]如何拟写新奇醒目的小标题
用小标题来标示段落、结构文章,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构思方法。其优点是合理地划分文章的段落,和谐地组成文章的格局,显豁地表现文章的思路。那么,如何才能拟出新奇醒目的小标题呢? 1.寥寥数语,展示提炼的简洁美
小标题是文章内容特殊的凝练的概括形式,需经过反复推敲,精心提炼方能出色动人。首先,小标题必须提纲挈领,抓住内容要点,让读者一看,就能粗知文意。其次,小标题必须言简意赅,贴切精警,耐人寻味。 2.巧联妙引,追求醒目的新奇感
在紧扣主旨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打开积累的宝库,巧联妙引,创造出一组组新奇灵动的小标题。可选用乐曲,可利用情境,可引用诗词,还可以借用文中原话、妙用绰号等颇有吸引力的方法,以新奇取胜,以美妙夺人。 3.层次分明,表现内在的逻辑性
小标题还应表现文章各个部分内在的逻辑关系,使这些相对独立的片断能互为依存,集中服务主题。一般来说,可以构成并列和层进两种关系。在同一个层面上反映事物各个方面的构成并列关系。
当然,精于构思的同学还可以巧用步步为营、悬念迭起、欲擒故纵等创意手法。总之,要让读者一见小标题就怦然心动,爱不释手。[尝试运笔] 下面是一篇2011年山东卷满分作文,请根据第一个小标题,再为另外两段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
这世界需要你
这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这是一个没有战火和硝烟的世界,这是一个看上去一派和平与和谐的世界。可是,这也是一个欲望涌动的世界啊,有多少人因为利益扭曲了灵魂。这世界需要你——敢于信仰真实的青年。方舟子——偏执于看不见的真相
近些年,有个打起假来六亲不认的方舟子名声很是响亮。从“打工皇帝”到“基因皇后”,再到国内顶尖大学的知名教授,只要入了方舟子的法眼,不给你揪出点难以启齿的假相绝不罢休。不久前方舟子遇袭,连社会各界热衷于明哲保身的人们都纷纷支持和同情他。有人说,袭击方舟子就是袭击这世上仅存的一点正义和真实。这话一点不假,在利益眩目的时代,能禀持真实,难能可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岩松今年四十二岁了,正是人生的重负压在肩上的时候,但他依然执著地追求着真实的新闻。做“新闻1+1”这一栏目的时候,他曾说:“新闻1+1,多简单的名字。谁都知道1+1=2,然而当环境发生改变或仅仅是有利可图,就能让许多人脸不红心不跳地脱口而出1+1=3。”岩松妈妈曾对柴静说:“我每次看岩松的节目,都替他揪着心。”白岩松只是沿着对新闻的忠诚和对真相的忠诚走下去,直至头发斑白,义无反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神犀利,脸庞轮廓分明,发尾凌乱不羁。这个名叫韩寒的桀骜少年已不仅是作家和赛车手,而且被评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亚洲周刊》的主编邱立本评价他:“韩寒不是用年轻的外表叫卖,他是在用真实透彻的观点引领青年人的意见。”提起韩寒,有人褒扬有人批评,但所有人都会说,我们需要这样一位敢于发表真实看法的青年。 行动起来吧,即将接手这个世界的信仰真实的青年们,这世界需要你。有多少青春在办公室里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有多少青春本应说真话有梦想,却在利益的旋涡里沦陷,给这世界又增添一抹灰色。青年不应当这样,青春不应当这样。
以上三人为这个灰色的时代注入了一剂清甜的新鲜血液,让人们看到真实。世界需要你,也需要你们,还有无数个即将成为你们的我们。
参考示例:(1)白岩松——忠诚于媒体的责任 (2)韩寒——青年的意见领袖课内素材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巴金与冰心用半个多世纪的友谊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巴金与冰心这两位文学的巨人,一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上海。 两人表面上没有很紧密的交往,但他们却都在仰慕着对方,欣赏着对方,支持着对方。两个智慧、正直的心灵在撞击中产生了高度默契, 这种默契体现了人类最珍贵的情感——友谊。 从1980年4月访日到1999年3月冰心逝世的19年中,巴金和冰心因地处南北,受到空间的阻隔,只有少数几次见面,1985年后不复相见。完全依靠书信来沟通心灵,倾吐衷曲,几乎没有中断。巴金即使为病痛所苦,执笔困难,手发抖,但仍隔些日子也要勉力而为,给冰心写信。冰心把巴金的信珍藏在一个深蓝色的铁盒子里,准备以后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无疑会成为他们友谊的见证。这两位文坛元老在晚年的感情交往也给中国文学史添了一段佳话。
[应用角度] “友谊”“交流”“淡交如水”等。鲜活素材“我不让梨”的真诚更是一种高尚
这是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孔融让梨我不让”被判错,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赞成者和批评者各执一词、立场坚定。
(4月19日《东南快报》) [热评]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教育孩子们要学会谦让。但这并不能成为“标准答案”,如果在试卷上说不会谦让,就一定是错误答案,这就有些荒唐可笑了。
其实,比学会谦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真诚。我们可以宽容不谦让现象的存在,但我们不能宽容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为了成绩而撒谎。因此,对于改卷老师的判错之举,我们也应该打一个大大的红叉。永远的巴金
