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14 16:0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三
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俄罗斯
越南
泰国
新闻一 《全球已有13国限制粮食出口》
日本《读卖新闻》2020年4月17日刊登题为《13国限制粮食出口引G20担忧》的报道称,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自3月24日以来,已有俄罗斯、越南、泰国、柬埔寨等13个国家为确保国内粮食供应,出台了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政策。如果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类似行动,可能会影响全球粮食稳定。二十国集团(G20)将在下周召开紧急农业部长会议,届时可能就保护主义倾向表达担忧。
新闻二 《有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但对我国影响不大》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今日(2020年4月1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介绍稳外贸相关举措,并答记者问。
记者:我们知道,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比较快,对满足国内需求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发挥好农产品进口稳定市场的作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粮食安全:
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一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影响粮食安全的四环节
粮食生产
粮食储备
粮食流通
粮食进出口
水稻
主要粮食作物
玉米
小麦
大豆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为基础。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主要粮食作物
数量
质量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
技术经济
从资源基础的角度来看,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关系最为密切。
影响粮食生产的三大因素
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我国耕地资源状况
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
随着人口增长和各类建筑用地的扩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耕地质量等级反映了土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土地质量差异。从优等地到低等地,土地生产能力从高到低。中等地和低等地一般称为中、低产田。
2015年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
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耕地资源状况
【想一想】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答案】
(1)地形因素:我国山区广,平原少,造成耕地中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多发。
(2)气候因素:我国东西部水热条件差异大,东部季风区南北方差异显著。因此,耕地的光、热、水配置类型多样。
(3)水源因素: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水源情况不同,导致耕地有水田、旱地等多种形式。
(4)生物因素:我国自然带多样,不同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大,耕地的肥力不同。
【想一想】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答案】
(1)技术经济因素: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有利于精耕细作,形成了水稻土、黄垆土等肥沃的人工熟化土壤;同时,也因为对食物的需求量大,造成过度开垦,耕地退化。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科学育种、轮作间作、温室大棚等都有利于耕地的种养保护。
(2)社会经济因素:我国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治污染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正确引导农民对耕地种养结合,有效提高耕地质量。而土地流转等市场化过程对耕地质量的提高也有实际意义。
知识海洋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我国耕地资源状况
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集中,耕地等级较高,但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等级较低,是,我国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质量较低。
(2)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
思考:
(1)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南方耕地质量较高。
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配置较好,且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因此耕地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
知识海洋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风灾
冬夏季风年际变化的不稳定性是导致我国气象灾害多发的重要原因。
干旱
洪涝
我国耕地资源状况
类型 地区 成因
梅雨 江淮地区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台风 东南沿海 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春旱 华北 锋面雨带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夏涝 华北 夏季风来得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风沙 东北、华北、西北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冷空气侵入过程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的广大地区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天气系统
我国耕地资源状况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我国耕地资源状况
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想一想】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
【答案】
(1)我国耕地分布不均。我国约90%的耕地分布在季风气候区。南方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西北地区耕地仅在绿洲少量分布。
(2)水土资源配置不佳。我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面积仅占全国1/3,却集中了我国70%以上的耕地。西部土地辽阔,但水资源有限,耕地仅分布在一些河谷和绿洲。
【想一想】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
【答案】
(1)地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区广,东部平原多,因而,我国耕地大部分布于东部平原丘陵区。
(2)气候:我国东部季风区光热水条件优越,耕地数量多、质量高;西部非季风区缺乏水源,耕地仅在绿洲分布;青藏高原区的气候高寒,植被稀少,仅在黄河、湟水等河谷有耕地分布。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地形
气候
水源
生物
土壤
人文因素
技术经济
社会经济
劳动力
科学技术
生产方式
政策
交通
市场
粮食安全
基本涵义
中国方案
1996年
立足国内粮食自给
2019年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粮食生产
资源基础
耕地数量
耕地质量
耕地分布
气象因素
增加粮食总产量的两个基本途径: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扩大耕地数量
提高单产水平
1949年建国以前
20世纪80年代后
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
粮总产量
1949-2016年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与总产量的变化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加强国内粮食生产,增加粮食总产量
整体呈减少趋势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
