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自 由
1.世易时移,时间湮没了黄金古道,荒芜了边城驿站,冷落了海路航线,但却怎么也泯灭不了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和渴望。无论是华章釉彩的唐代,还是温婉多情的两宋,总有唱不完的无羁诗歌,看不完的星河明月。
2.毛毛虫向往成为蹁跹花间的彩蝶,它需要挣脱蚕茧的束缚和痛苦的折磨,它为自由需要付出代价;树苗向往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它需要打破坚石的障碍,经受风霜雨雪的考验,它为自由需要做出牺牲。世间万物,莫不追求自由。然而,自由的价值就在于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3.自由在人们心中是神圣的,然而心中的坚果却常常趁你不备,悄悄遮掩住自由的光芒。迷途的青年被金钱的气味腐蚀了原本高贵的灵魂,将自由囚禁在铁窗高墙内;恋上毒品的肉体被暂时的愉悦、滋生的欲念迷醉,将圣洁的灵魂囚禁,令自由束缚在化学药剂中;利欲熏心的官员,为谋一己之利,将自由封存在长长的寂寞中……古往今来,为图眼前之利而舍弃一生自由的人,他们在一阵兴奋后,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悔恨,漫漫的痛苦寂寞。前车之鉴,我们需用心衡量,懂得舍弃,珍视自由。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俄国近代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高尔基称他为“俄国文学之始祖”。从小受文学熏陶,15岁开始公开发表作品。18岁在黄皇村中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到1826年两次被流放,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他的
诗感情真挚,语言晓畅,风格优雅,洋溢着明朗、健康的情绪。其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其主要作品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悲剧《鲍利斯·戈东诺夫》,长诗《茨冈》、《青铜骑士》等。
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泰戈尔出生在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家庭,15岁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长诗《野花》,获得好评。1877年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女乞丐》。1913年,他的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泰戈尔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市逝世,享年80岁。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
其重要作品有诗集《园丁集》、《新月集》、《采果集》、《飞鸟集》、《吉檀迦利》、《爱者之礼物》、《歧道》,剧本《牺牲及其他》、《邮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环》,论文集《生之实现》、《人格》,杂著《我的回忆》、《饿石及其他》、《家庭与世界》等。
呼唤雪人的希姆博尔斯卡
希姆博尔斯卡,波兰著名女诗人。生于波兰波兹南省克尔尼克县布宁村,曾在克拉科夫雅盖沃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诗歌在形式和风格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象力丰富,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
其主要作品有诗集《我们为此而活着》、《向生活提问》、《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各种情况》、《大数字》、《桥上的人》和《结束和开始》等。
幸运的旅客——沃尔柯特
沃尔柯特,西印度群岛文学家。他有英国、非洲和荷兰血统,会英语、克里奥耳英语和克里奥耳法语(本地土语)、以及西班牙语,使用英语写作。他在多种文化交错下成长,然而他的国家——1979年才获得独立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使沃尔柯特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分裂”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诗风上,沃尔柯特是传统诗与现代诗相结合的诗人,他不随俗,独树一帜地表现出丰富华美的诗风。
其主要作品有诗集《海难余生》、《海葡萄》、《星苹果王国》、《幸运的旅客》、《仲夏》;自传性叙事长诗《另一生》;史诗体叙事长诗《荷马》等。
1.《致 大 海》
这首诗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2.《我一无所求》
作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泰戈尔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他的创作更带有东方诗人对人生、对自然、对爱的感悟的特点。他早期的诗以写“爱”为主题。然而这种“爱”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甜言蜜语式的男欢女爱,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他的诗带有民歌的色彩,单纯,宁静,和谐。他善于选择小景小物,如黄鸟、羔羊、麦田、蜜蜂、溪流、挤奶的女人等,当他将这些乡村小景零零星星地摆在一起的时候,一种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一无所求》正属于这样的作品。
3.《底 片》
希姆博尔斯卡,是一个波兰女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在地下秘密学校完成了中学的学业,随后不得不在铁路部门工作谋生。她和同时代的其他波兰人一样, 刚刚步入豆蔻年华,就尝到了法西斯战争的折磨和痛苦。战争结束后,她选入克拉科夫的雅盖沃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同时开始显示出了她的诗歌才华。她也像二战后步入文坛的大多数青年诗人一样,充满了对法西斯的憎恨和对战后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她这一时期的诗歌富于政治色彩:反对冷战,反对帝国主义,呼唤和平,歌颂党和祖国,歌颂新的建设事业。
4.《黑 八 月》