王 蒙 
  在这个星空之夜,巴金走了。
如果设想一下近百年来最受欢迎和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应该是巴金的《家》。早在小时候,我的母亲与姨母就在议论鸣凤和觉慧,梅表姐和琴,觉新觉民高老太爷和老不死的冯乐山,且议且叹,如数家珍。 而等到我自己迷于阅读的时候,我宁愿读《灭亡》和《新生》,因为这两本书里写了革命,哪怕是幻想中的革命,写了牺牲,写了被压迫者的苦难和统治者的罪恶。我还记得《灭亡》的扉页上写的取自《圣经》上的一句话,说是一粒种子只是一粒种子,但是如果把它放到泥土里,它自身死了,却会结出千百万粒种子。这话使我十分震动,使我向往泥土,也向往并且震动于献身和牺牲的价值。 “文革”开始以后,我在伊犁,同院有一对工人夫妇,他们找了一本《家》偷偷阅读,读得津津有味,放低了声音告诉我他们阅读的感想。他们现在才知道《家》?这使我觉得他们未免少见多怪。到现在《家》仍然感染着征服着年轻的读者,这又使我赞叹感奋不已。然后我和妻把书拿过来,重新读一遍,仍然像读一本新书一样地心潮澎湃。 我也读过巴金写的与译的《春天里的秋天》、《秋天里的春天》还有《寒夜》、《憩园》等等,我深深感到了巴金的热烈的情思,哪怕这种情是用无望的寒冷色调来表现的。甚至在他晚年以后,他写什么都是那样的充沛、细密、水滴石穿,火灼心肺。巴金的书永远像火炬一样地燃烧,巴金的心永远为青春、为爱、为人民而淌血。 只是在“文革”以后我才有机会见到老人,他忧心忡忡,他言之谆谆,他反思历史,他保护青年,他永远寄希望于未来。他远远不像许多作家那样善于辞令,善于表演,善于抖机灵式地卖弄。作为一个作家他太老实,太朴实无华,对不起,我要说是太呆气啦。 他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所以他特别痛恨那些戕害青年、压迫人性、敌视文学艺术、维护封建道统的顽固派。他看到了太多的不应该不幸的人却遭到了不幸,他充满了感情的郁积。直到晚年,在建国五十周年的前夕,他与张光年同志一起泛舟杭州西湖的时候,他才表示,(由于国家的发展)“现在中国人能够直起点腰来了!” 我在一次又一次在交往中,还从来没有听他老人家讲过一句这种欣慰的话。他太苦了。我从前说过,当代中国至少有两个痛苦的作家,一个是巴金,一个是张承志。这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 巴金的作品其实一向直言不讳,拥护什么,同情什么,反对什么,都清晰强烈。一个爱国主义,一个人道主义,是他终身的信仰——这是他在迎接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说的。他甚至于讲得有点极端,因为在另一个场合他曾经说自己不是文学家,他拿起笔来只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他喜欢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描写过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有一个英雄叫丹柯,他为了率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树林,他掏出了自己的心脏,作为火炬,照亮了夜路。所以他一辈子说是要把心交给读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个用心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写作,来做人的人。所以提起历史教训来他永远是念念于心,他太了解历史的代价了,他不希望看到历史的曲折重演。在他的倡议下,世界一流的现代文学馆终于建成了,这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丰碑,也永远是巴金老人的纪念馆。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他还想纪念与记住一些远为沉重的东西,那样的记忆已经凝固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把记忆和反思镌刻在人们的心底了。 “我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但是我并不悲观,我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在他年老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这样说。他像老母鸡一样地用自己的翅膀庇护着年轻人。他与女儿李小林主编的《收获》本身就是勤于耕耘、勇于创新、尊重传统、推举新秀的园地。“要多写,要多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地对我说。在他还能行动的时候,每次我去看望他,他老人家总要边叮嘱边站立着……走出房门相送,而当我紧张劝阻的时候,他与女儿小林都解释说他也需要活动活动。我们握手,他的手常常冰凉,小林说他的习惯是体温维持较低,然而他的心永远火烫。 [美文评点] 作者以“巴金走了”为背景,引出对巴金的追思与评价。先写巴金作品的影响——影响作者的长辈及作者本人;次写与巴金的多次交往,概括巴金忧国忧民之苦;最后剖析巴金的文品与人品,并作出高度评价。三个方面,以时间为经,以巴金人格为纬,揭示了“永远的巴金”的内涵。作者以巴金的呆气与某些作家的机灵作比,以巴金的不善言辞与其作品的“火灼心肺”作比,以对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种种力量的深切痛恨与对青年的热切关怀作比,使读者对巴金“永远火烫”的心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感受。点击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