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第13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写法简析写法借鉴素材档案佳作欣赏第三单元文 化
1.我们在成长中要摆脱低俗事物的纷扰,用传统文化来滋养自己。有句话叫柔日读史,刚日读经。是说意志懈怠时读史以明志:谋臣策士,家国三寸簧舌里;金戈铁马,江山万里血泪中。读史书,能养浩然正气。也是指骄躁狂暴时读经以养性:老庄之道,清静无为是非空;菩提之心,灵台空明尘埃无。读经书,能塑静俭德性。我国浩瀚的书海之中,蕴涵着无尽的宝藏,它们是我们成长真正的养分。 2.细观时下之社会,不禁更增忧虑。诗词歌赋让位于流行歌曲,京剧昆剧让位于日剧韩剧。歌德康德难觅其踪,言情武侠大行其道。淫秽暴力之魇,沆瀣一气。余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文化之熏陶,则无健全之人格;若无健全之人格,则胸无大志;人而无志,其为可乎?
3.对于文化人来说,宁静的守候尤为关键。不要做只为一首歌脍炙人口的歌手,要做让音乐渗透几代人心灵的音乐家;不要做只为票房而浪费胶片的导演,要做让唯美画面永驻人心的制作人。曾宪梓奖金得主——孙绍振
孙绍振,江苏盐城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生创作勤奋,著作等身,尤以文艺批评及幽默文论见长。获曾宪梓奖金二等奖,学术及创作成果多次获省社科一、二等奖,《人民日报》等全国性报刊和全国性学会一、二等奖。他的作品在幽默与调侃中触及读者的内心世界,使人对很多事物和现象有新鲜的认识和思考。
其代表幽默文《美女危险论》。 狗在生物学上属于犬科,犬科的现代的生物还包括豺、狼、狐、貉,人类依其自身的好恶,泾渭分明地将它们分为忠实的朋友、凶恶的敌人、狡黠的象征及沆瀣一气的一丘之貉。
孙绍振在学术方面以文艺批评及幽默文论见长。20世纪90年代初孙绍振在旅居德国期间,开始创作“幽默散文”,戏说世俗世界的种种琐事,涉及人们热衷的时尚话题,在幽默与调侃中触及读者的内心世界,使人对很多事物和现象有了新鲜的认识和思考。《说不尽的狗》就是这样的一篇幽默散文。xièzhuìsìchēndúxiánjiāzǔguójiátuòmoqiánjuànquānjǐnggěnghénghèngchùxùjièjiěxièbóbǎilèilěiléi贩坂镶襄赎牍谴遣渎黩嗔缜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大事 大肆大事大肆(2)检查 检察检查检察(3)反应 反映反应反映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五雷轰顶:比喻遭到巨大的打击。
(2)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
路。
(3)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
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4)绞尽脑汁:比喻费尽考虑,极度思索。 (5)风度翩翩:(多指青年男子)举止气度姿态洒脱自然
美好。
(6)獐头鼠目:獐子的头小而尖,老鼠的眼睛小而
圆,形容相貌丑陋猥琐而神情狡猾(多
指坏人)。
(7)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
来。也说狗嘴里长不出象牙。
(8)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贬义词)。 “挖空心思”是个贬义词,多指在做坏事上用尽心思,不合语境。 作者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西方人把狗视作朋友、奉为上宾和中国人历来视狗为卑贱、对狗深有成见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由此得出结论:做翻译文学的学问最难,难在其字面以外的文化意味是不可言传又很难完全意会的。[内容提要][结构概览]一、阅读2~4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1.文章第2自然段叙述自己在德国的一段经历,目的是什么?[对应考点:分析词语的作用] 提示:①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许多德国家庭都养着一条以上的狗。”可见宠爱狗是德国人们的普遍现象。②为了说明东西方人对狗的看法不同提供事实依据。2.我的“脸红”和西蒙太太的“自豪”说明了什么?[对应考点:理解文意] 提示:①我脸红是因为自己失言,因为在中国这样说是很不礼貌的。②而西蒙太太很高兴地接受了这句话,足见两国“狗文化”的巨大差异。 3.“雄心失落之后,跟着而来的是恶心”,我为什么会“恶心”?[对应考点:理解词语的含义] 提示:“狗的热情太过分”、“狗吐唾”、“狗腥味”等词语可以表现出作者对“狗”的做法非常反感,感到有些恶心。当然,还是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东西方人在对待“狗”的态度上的不同。4.“虚伪”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意味? 提示:“虚伪”是不诚实、不真诚的意思,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当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既要照顾美国朋友的面子,又不想委屈自己,更有为了摆脱难以忍受的“恶心”,而做了一些“虚伪”的事情。东西方人对待狗的态度的不同愈加明显。[对应考点:理解词语的含义]二、阅读5~9段,回答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5.第7段说:“这实在是中国的特殊国情。”这“特殊的国情”是指什么?[对应考点:理解词语的含义]提示:对于狗实在成见太深,而且毫无道理。 6.“就只能像《水浒传》英雄初吃蒙汗药那样:‘心中暗暗叫苦。’”作者为什么会“心中暗暗叫苦”?[对应考点:理解词语的含义] 提示:中国人也有宠爱狗的历史,因此一些时候也表达出对“狗”的喜爱,但由于受后来变化的影响,这种“喜爱”已经变得很脆弱,简直不堪一击。 7.