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4张PPT。第17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素材档案佳作欣赏第四单元课文对译选 择
1.生命如花,芳香四溢;人生道路,千条万条。当你选择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灿烂一片心地,增添一份温暖,你生命的芳香就会沁人心脾。一声关切的问候,一句温馨的祝福,一次跌倒后的搀扶,一次碰撞后的微笑……当这一切在你的心头荡漾着涟漪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温情关爱的芳香,你一定会为你的选择而骄傲。当你凝视那些普通的生命,你会发现他们的生命正在静悄悄地绽放,让关爱弥漫了世界。当你追想那些逝去的生命,你会发现斯人已逝,真情依旧存在……让我们感悟芬芳的人生,绽放关爱的花朵,追求真情的芳香,做好自己每一次的选择。 2.在喧嚣中,我选择宁静;在浮华中,我选择淡远;在痛楚中,我选择幸福的甜蜜;在坎坷中,我选择一段完整的人生。天边风起,天边云散,我的微笑映染半天红霞,我的心灵荡涤数里云烟,即使沧海变桑田,即使海枯和石烂,我的笑容依旧,情怀依旧。
3.若我可以选择生命的颜色,我希望它像贝壳透着幽蓝光芒;若我可以选择生命的温度,我希望它像马来西亚的天气一样不温不火;若我可以选择生命的味道,我希望它像糖果店里诱人的薄荷糖那样芬芳。 永远期盼着生命带有我们最真挚的原色,像是期盼一个未知童话的美好结局,悲伤而富有情调。 生命的形态我们却无法选择。尚未清醒就已被置于生活的暗格,抬眼所发现的世界带有预先想象的颜色,慢慢却被磨灭成心中的残渣。我们学会用一次次微笑着扑打掉心头的灰尘,弥补着满身伤痕,选择应有的方式。绝笔之书显风格——林觉民
林觉民(1887-1911),中国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14岁进福建高等学堂,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清宣统三年)得黄兴、赵声通知,回国约集福建同志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随黄兴攻打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遗有《绝笔书》,感情深挚,充满为国牺牲的革命精神。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在攻打两广督署衙门的敢死队中就有林觉民,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英勇就义。就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林觉民写下两封绝笔信,一封写给父亲,一封写给妻子。本文就是写给妻子的那封绝笔书,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形式上是一封书信,实际上却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傍”“够”“廿”“靠近”“能够”“二十”想象,揣摩。幸福。今义:感情专注(多指爱情) 副词,极、最副词,到了极点动词,告诉动词,告诉动词,说 名词,书信动词,写 动词,完毕形容词,全、终代词,他代词,他们代词,这代词,它副词,表希望语气介词,用介词,把连词,因为连词,表修饰介词,替、给判断词,是动词,作为配偶,嫁哭着像瓜一样老:尊敬;
幼:疼爱 使……完毕使……尽完善以……为乐五、文言句式
(一)倒装句
1.主谓倒装句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2.定语后置
钟情如我辈者 (现代汉语语序:如我辈钟情者)
(二)固定句式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使……无宁……”相
当于“与其……不如”) 这封遗书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发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亲人之爱要服从于革命的需要的观点,表现了革命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崇高精神。[内容提要][结构概览] 一、阅读第1~2段,回答问题。
1.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作为林觉民对妻子解释自己参加起义的原因的一项是 ( )
①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②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⑤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⑥亦以天下人为念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③引用古语,不是直接说明。⑤表明自己对于感情的态度。
答案:D 2.下面对于文段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简要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心情。
B.第1段,作者采取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
C.第2段细述投身革命的道理,烈士为天下人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
D.作者清楚地点明了“吾忍舍汝而死”是为了“爱汝一
念”,扩而展之,为国事,为革命,为民众。
解析:B项,“间接抒情的方式”应为“直接抒情的方式”。
答案:B 二、阅读第3~4段,回答问题。
3.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林觉民对妻子眷恋的一组是 ( )
①与使吾先死也, 无宁汝先吾而死 ②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③望今后有远行, 必以告妾, 妾愿随君行 ④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⑤及与汝相对, 又不能启口 ⑥故唯日日呼酒买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解析:③表现妻子对林觉民的眷顾。④是林觉民告诉妻子欲参加爱国起义的事。⑥写林觉民的悲伤。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C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文体上看, 是一封写给妻子的书信, 表面上写的是对妻子的眷顾, 实际上是写自己慷慨赴义的决心。
