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黄山记》 课件(粤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黄山记》 课件(粤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28 19:2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3张PPT。第1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领悟学海览胜积累写作点滴应用体验之旅片段背诵资料助读整体把握文本层析写法简析写法借鉴素材档案佳作欣赏第一单元日 出
1.(黄山日出)
黄山山势高峻,云雾常铺,日出景色奇佳。破晓前,天边渐明,翻滚的云海上面出现金色的花边。烟云弥漫,山形树影,时隐时现,虚无缥缈。曙光初露,丹砂辉映,海空间跳出一个红点,形成弧形光盘,在冉冉上升中变成半圆。刹那间,一轮红日冲出波涛,喷薄而上。披着轻纱的峰峦和巧石,渐入眼底,整个山脉,沉浸在艳丽的彩光之中。天空中,霞光万道,犹如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泰山日出)
它慢慢地向两边扩散开来,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就在这时,仿佛整个世界万籁俱寂,只见那天边交际处闪出了一丝红光,这红光亮啊!好似那飘扬的丝带,好一番柔美。渐渐地,那一丝红光大了起来,火红火红的,渲染了四周。那光蹦啊、跳啊,好似一只蹦跳的兔子,只是一刹那,一瞬间,“唰”的一下蹦了出来,太阳出来了!整个天际亮了、红了、火了、辣了、美了,简直奇了怪了。初升的太阳仿佛将整个世界都照亮了,将每个人的心都照亮了! 著名的报告文学家——徐迟
徐迟(1914—1996),当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浙江省天兴人。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爱憎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妙笔绘美景
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黄山是“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是峰林状花岗岩高山构成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它方圆154平方千米,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冠于世,号称“天下第一奇山”,它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明代徐弘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都峰,在黄山东南部,海拔1 810米,为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徐迟游览黄山后,被黄山伟、奇、幻、险的景色所折服,挥笔写下了此文。记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它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zhuó shuò
shū qǐ
hàn dàn ɡuàn
qiǔ pán
jì zè
ruǐ yīn yūn áo wù
yīn wū chì zhà
wéi jīnɡcēn
cān
shēnhuá
huàfēn
fènshā
shàtāi
táiqiáo
qiàoyùn yūn jiá gā
jiā驰
弛溶熔缭
潦矫
娇霭
蔼悭
铿趾
祉悭
铿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部署 布置部署布置(2)安置 安排安置安排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煞费心机:形容费尽心思。
(2)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3)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4)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5)一碧万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6)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7)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8)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一碧万里”应用来形容天空,形容大海则不当。[内容提要] 本文是一篇独出心裁的游记,作者以优美的自然风景为载体,用独特的手法勾勒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向读者详细介绍了黄山的自然景物,赞叹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通过黄山道路古今的险峻的对比,古人与今人登山的难易,抒发了征服自然天险,让高山低头,使天堑变通途的豪迈情怀。同时表达了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主旨。[结构概览]黄山记自然伟大,征服自然的人更伟大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的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 2.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写了黄山的哪些景物?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的词语,它们体现出了黄山的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写了黄山的群峰、云雾、奇松、飞禽走兽、植物和摄身光。描写景物的词语有: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前拥后簇、高矮参差、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扑朔迷离、绮丽多彩、天下罕见、稀世、极罕见、最神奇等,这些词语体现了黄山“险”和“奇”的特点。二、阅读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提示: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更有魅力。 提示:和古人相比,作者一行人很容易就登上了黄山,这是因为现在的黄山已经被黄山的探索者和开发者所征服。三、阅读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提示:文章以作者亲眼所见,极写天都之险,与第二部分相照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的路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 6.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1)对比:把前人攀援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突出了文章中心。
(2)通过恰当地详略处理来突出中心。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对应考点:分析写作方法的作用]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四、阅读第四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二)解读文本精要
7.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 [对应考点:分析景物的特点]
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忽隐忽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表现了黄山景色的奇异。 五、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这一篇文章在语言上有怎样的风格?请举例说明。