作者以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为例意欲说明什么?[对应考点:分析例子的作用] 提示:是为了说明不走极端的汉人,有时对狗比西方人更宠爱。8.第6段和第9段文字的主旨各是什么?[对应考点:概括文章的主旨] 提示:①第6段:善良的汉人对狗实在成见太深,而且毫无道理,完全忘了孔夫子的“忠恕”之道。②第9段:汉人对孔夫子的“中庸”之道还是虔诚的。 1.大胆泼辣的行文风格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似乎没有任何忌讳,什么样的话都敢说,什么样的玩笑都敢开,真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活该”、“本来想带刀去会场自杀”、“性骚扰”一类的词语,自己“虚伪”的种种表现,与女儿的一段对话无不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大胆的文风。这样的文章,作者写起来毫无顾忌,读者读起来非常过瘾。可以说孙绍振教授从骨子里就有这么一种无所顾忌的反叛式的意识。这种阳刚的或是痞子的文风,倒是让人眼前一亮。 2.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视野开阔,看似随意任性、不假思索,实际上文章上下连贯,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文章构思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紧紧围绕西方人和中国人对狗的不同态度,嬉笑怒骂,旁征博引,借对狗的论说,来显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比较文学难说起,以西方人和中国人对狗的不同态度为证,以比较文学之难做结,可谓结构严谨。[技法指导]如何理解前后照应及其类型
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开难起,结难收。”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尝试运笔] 请以“回到原点”为题,写一个与之照应的开头。要求字数不少于100字。 参考示例: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给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课内素材 狗,普普通通的动物,在孙教授的笔下,却被演绎得姿态万千。西方人对狗的宠爱,中国人对狗的厌恶,甚至是侮辱, 让我们看到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狗的态度的迥异。其实,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在历史上对狗也并不是绝对化地深恶痛绝,也没有贬义。只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不断积累,使得我们对狗产生了已成思维定势的侮辱,我们对狗实在成见太深了。其实,狗身上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应用角度] “为狗正名”“忠诚”“差别”“患难之中见真情”等。教授不耻下“抄”
又闻大学教授剽窃论文。这次是教授抄袭学生论文:北京体育大学一位在读硕士研究生,2010年年底在阅读本校学报时,发现一篇署名洛阳某高校体育部张丽(化名)教授的文章涉嫌抄袭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其中“95%以上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遂于2011年初将张丽起诉至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讨说法。鲜活素材 [热评] 教授之所以愿意去抄袭一位本科生的论文,大概逃不了这样的判断:其一是认为本科生的论文基本上只为取得毕业文凭而用,不大可能再拿去什么期刊、杂志发表,因此抄袭被发现的风险大大降低;其二是这位教授肯定是沉不下心来作学问,或者心思根本不在作学问上,但又必须要有发表的论文,才能保住现在的教授资格或学术地位,这样一来抄袭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只是想不到这位本科生竟然还在本校读硕,才致事件败露。
教授如此不耻下“抄”,学术界之浮躁,由此可见一斑!狗
老 舍
中国狗恐怕是世界上最可怜最难看的狗。此处之“难看”并不指狗种而言,而是与狗“可怜”密切相关。无论狗的模样身材如何,只要喂养得好,它就会长得肥肥胖胖的,看着顺眼。中国人穷,人且吃不饱,狗就更吃不到了。因此,中国狗最难看;不是因为它长得不体面,而是因为它骨瘦如柴,终年夹着尾巴。 每逢我看见被遗弃的小野狗在街上吃人粪,我便要落泪。我并非是爱作伤感的人,动不动就要哭一鼻子。我看见小狗的可怜,也就是感到人民的贫穷。民富而后猫狗肥。
中国人动不动就说我们地大物博,那也就是说,我们不用着急呀,我们有的是东西,永远吃不完喝不尽哪!哼,请看看你们的狗吧! 还有,狗虽那么摸不着吃,(外国狗吃肉,中国狗吃粪;在动物学上,据说狗本是食肉兽)那么随便就被人踢两脚,打两棍,可是它们还照旧的替人们服务。尽管它们饿成皮包着骨,尽管它们刚被主人踹了两脚,它们还是极忠诚地去尽看门守夜的责任。狗永远不嫌主人穷。这样的动物理应得到人们的赞美,而忠诚、义气、安贫、勇敢等等好字眼都该归之于狗。可是,我不晓得为什么中国人不分黑白地把汉奸与小人叫做走狗,倒仿佛狗是不忠诚、不义气的动物。我为狗喊冤叫屈! 猫才是好吃懒作,有肉即来,无食即去的东西。洋奴与小人理应被叫做“走猫”。
或者是因为狗的脾气好,不像猫那样傲慢,所以中国人不说“走猫”而说“走狗”?假若真是那样,我就又觉得人们未免有点“软的欺,硬的怕”了!
不过,也许有一种狗,学名叫做“走狗”,那我还不大清楚。
(有删改) [美文评点] 这是老舍先生在解放前写的一篇文章,这段文字,推狗及人,中国人在那种年代被唤做“东亚病夫”,然而也并非“人种”不好,而是受剥削、压榨的结果。在诉说了狗不嫌贫、讲义气之后,作家将眼泪化为愤怒的火焰高呼:“我为狗喊冤叫屈!”这呐喊如同霹雳,震撼着人们的心弦。老舍笔下的狗,一反人们的固有概念,但人们都能接受,这是老舍幽默的力量。点击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