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方式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发展农业机械化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思考】每种措施如何影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 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能够改善耕地的水热条件,提高耕地质量;防洪排涝、平整土地,可以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减少水土流失。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显著。袁隆平杂交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有利于耕地的养护,肥力的持续提高;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升耕地肥力,促进单产水平。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能够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耕地资源的潜力。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可以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损失。
发展农业机械化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保证。
2.以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20世纪60、70年代
1985年以后
粮食跨区调剂
南粮北运
北粮南运
大米
玉米
饲料粮
食用粮
中国13个粮食主要产地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4%,约95%的全国增产粮食来自这13个粮食主产区。
(1)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变化
中国粮食主要产地分布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2.以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2)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意义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①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有利于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的均衡。
②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化生产,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但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要注意防灾减灾,防治水土流失等。
③我国粮食跨区域调剂,有利于粮食消费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畜牧业(乳畜业)的发展,丰富饮食品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但在消费过程中,要注意节约,降低消费成本,减轻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3.通过利用国际粮食(谷物和大豆)市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我国粮食国际贸易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
21世纪以来
粮食国际贸易
进口小麦
进口增长
大豆
粮食总量不足
结构性的短缺
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
油料
饲料
进出口平衡
3.通过利用国际粮食(谷物和大豆)市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2)1980-2014年我国大豆的产量、净进口量和对外的依存度
大豆对外依存度=大豆净进口量/(大豆生产量+大豆净进口量)
【思考】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21 世纪以来,我国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导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总体提高。
3.通过利用国际粮食(谷物和大豆)市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2)1980-2014年我国大豆的产量、净进口量和对外的依存度
大豆对外依存度=大豆净进口量/(大豆生产量+大豆净进口量)
【思考】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做饲料的原材料。在你的生活中,接触的大豆制品或者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有哪些
生活中,大豆制品有豆腐、腐竹、豆浆等;以大豆为原料的产品有豆油、豆饼(用于饲料)等。
3.通过利用国际粮食(谷物和大豆)市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2)1980-2014年我国大豆的产量、净进口量和对外的依存度
大豆对外依存度=大豆净进口量/(大豆生产量+大豆净进口量)
【思考】你认为我国是否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为什么?
①需要。因为,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我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②不需要。因为,进口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腾出我国更多的耕地用于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缓解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粮食安全。
4.建立粮食储备,完善粮食安全体系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我国的中央储备粮
概念:我国中央政府储备的粮食和食用油,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
目标:抑制全国性市场波动和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局部市场波动。
功能:战略储备、部分调剂市场的后备储备功能。
调节粮食市场
救灾备荒
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
中国中央储备粮库:
截止2019年9月,我国中央储备粮库有直属粮库和分库980多个,覆盖31个省市区,总仓接近1亿吨,成了老百姓放心的“米袋子”。
功能
“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论述
三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核心: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人是铁,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
——民谚
未来粮食安全问题
(1)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勉强平衡状态
(2)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矛盾突出
人口增长
生活水平提升
生存
饮食数量增长
粮食数量增长
健康
饮食结构多样
粮食质量提高
粮食品种结构多样
耕地数量增长
知识海洋
(3)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4)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粮食产量增长的难度大
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欠佳
水资源匮乏
气象灾害多
人多而地少
未来粮食安全问题
阅读课本P43第3-5段,梳理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的途径。
保护耕地资源
耕地数量
生产能力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满足粮食安全需要
实行水土资源保护项目
实行耕地保护政策措施
①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决不能突破
②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决不能随便占用
③对农田做到占补平衡
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地改造、高效节水
②针对各区域中低产耕地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耕地质量提升任务
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
1,确保耕地数量
2,提高耕地质量
3,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耕地红线
从数量上
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
占补平衡
保护耕地资源
高标准农田建设
从质量上
保护耕地资源
实现以质换量,藏粮于地
实现高产田的稳产保育和中低产田的地力提升
让中国碗多盛粮
坚守耕地数量——18亿亩耕地红线
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保护工作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
一、严格耕地管控性保护,尽量“不占少占”。
二、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做到“补足补优”。