[对应考点:分析语言特色]
提示:这一篇文章语言总体风格豪放雄奇,形象性强,色彩感好,堪称“大手笔”。在局部段落里,又有很多描写景物的语言华美细腻,这同雄奇的风格相呼应,使文章的语言艺术生动多变。 比如语言雄奇,有气势的句子有: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比较细腻的语句有: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1.构思不落窠臼,谋篇匠心独运
作者不像一般作家那样,先从登山写起,重在写登山之所见所感,而是气势磅礴、居高临下地把黄山放置于宇宙形成发展的极其辽远广阔的背景之上,从大自然如何安排一处胜境起笔,继而追溯人类登山简史,而后才写自己登山所见。这样,既让读者饱览了黄山雄伟瑰奇的无限风光,又让读者获得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并且将古人与今人登山的难易、黄山道路古今险夷进行对比,让读者了解“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
“封了山”的黄山上,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在社会主义时代才打开了山门,筑成了道路,从而领悟到:“我们这江山,这时代”“绝处已经逢生”“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我们的时代能征服自然天险,让高山低头,使天堑变通途。
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的写法,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 2.写景不同凡响,语言耐人寻味
作者对黄山奇景的描绘可谓神来之笔。七十二峰高风峻骨,险壑迭出;云海忽聚忽散,漂泊不定;奇松铁骨冰肌,矫健多姿;初升太阳鲜红无比;摄身光神奇罕见;一道温泉能治百病;溪流飞瀑煞是壮观……作者采用荒诞的手法,驰骋奇特瑰丽的想象,采用清新华美的语言,调遣多种修辞手法,极兴致之所至,大跨度跳跃,超时空组合,融现实的自然景观与荒诞的幻异奇观为一体,扑朔迷离,令人心驰神往。把初升太阳比作“腾空的火球”“琉璃宝灯”;风云汇聚便如“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雪浪滔滔”;云雾缭绕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隐于云海中的山峰成了海中“暗礁”,并由此想到自己“想扬帆出海去”。这些描写突出了景物特点,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势,虚实相生,酣畅淋漓。[技法指导]如何写好景物
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并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写景的文章。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烘托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景抒情。那么,如何写好景物呢? 1.写景应该与文章要写的内容、人物有机地结合。写景的主要目的在于写人、写生活,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它是借写景来烘托或说明某种情况。景,如果恰当地表现了生活,就成了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在记叙文中若能恰当地对自然景物进行描述,可以形成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2.写景应交代清楚观察点,描写的景物一定要在观察点视线的范围之内。例如有篇习作,写的是他到落凫山上去观景,文章按方位写了周围看到的景物,然后又写了他俯视看到煤矿工人怎样挖煤等,因而惹出了笑话。向四周眺望,因为观察点在山顶,是可信的,但俯视看到工人怎样挖煤,就令人难以置信了。如果改变一下观察点,先写来到矿井看到工人怎样挖煤,再写登山眺望,由祖国的山河之美,想到工人阶级的重大贡献,就合情合理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动笔写作之前,一定要先确定好观察点,也就是自己站在哪个位置上观察眼前的事物,写作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写看到的东西,这样才会真实。 3.写景要按一定的顺序。由于各种景物本身可能是复杂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景物特征,可以采用不同的顺序来描写。描写的顺序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可以由里到外,也可以由外到里;可以由远及近,也可以由近及远;可以先写全景再写局部,也可以先写局部再写全景。景物描写一定要有条理,这样才能使读者感到清楚、明白、自然。[尝试运用] 参考答案:每天的黄昏将来的时候,冬日里难得一见的阳光,如同往常一样穿过宿舍楼里的长长的甬道,直达平日里阳光未曾达到过的甬道深处。楼道里充满了血色的夕阳,光滑的瓷砖地板将阳光反射进我的眼睛里,红蒙蒙的一片,温暖的阳光刺得我的眼睛发酸,如同心酸的感觉。 我站在阳光里,默看着天边的夕阳,落寞的夕阳渐渐收敛起它的光辉,最后变成了一个血红的大球,悬在天边。田野里,有两只归鸟,寂寞地扇动它们的翅膀。楼道里的阳光,如同退潮的海水一样缓缓消退,当阳光的味道消散在冬日里的冷空气里面的时候,夕阳也悄悄地躲进了高楼的阴影里面。
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心中的感觉如同翻滚的海水一样,在胸腔里汹涌澎湃。那些多年不想触及的往事,在落日的最后一丝余晖里缓缓上演。 ?课内素材
作家诗一般的语言如一支多彩的画笔,将一幅黄山山水长卷画廊般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独具特色的花岗岩山峰,让我们感受到黄山的挺拔;扑朔迷离的雾,绚丽多彩的霞,也让我们饱览黄山的神秘;雪浪滚滚的云海,苍翠挺拔的黄山松,更让我们体会到黄山的壮丽。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会由衷地喜欢上黄山的峰、黄山的云、黄山的松、黄山的水。由衷地赞叹大自然这无与伦比的杰作。诗人的眼睛,诗人的情怀,诗人的妙笔;黄山的灵性,黄山的神韵,黄山的魅力,都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
[应用角度] “歌唱祖国”“人与自然”“和谐”等。 ?鲜活素材
这也是一道风景
清明小长假,黄山风景区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让中外游客一饱眼福,感叹不虚此行。不同的是,今年的游客,在饱览自然风光的同时,也看到了另一种美丽的风景。
在黄山风景区重要的路段和路口,黄山志愿者们就站在那里为游客提供线路指引、天气问询、景点介绍、免费茶水、交通信息、应急常用药品等服务和帮助。志愿者小张说,现在提供的网络传输、转存U盘、刻录光盘等服务很受游客欢迎。 清明节期间是黄山风景区防火的紧要期,黄山志愿者们自发组建了防火小分队,协助防火队员做好景区室外禁烟和火源管理工作,向广大游客宣传防火知识,劝导来山游客勿在禁烟区内吸烟,捡拾游步道上的烟头。他们文明的劝导、微笑的服务,得到了广大游客的理解和支持。
[热评] 黄山美景,让人向往,让人流连,让人赞叹。但是,只有美丽的自然景色还不够,还要有贴心的服务,要有安全意识。黄山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让游客们感到了浓浓的春意。他们,付出的是汗水,是艰辛,但他们,收获的是充实,是感动。因为,在游客们看来,这是一道更美丽的风景。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却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地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
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
山的灵魂。
[美文评点] 作者以崇敬的心情描述黄山绝壁松于荒峰野岭、悬崖峭壁、凶险莫测的绝境搏斗风雨的矫健与强悍,极力赞美其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的品质,堪称绝壁灵魂的生命赞歌。文章采用对比手法,描写绝壁松风姿,塑造绝壁松形象,突出绝壁松性格,艺术效果明显;多用比喻、拟人句,语言生动形象,且富有思想意蕴。点击下列图片进入