在被写作危机笼罩的五六十年代,沃尔柯特的作品很少受到关注。他通常置身于激奋的时尚之外。但是像他那样的能力和手艺绝不会被永远放逐出诗歌的舞台,正如诗歌离开它的主要养分——格律,结构就绝不会再进一步发展一样。沃尔柯特时常尝试着对题材进行约束。虽然这种约束是格律诗的体式本身固有的。诗歌,像说话一样,是对声音和意义的一种复合性的认可。抒情诗的理想状态是二者被紧密无隙
地结合在一起。在其中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声音是意义的一种,意义也是声音的一种,因为意义对应于心智,声音对应于心境。沃尔柯特尽可能多地削减或剔除诗歌中浮华的意旨,以使得声音和意义的结合能够自我呈现。
wǎng
yì
yīn
chuàn
jǐ
nèn
jué
juè
zhèng
zhēng
qiǎ
kǎ
guān
guàn
báo báo
bó
bò
烁
砾
喧
暄
喋
喋
碟
牒
娇
骄
矫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目前 日前
填一填 ①保钓联合会网站遭遇黑客攻击, 仍在修复中。
② 沪上彩民数量已经超过股民数量。
辨一辨 日前:几天前。
目前:时间词。指说话的时候。
日前
目前
(2)抱怨 报怨
填一填 ①近日,关于职场人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职场人每天都会发出 。
②“以德 ”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一个古老的命题,它在中国汉唐时期影响并不很大,甚至很少有人提及。
辨一辨 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侧重于口头说的方面。
报怨: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
报怨
抱怨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喜怒无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怒。形容人情绪变
化不定。
(2)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比喻坏的事物
不受限制地流行。
(3)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②比喻犹疑不决;③
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4)国度:指国家(多就国家区域而言)。
(5)喜怒无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发怒。形容人情绪变
化不定。
(6)束手无策:策,办法。遇到问题,就像手被捆住一样,
一点办法也没有。
“喜怒无常”、“束手无策”在这里的运用是正确的。
1.《致 大 海》
诗篇以大海象征自由精神,借赞美大海抒发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强烈情感。
2.《我一无所求》
这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对爱人一往情深却一无所求的心意。
[内容提要]
3.《底 片》
这首诗以“底片”为写作对象,指出了底片中的景物和人,及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实事物的关系,发人深思。引发人们对生活中真实与虚假、感觉与世界、问候与提问的思考。
4.《黑 八 月》
本诗写了抒情主人公情感态度的变化,从前只爱光明的日子,现在也爱如“黑八月”一样的黑暗的日子。
[结构概览]
《致 大 海》
1.《致大海》中,大海有什么象征意义?诗歌开头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提示: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对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这实际上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独白。
3.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①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②诗人借此,一方面反映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的彷徨与失望。
4.找出诗歌中描写“你”的诗句,说说“你”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提示:“你”是美丽的,理由是“乳油般”、“钏镯丁当”这两个词虽是描写女子手的漂亮,实际上是衬托出女子的美丽。“乳油”在印度文化背景下是美好的、圣洁的。用“乳
油”修饰女子手就如同在中国诗歌中用“素洁”修饰女子手一样。而“钏镯”是印度女子流行的饰物,她们在干活时“钏镯”丁当作响。
《我一无所求》
5.“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幅静态的美丽的图画。句中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诗人有意把描写人的词语用在了描写景物上,包括“倦意”、“懒味”,使诗的语言更丰富,表达更加生动,而且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6.诗人自始至终是“站立着”,“没有走近你”,为什么诗人没有走近“你”?
提示:通过强调动作表达诗人内心感受,诗人沉浸在黎明的景色中,“提着空桶”,看着他的女人,沉浸在幸福中,所有的一切他都已经拥有了,也是一无所求的。
《底 片》
7.作者写到了底片左右位置的互换,黑白对比,产生了怎样的一种效果?
提示:左右位置的互换。底片从正面和反面看,她所反映的影像是一样的,但是左右刚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分清哪一面是正确的,这样就把内心的感觉与真实的世界融为一体了。黑白色的对比,真实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却只有黑白两色,这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既显得真实又不真实,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限。
8.“黑八月”象征了什么?
提示:“黑八月”象征了晦暗的生活,充满痛苦、矛盾的生活。
9.第二节中的“地狱”、“她”分别象征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①“地狱”象征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她”象征了当时的政府。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局势的焦急心情和对政府的谴责。
《黑 八 月》
10.诗中的“雨季”和“太阳”象征什么?