B.节选部分回忆了与妻子共同生活中的三件小事, 这些事虽然都是只言片语, 却都能表现作者对妻子的爱。. C.特别是第二件事, 作者回忆婚后生活,夫妻恩爱, 携手并肩,窃窃私语, 这更加增加了作者离别妻子时的万分悲痛。
D.第三件小事是作者在赴义之前回家面对妻子的情景, 这种欲言又止、呼酒买醉的悲痛心情, 实则是出于对妻子的关爱。
解析:A项,表述错误,文章既有离别妻子的无限悲痛,又有为“舍小家”而“顾大家”的悲壮。
答案:A 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本文以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议论、记叙。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势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或借景抒情,或通过描绘场景来抒情,或借议论来抒情,使文章充满了感彩。 2.语言通俗、浅近、平易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虽然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流露出对妻子的深情厚谊。
3.大量使用典故
文中的“眼成穿而骨化石”、“独善其身”、“司马青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语句都是用典,却毫无生涩之感。课内素材 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应用角度] “爱国与爱家”“诀别”“真情”“大义”
“真正的爱情”“无畏的精神”“生与义”“爱国高于一切”等。“最美妈妈”吴菊萍
2011年7月2日下午1时30分,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个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小女孩得救了,吴菊萍却手臂骨折,受伤严重。在网络上,吴菊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鲜活素材 当“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时,记者第一时间向吴菊萍道喜,她正在家照看儿子。对于这样一个殊荣,她说:“我当时接妞妞的一瞬间,没想过要做什么道德模范,唯一想的就是怎么去救这个孩子。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妞妞没有事,现在越来越好了。我想说的是,现在风气越来越好了,所以我觉得现在做好事不难、做好人不难,要继续努力。”
朴实的话语,正如吴菊萍其人。而每次采访吴菊萍,她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 [热评] 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最美的一双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又没有,有没有就在每个人的心与行。与 妻 书
陈 觉
云霄我的爱妻:
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处死了,你已有身,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他日无论生男生女,我的父母会来抚养他的。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选择一些给他留作纪念。 你也迟早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惟愿有鬼。“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回忆我俩在苏联求学时,互相切磋,互相勉励,课余时闲谈琐事,共话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历,形影相随。及去年返国后,你路过家门而不入,与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你在事业上、学习上所给我的帮助,是比任何教师任何同志都要大的,尤其是前年我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那时若死了,可说是轻于鸿毛,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 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其诚是可感的,但我们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父母为我费了多少苦心才使我们成人,尤其我那慈爱的母亲,我当年是瞒了她出国的。我的妹妹时常写信告诉我,母亲天天为了惦念她的远在异国的爱儿而流泪,我现在也懊悔此次在家乡工作时竟不曾去见她老人家一面,到如今已是死生永别了。前日父亲来时我还活着,而他日来时只能看到他的爱儿的尸体了。我想起了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也不觉流泪了。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此祝
健康
并问王同志好
觉 手书
一九二八·一○·一○
(摘自《湖南革命烈士诗词书信选》) [美文评点] 陈觉,1903年生,湖南醴陵人,1923年中学读书时加入共产党,1925年派往苏联学习,与同学赵云霄结婚。1927年9月两人同时回国,先在东北,后到湖南从事革命工作。1928年两人先后被捕入狱。1928年10月14日,陈觉在长沙英勇就义,时年25岁。陈觉与林觉民不同,前者是共产主义战士,后者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者。但他们两人“以天下人为念”的思想是一致的。
当一个人死是为了正义的事业时,他的生命就像一段壮美史诗,陈觉和赵云霄这对共产党员夫妻,用最简单的字眼,写出的家信,堆积起来人类道德的殿堂。点击进入应用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