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课件(粤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7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课件(粤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8 19:2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向 往
1.向往是夜航中的灯塔、旅行中的路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向往是嘹亮的号角、擂响的战鼓,鼓励着我们积极向上;向往是农民丰收的喜悦,是学生试卷上的满分,将成功的快乐让每一个人分享。向往是追求过程中的汗水,是失望后的叹息,但“有梦就去追逐”的信念我们却不会改变;向往是人们心灵中的净土,正是如此,我们敢于面对人生中的风吹雨打。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我向往这样的生活——携一知己好友,倚门而歌,抚琴为乐。这世间有多少坎坷与辛酸,孤独与寂寥,皆在袅袅琴音中渐渐消散。悠闲自得,浅斟低唱。无关风月,我提笔等雁归;泉边临帖,念海边浪千叠。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向往这样的胸襟下那般的生活。人生,本就是时间留下的一条供人行走的小道,我们的态度应该是谦恭而谨慎的!一生何其短暂,谦恭谨慎的背后却活不出属于生命的昂扬恣意!纵不能寻得那片幽静之土,也不得被俗世所困。身处尘俗,不畏风雨,轻提芒鞋,且吟且啸,一蓑烟雨任平生。
汉园三剑客之一——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中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人。何其芳 20年代末开始写诗,是 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 1935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出《汉园集》,初次显示出他艺术创作的才华。1935年何其芳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师范任教。开始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上发生很大变化,写了一批关注现实的作品。1938年他奔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文
学系。歌颂新生活、歌唱光明的主题和朴素明快的艺术风格,构成他这个时期作品的主要特色。从格律的追求上,他的诗靠近新月派,从意象的摄取来说,又靠近现代派。其著名诗歌有《预言》、《夜歌》等。
雨巷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中国诗人。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在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期间开始写诗。曾赴法国留学。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参加进步文化运动,宣传抗日。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1949年离开香港
到北京,次年病逝。早期作品大都吟咏个人的悒郁情怀和生活遭遇,《雨巷》、《我的记忆》等作品讲究音乐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胧,是现代诗派代表人物;后期诗作《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出反抗精神,情调趋向明朗。生前结集出版的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译作有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等。
咆哮都市——焦桐
焦桐,原名叶振富,台湾高雄人,1958年8月21日生,文化大学戏剧系毕业,艺术研究所硕士,曾任《商工日报》副刊编辑、《文讯月刊》编辑、《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副主任。曾获台湾学生文学奖,以长诗《怀孕的阿顺仔嫂》获时报文学奖。著有诗集《蕨草》(1983年)、《咆哮都市》(1988年)、《失眠曲》(1993年)。
白色的石头——韩东
韩东,当代著名诗人。出生于南京市。8 岁时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1982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曾在南京审计院任哲学教师。现辞职,从事专业写作。他的创作保持了一种冷静的、个人化的同时又富于诗意的抒情性,并且更直接地掺入对日常生活的感觉。其主要作品有诗集《白色的石头》,小说集《我们的身体》、《西天上》,诗文合集《交叉跑动》等,小说《拉萨河女神》和《桑园留念》等。
1.《欢 乐》
《欢乐》写于20世纪30年代初,正当新月派及现代派兴盛之时,本诗的创作明显受到这两个诗派的影响。从格律的追求上说,显然靠近新月派;从意象的摄取来说,又显然靠近现代派。
2.《雨 巷》
《雨巷》写于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诗人以象征之笔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绪。
3.《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创作灵感来自于一个小故事:美国哲学教授桑塔亚那在春天上他退休前最后一课,闻窗外有鸟作清啼,婉转不息;老教授专注听之良久,然后对满堂静坐的学生一鞠躬:“对不起,各位,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言毕,拿起帽子快步走出。这样的心情和生活总能勾起人们对闲散岁月的回忆,于是,《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便成了焦桐的这首诗歌的题目。后来又成为香港一部舞台剧和一部电影的名字,以及那部电影的主题歌名。
4.《山 民》
《山民》发表于1982年,当时是变革的时期。这首诗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索历程。“山民”是一个象征性形象。变革到来之前,他们处境闭塞,安于现状;变革到来之时,有走出封闭的强烈愿望,欲投身于广阔的世界,融入时代的洪流,灵魂思想开始骚动不安。全诗借山民之口,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qiáng wēi
chì chù
guàn


yàng
chán
chóu
méng
qiǎo
qiāo
xiànɡ
hànɡ
zhào
shào














三、词语辨析
(1)赋予 付与
填一填   ①李源潮12日在与中央党校第3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会上要求大家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 的重任。
②那时,我还在内蒙古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
“屯垦戍边”,将青春岁月 风吹沙打的日子。
辨一辨   赋予:指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付与:指拿出、交给钱物等。
赋予
付与
(2)接受 接收