提示:“雨季”和“太阳”是对立的意象,可理解为:①人生的灰暗和人生的阳光;②生活中的挫折和转机;③社会的黑暗和光明;④内心情绪的忧郁和开朗等。
动静结合的手法
如《我一无所求》这首诗,从景观的动与静的角度看,这里有静的自然景观和动的人的景观。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飞着。就在这样的情景中,“我”提着空桶,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图画。远处,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汲水的女人从河边走来,水瓶里发出汩汩的声响。这是动态的景观。动态也罢,静态也罢,这里只有客观的描摹而没有主观的诉说。
[技法指导]
如何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我们在写作文时,如果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我们写景时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这样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这是状物绘景中高妙的一招,它能使文章情趣盎然。写景时的动静结合,二者是相互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与灵动,以动来衬托静的柔婉与淡雅,正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样你写出的景色才会传神动人。
我们在运用动静结合这一手法来写景时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1.我们运用这种手法可以由静至动,还可以由动至静,既要写相对静止的景物,又要捕捉动景,关键是要写出景物的变化,这样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我们在具体写景时,并不是说所有个体都是写得越细越好,而是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最有特色的,这样才能突出景物的特点。
[尝试运笔]
仔细观察自然界的某种现象,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片段。
参考示例:迈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高大挺拔的榕树。榕树的叶子经过秋姑娘的一番修剪,有一些已经黄了,一阵凉爽的秋风吹来,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有的像小鸟一样飞翔;还有的像飞蝶一样打着旋儿。树枝上垂下数不清的气根,它们像被电烫的头发,又像一位榕树“爷爷”的胡须。这棵榕树真像一个巨人般的卫士,不分昼夜地守着我们这个美丽迷人的校园。
沿着水泥小路向东边走去,便来到了一片大草坪。草坪上的小草再也不像春天那样翠绿,逐渐地变枯黄了,更加蓬松柔软。一阵秋风吹来,小草们欢笑着,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有的舒展双臂,有的弯腰触地,有的左右摆动,真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尽情跳舞,游戏。
课内素材
大海是普希金的精神之父,普希金在第二次流放前来向大海告别。他从黑海岸边的敖德萨,即将再次流放到内地的荒原。面对大海,他大声疾呼:“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他控制不住自己内心急切的呐喊,也无处不透露出了他对大海的无限眷恋。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这里的“他”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应用角度] “追求自由”“赞美”“献身精神”等。
鲜活素材
小学生“被自愿”入红会这是怎样的教育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沈阳、济南、西安、荆州等地的听众反映,他们的孩子正在读小学,近日学校要求孩子加入红十字会,并要交纳会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称正在了解情况,家长可向当地红十字会举报。
[热评] 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与家长,在学校的规定面前,显然缺少博弈的能力与说“不”的勇气。
如果说事情发生在一时一地,还可以解释成个别人昏了头脑,现在却是在多个城市同步上演,这让人如何理解呢?我们但凡重视什么,常常会说要“从娃娃抓起”,现如今经过郭美美、卢美美们的透支,慈善事业声誉不佳,难道也打起了“从娃娃抓起”的算盘来?可问题是,这种强拧的瓜能甜吗?靠这种“逼”孩子入会的方式壮大队伍,拾掇一点人民币芝麻的现象,是不是恰恰背离了红会精神,丢了大大的精神西瓜呢?
致恰阿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欢乐,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残暴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等候那神圣的
自由时光,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待那真诚的约会一样。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呈献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
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美文评点] 恰阿达耶夫(1794-1856),是俄国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和政论家,1821年参加十二月党人的秘密团体“幸福同盟”。1836年因为发表了著名的《哲学书简》,其中批判了俄国的农奴制度,发挥了反对沙皇暴政的思想,被沙皇尼古拉一世宣布为精神病患者,遭受到严厉的迫害。普希金在皇村学校读书时,即与恰阿达耶夫相识。当时恰阿达耶夫是驻扎在皇村的近卫骑兵团的一位军官,他的自由思想对普希金有很深的影响。普希金在1818年19岁时,写成《致恰
阿达耶夫》这首政治诗,当时他并不打算发表,但是它的手抄本却流传非常之广,特别是在十二月党人中间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1820年普希金因为这首诗和《自由颂》等几首歌颂自由的革命诗章,被沙皇当局流放到俄国南方。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以后,大批的十二月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做苦役,在他们身上藏着的秘密徽章上,都刻着这首诗中的“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几句诗。
点击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