三、健全耕地激励性保护,搞好“利益调节”。
四、加强耕地保护考核监督,压实“目标责任”,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
坚守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基本农田
材料一: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土壤肥力基础薄弱,污染和退化严重。我国现有耕地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以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2.5%到4%的水平;近30年来,我国耕作土壤的ph值下降了0.13到0.80,其中,南方地区耕地土壤酸化严重;全国19.4%的耕地土壤被污染,污染集中分布在有色金属矿区,工业区污水灌溉区和大中城市等周区域。
材料二:目前全国农田平均地膜残留量为60到90千克,每公顷地膜污染较重区域,如新疆的农田地膜残留量平均达到255千克每公顷,约为全国水平的5倍。另外,我国耕地中尚有超过20%的坡耕地尤其在长江上游黄土高原西南岩溶区等地。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不容忽视。近年来,生物降解地膜很受欢迎。
材料三:我国华北地区平原耕层已经普遍由原来的20到30厘米减少至10到15厘米;近五年,我国沙化耕地面积增加了391000公顷;2006到2014年新疆灌区盐渍化耕地面积比例由31.7%提高至37.7%。《吕氏春秋·任地》云:“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
1.结合资料,指出我国耕地质量问题的主要表现。(10分)
①耕地肥力基础薄弱(2分)
②耕地土壤酸化加剧(2分)
③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2分)
④地膜残留污染严重(2分)
⑤耕层变薄,耕地退化如盐渍化、沙化等(2分)
2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请你为保护耕地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用养结合,改良培肥,增施有机肥(2分);治酸(2分)控污(2分);回收残膜(2分);发展节水灌溉(2分);开展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2分)。(任取五点,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各区域耕地的主要问题,提出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
黑土区用养结合,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培肥;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
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填,改善耕层结构。
华北平原地区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各区域耕地的主要问题,提出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中产田分布较多,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
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各区域耕地的主要问题,提出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地退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发展节水农业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次生盐渍化,回收残膜。
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各区域耕地的主要问题,提出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
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
青藏高原区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各区域耕地的主要问题,提出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区域 主要问题 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 黑土区用养结合,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培肥;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
华北平原地区 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填,改善耕层结构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 中产田分布较多,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 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
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地退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发展节水农业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次生盐渍化,回收残膜
青藏高原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 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
我国不同区域中、低产田的主要问题与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
粮食安全是维系我国稳定的“压舱石”。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耕地。
小结
措施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概念/环节/一贯立场
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
特征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问题
材料一: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土壤肥力基础薄弱,污染和退化严重。我国现有耕地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以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2.5%到4%的水平;近30年来,我国耕作土壤的ph值下降了0.13到0.80,其中,南方地区耕地土壤酸化严重;全国19.4%的耕地土壤被污染,污染集中分布在有色金属矿区,工业区污水灌溉区和大中城市等周区域。
材料二:目前全国农田平均地膜残留量为60到90千克,每公顷地膜污染较重区域,如新疆的农田地膜残留量平均达到255千克每公顷,约为全国水平的5倍。另外,我国耕地中尚有超过20%的坡耕地尤其在长江上游黄土高原西南岩溶区等地。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不容忽视。近年来,生物降解地膜很受欢迎。
材料三:我国华北地区平原耕层已经普遍由原来的20到30厘米减少至10到15厘米;近五年,我国沙化耕地面积增加了391000公顷;2006到2014年新疆灌区盐渍化耕地面积比例由31.7%提高至37.7%。《吕氏春秋·任地》云:“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
(1)利用图文材料,,指出我国耕地质量问题的主要表现。(10分)
①耕地肥力基础薄弱(2分)
②耕地土壤酸化加剧(2分)
③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2分)
④地膜残留污染严重(2分)
⑤耕层变薄,耕地退化如盐渍化、沙化等(2分)
材料一: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土壤肥力基础薄弱,污染和退化严重。我国现有耕地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以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2.5%到4%的水平;近30年来,我国耕作土壤的ph值下降了0.13到0.80,其中,南方地区耕地土壤酸化严重;全国19.4%的耕地土壤被污染,污染集中分布在有色金属矿区,工业区污水灌溉区和大中城市等周区域。
材料二:目前全国农田平均地膜残留量为60到90千克,每公顷地膜污染较重区域,如新疆的农田地膜残留量平均达到255千克每公顷,约为全国水平的5倍。另外,我国耕地中尚有超过20%的坡耕地尤其在长江上游黄土高原西南岩溶区等地。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不容忽视。近年来,生物降解地膜很受欢迎。
材料三:我国华北地区平原耕层已经普遍由原来的20到30厘米减少至10到15厘米;近五年,我国沙化耕地面积增加了391000公顷;2006到2014年新疆灌区盐渍化耕地面积比例由31.7%提高至37.7%。《吕氏春秋·任地》云:“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
(1)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请你为保护耕地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A.用养结合,改良培肥,增施有机肥(2分);B.治酸(2分)控污(2分);C.回收残膜(2分);D.发展节水灌溉(2分);E.开展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2分)。(任取五点,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