填一填   横县民政局黄局长在 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槎江社区以居民超容而不 小区业主落户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辨一辨   接受:心理上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
  接收:(1)接纳;收受。(2)依据法令收归己方所有。(3)确认,领受;答应,同意。
接受
接收
1.《欢 乐》
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组合,写出了应该享受的“欢乐”,反衬出现实生活的痛苦和忧郁。
2.《雨 巷》
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
寥的“雨巷”, 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彳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内容提要]
3.《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写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踏上行程追求理想的决心。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4.《山 民》
本诗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是向往“海”。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结构概览]
《欢 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欢乐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①在这首诗里,诗人从颜色、声音、气息、触觉、嗅觉等不同角度,描写欢乐。“欢乐”是什么?欢乐是一种颜色——“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一种声音——像“芦笛”,像“潺潺的流水”;欢乐是“温情的手”、“爱怜的眼光”,“颤抖”的“心灵”。②抽象的情思在诗人的笔下变得可观、可感、可握、可闻、可触,有它具体的形态、迹象和声响。
欢乐的情感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官而获得体验的,诗人正是根据这种经验,将各种感官打通,用各种具体的形象来比喻“欢乐”,让读者把握住“欢乐”这种情绪性的东西,并为之感染。
2.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雨 巷》
意象 特征
雨巷 悠长、寂寥
油纸伞 古朴
丁香姑娘 美丽、惆怅、寂寥
篱墙 颓圮
提示:
提示:①“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②诗人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4.《雨巷》诗首尾两节只有两个字不一样,作者采用这种写法的原因及艺术效果是什么?
提示:①原因:首节是“逢着”,表明“我”所希冀和追求的目标尚未出现。这目标就是“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中间五节诗描写了“我”与“姑娘”相逢又离失的经历之后,结尾一节换用“飘过”,表明往事已经过去,但这种经历仍然时时被我回味,在我的记忆中重现。②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首尾两节的照应使全诗显得工整完满,余韵悠长;从内容上看,更能表现出“我”失望、惆怅的心情。
5.诗歌的第二节描写了怎样的景象?“鹧鸪”这一意象有何作用?
提示:①描写了行云、风筝、杜鹃,这些春天的景象。②引出“谁又在岁月的那头召唤”,借用“鹧鸪”这样一个对象化的存在物,写出自己的“春天”思考还没有成熟。
《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6.第五节与第四节相比有何不同?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提示:①再次强调“和春天有个约会”,与第四节的茫然不同,“所有的心事都悄然放晴”暗示了对“春天”的把握,所以说,“春天,请你等一等”。②最后一段和开头一段呼应,希望春天等一等。
7.诗歌中的“春天”有什么象征意义?
提示:“春天”是什么,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和“人间是非”、“城市”、“老板”对立的象征体,它可以解读为少年梦想、人生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等。
8.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形象的一个山民?
提示: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的山民。
《山 民》
9.山民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
提示:“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10.山民最终也没有离开山,而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遗憾?
提示:①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②“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渲染的作用
如《山民》中,诗人有意运用“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
“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这样的单调的句式,渲染一种沉闷的文化环境给人的感受,使“山民”在诗中成为一种符号,成为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起到了加强沉重和冷峻气氛的效果。
[技法指导]
如何运用渲染手法
在写作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除了使用白描的手法外,还有围绕题目(或者说中心意思)展开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渲染”。渲染与白描相反,它要尽量调用各种手法,用浓墨重彩,对人物、事件加以铺陈描绘,突出其特征,加强艺术效果。
运用渲染手法,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在绘画中,这个“中心”就是指“需要强调的地方”,在文学中则指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使用渲染手法,要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意象及词意始终指向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
2.要围绕中心展开 。渲染手法的这一特点,要求用于渲染的材料必须支撑渲染的中心,而不能是相反。
3.要对材料着色加彩。渲染,绘画中就是在画幅需要强调之处,加上或浓或淡的墨彩。引入文学中,这“色彩”指的是鲜明的颜色,有特点的形象,特具表现力的词语,运用了铺陈、排比、比喻、夸张、神话等手法。经过这番“着色加彩”,这些渲染材料会更形象、更鲜明、更有力。
[尝试运笔]
请运用渲染的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参考示例:
雨,淅淅沥沥的,依旧在下。
风,呼呼啦啦的,仍然在刮。
天地间,水雾荡漾,一片苍茫。在这泥泞的小路上,依然只我一个人,如同茫茫大海上一叶无舵的扁舟,漫无目的地游荡着。
湿漉漉的我不停地打着冷战。寂寥的旷野,除了这棵杏树,连个避雨的地方也找不到。我该去哪儿呢?
课内素材
山民最终没有走出去,不是因为大山,而是因为自己,畏惧挡住了前行的路。前方的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不管如何,远方的魅力就在这里,人生的精彩就在这里。日暮渐落时,看远处的晚霞,如何淡如何远;细雨敲窗时,听他乡的清笛,如何了如何悟。只有踏上了追寻外面世界的路,我们的心才有了安宁,才有了真正的快乐。
[应用角度]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面对”“走出去的勇气”等。
鲜活素材
诗歌的门槛还要降多低  近日一个名为乌青的人,携三首“诗”蹿红网络。因其“诗”极度白话,完全的自言自语,被网友赐名“废话体”。还有专业人士将其界定为现代诗歌三大流派之一的“娱乐派”。
[热评]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需要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集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我们并不要求诗真如孔子所说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但诗歌的门槛也不能一降再降。且看乌青这首《对白云的赞美》:“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问题在于,如此没有想象、没有色香味的文字居然被称作是诗!
在浅阅读潮流中,如白开水一样的抒情已经是司空见惯,某些人写些“废话”抒抒情也未尝不可,但请不要轻易将之称为诗,更不要轻易就对之归类分析。废话重叠起来也许是一种情感的发泄,但那也只是废话而已,与诗歌毫不相干。
近几年的诗坛经常有新人加入,于是流行各种新的体例,比如备受大家质疑的“梨花体”和“羊羔体”,现在又出了个“废话体”,诗歌的底线一再被突破。但这并不是诗歌多元或复兴的表象,如果没有浓厚的人文根基做后盾,没有引而不发的思考,没有传神的文字,大量的废话堆砌成的诗坛,除了衬托出我们表达的乏力,并不能让人看到任何本质的复苏。
小城雨巷
  细雨绵绵,飘飘洒洒,在江南,在江南的小城,在江南小城的雨巷……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青砖黛瓦的屋檐下,穿旗袍的姑娘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漫步在小巷。小雨淅淅沥沥,似要挡住姑娘行走的脚步,雨滴溅在伞沿上,崩出滴答的声响,四周静极了,小巷愈发显得幽深。恰道是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不知姑娘从何而来,她又要去往何方?在这静谧的雨巷,除了雨声,就是姑娘心跳的声音。听得出来,姑娘的心声早已写在她幽怨的脸上,只是她的美丽容颜,怕是油纸伞也遮不住的,还有她的青春,分明绣在牡丹花的丝质旗袍上,娉婷袅娜,俨然雨中开放的花朵。
多雨的季节,总是相思。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否如这丝丝小雨有挥之不去的愁绪?踽踽独行在雨巷,姑娘的满怀心思一定是凄冷的,想对雨诉说,雨一如既往地下,从伞沿滑落到脚下杂乱无章的青石板上,于是,雨巷寂寞了,因为寂寞的人走在寂寞的雨巷,那一片天空也变得昏暗。
小城委实是小,而雨巷却是那般寂寥又悠长。有了美丽的姑娘,小城才就有了几许亮色,城外的竹林吹着习习凉风,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巷,相思一曲竹枝词,潇潇初雨听天籁。
雨巷是离不开油纸伞的,撑开的油纸伞就是雨中绽放的玫瑰,伴着美丽的倩影,雨巷也生动妩媚了,那份淡淡的优雅真的叫人难以释怀!雨巷是古色古香的,是在上好的宣纸上写就的淋漓尽致的水墨画,红色的油纸伞在这幅画上耀眼夺目,又好像行走的灯笼,让人心里亮堂堂的。
可是,雨一直下。姑娘默默彳亍着,在雨中哀怨,在雨中彷徨,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冷漠、凄清、惆怅的水渍,她像梦一般飘过,像梦一般凄婉迷茫,她要用心走尽这单调的雨巷。纷飞的雨花打湿了姑娘的旗袍之裾,传来长笛深邃而又迂回婉转的低吟,衬上幻想的竖琴跫音,姑娘的心里是一腔对爱的向往与憧憬。只是雨的哀曲消了这朵玫瑰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甚至她丁香般的眼光。
哦,江南雨,雨中的小城,小城的雨巷,在雨巷行走的姑娘!或许一个恋爱的季节开始了,是那样的无助,那样的缱绻,那样的缠绵,心潮难平,谁能烘干这颗潮湿的心?谁人在油纸伞下成双成对?乱石铺街,思绪也是凌乱的呀,迷乱的心经得起雨水的冲刷吗?雨到这里就是粘,粘住过客的思念;雨到这里缠成线,缠着姑娘留恋心上人。
小城在雨中沉默,沉默的雨巷走来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她静默地走近,像梦一样地飘过,只留下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美文评点] 本文深受戴望舒的《雨巷》的影响,与《雨巷》有异曲同工之妙。那细雨中江南的小巷,那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那丁香般的惆怅,都给我们如梦如幻的感受。本文语言清新淡雅,诗意盎然,给人以美感。
点击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